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如厕,是件大事儿

来源 :健康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hong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厕训练就是教会孩子自主排便,控制自己的尿意和便意。听起来简单寻常,可大部分中国家长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如厕训练最好,也容易忽略在训练过程中孩子透露出的各种负面情绪。
  如厕训练不宜过早
  把尿是中国家长的一个传统特色,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少换尿布或者尿不湿,希望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尿意,只在大人把尿的时候小便。但欧美和日本的家长却选择让孩子在2岁之前都随意自由地排便,没有把尿这个习惯。现在,国内许多的育儿专家和儿科医生也反对把尿。首先,孩子的膀胱还没有发育完全,过早把尿不利于膀胱储尿功能的建立;其次,把屎把尿时,有可能因迫使孩子用力而导致肛门周围的组织破裂,增加以后患痔疮的几率;最后,过早把尿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专家们建议,2岁以后再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比较好,那时候孩子才会有自主排泄的意识,之前可以给孩子用尿不湿。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够知道自家的小宝宝已经做好了如厕训练的准备呢?即使宝贝们的身体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是心理上对如厕还是很陌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又应该注意什么,而不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呢?
  什么时候可以尝试如厕训练?
  


  曾有对双胞胎研究显示,从出生50天开始进行如厕训练和从出生700天开始进行如厕训练,最后双胞胎兄弟俩几乎是同时学会自主排便的。这说明,要教孩子自主排便,那么必须等到他长大到一定程度才行,否则就是白搭。一般,女孩儿在2岁半,男孩在3岁进行如厕训练比较好。当然,具体到每个孩子,家长需要认真观察。以下的小细节是孩子们已经做好准备的体现:
  对如厕表现出兴趣,例如喜欢在你如厕时跟着你,并且要求帮你冲水。
  孩子会在想要尿尿或者拉粑粑时告诉你,或者做出下蹲的动作、用力的脸部表情等。
  大便过后宝宝会主动要求换尿布或者裤子。
  宝宝没有便秘的情况。
  你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宝宝的如厕训练。
  这段时间家里没有其他大事发生。
  如果孩子对如厕训练毫无兴趣和反应,那么可以等1个月以后再次尝试。
  小心处理宝宝的尴尬情绪
  在某些情况下,宝宝可能会对如厕训练感到尴尬或者害羞,这就会让他们隐藏自己想要上厕所的意愿。如果宝宝对如厕训练感到不适或者表现别扭,有可能是需要更多的隐私。如厕训练的时候,不要爸爸妈妈奶奶爷爷一大帮人都围着宝宝。还要让宝宝明白,上厕所没有什么可害羞的,每个人都需要上厕所,就好像家里每天都需要倒垃圾一样。一旦宝宝将如厕和尴尬情绪联系在一起,就会逃避如厕这件事儿。如果宝宝不愿意用厕所或者没有及时通知你自己想上厕所,千万不要对宝宝发脾气,因为他们对此承受的压力比你要大,你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放松。
  保持宝宝情绪上的稳定
  据美国儿科学会称,当孩子同时想要控制自己和周遭事件时,就有可能产生麻烦。通常,家里发生的大事,如搬家或者弟弟妹妹的出生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全,假如这时孩子正在进行如厕训练,那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如厕。孩子想要重新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这期间他们有可能暂时感到很迷惑并且会不自主地抗拒如厕训练。孩子也有可能变得缺乏积极性和情绪化,让自身和家长都感受到很多压力。最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跟孩子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向他解释这些困扰他的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消除他们的疑虑。
  帮助宝宝建立自信
  很多孩子对于如厕训练都缺乏信心,家长必须要不停鼓励他们,让他们对如厕训练保持积极的态度。妈妈可以陪伴孩子进行如厕训练并且把这一过程变得有趣,从而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例如,可以给孩子准备可爱的座便器、给孩子穿可爱的内裤,当孩子在座便器上扭动时用玩偶来安抚他们。更重要的是,家长必须要对如厕训练中的失败做好准备,不要因为孩子尿裤子而责骂孩子,每当他们有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奖励。例如,孩子已经知道了要告诉妈妈自己想尿尿,但是仍然没能成功憋尿到厕所,这时妈妈应该表扬孩子的告知,并且鼓励孩子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一旦孩子丧失了信心,如厕训练就久久不能成功,而做对了却没有得到父母的奖励,是导致孩子丧失信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现宝宝的恐惧心理
  有的孩子因为如厕训练开始得过早,所以上厕所对他们来说变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孩子有可能因此而拒绝使用座便器并且为此大哭大闹。作为家长,必须要找出孩子哭闹的原因,询问孩子到底是如厕训练中的什么让他们感到害怕。许多孩子都是对座便器这个“新玩意儿”心生惧意。在一些极端的案例中,孩子甚至可能因此而患上了厕所恐惧症。家长可以给孩子做示范,例如当着孩子使用座便器或者把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偶放在座便器上假装在上厕所,告诉孩子座便器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或者可以先让孩子穿着裤子坐在座便器上听你讲故事,等到他们不害怕和习惯座便器了,再脱掉裤子坐上去。
其他文献
尴尬情景1:喜欢摸妈妈的乳房  有的孩子早就已经断奶了,甚至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岁数,但是对妈妈的乳房仍然非常依恋,每天晚上需要摸着妈妈的乳房入睡,早上妈妈换衣服的时候也会摸摸亲亲她的乳房,有时候甚至出门在外也会去掀妈妈的衣服......这会让妈妈非常尴尬,如果拒绝,孩子又哭又闹,讲道理,他们也不听,难道让孩子这样摸妈妈的乳房一直到小学吗?孩子为什么这么做?  对孩子来说,妈妈的乳房是爱的象征,所以
期刊
图说关节炎  关节炎概括了很多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他还有痛风、脊椎炎、银屑病关节炎等。只要是身体的某一处或者多处关节出现了炎症,那都属于关节炎。大多数关节炎的症状都集中在关节处,患者的关节处会疼痛、僵硬、肿大、发红和难以活动。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计,我国的关节炎患者已经超过1亿,其中不乏许多年轻患者。不过大多数人都对关节炎缺乏认识,有的人侥幸地认为关节炎的表现只是轻微
期刊
●束胸衣,美到无法呼吸?电影《加勒比海盗1》里面女主角因为穿束胸衣导致呼吸不畅而晕厥,还掉下了悬崖。想来片中女主角已非常苗条,为何穿上束胸衣后还会无法呼吸?其实束胸衣的设计想法本是很好的,把肉挪到该去的地方。具体说就是将腰腹的赘肉上下推挤,达到丰胸、收腰、提臀之效,这样胸前戴上珠宝、腰下穿上晚礼服十分好看。只是束胸衣是利用机械力生硬排挤腰腹空间,且留下的腰腹围极小,因此对包裹部位压力很大。比较宽松
期刊
For MenQ 清洁不彻底  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也会危及我们的肌肤健康,大幅度加速它的衰老。雾霾天气下,个人肌肤的防护和护理尤为重要,每日的面部清洁对于减轻污染对肌肤的伤害十分关键。肌肤暴露在污染颗粒中,会加重暗斑、皱纹等肌肤衰老的问题。而空气中的多重污染通过毛孔侵入肌肤,最终会对肌肤造成伤害,因此保持毛孔的清洁通畅是非常重要的。  对策:洗颜仪器 由于男性肌肤的油腻程
期刊
陈绮贞 《偶然与巧合》  最早听到陈绮贞是在十年前,那个时候,这个自己写歌给自己唱的女声确实像一股清新的风,后来,清新的风多起来了,她就和其他类似的歌手变成了小清新的代言人。那张最著名的专辑《旅行的意义》出来时,她已经从魔岩转到滚石。《旅行的意义》是她在滚石唱片公司出的第三张专辑,此后,她自己成立了“好小气”音乐工作室,后来又加入音乐伙伴兼男友钟成虎创立的添翼创越工作室。陈绮贞每两三年出一张专辑,
期刊
如果总是感到太累,睡不醒,全身没劲儿,可别以为这只是简单的犯懒,有可能是患上了慢性疲惫综合征。如果不把它当回事儿,任其发展,还可能因此患上抑郁症。  疲惫本身可能也是一种病  你有过长期无精打采的经历吗,而且不论如何休息都没有改善?那这可能是慢性疲惫综合征。以下是慢性疲惫综合征的症状:  疲惫  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喉咙痛  脖子和腋下的淋巴结肿大  原因不明的肌肉疼痛  关节疼痛,但是并
期刊
骨折就是骨头被破坏了。统计显示,一个人一生平均要经历两次骨折,当骨头的强度无法抵御外力时,骨折就会发生。由于骨头的强度与年龄的关系密切,因此你发生骨折的几率也与年龄相关。小孩和老人都比较容易发生骨折,因为他们的骨头强度低。  骨折只是一个统称,包括了移位性骨折、非移位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4个主要类型。移位性骨折就是骨头完全断成了2截或者多截并且错位了。在非移位性骨折中,骨头有破裂,但是没
期刊
魔法内裤  这绝对是一款能改变全人类生活的伟大发明。它到底神奇在哪儿?我要说它能吸臭,你相信吗?这款在Shreddies上销售的内裤,外观设计简洁大方,采用活性炭材料制成,可过滤掉多达200个臭屁的味道。而且就算多次重复洗涤,其吸臭效果也依旧不会有所减退。它最初由德蒙特福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是在探究大小便失禁、胃胀、过敏性肠炎、局限性肠炎及食物过敏等肠胃问题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这么神奇实用的内裤
期刊
CFDA提醒关注中西药复方制剂的用药风险  中西药复方制剂中部分药品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这类制剂成分复杂,除中药外尚含有一种或多种化药成分,临床使用中易忽略其化药成分的安全性问题。其中包括化药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或与含有相同成分或功效类似的药品联合使用,易造成组方成分超剂量使用或引起毒性协同作用,增加了用药风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日前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注意中西药
期刊
水肿、脱发、手劲差看起来和心脏毫无关系,可却是心脏病的预警信号。千万别忽略了那些不起眼的小毛病。  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心脏病发作时的表现是什么(胸闷胸痛或者是手臂痛、呼吸急促、头晕恶心),但是并不了解心脏病的预警信号,或者是心脏病患病风险增加的信号。了解前者能够让你抓紧时间采取急救措施,而了解后者则能够帮助你有效预防心脏病发作。  美国埃默里罗林斯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有一半死于心脏病的患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