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当今全球经济格局,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要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但纵观近年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相比中央国有企业并没有先天优势的省属地方国有企业更是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一、省属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的主要困境
(一)面临激烈的竞争局面
目前国内有较多企业参与海外项目投标,造成国内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导致在工程建设承包上低价恶性竞标,在资源并购上高价竞标。
(二)发掘投资机会的渠道缺乏
国内企业所接触的海外投资机会多数为“被动型”接触,以投行、少数有业务往来的海外公司或具有投资意向的其它单位的介绍为主,极少能得到项目投资的第一手信息,在时间点上不具备优势;而且,经投行“包装”再介绍给我们的项目都需要谨慎对待,基本面较好的项目一般要求国际招标;而直接进入谈判阶段的项目多有“瑕疵”,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去甄别。
(三)融资方面不具备优势
目前国有企业用于海外项目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较窄,仅限于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且银行融资成本较高,又缺乏国家为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专项融资支持或补贴,使我公司参与国际项目投标时融资成本不具备竞争力。
(四)EPC承包商资格问题
对于IPP项目,招标方一般会要求中标人采取EPC承建方式,并要求EPC承包商具备国际经验。这使得中国竞标人处于不公平的竞争条件,导致国内省属企业难以充当EPC牵头方,充分发挥积累的项目建设管理的优势。
(五)投资造价的控制难度高
由于对国外的投资建设环境了解相对较少,对项目风险的评估和投资造价水平拿捏不准,无法掌握当地的造价水平和收集必要的费用估算资料,对投标经营成本的准确估算有较大的难度。
(六)国内报备核准手续较多
资源类境外投资项目在收购或竞标前须先向国家发改委进行项目信息报备,然后再按项目规模及管理权限由省发改委或国家发改委核准,并需要向国资委、商务部、外汇局等办理相关核准及用汇申请等手续。目前的审核批准制度使项目的整个投资决策过程较长,对收购、竞标时机把握及涉及审批的合同条款的商务谈判存在一定的影响。
(七)投资国政治、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变化常带来额外的投资风险
目前国内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主要是基于对项目本身的研究,而项目以外的因素主要交由在投资国所聘请的法律、财税顾问。但在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法律法规修改较为频繁,且各地区对外来投资者有较多的隐性成本,在尽职调查中也难以调查透彻,增加了投资风险。
(八)难以涉及有一定风险但可控的项目
国内企业寻找投资机会,都希望以合理的价格找到较完美的项目,而且都要求项目证照齐全、基础设施完备、下游落实等基本没有风险的项目。但此种类型的项目,获取的成本是很高的,往往超出我们的预算范围。通过几年国外投资经验,发现从项目较初始阶段,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风险可控的时间介入,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大的回报。但是此种项目在政府审批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得到支持。
(九)碳减排政策风险
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先后出台了超级资源税、碳税等针对资源类开采项目征收的税赋,构成项目投资的潜在风险,在分析投资收益时要充分考虑投资国环保政策带来的项目额外的运营成本。
(十)境外投资参股和控股管理存在较多的难题
境外参股企业投资多为间接参股公司,且境外企业当地政策法律、社会环境、文化、语言、管理方式等各不相同,集团对境外企业监管相对比较薄弱且困难,境外参股企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未建立境外参股、控股投资专项管理机制。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历史不长,虽对包括境外企业在内的投资企业已有一套成熟通用的资产管理办法,但境外企业内部管理及当地的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的与国内企业存在明显差异,国内的企业管理制度难以完全适用于境外企业,境外企业监管问题日益突出,急需尽早结合企业实际建立针对境外企业的管理机制。
(2)缺乏境外复合型管理人才。由于境外企业的特殊性,相应对境外企业管理人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集团里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及具备相关国际专业业务能力和行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若要稳健实施“走出去”战略,需尽快壮大培养此类人才队伍。
二、加强和改进境外投资的主要应对措施
(一)加大海外业务人才的建设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特别是一些政治尚不稳定的区域,要经营好境外国有资产,其管理层必须熟悉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但是目前,这样精通技术和商务的人才仍十分紧缺,因此,人力资源建设亟待加强,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①加强本有人才的培养。加强人员培训,造就跨国管理人才,科学选拔、培养、使用人才,鼓励企业外派管理人员长期驻守资产所在国,以便积累国外企业管理经验。
②转变人才使用传统观念,聘任国外相关行业经验人士进入管理层参与决策。
(二)重视投资风险的防范
境外国有资产在经济风险控制能力上尚不足,特别是对于突发的经济风险控制上,如汇率的突变,金融危機的发生等等。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①选择合适的投资环境和法律环境,以减少政治政策风险和其后不可预测的各类风险。
②选择有良好信誉的合作伙伴,以降低各类隐藏的风险。
③加大对市场的风险控制。加强市场分析和财务预测,提前做好经济风险防范措施,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对海外市场形势变化的敏感性和快速应变能力。
④强化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强资金周转各环节的可控性,努力建设高效、稳健的境外财务管理新体制。
⑤加大项目投资前期的尽职调查,必要时聘请境内外专业机构协助进行,充分考虑境外政治、法律、政策、环境、税收、资源、人力、汇率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风险因素并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以规避风险,提高境外投资的成功概率。 (三)加强信息情报的收集与建设
境外项目投资风险的出现,往往是由于信息不流通或者滞后导致,企业在这方面的建设也亟待加强,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①建立项目案例资料库,将“走出去”案例的经验及教训作总结,对企业已充分研究但未能付诸实践的资料进行归档。并进一步提炼境外不同国家投资环境、审批流程、需注意事项等供参考,使往后境外项目投资可以少走些弯路。
②加强企业信息网络建设。如投入电视电话会议设备,并推进规划建立法律法规、人力资源各类数据库。
③组织国内投资标的相近企业交流,使其从竞争的局面变成战略合作的局面,并能发挥集体决策的功能,有利于增加与外商谈判的筹码及降低“走出去”成本。
(四)充分发挥驻港、驻澳企业桥头堡的作用
①充分利用港、澳与相关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走出去的成本,加大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
②充分利用港、澳地区的信息、资讯、资金和资源的优势,有利于企业获取相关的信息。
③充分利用港、澳地区融资上的优势,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融资,减小融资成本,降低汇率风险,加强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
④加强驻港、澳企业桥头堡的作用,将其充分做大做强,特别是向其注入优质资产,积极争取境外上市,加强其融资能力和竞争力,提高企业知名度。
⑤加强驻港、澳企业人才培养,鼓励加大员工驻港、澳和境外开展业务。
⑥给予驻港、澳企业在融资、税收、担保的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信息服务的力度,提高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
(五)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①在相关国家和地区设立常驻机构,加大企业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力度,积极主动地开展走出去工作。
②对各相关业务地区的重要企业、资源、项目、政府部门、中介、投行等建立数据库,建立各种联系渠道,定期访问,加强联系和沟通,以有效获取信息,使得走出去更为有效,降低潜在风险。
③致力提高自身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效益和竞争力。
(六)做好功课,抓住合适的时机
①注意走出去的合适时机,经济过热时收缩投资扩张,而在经济低迷危机时加大购买力度,争取以较低的价格买到优质的项目。
②注意对项目的甄别和选择,以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价格购买优质、利润空间大的优势项目。
三、提高省属企业境外投资的政策扶持建议
(一)争取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减少政府审批时间
境外投资审批手续繁多,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审批牵涉的部门多,消耗时间过长,导致企业进行注资、融资、担保等工作的时间加长,对企业参与需要招投标并有严格时间限制的项目极为不利。希望政府能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另一方面,随着省属企业内控机制的建立,政府部门可以考虑赋予企业更多自主决策的权利。
(二)统筹规划,获得重要资源的话语权
①从政府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以获得重要资源的国际话语权,掌握定价权。
②由政府统筹实施,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积极促进企业开展国外重要资源项目的并购,战略性地掌握和控制各种紧缺资源。
(三)组织力量,推进国内技术标准在国外的认证
目前中国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各项标准尚未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导致中国标准目前还不属于国际标准,在一系列的国外招标项目中未被接纳和受到排斥,给希望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带来非常大的麻烦,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碰到的普遍难题。建议由统一的组织机构对国内相关的行业标准进行国际推广和认证。
(四)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境外投资的融资成本
中国企业目前国际化程度还不高,企业向境外银行融资缺乏信用基础。在这个阶段走出去,一般都需要倚靠国内银行,特别是出口信贷机构的信贷支持。比如在印尼IPP项目竞标上,日本出口信贷机构日本协力银行(JBIC)对日本企业提供了全程大力支持,而我们出口信贷机构对项目的支持力度则跟一般商业银行没有区别,有的信贷条件甚至高于一般商业银行。同时,国内银行体系尚未完全与国际接轨,外币头寸风险管理水平较弱,导致银行间美元头寸整体偏紧且行情波动较大,企业面临着贷款难、利率高、额度少、周期短等困难,融资成本过高严重削弱了企业在投资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
(五)增加外汇风险控制工具与政策支持的力度
中国企业走出去一般都带着中国因素,很多设备都需要从中国出口到投资目的地,而面临着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很多设备出口商都要求用人民币计价与结算,不可避免会产生汇率风险。现阶段外汇风险控制仍然缺乏丰富的工具和政策支持,因此汇率风险已经成为不少企业走出去的一大难题。虽然近来国家也对外汇管理政策有所调整改进,比如加大推广人民币结算力度、扩大与周边国家进行货币互换的规模等,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政策仍然较难落到实处。比如,中国和印尼早在2003年12月就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至今规模已达1000亿元人民币/175万亿印尼卢比,但是企业如何受惠于该政策仍然缺乏明确的指引。
(六)争取更优惠的跨国预提税待遇
当前我国已与多国签订双边税收协定,但依然有些国家没有签订税收协定或者相关的协议预提税率依然较高,这对我们国有企业境外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建议与别国争取更优惠的税收协定,特别是我国企业境外项目投资更有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
(七)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加强对国内外行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服务走出去企业,以降低潜在的风险。建立项目案例资料库,将每个企业“走出去”案例的经验及教训作总结,对企业已充分研究但未能付诸实践的资料进行归档,并进一步提炼境外不同国家投资环境、审批流程、需注意事项等供其他企业参考,以使其他企业走出去少走些弯路。
(八)建立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
加强企业间的合作,统筹安排,利于对外竞争:组织国内投资标的相近企业交流,使其从竞争的局面变成战略合作的局面,并能发挥集体决策的功能,有利于增加与外商谈判的砝码及降低“走出去”的成本,防止国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在工程建设承包上低价恶性竞标,在资源并购上高价竞标。
(九)“走出去”企业人员出国手续办理的优惠待遇
境外項目投资、管理往往要求“走出去”企业人员不定时赶赴国外进行商务谈判或者处理紧急事宜,时机、商机往往成为决定境外项目成功投资的关键。但目前国有企业人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出国需层层行政审批,手续繁琐费时,并且可能贻误商机。我们建议对“走出去”企业关键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登记、特批制度,提高此类人员出国手续办理效率。
一、省属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的主要困境
(一)面临激烈的竞争局面
目前国内有较多企业参与海外项目投标,造成国内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导致在工程建设承包上低价恶性竞标,在资源并购上高价竞标。
(二)发掘投资机会的渠道缺乏
国内企业所接触的海外投资机会多数为“被动型”接触,以投行、少数有业务往来的海外公司或具有投资意向的其它单位的介绍为主,极少能得到项目投资的第一手信息,在时间点上不具备优势;而且,经投行“包装”再介绍给我们的项目都需要谨慎对待,基本面较好的项目一般要求国际招标;而直接进入谈判阶段的项目多有“瑕疵”,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去甄别。
(三)融资方面不具备优势
目前国有企业用于海外项目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较窄,仅限于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且银行融资成本较高,又缺乏国家为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专项融资支持或补贴,使我公司参与国际项目投标时融资成本不具备竞争力。
(四)EPC承包商资格问题
对于IPP项目,招标方一般会要求中标人采取EPC承建方式,并要求EPC承包商具备国际经验。这使得中国竞标人处于不公平的竞争条件,导致国内省属企业难以充当EPC牵头方,充分发挥积累的项目建设管理的优势。
(五)投资造价的控制难度高
由于对国外的投资建设环境了解相对较少,对项目风险的评估和投资造价水平拿捏不准,无法掌握当地的造价水平和收集必要的费用估算资料,对投标经营成本的准确估算有较大的难度。
(六)国内报备核准手续较多
资源类境外投资项目在收购或竞标前须先向国家发改委进行项目信息报备,然后再按项目规模及管理权限由省发改委或国家发改委核准,并需要向国资委、商务部、外汇局等办理相关核准及用汇申请等手续。目前的审核批准制度使项目的整个投资决策过程较长,对收购、竞标时机把握及涉及审批的合同条款的商务谈判存在一定的影响。
(七)投资国政治、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变化常带来额外的投资风险
目前国内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主要是基于对项目本身的研究,而项目以外的因素主要交由在投资国所聘请的法律、财税顾问。但在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法律法规修改较为频繁,且各地区对外来投资者有较多的隐性成本,在尽职调查中也难以调查透彻,增加了投资风险。
(八)难以涉及有一定风险但可控的项目
国内企业寻找投资机会,都希望以合理的价格找到较完美的项目,而且都要求项目证照齐全、基础设施完备、下游落实等基本没有风险的项目。但此种类型的项目,获取的成本是很高的,往往超出我们的预算范围。通过几年国外投资经验,发现从项目较初始阶段,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风险可控的时间介入,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大的回报。但是此种项目在政府审批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得到支持。
(九)碳减排政策风险
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先后出台了超级资源税、碳税等针对资源类开采项目征收的税赋,构成项目投资的潜在风险,在分析投资收益时要充分考虑投资国环保政策带来的项目额外的运营成本。
(十)境外投资参股和控股管理存在较多的难题
境外参股企业投资多为间接参股公司,且境外企业当地政策法律、社会环境、文化、语言、管理方式等各不相同,集团对境外企业监管相对比较薄弱且困难,境外参股企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未建立境外参股、控股投资专项管理机制。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历史不长,虽对包括境外企业在内的投资企业已有一套成熟通用的资产管理办法,但境外企业内部管理及当地的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的与国内企业存在明显差异,国内的企业管理制度难以完全适用于境外企业,境外企业监管问题日益突出,急需尽早结合企业实际建立针对境外企业的管理机制。
(2)缺乏境外复合型管理人才。由于境外企业的特殊性,相应对境外企业管理人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集团里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及具备相关国际专业业务能力和行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若要稳健实施“走出去”战略,需尽快壮大培养此类人才队伍。
二、加强和改进境外投资的主要应对措施
(一)加大海外业务人才的建设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特别是一些政治尚不稳定的区域,要经营好境外国有资产,其管理层必须熟悉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但是目前,这样精通技术和商务的人才仍十分紧缺,因此,人力资源建设亟待加强,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①加强本有人才的培养。加强人员培训,造就跨国管理人才,科学选拔、培养、使用人才,鼓励企业外派管理人员长期驻守资产所在国,以便积累国外企业管理经验。
②转变人才使用传统观念,聘任国外相关行业经验人士进入管理层参与决策。
(二)重视投资风险的防范
境外国有资产在经济风险控制能力上尚不足,特别是对于突发的经济风险控制上,如汇率的突变,金融危機的发生等等。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①选择合适的投资环境和法律环境,以减少政治政策风险和其后不可预测的各类风险。
②选择有良好信誉的合作伙伴,以降低各类隐藏的风险。
③加大对市场的风险控制。加强市场分析和财务预测,提前做好经济风险防范措施,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对海外市场形势变化的敏感性和快速应变能力。
④强化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强资金周转各环节的可控性,努力建设高效、稳健的境外财务管理新体制。
⑤加大项目投资前期的尽职调查,必要时聘请境内外专业机构协助进行,充分考虑境外政治、法律、政策、环境、税收、资源、人力、汇率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风险因素并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以规避风险,提高境外投资的成功概率。 (三)加强信息情报的收集与建设
境外项目投资风险的出现,往往是由于信息不流通或者滞后导致,企业在这方面的建设也亟待加强,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①建立项目案例资料库,将“走出去”案例的经验及教训作总结,对企业已充分研究但未能付诸实践的资料进行归档。并进一步提炼境外不同国家投资环境、审批流程、需注意事项等供参考,使往后境外项目投资可以少走些弯路。
②加强企业信息网络建设。如投入电视电话会议设备,并推进规划建立法律法规、人力资源各类数据库。
③组织国内投资标的相近企业交流,使其从竞争的局面变成战略合作的局面,并能发挥集体决策的功能,有利于增加与外商谈判的筹码及降低“走出去”成本。
(四)充分发挥驻港、驻澳企业桥头堡的作用
①充分利用港、澳与相关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走出去的成本,加大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
②充分利用港、澳地区的信息、资讯、资金和资源的优势,有利于企业获取相关的信息。
③充分利用港、澳地区融资上的优势,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融资,减小融资成本,降低汇率风险,加强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
④加强驻港、澳企业桥头堡的作用,将其充分做大做强,特别是向其注入优质资产,积极争取境外上市,加强其融资能力和竞争力,提高企业知名度。
⑤加强驻港、澳企业人才培养,鼓励加大员工驻港、澳和境外开展业务。
⑥给予驻港、澳企业在融资、税收、担保的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信息服务的力度,提高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
(五)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①在相关国家和地区设立常驻机构,加大企业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力度,积极主动地开展走出去工作。
②对各相关业务地区的重要企业、资源、项目、政府部门、中介、投行等建立数据库,建立各种联系渠道,定期访问,加强联系和沟通,以有效获取信息,使得走出去更为有效,降低潜在风险。
③致力提高自身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效益和竞争力。
(六)做好功课,抓住合适的时机
①注意走出去的合适时机,经济过热时收缩投资扩张,而在经济低迷危机时加大购买力度,争取以较低的价格买到优质的项目。
②注意对项目的甄别和选择,以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价格购买优质、利润空间大的优势项目。
三、提高省属企业境外投资的政策扶持建议
(一)争取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减少政府审批时间
境外投资审批手续繁多,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审批牵涉的部门多,消耗时间过长,导致企业进行注资、融资、担保等工作的时间加长,对企业参与需要招投标并有严格时间限制的项目极为不利。希望政府能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另一方面,随着省属企业内控机制的建立,政府部门可以考虑赋予企业更多自主决策的权利。
(二)统筹规划,获得重要资源的话语权
①从政府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以获得重要资源的国际话语权,掌握定价权。
②由政府统筹实施,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积极促进企业开展国外重要资源项目的并购,战略性地掌握和控制各种紧缺资源。
(三)组织力量,推进国内技术标准在国外的认证
目前中国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各项标准尚未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导致中国标准目前还不属于国际标准,在一系列的国外招标项目中未被接纳和受到排斥,给希望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带来非常大的麻烦,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碰到的普遍难题。建议由统一的组织机构对国内相关的行业标准进行国际推广和认证。
(四)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境外投资的融资成本
中国企业目前国际化程度还不高,企业向境外银行融资缺乏信用基础。在这个阶段走出去,一般都需要倚靠国内银行,特别是出口信贷机构的信贷支持。比如在印尼IPP项目竞标上,日本出口信贷机构日本协力银行(JBIC)对日本企业提供了全程大力支持,而我们出口信贷机构对项目的支持力度则跟一般商业银行没有区别,有的信贷条件甚至高于一般商业银行。同时,国内银行体系尚未完全与国际接轨,外币头寸风险管理水平较弱,导致银行间美元头寸整体偏紧且行情波动较大,企业面临着贷款难、利率高、额度少、周期短等困难,融资成本过高严重削弱了企业在投资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
(五)增加外汇风险控制工具与政策支持的力度
中国企业走出去一般都带着中国因素,很多设备都需要从中国出口到投资目的地,而面临着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很多设备出口商都要求用人民币计价与结算,不可避免会产生汇率风险。现阶段外汇风险控制仍然缺乏丰富的工具和政策支持,因此汇率风险已经成为不少企业走出去的一大难题。虽然近来国家也对外汇管理政策有所调整改进,比如加大推广人民币结算力度、扩大与周边国家进行货币互换的规模等,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政策仍然较难落到实处。比如,中国和印尼早在2003年12月就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至今规模已达1000亿元人民币/175万亿印尼卢比,但是企业如何受惠于该政策仍然缺乏明确的指引。
(六)争取更优惠的跨国预提税待遇
当前我国已与多国签订双边税收协定,但依然有些国家没有签订税收协定或者相关的协议预提税率依然较高,这对我们国有企业境外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建议与别国争取更优惠的税收协定,特别是我国企业境外项目投资更有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
(七)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加强对国内外行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服务走出去企业,以降低潜在的风险。建立项目案例资料库,将每个企业“走出去”案例的经验及教训作总结,对企业已充分研究但未能付诸实践的资料进行归档,并进一步提炼境外不同国家投资环境、审批流程、需注意事项等供其他企业参考,以使其他企业走出去少走些弯路。
(八)建立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
加强企业间的合作,统筹安排,利于对外竞争:组织国内投资标的相近企业交流,使其从竞争的局面变成战略合作的局面,并能发挥集体决策的功能,有利于增加与外商谈判的砝码及降低“走出去”的成本,防止国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在工程建设承包上低价恶性竞标,在资源并购上高价竞标。
(九)“走出去”企业人员出国手续办理的优惠待遇
境外項目投资、管理往往要求“走出去”企业人员不定时赶赴国外进行商务谈判或者处理紧急事宜,时机、商机往往成为决定境外项目成功投资的关键。但目前国有企业人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出国需层层行政审批,手续繁琐费时,并且可能贻误商机。我们建议对“走出去”企业关键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登记、特批制度,提高此类人员出国手续办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