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橡皮泥可以捏成一个猪八戒,纸片可以叠成一只天鹅,布头可以粘成一幅画,用过的塑料瓶可以做成机器人……只要找到合适的材料,再认真地想一想,动手做一做,就一定能做成可爱的小制作。”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四册《语文园地四》口语交际《我们的小制作》中的一段提示语。
当我看到这段话,想动手制作的冲动不由自主地洋溢于心头。因为我可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动手制作是我的业余爱好,也是我的一项特长。我绣的孔雀香包栩栩如生;织的南瓜坐垫五彩斑斓;编的丝网花活灵活现……这次的口语交际活动刚好和我的特长相吻合,它不仅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还给我提供了一个发挥特长的机会,我愿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学生一起享受制作和学习的快乐。
一、 师生相约、激发兴趣
谈到小制作,我最为得意的一件作品是我上学时亲手缝制的布娃娃。它头戴小方巾,身穿黄毛衣,配上一条背带裤,那样子既俏皮又可爱。“不幸”的是在学校的才艺展览会上获奖被学校保存了,我也与之分别了。然而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借此活动机会我打算再做一个布娃娃,还原自己的经典之作。
于是在这次活动的准备阶段,我先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特长,再听听老师对往事的回忆,最后师生来个约定,大家都利用课余时间动动脑、动动手、做件小制作。一周之后我们进行作品展示交流活动,看看我们班谁的手最巧。话音一落,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几个思维活跃的孩子已经兴高采烈地和同伴交流自己想做什么了;班上的几个小姑娘更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可能她们已经想好要做什么了;还有几个同学竟拿出美术书从上面找灵感呢!
二、 展示特长、引导说话
经过充分地准备,我们的活动如期开展了。活动课上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摆出自己的作品,有彩纸百合花、塑料瓶盖机器人、光盘熊猫、红牛拨浪鼓、度假别墅、夏日竹林、纸杯小女孩……件件作品都洒满孩子们创作的喜悦。当然同学们没忘记老师和他们的约定,他们翘首以盼想看看老师的作品。当我从纸箱里拿出我的小制作,教室里沸腾了,称赞声不绝于耳。在孩子们羡慕的眼神中我开始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并提醒同学们注意听清楚老师是怎么介绍作品的。
“我动手做的是一个布娃娃。我先找来一些粉红色、黄色、黑色、咖啡色的毛线,还准备了棉花、纽扣、小手帕等材料。准备好我就开始动工了,我先用粉红色的毛线织了两个圆,圆里面装上棉花缝起来,当做布娃娃的头。再用黄色的毛线织了一件小毛衣、用咖啡色的毛线织了一条背带裤。同样我给毛衣、毛裤里面也都塞上棉花,让它们鼓起来,这样布娃娃的身子也就做好了。
接下来就是连接每个部件了,我把布娃娃头的底部和毛衣领子用针缝起来、把背带裤和毛衣也连接住,于是布娃娃的大致样子就出来了。最后就剩下装饰了,我用黑色的毛线做成布娃娃的头发,并给它戴上用漂亮小手帕做成的头巾。用黑色纽扣做它的眼睛,红色的纽扣做它的嘴巴,还用黑毛线绣上鼻子。
听得仔细的同学一定发现还差布娃娃的手和脚,很简单,我用剩余的毛线织成花色的手套和鞋子,给它穿戴上,不就大功告成了。哈哈!我的布娃娃做好了。瞧一瞧,咋样?给个评价吧!”“老师,你做的太棒了!”“老师,我真想抱抱你的布娃娃!” …… 由于是自己亲手做的,它承载着我的一份真情,因此在和学生交流时我是用心在描述、用情在引导。学生很容易就知道老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布娃娃的。依据学生的回答我及时板书:(1)介绍小制作的名字(2)准备的材料(3)制作的方法(先……再……接下来……最后……)。说话时还应注意:把话要说清楚、明白、完整。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通过这番引导,孩子们介绍自己的作品就容易多了,他们立刻分小组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三、全班交流、分享快乐
在小组展示交流中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在老师、同学们的掌声邀请下班上的巧手们闪亮登台。一男生介绍:我做的是一个“红牛”拨浪鼓。我用的材料有喝完红牛饮料的罐子、两颗螺丝帽、一根线、还有一根一尺长的小棒。我先让爸爸帮忙把饮料罐顶部和底部正中间凿上小孔,然后把线穿过去,在线的两端拴上螺丝帽。
最后在饮料罐身子上凿一个孔,把小棒插在里面。这样拨浪鼓就做好了,用手一摇,“嘣、嘣、嘣”地直响。一女生介绍:我做的是光盘熊猫。我先找来两张没用的光盘,把它们的一边粘在一起。然后,用黑色的卡纸剪出熊猫的眼睛、鼻子、嘴巴、胳膊、腿。用绿色的卡纸剪了一根翠竿。最后在一张光盘上贴熊猫的眼睛、鼻子、嘴巴,另一张上面贴熊猫的胳膊、腿,在它的胳膊里抱着那根翠竿。还有一个平时不大说话的小男孩竟用三十四个饮料瓶盖和一根线串成了一个机器人,他骄傲地站在讲台上清楚、明白地讲述着自己的制作过程,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欣赏着孩子们闪动着灵性的作品、聆听着孩子们绘声绘色的介绍,我和他们一起沉浸在制作的无限乐趣之中,享受着它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也由衷地感谢我的特长,它不但丰富了我的生活,还点缀了我的课堂。
当我看到这段话,想动手制作的冲动不由自主地洋溢于心头。因为我可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动手制作是我的业余爱好,也是我的一项特长。我绣的孔雀香包栩栩如生;织的南瓜坐垫五彩斑斓;编的丝网花活灵活现……这次的口语交际活动刚好和我的特长相吻合,它不仅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还给我提供了一个发挥特长的机会,我愿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学生一起享受制作和学习的快乐。
一、 师生相约、激发兴趣
谈到小制作,我最为得意的一件作品是我上学时亲手缝制的布娃娃。它头戴小方巾,身穿黄毛衣,配上一条背带裤,那样子既俏皮又可爱。“不幸”的是在学校的才艺展览会上获奖被学校保存了,我也与之分别了。然而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借此活动机会我打算再做一个布娃娃,还原自己的经典之作。
于是在这次活动的准备阶段,我先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特长,再听听老师对往事的回忆,最后师生来个约定,大家都利用课余时间动动脑、动动手、做件小制作。一周之后我们进行作品展示交流活动,看看我们班谁的手最巧。话音一落,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几个思维活跃的孩子已经兴高采烈地和同伴交流自己想做什么了;班上的几个小姑娘更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可能她们已经想好要做什么了;还有几个同学竟拿出美术书从上面找灵感呢!
二、 展示特长、引导说话
经过充分地准备,我们的活动如期开展了。活动课上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摆出自己的作品,有彩纸百合花、塑料瓶盖机器人、光盘熊猫、红牛拨浪鼓、度假别墅、夏日竹林、纸杯小女孩……件件作品都洒满孩子们创作的喜悦。当然同学们没忘记老师和他们的约定,他们翘首以盼想看看老师的作品。当我从纸箱里拿出我的小制作,教室里沸腾了,称赞声不绝于耳。在孩子们羡慕的眼神中我开始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并提醒同学们注意听清楚老师是怎么介绍作品的。
“我动手做的是一个布娃娃。我先找来一些粉红色、黄色、黑色、咖啡色的毛线,还准备了棉花、纽扣、小手帕等材料。准备好我就开始动工了,我先用粉红色的毛线织了两个圆,圆里面装上棉花缝起来,当做布娃娃的头。再用黄色的毛线织了一件小毛衣、用咖啡色的毛线织了一条背带裤。同样我给毛衣、毛裤里面也都塞上棉花,让它们鼓起来,这样布娃娃的身子也就做好了。
接下来就是连接每个部件了,我把布娃娃头的底部和毛衣领子用针缝起来、把背带裤和毛衣也连接住,于是布娃娃的大致样子就出来了。最后就剩下装饰了,我用黑色的毛线做成布娃娃的头发,并给它戴上用漂亮小手帕做成的头巾。用黑色纽扣做它的眼睛,红色的纽扣做它的嘴巴,还用黑毛线绣上鼻子。
听得仔细的同学一定发现还差布娃娃的手和脚,很简单,我用剩余的毛线织成花色的手套和鞋子,给它穿戴上,不就大功告成了。哈哈!我的布娃娃做好了。瞧一瞧,咋样?给个评价吧!”“老师,你做的太棒了!”“老师,我真想抱抱你的布娃娃!” …… 由于是自己亲手做的,它承载着我的一份真情,因此在和学生交流时我是用心在描述、用情在引导。学生很容易就知道老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布娃娃的。依据学生的回答我及时板书:(1)介绍小制作的名字(2)准备的材料(3)制作的方法(先……再……接下来……最后……)。说话时还应注意:把话要说清楚、明白、完整。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通过这番引导,孩子们介绍自己的作品就容易多了,他们立刻分小组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三、全班交流、分享快乐
在小组展示交流中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在老师、同学们的掌声邀请下班上的巧手们闪亮登台。一男生介绍:我做的是一个“红牛”拨浪鼓。我用的材料有喝完红牛饮料的罐子、两颗螺丝帽、一根线、还有一根一尺长的小棒。我先让爸爸帮忙把饮料罐顶部和底部正中间凿上小孔,然后把线穿过去,在线的两端拴上螺丝帽。
最后在饮料罐身子上凿一个孔,把小棒插在里面。这样拨浪鼓就做好了,用手一摇,“嘣、嘣、嘣”地直响。一女生介绍:我做的是光盘熊猫。我先找来两张没用的光盘,把它们的一边粘在一起。然后,用黑色的卡纸剪出熊猫的眼睛、鼻子、嘴巴、胳膊、腿。用绿色的卡纸剪了一根翠竿。最后在一张光盘上贴熊猫的眼睛、鼻子、嘴巴,另一张上面贴熊猫的胳膊、腿,在它的胳膊里抱着那根翠竿。还有一个平时不大说话的小男孩竟用三十四个饮料瓶盖和一根线串成了一个机器人,他骄傲地站在讲台上清楚、明白地讲述着自己的制作过程,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欣赏着孩子们闪动着灵性的作品、聆听着孩子们绘声绘色的介绍,我和他们一起沉浸在制作的无限乐趣之中,享受着它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也由衷地感谢我的特长,它不但丰富了我的生活,还点缀了我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