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产生。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褒贬不一,但其许多与传统的现代主义教育观截然不同观点都为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带来了许多有利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后现代主义观点和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基础上,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课程观以及师生观等三个方面分析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试图为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学教育;启示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主要理论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产生并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最早是由英国画家查普曼于 年提出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蔓延并形成了独特的思潮。此时,后现代主义达到了顶峰,成为一时"显学"并向全世界蔓延。但是,从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体系,流行至今,尚无一个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确切定义。但是可以概括它的主要理论特征,具体表现为:
1、反思与批判现代性。这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和核心。从哲学的角度讲,现代性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理性原则和科学精神,它强调理性、权威、同一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的确定性进行批判。
2、反对中心主义,抨击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思维。工业革命以来,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后现代主义主张摒弃个人主义,消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试图对理性主义进行反驳、批判、解构,通过非理性的道路纠正理性的片面、偏执和确立全面人性的目标。同时,后现代主义也提升了非理性主义,强调一种直觉、一种自由,一种个体的选择。他们认为非理性就是人性,尊重人性就必须肯定人的非理性存在。
3、消解"同一性",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标准。西方思想的主流一直受现象--本质的二元分裂模式支配。后现代主义者通过推崇差异、多元论等宣扬不确定性,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和本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差异取代普遍性而表明事物的不确定性;二是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三是消解权力话语的一统性,使人获得自身的感性解放。后现代主义主张通过发动一场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来消除主客体的分离,从而改造由二元论带来的现实世界中价值与事实、伦理与实际需要的分离,并取消二元模式中主体的中心地位,认为人应该从多视角出发认识和理解世界。
二、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
1、在教学理念上,存在"二元论"观点,以教师为中心,或者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低估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以学生为中心又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向导,失去指向性。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正是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不是以人为本,立足灌输知识量,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2、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以专业为中心,知识过于理论化,与实践和实际需求相脱离。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人文教育薄弱,内容老化、死板,不能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兴趣爱好与需要,不能据此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组建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3、在教学模式上,教学计划过于统一和刚性,专业虽不同,模式却大同小异,不考虑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学同样的课程,进度相同,毕业时间大部分也相同,缺乏学习弹性和学习动力,阻碍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教师照本宣科,注入式教学,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被动的接受所灌输的知识,没有充分考虑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针对学生对大学学习环境的变化和适应能力,根据不同学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5、在考试方法上,主要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以考试分数作为考查学生的优劣以及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造成学生在理想、道德、情操、社会良知方面的短见。同时不能通过考试来测量学生的进步,从而使老师和学生不能够调整教学方式。
三、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对我国大学教育启示
现代社会的教育目的观主要分为个体本位的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的目的观这两种,但这两种教育目的观都过于理性,会导致教育目的的单一化、统一化,结果忽视人的个性,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个人生活意义的丧失。而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教育目的,反对理性主义的教育目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着重于追求的"发展"理念,在个人发展方面,着重于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简言之,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倡导多元的教育教学目的,不仅要培养人的理性,也要培养人的非理性;不僅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要培养"片面发展的人",重在培养集理性与非理性于一身、既全面发展而又富有个性的人才,从而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我国大学教育启示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教育目的而设置,以摆脱现代主义教育所带来的弊端。综观整个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发展情况,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主要包括:一是课程要与具体的生活环境相结合,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大力提倡校本课程,最大限度地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二是消解权威话语的影响,丰富课程目标,要求对旧的课程观念进行重建,重过程而不重结果,求变化而不定框框,这种课程观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三是提倡科学、人文课程共同发展,后现代主义反对和批判一味偏重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倡不仅要注重科学技术的传授,还要重视对学生精神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三)后现代主义师生观对我国大学教育启示
后现代主义者根据"本体论的平等"思想,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本质上是独白式的,教师居于绝对权威地位,学生处于被教导、被控制的地位,因此教师成为话语霸权的占有者,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受到压制。他们认为教育领域应该"去中心化",建立起一种师生平等的新型对话关系。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善于做学生的倾听者、交谈者,要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促进者、启发者,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这种新型的师生观淡化了教师的话语霸权,提升了学生地位,这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尊重。这种师生观启发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变"灌输式教学"为"导入式教学",注重师生间的角色转换,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更有利于学生个人全方面的发展。
四、小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尽管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存在其固有的内在矛盾,但其有利的、积极的观点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越来越迫切了。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和思考后现代主义的一些鲜明观点。后现代主义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和反思、质疑、超越固有思维的勇气。我们要有选择的借鉴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优化大学教育模式,实现大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大学教育创造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3]韩立福.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J].教育管理,
[4]吴琳洁.对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教育的思考[J].教育长廊,
[5]袁爱雪,张兴凯.浅谈后现代主义教育观[J].文史博览,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学教育;启示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主要理论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产生并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最早是由英国画家查普曼于 年提出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蔓延并形成了独特的思潮。此时,后现代主义达到了顶峰,成为一时"显学"并向全世界蔓延。但是,从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体系,流行至今,尚无一个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确切定义。但是可以概括它的主要理论特征,具体表现为:
1、反思与批判现代性。这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和核心。从哲学的角度讲,现代性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理性原则和科学精神,它强调理性、权威、同一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的确定性进行批判。
2、反对中心主义,抨击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思维。工业革命以来,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后现代主义主张摒弃个人主义,消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试图对理性主义进行反驳、批判、解构,通过非理性的道路纠正理性的片面、偏执和确立全面人性的目标。同时,后现代主义也提升了非理性主义,强调一种直觉、一种自由,一种个体的选择。他们认为非理性就是人性,尊重人性就必须肯定人的非理性存在。
3、消解"同一性",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标准。西方思想的主流一直受现象--本质的二元分裂模式支配。后现代主义者通过推崇差异、多元论等宣扬不确定性,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和本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差异取代普遍性而表明事物的不确定性;二是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三是消解权力话语的一统性,使人获得自身的感性解放。后现代主义主张通过发动一场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来消除主客体的分离,从而改造由二元论带来的现实世界中价值与事实、伦理与实际需要的分离,并取消二元模式中主体的中心地位,认为人应该从多视角出发认识和理解世界。
二、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
1、在教学理念上,存在"二元论"观点,以教师为中心,或者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低估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以学生为中心又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向导,失去指向性。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正是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不是以人为本,立足灌输知识量,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2、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以专业为中心,知识过于理论化,与实践和实际需求相脱离。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人文教育薄弱,内容老化、死板,不能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兴趣爱好与需要,不能据此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组建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3、在教学模式上,教学计划过于统一和刚性,专业虽不同,模式却大同小异,不考虑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学同样的课程,进度相同,毕业时间大部分也相同,缺乏学习弹性和学习动力,阻碍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教师照本宣科,注入式教学,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被动的接受所灌输的知识,没有充分考虑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针对学生对大学学习环境的变化和适应能力,根据不同学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5、在考试方法上,主要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以考试分数作为考查学生的优劣以及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造成学生在理想、道德、情操、社会良知方面的短见。同时不能通过考试来测量学生的进步,从而使老师和学生不能够调整教学方式。
三、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对我国大学教育启示
现代社会的教育目的观主要分为个体本位的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的目的观这两种,但这两种教育目的观都过于理性,会导致教育目的的单一化、统一化,结果忽视人的个性,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个人生活意义的丧失。而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教育目的,反对理性主义的教育目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着重于追求的"发展"理念,在个人发展方面,着重于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简言之,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倡导多元的教育教学目的,不仅要培养人的理性,也要培养人的非理性;不僅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要培养"片面发展的人",重在培养集理性与非理性于一身、既全面发展而又富有个性的人才,从而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我国大学教育启示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教育目的而设置,以摆脱现代主义教育所带来的弊端。综观整个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发展情况,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主要包括:一是课程要与具体的生活环境相结合,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大力提倡校本课程,最大限度地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二是消解权威话语的影响,丰富课程目标,要求对旧的课程观念进行重建,重过程而不重结果,求变化而不定框框,这种课程观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三是提倡科学、人文课程共同发展,后现代主义反对和批判一味偏重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倡不仅要注重科学技术的传授,还要重视对学生精神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三)后现代主义师生观对我国大学教育启示
后现代主义者根据"本体论的平等"思想,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本质上是独白式的,教师居于绝对权威地位,学生处于被教导、被控制的地位,因此教师成为话语霸权的占有者,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受到压制。他们认为教育领域应该"去中心化",建立起一种师生平等的新型对话关系。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善于做学生的倾听者、交谈者,要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促进者、启发者,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这种新型的师生观淡化了教师的话语霸权,提升了学生地位,这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尊重。这种师生观启发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变"灌输式教学"为"导入式教学",注重师生间的角色转换,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更有利于学生个人全方面的发展。
四、小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尽管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存在其固有的内在矛盾,但其有利的、积极的观点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越来越迫切了。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和思考后现代主义的一些鲜明观点。后现代主义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和反思、质疑、超越固有思维的勇气。我们要有选择的借鉴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优化大学教育模式,实现大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大学教育创造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3]韩立福.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J].教育管理,
[4]吴琳洁.对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教育的思考[J].教育长廊,
[5]袁爱雪,张兴凯.浅谈后现代主义教育观[J].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