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发展师资队伍、构建实践平台等问题,已经成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计划”)实施路径的角度出发,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大创计划”
一、引言
2012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同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随着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各省根据文件要求实施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同时各高校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设立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前,各高等学校均有三个级别的大创计划即“校级—省级—国家级”。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提出高等学校应结合办学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增效升级。明确指出推进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具备优质创业就业能力,是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举措。该意见为“十三五”期间如何提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
二、“大创计划”实施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
为了落实大创计划的具体实施,高等学校均结合自身专业教学特色,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明确了以“问题为中心”的高等学校教育观念。
(二)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大创计划的实施,其主要目的是探索和构建以问题或课题项目为中心的研讨式教学模式,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精神。大学生通过参与大创计划除了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还能够主动对课堂外知识进行实践性拓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通过参与大创计划,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使本科生能够在本科阶段了解较为前沿的科研技术,巩固基础性科研知识,促进理解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三、大创计划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意义
大创计划属于“以问题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能够通过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问题”三个阶段的实践经历,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组建团队一起解决问题。其中创新项目,可以围绕课题内容,淬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创业项目,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模拟创业,积累初创企业的经验,进而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这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的基本原则完全契合。
四、大创计划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现阶段,大创计划的运行也存在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理解深度不够;大创计划立项重“量”而轻“质”;项目结题标准不明确;项目成果转化率较低;优质项目不能形成有效迭代成长;学生存在盲目立项的现象;指导教师参与深度不够;对项目的完成缺乏系统且具体的指导意见,等等。因此,围绕这些问题,必须确定大创计划实践路径体系建立的改革目标:即依托大创计划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转变,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创计划为支撑点和着力点,创新教学方法,带动全校本科阶段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特点参与到专业学科研究、创新发明、创业实践的训练中来,实现对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提升大创计划的知名度
通过有效的组织与宣传途径加大对大创计划的宣传力度,使全校师生认识到大创计划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大创计划真正的植根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中。
(二)提升大创计划运行的可行度
通过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大创计划的运行质量。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基础》《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课程,通过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构建创新意识进而保证创意的可行性,提升大创计划在立项之初的项目选题的成熟度,切实促进可行性高的项目落地。
强化大创计划的过程管理,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使项目运行实现网络化管理。大创计划项目管理者可以通过开放的管理平台对项目立项、运行、成果转化等进行监督与过程管理。同时,平台化的管理,能够提升成果转化保证优质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迭代和成长,进而丰富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体系内容。使专业教育适应供给侧改革的步伐,实现双创教育助力专业教育的目标。
(三)提升大创计划成果的转化度
根据专业教育特点,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机构,为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和转移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的师资队伍,引导校内教师“走出去”进行学习和锻炼,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学校配合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和体验生活,鼓励学生到研究机构、企业参观学习积累经验,寻求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产品或服务,将科技创新由竞赛成果向实用产品或技术转化。
(四)提升大创计划师生的参与度
进一步明确激励制度。学生方面,通过将大创计划纳入学分认定体系,对于取的突出成果的学生加大奖励制度,将大创计划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定期举办成果总结表彰会等途徑,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方面,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引导教师参与到项目指导的工作中,将大创计划的指导工作实行绩效量化,并根据完成度情况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优秀教师评选、教师质量评价等体系中。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指导老师,在教学工作会中要给予相应的奖励。
五、结语
大创计划的实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的有效路径,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大创计划,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大创计划为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支撑点,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交叉点。充分发挥大创计划的重要作用,符合现阶段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根本需要。
参考文献:
[1]于平,焦健,马国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方案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7,(18):237.
[2]付冬梅,丛灿日.“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驱动研究—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视角[J].钦州学院学报,2016,(11) :72.
[3]侯晓晖,王乾兴,蒋晓红.医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6,(23):3724.
[4]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 :21.
基金项目: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落实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LNZYJG2018145)研究成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大创计划”
一、引言
2012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同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随着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各省根据文件要求实施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同时各高校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设立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前,各高等学校均有三个级别的大创计划即“校级—省级—国家级”。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提出高等学校应结合办学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增效升级。明确指出推进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具备优质创业就业能力,是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举措。该意见为“十三五”期间如何提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
二、“大创计划”实施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
为了落实大创计划的具体实施,高等学校均结合自身专业教学特色,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明确了以“问题为中心”的高等学校教育观念。
(二)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大创计划的实施,其主要目的是探索和构建以问题或课题项目为中心的研讨式教学模式,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精神。大学生通过参与大创计划除了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还能够主动对课堂外知识进行实践性拓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通过参与大创计划,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使本科生能够在本科阶段了解较为前沿的科研技术,巩固基础性科研知识,促进理解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三、大创计划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意义
大创计划属于“以问题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能够通过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问题”三个阶段的实践经历,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组建团队一起解决问题。其中创新项目,可以围绕课题内容,淬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创业项目,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模拟创业,积累初创企业的经验,进而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这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的基本原则完全契合。
四、大创计划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现阶段,大创计划的运行也存在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理解深度不够;大创计划立项重“量”而轻“质”;项目结题标准不明确;项目成果转化率较低;优质项目不能形成有效迭代成长;学生存在盲目立项的现象;指导教师参与深度不够;对项目的完成缺乏系统且具体的指导意见,等等。因此,围绕这些问题,必须确定大创计划实践路径体系建立的改革目标:即依托大创计划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转变,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创计划为支撑点和着力点,创新教学方法,带动全校本科阶段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特点参与到专业学科研究、创新发明、创业实践的训练中来,实现对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提升大创计划的知名度
通过有效的组织与宣传途径加大对大创计划的宣传力度,使全校师生认识到大创计划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大创计划真正的植根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中。
(二)提升大创计划运行的可行度
通过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大创计划的运行质量。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基础》《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课程,通过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构建创新意识进而保证创意的可行性,提升大创计划在立项之初的项目选题的成熟度,切实促进可行性高的项目落地。
强化大创计划的过程管理,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使项目运行实现网络化管理。大创计划项目管理者可以通过开放的管理平台对项目立项、运行、成果转化等进行监督与过程管理。同时,平台化的管理,能够提升成果转化保证优质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迭代和成长,进而丰富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体系内容。使专业教育适应供给侧改革的步伐,实现双创教育助力专业教育的目标。
(三)提升大创计划成果的转化度
根据专业教育特点,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机构,为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和转移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的师资队伍,引导校内教师“走出去”进行学习和锻炼,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学校配合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和体验生活,鼓励学生到研究机构、企业参观学习积累经验,寻求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产品或服务,将科技创新由竞赛成果向实用产品或技术转化。
(四)提升大创计划师生的参与度
进一步明确激励制度。学生方面,通过将大创计划纳入学分认定体系,对于取的突出成果的学生加大奖励制度,将大创计划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定期举办成果总结表彰会等途徑,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方面,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引导教师参与到项目指导的工作中,将大创计划的指导工作实行绩效量化,并根据完成度情况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优秀教师评选、教师质量评价等体系中。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指导老师,在教学工作会中要给予相应的奖励。
五、结语
大创计划的实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的有效路径,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大创计划,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大创计划为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支撑点,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交叉点。充分发挥大创计划的重要作用,符合现阶段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根本需要。
参考文献:
[1]于平,焦健,马国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方案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7,(18):237.
[2]付冬梅,丛灿日.“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驱动研究—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视角[J].钦州学院学报,2016,(11) :72.
[3]侯晓晖,王乾兴,蒋晓红.医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6,(23):3724.
[4]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 :21.
基金项目: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落实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LNZYJG201814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