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大战疑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y1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采石疑云
  1161年的宋金采石大战(又称绍兴辛巳宋金大战)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南宋王朝最重要的保卫战,其历史地位不下于赤壁、淝水之战。惊心动魄的采石大战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河山,是汉民族为主的宋朝对金朝非常少见的大胜仗,也为中华文化,尤其是理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南宋立国的十三战功(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中有五战功与采石大战有关。
  《金陵晚报》在(2009)报道17岁学生质疑百家讲坛《两宋风云》主讲袁腾飞有关金王完颜亮死在何处。这名夏姓马鞍山高中生提问:完颜亮死在采石吗?(《金陵晚报》,2009-9-9)袁腾飞老师回答说:完颜亮死在长江对岸(江北)。袁腾飞明白,完颜亮死在采石对岸和县,与历史不符;完颜亮死在采石三百里之外的瓜洲,又怕人质疑采石一战歼灭完颜亮,但不在采石,但说长江对岸就没有错了。“在随后的电话采访中,袁腾飞答复记者,关于长江对岸的具体地点,他并没有看到明确的说明,具体地点可以在网上进一步查找资料”。袁把疑问留给众史家。
  二、采石大战的过程
  “1149年,金海陵王完颜亮(1122—1161年)发动政变,自立为帝。经过十二年的准备,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五月完颜亮南侵,企图灭宋。宰相陈康伯主导抗金大计,危难之际,要求高宗下诏亲征(建康,今南京)。十月,宋将李宝率舟师以火攻全歼金水军于胶西陈家岛(或唐岛,又称陈家岛海战)。十一月,宋中书舍人虞允文于采石(建康西三四十公里,今马鞍山)以建康守军败金兵,完颜亮移兵瓜洲(今江苏扬州),宋军刘琦、杨存中在镇江(建康东七八十公里)严密防守。完颜亮渡江失利,十一月下旬,为部将所弑。南宋取胜。双方动员的兵力在七十万至八十万”(杨高崴,陈康伯《亲征诏草》与绍兴辛巳宋金大战。)。
  海陵王完颜亮南侵的企图在1160年已被南宋察觉,1161年5月,完颜亮派金使索要南宋的江淮之地,遭拒绝。大战在即。
  之前南宋已有具体四项部署:一是增派刘琦为荆南军,兵发重流抵抗金兵;二是分画两淮之地,命令诸将组建民间团社,各保其境;三是针对刘宝部将骄卒少难以独挡淮东,积极增援,加强城防;四是沿江诸郡修城积粮,以稳固内地。
  1161年9月,完颜亮准备兵分四路直取南宋。东路完颜亮率主力进攻淮南,中路进攻襄阳,西路由风翔率领攻打大散关,另有海路则直趋临安。面对金兵的长驱直入,主战派做出了积极的迎战部署,提出了分兵迎战策略:遣成闵守鄂州以守备襄汉中路;由吴麟守川陕之地以备西路之敌;李宝率兵海上迎战;刘琦为江淮浙西制置使,守两淮之地。
  完颜亮渡过淮河,这时南宋淮西主将王权刚进军到庐江(合肥),脚未站稳。听说金军即至,就连夜后撤,以致宋军不战而溃。此时病患刘琦在淮东孤军难撑,只得渡江退守镇江。由此淮南全部沦陷,金军“饮马长江”。
  大宋京都临安大为震动,宋高宗决定故技重演,试图再次入海避敌。与1129—1131年金兀术南侵不同,金朝此次已做好了统治江南的准备。南宋到了存亡的关键时刻。
  宰相陈康伯竭力劝阻高宗暂留临安:以身作则,安排家人入浙安家;安定百姓,临安诸城门闭门晚一时辰;解衣置酒,与杨存中(杨家将后辈)共商大计。这三措施,高宗看后才稍微放宽了心。然而未坚持多久,高宗又动摇了。一天,高宗下诏书:“如敌未退,散百官。”一旦百官散去,朝廷必势单力孤,如何守护?陈康伯非常气愤,当机立断烧毁诏书,以示不能执行,并提出:“陛下不如御驾亲征,发愤一击。”宋高宗最终同意“下诏亲征”。宋高宗、陈康伯与王子赵玮一道,进军建康(南京)。朝廷起用叶义问主持江淮,中书舍人虞允文参谋军事,汤思退主管临安,全面抗敌。
  南宋的反击,首先上场的是唐岛之战。
  1161年10月,金军从海上进攻临安的一路,由苏保衡率领,在密州胶西县陈家岛被时任南宋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李宝军打败。李宝早年在岳飞部下统领义军,屡立战功,这次战役他亲自率领战船一百二十只,弓弩手三千人,航海抗击金水军。途中,李宝援救了被金军围困在海洲的魏胜抗金义兵,并与山东义军取得了联系,然后从海上进军到密州胶西县。他从来降的金军汉人水手那里得到金军不惯水战、在船中匍匐而睡的底细,及时发动进攻。敌舰逼近后,李宝军突然鼓噪而进,金军惊慌失措。李宝军用火箭射金船油帆,金船大半起火,少数没起火的金船也被宋军跳上船去以短兵击刺,金军中的汉人脱甲而降的达三千余人。苏保衡座船尚未启程,得报战败,急忙逃跑。金军舰队被大部歼灭。(《中国通史》(5)(6)。)
  其次上场的才是采石之战。
  当时的宋金实力对比,南宋军事稍弱,但经济科技文化具极大的优势。若全体军民奋起抗金,金军取胜的机会不大,且这时金朝廷出现政变,金军军心开始动摇,采石之战“拉开序幕”。
  1161年11月初,完颜亮军在采石对岸的和州(县)赶造船只,打算渡江,形势十分严峻。这时,虞允文赶到采石,整顿溃军,激励士气,迅速做好迎战的部署。完颜亮派遣五百兵士,驾船入江,亲自在江边用小红旗指挥。虞允文命宋军战舰迎战,而另有当涂县的民兵驾海鳅船冲锋在前,金船被冲散成两处。宋军奋勇向前,把金兵大部分杀死在江中。第二天,虞允文命舟师至杨林河口阻击金军,又在上游放火烧毁了金其余的船,获得大胜。完颜亮不能过江,只好移军瓜洲。
  最后在瓜洲完颜亮受弑。
  西北方面进犯川陕的金军,受到四川宣抚使吴珓的痛击,吴珓指挥各路军马收复了秦、洮、陇、商、虢、华、陕七州。金军后方,抗金义军也纷纷起兵。攻打城邑,给金朝统治者以很大的威胁。在金军南侵失利的形势下,“金朝统治集团内又一次发生了改变。金东京留守完颜雍,乘完颜亮南下,夺取政权,自立为皇帝(金世宗),宣布废去完颜亮”。
  完颜亮“对远在东京辽阳府的宗室完颜乌禄的号召力严重估计不足,只派一支偏师前去镇压,自己依然按原计划南下,这是严重的失策。他统一之心太切,以为只要统一江南,再挥师北上收拾篡立者会易如反掌,但不知道自己因强征国力发动战争,违背了南北人民渴求和平恢复的愿望,已经失尽民心。他也不明白“安内”的紧要,一旦祸起萧墙就会连皇冠都被褫夺的,而独夫一旦沦为匹夫,被解决也是轻而易举的”(虞云国,《细说宋朝》)。   完颜亮不甘采石战败,移师瓜洲,准备强行渡江。此时京口(镇江)已集结以杨存中为主帅的二十余万大军,等待金军渡江。大将杨存中素以稳健著称,是高宗的御营宿卫使。“宋军从数量上也足以与完颜亮大军对垒抗衡。虞允文也从刚到采石的李显忠那里分兵一万六千,驰援镇江”(虞云国)。
  “直到这时,完颜亮仍不审时度势,限令诸将三日渡江,否则处死。军士开始结队逃亡。完颜亮下令:军士逃亡,杀其蒲里衍;蒲里衍逃亡,杀其谋克;谋克逃亡,杀其猛安。金军将士愈发感到危惧。十一月二十六日,完颜亮勒令次日渡江,有敢后退者斩。次日清晨,金浙西都统制耶律元宜联合若干将领闯入御帐,射死了完颜亮”(虞云国)。
  金军失败求退,宋军收复了两淮地区。绍兴辛巳(1161年),宋金大战结束。1162年初,宋高宗让位宋孝宗,遗憾的是南宋1163年北伐失败,不久陈康伯、杨存中、虞允文(后为宰相)先后故去,南宋没能在鼎盛的孝宗朝光复中原。中华民族在1279年为元朝(公元1271—1368年)统一。
  三、陶文与思考
  对采石大战的研究后人渲染大于分析,赞美大于思考。陶晋生《金海陵帝的伐宋与采石战役的考实》是为数不多的严肃的研究专著,影响了有关研究近50年。然而在此名著中,陶文对双方的兵员部署,指挥结构,后勤供给,均无详细的分析,其结论也经不起逻辑的推敲。
  陶文首先混淆了“采石大战”与“采石战役”区别,以至于张秀平等在《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中写道:“采石之战是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南宋军民在虞允文的指挥下,力挫南侵金军主力,打破了完颜亮渡江南侵、灭亡宋廷的计划,加速了完颜亮统治集团的分裂和崩溃,使宋军在宋、金战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虞允文仅是参谋处长一个四品官,如何指挥全体南宋军民?“采石战役”仅为一个中小型的渡江战斗,如何能战胜完颜亮的几十万大军?(顾宏义,《宋金采石之战考》)
  陶晋生人在台湾,采石瓜洲在地图上的距离不远,一般人不会去细心琢磨,但就读于马鞍山17岁的夏同学,以今天的交通工具,也要两小时,当然要质疑。
  陶文说虞允文指挥南宋军民采石打败了完颜亮,应描写为打败了完颜亮的一支渡江先遣队。实际上大败完颜亮的是采石大战而非采石之役。采石大战指的是绍兴辛巳宋金大战:四路迎敌、“下诏亲征”、唐岛之战、采石之战、瓜洲对决、完颜亮受弑。后人取采石之名,应是采石距“建康”近,又是转折点。建康是战时南宋的军事指挥中心,虞允文也是由建康派往采石。
  明代以前有(陈鲁公(陈康伯)采石)一说,正是指采石大战——绍兴辛巳宋金大战。虞允文采石之战后,即被提升三级,至兵部尚书衔,可见陈康伯对虞的器重。虞允文在陈康伯后任副相,再任宰相,是陈康伯、张浚的抗金接班人。他在掌权后,没有突出的表现,其能力魄力均在他的前辈之下。
  为何宋史大师陶晋生会出此差错呢?(1)当年撰文的陶仅30岁,采石大战、采石之战很容易混淆,缺乏判断力可以理解的。(2)清代以后陈康伯被边缘化为一个只会劝谏的忠臣,陶晋生采清代的说法也有可能。其余是两点猜测,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点思路:(1)陶晋生在重庆读完高中,一口川话,有无可能像李心传一样,在记史过程中,有抬高川人,压抑江浙之嫌?(绝大多数川人无此嫌疑)(2)陶父是蒋公的文胆,有无可能与浙人陈布雷交恶,或与陈诚不和潜意识迁怒于850年前的陈康伯呢?
  陶晋生无愧为宋史名家,在《金海陵帝的伐宋与采石战役的考实》中对褒抑两方的文字均有注释,绝不因为自己的观点,去刻意隐藏史料,有大学者之风范。
  虞允文有无可能指挥南宋打败完颜亮有,但可能性不大。说其有,是不能排除其“不可能”。打败完颜亮的是南宋的长江防线,长江防线的总督是叶义问。亲征之后,宋高宗、陈康伯理应在建康,依宋朝军制,宰相大战时为最高军事长官,陈康伯理应指挥全军打仗。
  如果宋高宗、陈康伯、叶义问不知去向,或不能理事,虞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之特殊身份代为指挥,以宋高宗、陈康伯或叶义问的名义发布命令,这样的话。陶文正确无误。然而我们了解的宋史,根本没有这样的描述.虞允文的一个门客,以近似文学的方式夸大虞允文的作用,有点这个意思。然而,那是虞的门人,为主人表功没有错,然而陶晋生等做宋史研究,一定要客观。
  本文不是要分清陈鲁公之采石或虞允文之采石,而是要指出对采石大战,采石之战,我们知之太少。渲染是文学家的事,史学之根本在于求真。我们在对采石大战和采石之战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妄下结论,对后代的教育是极其有害的。
  史学是科学,至少是社会科学。史学是要发现历史的真实,这就是科学。由于不(太)可能重建完整的全息的历史“图像”,史学中的多解性是合理的。说其是社会科学,就是要有与人及社会有关的解释,逻辑上的推断。史学不同于文学,不能做超越历史的不合逻辑的想象。
  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商业”行为,文学作品是一种“商业”产品,其目的是有越多的读者越好,其手法是源于“生活”(史实),高于“生活”。比如《三国演义》被很多人当做历史(这本不是著者的错),其对五丈原的创作精神违背历史,违背军事常识。司马懿深通韬略,据险坚守,不战而拖垮诸葛亮,符合《孙子兵法》。
  虞允文是陈康伯、张浚之后的不二人选,是符合历史的,而说隆兴北伐时应起用虞允文;不用张浚,当无“符离之败”,完全是不合历史的假想。虞允文采石战后,领尚书衔,军方极度不满。虞哪有可能指挥得了全军?隆兴北伐失败后,虞允文主政或川蜀练兵,以守为基调,对南宋的稳定有很大的贡献。虞允文用的就是陈康伯的思想:军事上敌强我弱、亦守,待敌内部有变,方可进攻,应是南宋正确的选择,至少是胜败经验的总结。
  虞允文率王权军取得采石大捷的意义在于迅速扭转了战争胜负方的局势,对此南宋状元大诗人张孝祥作词云: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词中“吹角”是指“指挥”抗金,“古城楼”应该是指“建康”(南京)。“周与谢”指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谢玄、谢安之侄。可见张孝祥把采石之战比作赤壁、淝水之战。
  参考文献:
  [1]宋史.
  [2]杨高崴,陈康伯.亲征诏草.与绍兴辛已宋金大战.
  [3]顾宏义.宋金采石之战考.
  [4]《中国通史》(5)(6).
  [5]虞云国.细说宋朝.
  (作者:LIM.CHEN,笔名:杨高崴,华盛顿特区大学终身教授)
其他文献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实现师生心灵的交流,实现读者与作者情感的对话的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员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但提问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情感与价值
摘 要: 关注学生发展、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问题。然而由于对新课程的认识不足或操作不当,导致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时有出现,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本文分析了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常见情形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缺失 原因 对策  1.课堂有效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课堂是学生获取信息、提升能力和形成素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
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具体体现。学生的作文水平,会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未来国民素质的问题。然而,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说写作文就头疼,没的可说;二是东抄西凑,胡编乱造,因而学生的作文大多没有真情实感,而是假话、空话连篇。针对学生母语水平低下、笔头无语的现象,我们意识到:写作材料的枯竭,阅读资源的匮乏,必将导致学生思维的凝滞。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电脑、数字化、纳米等新概念、新技术的出现,一方面使得人们对科学知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另一方面,枯燥的逻辑推理和烦琐的计算又使得绝大多数高职校工科生对理科学习敬而远之。如何在素质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教育为主动求知,正确地把握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认知结
摘 要: 高校统战文化是统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文化是新时期统战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高校统战文化、民族团结概念、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对民族团结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统战文 化民族团结 作用  新时期统战文化是以“和”为核心,其基本准则是“团结、合作、互助、关爱、和谐”,基本内容是民族团结文化、党派合作文化、宗教融合文化和炎黄“根”文化等。民族团结文化作为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摇?摇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  二、教学目标  (一)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画图的需求,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与问题,进而发现其内在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画图的优势,形成依托图形灵活、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自觉与能力。  (三)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和选择意
“爱”永远是教育的真正内涵所在。如果没有爱,则则任何说教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如果没有爱,则任何语言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只有爱,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驱除蒙昧,收获希望。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就要给他们多一份特别的爱,那就是因人而异,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鼓励和宽容。  一、给孩子一份信任,就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后进生与一般孩子的差异不仅仅在于行为上,更在于心理上。由于后进生在日常
摘 要: 通过对保护系统的灵敏性设计提高了安全性;通过对通电连接件的改造巩固了保护性;通过对智能身份识别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评价系统的标准性;通过对整个试验台的合理设计提高了灵活性和可靠性。努力达到“高安全性、高保护性、高标准性、高灵活性、高可靠性”的标准。  关键词: 安全性 插槽连接控制系统 智能评价系统 智能身份识别系统  工厂电气控制是高职类机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我从高中开始就喜欢《简·爱》,所以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把它翻来覆去读过四遍了。关于它的读后感也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在此我从女权主义这个角度出发,谈谈我所读到的《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之作,它是一部充满激情和富于诗意的爱情经典,它是这样一个故事:穷苦人家父母双亡的女孩子,被送给舅妈家养大,然而得不到一点爱,然后被送到一个教会学校长大,然后到一个有钱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带给人无限的幸福,也使人为之付出血泪,由此世上多了许多的痴男怨女,也成就了许多作家笔下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与《荆棘鸟》俱为现实主义力作。《红楼梦》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有所谓“开坛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足见其在当时的风靡程度。到了现代,《红楼梦》的魅力依然不减,人们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一部古代小说,研究者甚至将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称之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