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罗城民歌的艺术特征研究

来源 :黄河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城民歌为我国传统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长与扎根民间的代表性乡土音乐,主要依据普通民众日常的劳动状态、生活情境,编制出与时代相契合的歌词、曲调及演唱技巧,在安徽皖南区域得到传唱与发展。当下池州罗城民歌的艺术体裁呈现,通常分为山歌、小调、号子等音乐类别,其中占有比例最大的民歌内容包括劳动歌、情歌,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儿歌作品,每首歌曲都蕴含着乡村民众热烈、真挚与深刻的情感。本文围绕池州罗城民歌的歌词、曲调及演唱技巧,以及所具有的独唱、合唱、对唱的歌曲演唱方式,结合多首地域民歌作品,进行池州罗城民歌题材内容、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璀璨夺目,意韵深远,别具特色且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似乎意味着“守旧”、“故步自封”,亦似乎是站在创新的对立位置.由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改编而来的
爱德华·格里格(Edward Grieg,1843-1907)是十九世纪挪威民族乐派伟大作曲家。其《钢琴抒情小品》Op.12创作于1867年,由八首规模短小的乐曲组成——《小咏叹调》《圆舞曲》《更夫之歌》《小精灵的舞蹈》《民歌》《挪威民歌》《纪念册一页》和《民族之歌》。展开性变奏是一种发展手法,众多作曲家均使用这一发展手法进行作品创作。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之Op.12这一作品中就使用这一发展手法,该作品八个乐章各主题之间对比鲜明,但其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全曲的各主题均是由一个原型进行不断的变化发展而来
本文运用音乐学分析方法(社会学分析与音乐形态分析相结合),一方面分析作曲家与作品相关的社会、文化、历史、艺术思潮以获得作品形成的社会学背景及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分析作品的音乐形态获得对音乐本体的结构与音乐表现特征的把握。
“八板”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重要形态、一种固定曲式的结构,已经有至少两百多年的流变历史了.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创新性融合应用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本文尝试以《花八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突出代表,是西方高度艺术化声乐体裁形式与中国古诗词的完美结合。它取自我国意境高远、内涵深邃的古典诗词,具有深厚的探究价值。基于此,本文将以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侬词》为例,从词曲作者、音乐和演唱进行剖析,以便更好了解和掌握此作品。
古筝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它的来源和发展直到今天都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伽倻琴”是同“古筝”一样隶属于东亚的民族乐器。伽倻琴又被称作是朝鲜筝,也就是朝鲜民族的传统乐器。因其形制与古筝类似,所以可以进行一定的比较探究。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古筝和伽倻琴进行比较分析,为以后民族音乐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或者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蒙古族民歌以其悠扬动听的风格,感人至深的情怀在我国的民歌种类中独树一帜,《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便是一首典型的蒙古族民歌,旋律悠扬、音乐风格独特,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本文通过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调式调性、音乐特点、节奏旋律及风格等方面进行艺术特征分析,同时在演唱处理方面,对咬字吐字、音色音量、演唱情感及技术难点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此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歌唱家在表演过程中并未将歌曲感染力和表达力很好的展现出来,其原因是忽略了歌唱语言训练的重要性,对咬字吐字韵律缺乏重视。在戏曲领域讲究“千斤道白,四两唱”;对于民族唱法而言,以字带声,依字行腔,腔随字走,字正腔圆是其特有的演唱韵味,同样在表演曲目时,重点突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想象力的多彩性,是打造完好艺术情境的核心方法。
《西部主题畅想曲》作为一首具有新疆特色的古筝独奏曲,以其浓郁的西部风俗色彩成为了现代筝曲的典范。这部古筝独奏曲在古筝传统演奏的形式上结合西方作曲技术,运用独特的定弦方式,通过舞蹈性主题的多次变化出现,展现出西域风格的独特魅力,从而构建出一种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式民族音乐作品。整部作品在表现西域风情民俗的同时,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西域粗狂豪放的地貌形态。本文将以《西部主题畅想曲》为研究对象,在对创作技法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演奏中的特殊的技法,从而探究作品中西域音乐风格特征的体现方式,从而更深层次的认识这部作品古
本文通过对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进行分析,对作曲家在创作当中的和声写作技法进行整理,主要在和弦的选用、和弦关系以及和声进行等方面来进行梳理与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