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的青岛交响乐团是国内交响乐新军中的突出代表。我观摩了1月13日该团的音乐会,这是该团“不朽的贝多芬”系列音乐会的第六套。
音乐会的第一个曲目是《爱格蒙特序曲》。乐团首席指挥徐东晓指挥镇定,从他有力的指挥图式和简洁的音乐表情上,让人感觉到李德伦大师的真传所产生的影响。青岛交响乐团全体演奏家的演奏十分投入,在徐东晓良好的整体把握下,这首序曲被演奏得生机勃勃、气势奔放,为整场音乐会开了个好头。
接下来的曲目是本场音乐会最有看点的节目,来自北京的三位独奏家刘云志、孙晓淇、盛原与青岛交响乐团合作,为现场观众演奏了贝多芬《C大调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这是一次在国内任何音乐舞台上都堪称一流的演奏,三位演奏家的精彩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刘云志的小提琴声部流畅自然,干净的技巧、纯美的音色、朴素的音乐,处处浸透着高雅的气息和精巧的个性。孙晓淇是一位能力强且实力均衡的大提琴家,他在演奏上秉承其父——著名大提琴家孙宝淇的优势,即出众的音乐感和美妙的音色。本首协奏曲受当年创作上的影响,大提琴部分是三个独奏声部中最难的,而孙晓淇当晚的演奏却给人们带来了完整的感受。盛原演奏特色是技巧出众、声音扎实、风格质朴,对于古典作品有着成熟、老练的理解力。三位演奏家当晚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特别是其中的室内乐感,真正达到了相融和精确的程度。而青岛交响乐团在徐东晓沉着的控制下,与三位独奏家的配合亦达到了默契的和谐,可以说,这首协奏曲是当晚音乐会中最高水平的演奏。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是下半场的唯一曲目。当晚的“贝五”奏得很顺,徐东晓对结构的把握和分句的处理很清楚,给人以有根有据之感,乐团弦乐的厚度,管乐的纯净及整体的简洁和谐,都达到了令人基本满意的程度。
青交个人技术都不错,只是缺乏扎实的训练、长期的实践和严格的磨合。当晚音乐会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正是这个乐团今后所要着重解决的课题。比如如何演奏贝多芬作品的问题,在当晚音乐会中,很多人的演奏还很茫然,《爱格蒙特序曲》转速度之后,指挥打合拍的图式并没有错,但弦乐却越拉越“赶”,以致整个乐段的速度出现了较大偏差,这都是大家(包括首席在内)还不习惯贝多芬乃至德奥作品所通用的tenete(保持)式的长弓及分弓奏法,故在声音的持重、音色的厚度及速度的稳定上都做得不够充分。再有,贝多芬的音乐节奏是生命,力度对比黑白分明,青岛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对其作品中一些典型节奏如附点、带十六分(或八分)休止的四连音的演奏都不够准确,致使音乐听起来缺乏棱角,而音乐中力度变化的不明显,则更削弱了作品的深刻性和庄严感(如“贝五”某些地方)。
为此,我愿为青岛交响乐团提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系统化训练,尤其是分声部训练;2.化整为零,无论弦乐、管乐,分别组成多个重奏小组,多拉重奏作品,这是提高乐团合奏能力的关键;3.加强声部首席的培养(乐队首席尤为关键),使其真正起到业务上的带头作用;4.大量合理地接触作品,在实践中锻炼乐团的演奏能力,提高掌握不同作品风格的水平;5.多搞艺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提高。
音乐会的第一个曲目是《爱格蒙特序曲》。乐团首席指挥徐东晓指挥镇定,从他有力的指挥图式和简洁的音乐表情上,让人感觉到李德伦大师的真传所产生的影响。青岛交响乐团全体演奏家的演奏十分投入,在徐东晓良好的整体把握下,这首序曲被演奏得生机勃勃、气势奔放,为整场音乐会开了个好头。
接下来的曲目是本场音乐会最有看点的节目,来自北京的三位独奏家刘云志、孙晓淇、盛原与青岛交响乐团合作,为现场观众演奏了贝多芬《C大调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这是一次在国内任何音乐舞台上都堪称一流的演奏,三位演奏家的精彩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刘云志的小提琴声部流畅自然,干净的技巧、纯美的音色、朴素的音乐,处处浸透着高雅的气息和精巧的个性。孙晓淇是一位能力强且实力均衡的大提琴家,他在演奏上秉承其父——著名大提琴家孙宝淇的优势,即出众的音乐感和美妙的音色。本首协奏曲受当年创作上的影响,大提琴部分是三个独奏声部中最难的,而孙晓淇当晚的演奏却给人们带来了完整的感受。盛原演奏特色是技巧出众、声音扎实、风格质朴,对于古典作品有着成熟、老练的理解力。三位演奏家当晚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特别是其中的室内乐感,真正达到了相融和精确的程度。而青岛交响乐团在徐东晓沉着的控制下,与三位独奏家的配合亦达到了默契的和谐,可以说,这首协奏曲是当晚音乐会中最高水平的演奏。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是下半场的唯一曲目。当晚的“贝五”奏得很顺,徐东晓对结构的把握和分句的处理很清楚,给人以有根有据之感,乐团弦乐的厚度,管乐的纯净及整体的简洁和谐,都达到了令人基本满意的程度。
青交个人技术都不错,只是缺乏扎实的训练、长期的实践和严格的磨合。当晚音乐会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正是这个乐团今后所要着重解决的课题。比如如何演奏贝多芬作品的问题,在当晚音乐会中,很多人的演奏还很茫然,《爱格蒙特序曲》转速度之后,指挥打合拍的图式并没有错,但弦乐却越拉越“赶”,以致整个乐段的速度出现了较大偏差,这都是大家(包括首席在内)还不习惯贝多芬乃至德奥作品所通用的tenete(保持)式的长弓及分弓奏法,故在声音的持重、音色的厚度及速度的稳定上都做得不够充分。再有,贝多芬的音乐节奏是生命,力度对比黑白分明,青岛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对其作品中一些典型节奏如附点、带十六分(或八分)休止的四连音的演奏都不够准确,致使音乐听起来缺乏棱角,而音乐中力度变化的不明显,则更削弱了作品的深刻性和庄严感(如“贝五”某些地方)。
为此,我愿为青岛交响乐团提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系统化训练,尤其是分声部训练;2.化整为零,无论弦乐、管乐,分别组成多个重奏小组,多拉重奏作品,这是提高乐团合奏能力的关键;3.加强声部首席的培养(乐队首席尤为关键),使其真正起到业务上的带头作用;4.大量合理地接触作品,在实践中锻炼乐团的演奏能力,提高掌握不同作品风格的水平;5.多搞艺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