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能觉察他人情绪意向,有效地理解他人和善于同他人交际的能力。对于小班的幼儿,当他们从家庭走入到幼儿园,会明显地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很弱的特点。因此,对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角色游戏即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角色游戏中包括社会各行各业,涉及周围各种环境,幼儿可以扮演“医生”“教师”“营业员”等角色,而这些角色在游戏中必然要和“病人”“学生”“顾客”进行交往,在这种愉快的游戏中,幼儿的交往兴趣自然而然被激发出来。
一是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的现状分析。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遵循着两条路线:一是与父母亲的互动关系,即亲子关系;二是与年龄相仿的儿童之间的交往关系,即同伴关系。在幼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主要的生活空間是家庭,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动因。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其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家庭以外,同伴逐渐成为幼儿交往的主要对象,可以说入园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能不能顺利地与同伴交往,和睦友善地与伙伴相处,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些刚从家庭小圈子中走出来的小班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还很弱,有的幼儿在家独自惯了,胆小,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碰到不如意的事就掉眼泪;有的则因为在家中霸道惯了,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经常发生冲突,想做的一定要做,想要的玩具一定要抢到手。在我班的幼儿中常常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一次进行户外活动时,果果从家里带的自己的泡泡机玩,有个小朋友凑过去摸了摸,果果就把那小朋友推倒了,说:“这是我的泡泡机,你不许碰。”听果果奶奶说,果果在家里只喜欢一个人玩,只要是他的东西谁也不许碰,只要家里来小孩玩了他的玩具,他就会生气的把所有玩具仍在地上一个人回房间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他们能更好的与同伴交往,我便在本班开展了“分享日”的活动。让孩子从家中带一些小食品或玩具来幼儿园与大家分享,这样可以从一定的程度上让幼儿懂得“好东西要大家一起来分享才是快乐的”,从而逐渐消除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小班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的能力和群体意识,为幼儿创设友好交往的环境,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小班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是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的原因。目前,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其家庭结构又趋于小型化,大多数时间在单元房里孤独地面对电视机、陪伴着电动玩具,孩子交往的对象仅限于父母等几个较亲近的人,与同伴的交往机会是少之又少。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什么好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因为缺少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在他们的理念当中,便没有和他人共同相处的概念。在幼儿园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拿着玩具自己玩自己的,不与他人一起玩:有的孩子与同伴争抢玩具。
小班幼儿从家庭的氛围转入新的集体,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深入。有的幼儿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经常默默地坐在一旁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或少与同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有的幼儿任性、霸道,想与他人一起玩,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常常在交往中与同伴发生冲突出现打、抓别人的现象,甚至伤害同伴,从而导致缺少同伴;有的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交往,时常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拿人家的东西,以至于出现争抢现象。因此许多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这些都充分地表明了幼儿缺乏基本的交往经验与技能。
三是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措施。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在班里创设了利于开展角色游戏的活动环境,如“娃娃家”。在娃娃家这样的特定环境下,使一些性格孤僻或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与别人交流的小朋友在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下进行沟通,比如老师会提问幼儿:“娃娃家的菜都被小朋友吃完了,没有办法做午饭了怎么办呢?”这时,幼儿就会去思考,然后老师给予引导,小朋友会想到要到菜场去买。“市场太远了,出门走路会很累的呢?”以孩子的思维,可能想不到要坐出租车的,喜欢直接跑到某个地方,经过老师开放式的提醒,孩子们就想到可以坐出租车。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提问,有效的促进了孩子之间的交往。因此,教师应给他们创设温馨、和谐的活动环境。提供他们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使孩子们在交往中学会“同情、分享、帮助”,也可以不断消除和改进一些不良的行为。幼儿不喜欢用语言与人交往,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自己没有掌握一些交往性语言。与人交谈时,总觉得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因此,教师注意扮演一些与幼儿从属关系的角色,或者与幼儿扮演同一个角色。(单位:宁夏银川市第五幼儿园月牙湖分园)
所谓角色游戏即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角色游戏中包括社会各行各业,涉及周围各种环境,幼儿可以扮演“医生”“教师”“营业员”等角色,而这些角色在游戏中必然要和“病人”“学生”“顾客”进行交往,在这种愉快的游戏中,幼儿的交往兴趣自然而然被激发出来。
一是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的现状分析。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遵循着两条路线:一是与父母亲的互动关系,即亲子关系;二是与年龄相仿的儿童之间的交往关系,即同伴关系。在幼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主要的生活空間是家庭,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动因。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其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家庭以外,同伴逐渐成为幼儿交往的主要对象,可以说入园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能不能顺利地与同伴交往,和睦友善地与伙伴相处,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些刚从家庭小圈子中走出来的小班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还很弱,有的幼儿在家独自惯了,胆小,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碰到不如意的事就掉眼泪;有的则因为在家中霸道惯了,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经常发生冲突,想做的一定要做,想要的玩具一定要抢到手。在我班的幼儿中常常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一次进行户外活动时,果果从家里带的自己的泡泡机玩,有个小朋友凑过去摸了摸,果果就把那小朋友推倒了,说:“这是我的泡泡机,你不许碰。”听果果奶奶说,果果在家里只喜欢一个人玩,只要是他的东西谁也不许碰,只要家里来小孩玩了他的玩具,他就会生气的把所有玩具仍在地上一个人回房间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他们能更好的与同伴交往,我便在本班开展了“分享日”的活动。让孩子从家中带一些小食品或玩具来幼儿园与大家分享,这样可以从一定的程度上让幼儿懂得“好东西要大家一起来分享才是快乐的”,从而逐渐消除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小班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的能力和群体意识,为幼儿创设友好交往的环境,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小班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是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的原因。目前,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其家庭结构又趋于小型化,大多数时间在单元房里孤独地面对电视机、陪伴着电动玩具,孩子交往的对象仅限于父母等几个较亲近的人,与同伴的交往机会是少之又少。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什么好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因为缺少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在他们的理念当中,便没有和他人共同相处的概念。在幼儿园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拿着玩具自己玩自己的,不与他人一起玩:有的孩子与同伴争抢玩具。
小班幼儿从家庭的氛围转入新的集体,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深入。有的幼儿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经常默默地坐在一旁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或少与同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有的幼儿任性、霸道,想与他人一起玩,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常常在交往中与同伴发生冲突出现打、抓别人的现象,甚至伤害同伴,从而导致缺少同伴;有的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交往,时常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拿人家的东西,以至于出现争抢现象。因此许多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这些都充分地表明了幼儿缺乏基本的交往经验与技能。
三是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措施。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在班里创设了利于开展角色游戏的活动环境,如“娃娃家”。在娃娃家这样的特定环境下,使一些性格孤僻或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与别人交流的小朋友在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下进行沟通,比如老师会提问幼儿:“娃娃家的菜都被小朋友吃完了,没有办法做午饭了怎么办呢?”这时,幼儿就会去思考,然后老师给予引导,小朋友会想到要到菜场去买。“市场太远了,出门走路会很累的呢?”以孩子的思维,可能想不到要坐出租车的,喜欢直接跑到某个地方,经过老师开放式的提醒,孩子们就想到可以坐出租车。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提问,有效的促进了孩子之间的交往。因此,教师应给他们创设温馨、和谐的活动环境。提供他们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使孩子们在交往中学会“同情、分享、帮助”,也可以不断消除和改进一些不良的行为。幼儿不喜欢用语言与人交往,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自己没有掌握一些交往性语言。与人交谈时,总觉得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因此,教师注意扮演一些与幼儿从属关系的角色,或者与幼儿扮演同一个角色。(单位:宁夏银川市第五幼儿园月牙湖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