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以来,淮安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按照“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的思路,以大数据网络平台为支撑,牢牢把握系統常态长效利用、平台常态长效管理、线上线下结合等“三个着眼点”,紧紧围绕脱贫结果是否真实、资金监管是否到位、项目推进是否落地、扶贫作风是否扎实等“四个关键点”,着力巩固系统平台建设成果,打造“阳光扶贫”监管平台系统,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纪律保障。2018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主要领导来淮安调研时给予充分肯定,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要求在全省推广。新华社、《新华日报社》《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新闻媒体来淮安做了采访报道。湖南、安徽、山东、内蒙古、黑龙江、山东、重庆等地先后组织人员赴淮安考察调研,“阳光扶贫”系统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了品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阳光扶贫”与“阳光信访”共同成为淮安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探索。进入“十四五”,淮安“阳光扶贫”监管系统需适应新形势进行完善和优化,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立背景
2016年初,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聚焦监督执纪问责,深化标本兼治,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法规制度,强化党内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当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时任中纪委主要领导要求出实招、有监督、敢问责,密切联系实际拿出贯彻落实的办法,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
初期调研阶段。2016年底,江苏省纪委查处了30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其中扶贫领域违纪案件占据相当比例。省纪委在梳理大量涉及扶贫领域的案件后,认为仅凭查案并不是治本之策,要让监督执纪问责贯穿于扶贫工作每一个环节,必须推进机制创新,采取扶贫工作责任制,推动扶贫领域违规违纪问题标本兼治。
开发试运营阶段。2017年初,在江苏省纪委的指导下,淮安市率先试行“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扶贫机制试验,委托南京某信息科技公司研发淮安扶贫工作监管系统。以扶贫资金管理为核心,以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实名制为基础,以“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为路径,实现资金使用、对象识别、责任落实、过程监管、绩效评估的“五个精准”。当年6月初,淮安市“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成果扩大阶段。江苏省纪委领导认为,淮安市“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从机制上能完善扶贫领域的监管漏洞,从源头上能消除腐败问题,同时也保障落实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扶贫政策。2017年6月底,省纪委在淮安召开“阳光扶贫”现场推进会,并扩大试点部署。同年底,“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在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推广使用,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全覆盖。
“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架构和主要功能
系统架构。淮安“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是运用信息化手段,以“三层、四库、一端”为核心,以大数据库为支撑的平台。“三层”为公众层、管理层和监督层。“四库”为扶贫对象、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和扶贫力量数据库。“一端”为“阳光扶贫”手机App客户端,包括扶贫阵地、监督曝光和党建扶贫。
公众层,即为门户网站“淮安阳光扶贫+”,是面向社会所有公众的开放式服务平台,是宣传扶贫政策,传播扶贫信息、开展扶贫服务、加强与群众互动交流的窗口和平台。管理层,是扶贫济困、财政、社会救助等职能部门业务操作的大数据平台,是系统的主体部分,按照“内容全覆盖、信息全公开、环节全监督、过程全留痕”的功能定位,设置了扶贫对象、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立体帮扶、预警中心、比对中心、脱贫成效、大数据分析、纪委再监督、互动平台等一级模块,每个模块下面有若干子模块。监督层,是纪检机关、财政、审计等分级分层监管平台。“一端”,即为手机App,可通过手机App定位监督帮扶干部签到,帮扶干部可查询所结对的低收入农户信息。
主要功能。甄别建档立卡户。对象精准是开展精准扶贫脱贫的前提和基础,有效识别贫困人群,精确扶贫受众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先决条件,识别不准就不能实现“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的目标,还极易导致优亲厚友、以权谋私等违法问题发生。监管系统建立建档立卡农户经济状况比对机制,打通了分散在公安、民政、住建、工商等11个部门的数据壁垒,以实名制为基础建立起淮安扶贫大数据库。通过定期调查比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名下的车辆、农机、住房、社保、交税等13类信息,实时贫困预警,实现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确保扶贫资源用到最需要的贫困户身上。2020年9月22日,中纪委、国家监委办公厅《纪检监察信息》数据显示,淮安市通过大数据比对核查,累计发现5.2万个存疑问题,市、县两级主管部门进一步核查,先后剔除1.7万户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户,相关职能部门又严格按照认定程序、标准等及时调增1.3万户,实现了应扶尽扶。淮安市“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精确甄别了重点扶贫帮助对象,解决了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问题,达到了净化扶贫工作纪律环境的效果。截止到2020年12月底,监管系统同步归集、比对核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数据,及时发现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推动292名学生补领教育资助、129名低收入户补充参保、2532户危房改造到位。
优化整合扶贫资源。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众多部门。由于缺乏统一平台,早先扶贫力量分散,不仅导致社会资源无法有效配置,而且随着项目的扩展以及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监管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依托于“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把各部门专项扶贫济困资金纳入“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资金数据库,全程通过系统跟踪监督管理,做到项目精准规划、规范施策。在资金归集、资金拨付等环节,打造出一条串联起了扶贫项目、经济薄弱村、建档立卡户三个维度的资金管理链,实现可预警、可跟踪、可追溯、可评估,让每一笔资金都运行在阳光之下,规避资金闲置、“趴窝”等现象。开发扶贫项目实施业务流程,从项目调研、论证、申报、审批、招标、建设、竣工、验收直至收益分配信息得以实现重构,解决了扶贫项目实施不规范问题。自“阳光扶贫”系统实施以来,全市已将各类扶贫项目共514个包括统筹带动增收项目176个收录系统,其中江苏省对淮安市三个重点帮扶县区的26个支持性产业扶贫项目已及时全部纳入系统并实现跟踪监管,确保帮扶项目取得实效。截至2020年底,累计整改问题128个,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6个,处理43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35人。 压实帮扶人责任。为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假扶贫问题,在部门实行内部监督、财政审计监督、纪委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形式多管齐下,“阳光扶贫”系统建立起了分级分层授权监督管理,将责任落实、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情况纳入监管系统,全程跟进监督,解决了基层扶贫领域腐败频发问题。
一是监督主体责任落实。实行市县(区)直部门帮扶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全市4.6万名党员干部帮扶建档立卡户制度,并将帮扶责任履行情况全程纳入监管系统,督促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掌握脱贫进展,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帮扶过程务实扎实。通过使用手机App,使帮扶工作置于全程监管之下,通过定位签到,上传帮扶现场照片的方式,监督帮扶人按期展开入村入户走访,杜绝了帮扶责任人蜻蜓点水、跑马观花,把贫困户当道具的情况,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监督资金精准“滴灌”。将31项、63.55亿元扶贫资金和122项、262.45亿元涉农资金全部纳入监管系统,实现扶贫、涉农资金监管全覆盖。自动归集资金使用情况,通过监管系统向社会公开,定期向主管部门通报,既防止资金跑冒滴漏、截留挪用,又倒逼职能部门履职尽责,防止资金滞留“趴窝”。淮安市扶贫资金滞留率由2017年初的46.95%降低为2020年底的1.34%。
三是监督项目高效实施。把扶贫项目、资金来源、帮扶责任归集在一个平台,对所有扶贫项目实行实名制管理,把项目确定、资金拨付、收益分配、绩效评估等集合成一个有机系统、形成闭环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质量。如:涟水县某镇某村会计徐某为使本村早日实现全员脱贫“摘帽”,故意将该村高某因病住院后报销所得的1.2万元医疗费作为转移性收入予以采集认定,使该户虚假达到脱贫标准并上报,该村党总支书记徐某明知高某“被脱贫”一事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仍然予以签字确认。该问题被监管系统核查发现并及时纠正,二人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增强扶贫队伍力量。按照“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平台运作、责任到人、纪委监督”的总体要求明确责任,淮安市专门出台《关于加强扶贫开发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意见》,成立市级扶贫开发中心,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扶贫开发工作体系,市级成立“阳光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一办六组”(办公室、资金管理组、社会救助组、扶贫业务组、系统平台开发组、监督问责与比对核查组、宣传组),各县区委农业农村局承担农村扶贫办职责,各重点县区设立编制大于7人的扶贫开发中心,非重点县区也充实扶贫开发人员3—6人,市县两级共新增专职扶贫开发人员40名。选调107名县区乡科级后备干部担任乡镇扶贫专干,优选170名大学生村官和90后新入职公务员担任经济薄弱村扶贫书记(主任)。建立“三个一”帮扶体系,将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与帮扶责任人一一对应,对经济薄弱村组建市县乡联动帮扶组,对统筹带动增收项目成立项目帮扶组,打通了扶贫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突出两个监管。为确保扶贫资金安全、扶贫项目达效,重点突出“两个监管”。一方面,突出扶贫资金监管。按照“各级各类、应进尽进”原则,将分散在7个部门和各帮扶工作队的28类扶贫济困资金,归集到“阳光扶贫”监管系统,通过系统中的公众层实时向社会公开资金来源、数量、流向、分配等内容,实现监管全口径、全覆盖,有效防止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截留挪用。根据系统实时反映的资金使用情况,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多次专项督查,及时督办,推动整改。在系统公众层和手机App中设置举报功能,群众发现问题“一键举报”,纪检监察部门对群众反映强烈、情形典型的问题线索挂牌督办、直查快办,必要时提级办理。另一方面,突出扶贫项目监管。开发扶贫项目实施业务流程,从项目调研、论证、审批、招标、建设、竣工验收直至收益分配,全程录入系统,跟踪监督管理,力求做到项目精准安排、规范实施。
“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功能优化升级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中央要求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构建乡村现代化建设基础条件为目标任务。对此,“阳光扶贫”系统面临新的担当,使命将转型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需要功能优化和功能提升,让减贫事业继续在阳光下进行。
增加三大功能板块。根据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需要,建议增加三个板块。
增加“乡村振兴”功能板块。“阳光帮扶”功能模块通过公正透明的划分标准,做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规范帮扶路径,确保帮扶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乡村振兴”功能模块旨在消除城乡发展之间障碍,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功能模块可包括各类国家资源下乡、各类社会资源下乡、万企联万村、各类农村发展服务平台以及农村改革创新试点等。“乡村振兴”板块可实现全市农业农村数据、乡村振兴工作进展实时更新,成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数据库。
增加资产管理功能板块。扶贫领域工作涉及面广,资产管理监管难度大,这也是长期以来影响扶贫实效的现实难题。从实施主体看,扶贫开发涉及财政、发改、农业、水利、民政、教育、卫健委、人社、交通、生态、国土等众多部门,市、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般都在20个以上。从资金投入情况看,2017年,省市驻淮安帮扶工作队实施帮扶项目710个,帮扶单位投入自有资金0.81亿元,协调资金10.08亿元。以后的2018年、2019年、2020年,每年均有大幅度提升。“十三五”期间,淮安市各类扶贫开发财政资金总计达到9.3亿元。“阳光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后,除各级各类国家项目资本外,还会有集体资本、社會资本以及个人资本进入乡村。资产管理难度将会越来越大,尽早实现对投入资产的有效管理,将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增加数据分析与预警功能板块。“阳光扶贫”系统目前只具有查询功能,还没有实现规划的数据汇总、数据分析与预警功能。数据分析有助于及早把握发展趋势,有利于科学决策;预警功能可以加强对易贫、易返贫人口的监测,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因此,迫切需要增加数据分析与预警功能。
实现三个互联互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该系统需要实现三个互联互通。
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系统主要对8个部门进行了监管,且仅局限于对资金的监管,其他方面的信息仍然各自独立,未能实现互联互通。升级后的系统拟将帮促、农业、财政、民政、人社、公安等业务主管部门相关信息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加强对帮促对象、资金使用、项目运行、责任落实等情况的动态监管,打破各部门力量分散、各自为政的困局,更有利于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良好格局。
实现监督管理层之间的互联互通。系统分为三层,其中一层为监督层,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使用系统。监督层实现对相关职能部门履职情况进行再监督、再检查,并对履职不力、失职渎职等行为严肃追责问责。升级后的系统可将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管理层随时可获取相关数据和统计分析资料,特别是可随时获取预测预警信息,有助于对业务部门的督查推动,也可强化纪检部门“监督的再监督”职能。
实现帮促对象与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找准帮扶对象实际收入测算标准,避免虚报、瞒报、谎报,一方面,2018年市政府扶贫办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低收入农户脱贫有关问题解释(试行)》,对子女有无赡养能力及子女赡养费给付标准,对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计算标准,对禁止分户和不得纳入低收入农户情形进行了明确。另一方面,通过“阳光扶贫”系统,在阳光扶贫网和手机App上以时间轴方式展示低收入农户脱贫轨迹,逐项展示每一笔收入构成和帮扶事项,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这些功能仅局限于帮扶责任人、帮扶单位于系统平台的交流,而帮扶对象并不知晓什么是“阳光扶贫”系统,什么是手机App。更有甚者,有的不知晓帮扶责任人为自己记录的收入轨迹,导致帮扶对象口中的数据和帮扶责任人记录的数据以及村干部认定的数据严重脱节。升级后的系统可将帮扶对象与平台中相关业务职能部门联系起来,供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问题,确保不出现大规模返贫现象的发生。
(庄飞,何伟:淮阴师范学院淮安发展研究院;胡杰,李佳佳:淮安市人民政府扶贫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张蔚菊
“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立背景
2016年初,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聚焦监督执纪问责,深化标本兼治,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法规制度,强化党内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当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时任中纪委主要领导要求出实招、有监督、敢问责,密切联系实际拿出贯彻落实的办法,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
初期调研阶段。2016年底,江苏省纪委查处了30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其中扶贫领域违纪案件占据相当比例。省纪委在梳理大量涉及扶贫领域的案件后,认为仅凭查案并不是治本之策,要让监督执纪问责贯穿于扶贫工作每一个环节,必须推进机制创新,采取扶贫工作责任制,推动扶贫领域违规违纪问题标本兼治。
开发试运营阶段。2017年初,在江苏省纪委的指导下,淮安市率先试行“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扶贫机制试验,委托南京某信息科技公司研发淮安扶贫工作监管系统。以扶贫资金管理为核心,以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实名制为基础,以“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为路径,实现资金使用、对象识别、责任落实、过程监管、绩效评估的“五个精准”。当年6月初,淮安市“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成果扩大阶段。江苏省纪委领导认为,淮安市“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从机制上能完善扶贫领域的监管漏洞,从源头上能消除腐败问题,同时也保障落实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扶贫政策。2017年6月底,省纪委在淮安召开“阳光扶贫”现场推进会,并扩大试点部署。同年底,“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在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推广使用,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全覆盖。
“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架构和主要功能
系统架构。淮安“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是运用信息化手段,以“三层、四库、一端”为核心,以大数据库为支撑的平台。“三层”为公众层、管理层和监督层。“四库”为扶贫对象、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和扶贫力量数据库。“一端”为“阳光扶贫”手机App客户端,包括扶贫阵地、监督曝光和党建扶贫。
公众层,即为门户网站“淮安阳光扶贫+”,是面向社会所有公众的开放式服务平台,是宣传扶贫政策,传播扶贫信息、开展扶贫服务、加强与群众互动交流的窗口和平台。管理层,是扶贫济困、财政、社会救助等职能部门业务操作的大数据平台,是系统的主体部分,按照“内容全覆盖、信息全公开、环节全监督、过程全留痕”的功能定位,设置了扶贫对象、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立体帮扶、预警中心、比对中心、脱贫成效、大数据分析、纪委再监督、互动平台等一级模块,每个模块下面有若干子模块。监督层,是纪检机关、财政、审计等分级分层监管平台。“一端”,即为手机App,可通过手机App定位监督帮扶干部签到,帮扶干部可查询所结对的低收入农户信息。
主要功能。甄别建档立卡户。对象精准是开展精准扶贫脱贫的前提和基础,有效识别贫困人群,精确扶贫受众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先决条件,识别不准就不能实现“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的目标,还极易导致优亲厚友、以权谋私等违法问题发生。监管系统建立建档立卡农户经济状况比对机制,打通了分散在公安、民政、住建、工商等11个部门的数据壁垒,以实名制为基础建立起淮安扶贫大数据库。通过定期调查比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名下的车辆、农机、住房、社保、交税等13类信息,实时贫困预警,实现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确保扶贫资源用到最需要的贫困户身上。2020年9月22日,中纪委、国家监委办公厅《纪检监察信息》数据显示,淮安市通过大数据比对核查,累计发现5.2万个存疑问题,市、县两级主管部门进一步核查,先后剔除1.7万户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户,相关职能部门又严格按照认定程序、标准等及时调增1.3万户,实现了应扶尽扶。淮安市“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精确甄别了重点扶贫帮助对象,解决了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问题,达到了净化扶贫工作纪律环境的效果。截止到2020年12月底,监管系统同步归集、比对核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数据,及时发现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推动292名学生补领教育资助、129名低收入户补充参保、2532户危房改造到位。
优化整合扶贫资源。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众多部门。由于缺乏统一平台,早先扶贫力量分散,不仅导致社会资源无法有效配置,而且随着项目的扩展以及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监管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依托于“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把各部门专项扶贫济困资金纳入“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资金数据库,全程通过系统跟踪监督管理,做到项目精准规划、规范施策。在资金归集、资金拨付等环节,打造出一条串联起了扶贫项目、经济薄弱村、建档立卡户三个维度的资金管理链,实现可预警、可跟踪、可追溯、可评估,让每一笔资金都运行在阳光之下,规避资金闲置、“趴窝”等现象。开发扶贫项目实施业务流程,从项目调研、论证、申报、审批、招标、建设、竣工、验收直至收益分配信息得以实现重构,解决了扶贫项目实施不规范问题。自“阳光扶贫”系统实施以来,全市已将各类扶贫项目共514个包括统筹带动增收项目176个收录系统,其中江苏省对淮安市三个重点帮扶县区的26个支持性产业扶贫项目已及时全部纳入系统并实现跟踪监管,确保帮扶项目取得实效。截至2020年底,累计整改问题128个,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6个,处理43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35人。 压实帮扶人责任。为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假扶贫问题,在部门实行内部监督、财政审计监督、纪委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形式多管齐下,“阳光扶贫”系统建立起了分级分层授权监督管理,将责任落实、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情况纳入监管系统,全程跟进监督,解决了基层扶贫领域腐败频发问题。
一是监督主体责任落实。实行市县(区)直部门帮扶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全市4.6万名党员干部帮扶建档立卡户制度,并将帮扶责任履行情况全程纳入监管系统,督促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掌握脱贫进展,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帮扶过程务实扎实。通过使用手机App,使帮扶工作置于全程监管之下,通过定位签到,上传帮扶现场照片的方式,监督帮扶人按期展开入村入户走访,杜绝了帮扶责任人蜻蜓点水、跑马观花,把贫困户当道具的情况,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监督资金精准“滴灌”。将31项、63.55亿元扶贫资金和122项、262.45亿元涉农资金全部纳入监管系统,实现扶贫、涉农资金监管全覆盖。自动归集资金使用情况,通过监管系统向社会公开,定期向主管部门通报,既防止资金跑冒滴漏、截留挪用,又倒逼职能部门履职尽责,防止资金滞留“趴窝”。淮安市扶贫资金滞留率由2017年初的46.95%降低为2020年底的1.34%。
三是监督项目高效实施。把扶贫项目、资金来源、帮扶责任归集在一个平台,对所有扶贫项目实行实名制管理,把项目确定、资金拨付、收益分配、绩效评估等集合成一个有机系统、形成闭环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质量。如:涟水县某镇某村会计徐某为使本村早日实现全员脱贫“摘帽”,故意将该村高某因病住院后报销所得的1.2万元医疗费作为转移性收入予以采集认定,使该户虚假达到脱贫标准并上报,该村党总支书记徐某明知高某“被脱贫”一事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仍然予以签字确认。该问题被监管系统核查发现并及时纠正,二人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增强扶贫队伍力量。按照“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平台运作、责任到人、纪委监督”的总体要求明确责任,淮安市专门出台《关于加强扶贫开发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意见》,成立市级扶贫开发中心,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扶贫开发工作体系,市级成立“阳光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一办六组”(办公室、资金管理组、社会救助组、扶贫业务组、系统平台开发组、监督问责与比对核查组、宣传组),各县区委农业农村局承担农村扶贫办职责,各重点县区设立编制大于7人的扶贫开发中心,非重点县区也充实扶贫开发人员3—6人,市县两级共新增专职扶贫开发人员40名。选调107名县区乡科级后备干部担任乡镇扶贫专干,优选170名大学生村官和90后新入职公务员担任经济薄弱村扶贫书记(主任)。建立“三个一”帮扶体系,将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与帮扶责任人一一对应,对经济薄弱村组建市县乡联动帮扶组,对统筹带动增收项目成立项目帮扶组,打通了扶贫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突出两个监管。为确保扶贫资金安全、扶贫项目达效,重点突出“两个监管”。一方面,突出扶贫资金监管。按照“各级各类、应进尽进”原则,将分散在7个部门和各帮扶工作队的28类扶贫济困资金,归集到“阳光扶贫”监管系统,通过系统中的公众层实时向社会公开资金来源、数量、流向、分配等内容,实现监管全口径、全覆盖,有效防止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截留挪用。根据系统实时反映的资金使用情况,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多次专项督查,及时督办,推动整改。在系统公众层和手机App中设置举报功能,群众发现问题“一键举报”,纪检监察部门对群众反映强烈、情形典型的问题线索挂牌督办、直查快办,必要时提级办理。另一方面,突出扶贫项目监管。开发扶贫项目实施业务流程,从项目调研、论证、审批、招标、建设、竣工验收直至收益分配,全程录入系统,跟踪监督管理,力求做到项目精准安排、规范实施。
“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功能优化升级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中央要求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构建乡村现代化建设基础条件为目标任务。对此,“阳光扶贫”系统面临新的担当,使命将转型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需要功能优化和功能提升,让减贫事业继续在阳光下进行。
增加三大功能板块。根据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需要,建议增加三个板块。
增加“乡村振兴”功能板块。“阳光帮扶”功能模块通过公正透明的划分标准,做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规范帮扶路径,确保帮扶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乡村振兴”功能模块旨在消除城乡发展之间障碍,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功能模块可包括各类国家资源下乡、各类社会资源下乡、万企联万村、各类农村发展服务平台以及农村改革创新试点等。“乡村振兴”板块可实现全市农业农村数据、乡村振兴工作进展实时更新,成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数据库。
增加资产管理功能板块。扶贫领域工作涉及面广,资产管理监管难度大,这也是长期以来影响扶贫实效的现实难题。从实施主体看,扶贫开发涉及财政、发改、农业、水利、民政、教育、卫健委、人社、交通、生态、国土等众多部门,市、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般都在20个以上。从资金投入情况看,2017年,省市驻淮安帮扶工作队实施帮扶项目710个,帮扶单位投入自有资金0.81亿元,协调资金10.08亿元。以后的2018年、2019年、2020年,每年均有大幅度提升。“十三五”期间,淮安市各类扶贫开发财政资金总计达到9.3亿元。“阳光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后,除各级各类国家项目资本外,还会有集体资本、社會资本以及个人资本进入乡村。资产管理难度将会越来越大,尽早实现对投入资产的有效管理,将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增加数据分析与预警功能板块。“阳光扶贫”系统目前只具有查询功能,还没有实现规划的数据汇总、数据分析与预警功能。数据分析有助于及早把握发展趋势,有利于科学决策;预警功能可以加强对易贫、易返贫人口的监测,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因此,迫切需要增加数据分析与预警功能。
实现三个互联互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该系统需要实现三个互联互通。
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系统主要对8个部门进行了监管,且仅局限于对资金的监管,其他方面的信息仍然各自独立,未能实现互联互通。升级后的系统拟将帮促、农业、财政、民政、人社、公安等业务主管部门相关信息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加强对帮促对象、资金使用、项目运行、责任落实等情况的动态监管,打破各部门力量分散、各自为政的困局,更有利于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良好格局。
实现监督管理层之间的互联互通。系统分为三层,其中一层为监督层,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使用系统。监督层实现对相关职能部门履职情况进行再监督、再检查,并对履职不力、失职渎职等行为严肃追责问责。升级后的系统可将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管理层随时可获取相关数据和统计分析资料,特别是可随时获取预测预警信息,有助于对业务部门的督查推动,也可强化纪检部门“监督的再监督”职能。
实现帮促对象与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找准帮扶对象实际收入测算标准,避免虚报、瞒报、谎报,一方面,2018年市政府扶贫办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低收入农户脱贫有关问题解释(试行)》,对子女有无赡养能力及子女赡养费给付标准,对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计算标准,对禁止分户和不得纳入低收入农户情形进行了明确。另一方面,通过“阳光扶贫”系统,在阳光扶贫网和手机App上以时间轴方式展示低收入农户脱贫轨迹,逐项展示每一笔收入构成和帮扶事项,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这些功能仅局限于帮扶责任人、帮扶单位于系统平台的交流,而帮扶对象并不知晓什么是“阳光扶贫”系统,什么是手机App。更有甚者,有的不知晓帮扶责任人为自己记录的收入轨迹,导致帮扶对象口中的数据和帮扶责任人记录的数据以及村干部认定的数据严重脱节。升级后的系统可将帮扶对象与平台中相关业务职能部门联系起来,供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问题,确保不出现大规模返贫现象的发生。
(庄飞,何伟:淮阴师范学院淮安发展研究院;胡杰,李佳佳:淮安市人民政府扶贫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