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各国都积极储备人才。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告诉我们,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更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教育教学领域就是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服务的,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创新;能力
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而,教育教学领域应该更新教学模式,以培养除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己任。
介于此,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发现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放飞初中生想象的翅膀,在阅读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初中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想象感悟文章内涵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活动中,根据文字材料的描述进行想象,是阅读创新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主动阅读、活化信息、形成新见解的必要条件。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发挥丰富想象,再造作品境界。如读《孤独的收割人》,我们边读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图画:在一望无垠的高原上,轻风吹动着白云,在蓝天上缓缓移动,成熟的庄稼泛起微微的波浪,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金色的光芒。这时,传来阵阵凄凉的歌声,循声而望,是位姑娘。她“又割又捆”,“边干活儿边唱歌”……由于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个更为丰富的作品的艺术境界,并将自己不由自主地融入到作品的境界中,在感染、共鸣、激动中不能自已。②发挥丰富的想象,再造人物。《孤独的收割人》中的姑娘,诗中仅写到她的唱歌与收割,至于其他情况没有写及。阅读此诗我们可根据姑娘唱歌和收割的情况,对她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等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再造一个完整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只有如此再造人物,才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甚至“与之共语”。③发挥丰富想象,去填补艺术空白。如《孤独的收割人》中的姑娘家世如何?经历如何?她过去怎样?现在怎样?歌声为何这般凄凉?为何这般哀伤?……我们可发挥想象,去填补这些艺术空白。
阅读中的联想主要有四种方式:①接近联想。如阅读郦道元的《山峡》,聯想到李白的《朝发白帝城》,眼前呈现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景。②相似联想。如读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梅此景,可联想到人的坚韧品质,不屈精神,顽强斗志。③对比联想。如读欧阳修的《秋声赋》,从萧条凄凉的秋联想到峻青《秋色赋》中所描写的丰收的秋。④因果联想。如阅读鲁迅小说《孔乙己》,可根据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他自身等因素,联想到孔乙己的结局。运用阅读联想对读物进行理解、追忆和创造性的思考,应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尽量形成广泛而多样的联想,以努力提高阅读创新能力。
二、引导初中生逆向、发散思考问题,在阅读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在阅读作品时,我们主张不但要顺思,而且要反思。如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对玛蒂尔德的解读就可以从正向与逆向两个方面去思考。可以说玛蒂尔德很虚荣、追求享乐;但用“人本”理论去分析,就可以看到她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坚强、纯真、质朴、讲信用、吃苦耐劳、对命运努力抗争等。人物形象的矛盾与复杂,构成了艺术典型。我们如果用固定的思维思考问题,那就只能看到一成不变的东西,假若在顺思之后,再作一番逆向思考,那就会领悟到意想不到的内容。
此外,在阅读中还可进行发散思考。如阅读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就可作发散思考:可将“落花时节”与诗中“江南好风景”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当是指春天;可将“落花时节”与李龟年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是说李龟年昔盛今衰的境况;可将“落花时节”与杜甫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应是杜甫自身不幸的慨叹;可将“落花时节”与唐代的状况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可视为对国运的感慨……
三、敢于质疑,在阅读中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
俗话说:疑是思之源。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好习惯。阅读中的质疑,表明阅读者处于积极思考之中,有了积极的思考,才会有深入的发现。那么,在阅读中怎样质疑呢?就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质疑方式:一种是由教师质疑,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其积极性,通过引导、讨论获得新的见解。一种是由学生质疑。学生在阅读中记下疑点,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本组共同的疑点提交全班。全班同学根据小组的疑问,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鼓励在各种意见的交汇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就质疑的性质来说,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①对比质疑。它是将不同的文章加以对比,在比较中创新。如《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在叙事、描写、抒情上有什么异同?②因果质疑。它是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分析,或由因析果,或由果探因,悟出新意。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恋爱失败的原因有哪些?③关联质疑。它是指就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作思考,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中,探究出新意。如《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
四、进行研究性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阅读已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所谓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为了研究或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有步骤的阅读行为。开展研究性阅读应力求做到:①由课本向课外读本的延伸。先阅读课本中所确定的内容,然后阅读与此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②由课本向社会的延伸。在阅读课本及其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作社会调查,以丰富阅读的内容。③边读边悟边总结,培养阅读创新能力。如在阅读李煜《虞美人》一词时,就可以布置“走进李煜”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组织学生阅读李煜其他的词。
总而言之,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以上措施不但培养了初中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提升了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创新;能力
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而,教育教学领域应该更新教学模式,以培养除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己任。
介于此,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发现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放飞初中生想象的翅膀,在阅读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初中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想象感悟文章内涵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活动中,根据文字材料的描述进行想象,是阅读创新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主动阅读、活化信息、形成新见解的必要条件。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发挥丰富想象,再造作品境界。如读《孤独的收割人》,我们边读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图画:在一望无垠的高原上,轻风吹动着白云,在蓝天上缓缓移动,成熟的庄稼泛起微微的波浪,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金色的光芒。这时,传来阵阵凄凉的歌声,循声而望,是位姑娘。她“又割又捆”,“边干活儿边唱歌”……由于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个更为丰富的作品的艺术境界,并将自己不由自主地融入到作品的境界中,在感染、共鸣、激动中不能自已。②发挥丰富的想象,再造人物。《孤独的收割人》中的姑娘,诗中仅写到她的唱歌与收割,至于其他情况没有写及。阅读此诗我们可根据姑娘唱歌和收割的情况,对她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等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再造一个完整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只有如此再造人物,才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甚至“与之共语”。③发挥丰富想象,去填补艺术空白。如《孤独的收割人》中的姑娘家世如何?经历如何?她过去怎样?现在怎样?歌声为何这般凄凉?为何这般哀伤?……我们可发挥想象,去填补这些艺术空白。
阅读中的联想主要有四种方式:①接近联想。如阅读郦道元的《山峡》,聯想到李白的《朝发白帝城》,眼前呈现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景。②相似联想。如读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梅此景,可联想到人的坚韧品质,不屈精神,顽强斗志。③对比联想。如读欧阳修的《秋声赋》,从萧条凄凉的秋联想到峻青《秋色赋》中所描写的丰收的秋。④因果联想。如阅读鲁迅小说《孔乙己》,可根据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他自身等因素,联想到孔乙己的结局。运用阅读联想对读物进行理解、追忆和创造性的思考,应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尽量形成广泛而多样的联想,以努力提高阅读创新能力。
二、引导初中生逆向、发散思考问题,在阅读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在阅读作品时,我们主张不但要顺思,而且要反思。如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对玛蒂尔德的解读就可以从正向与逆向两个方面去思考。可以说玛蒂尔德很虚荣、追求享乐;但用“人本”理论去分析,就可以看到她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坚强、纯真、质朴、讲信用、吃苦耐劳、对命运努力抗争等。人物形象的矛盾与复杂,构成了艺术典型。我们如果用固定的思维思考问题,那就只能看到一成不变的东西,假若在顺思之后,再作一番逆向思考,那就会领悟到意想不到的内容。
此外,在阅读中还可进行发散思考。如阅读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就可作发散思考:可将“落花时节”与诗中“江南好风景”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当是指春天;可将“落花时节”与李龟年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是说李龟年昔盛今衰的境况;可将“落花时节”与杜甫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应是杜甫自身不幸的慨叹;可将“落花时节”与唐代的状况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可视为对国运的感慨……
三、敢于质疑,在阅读中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
俗话说:疑是思之源。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好习惯。阅读中的质疑,表明阅读者处于积极思考之中,有了积极的思考,才会有深入的发现。那么,在阅读中怎样质疑呢?就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质疑方式:一种是由教师质疑,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其积极性,通过引导、讨论获得新的见解。一种是由学生质疑。学生在阅读中记下疑点,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本组共同的疑点提交全班。全班同学根据小组的疑问,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鼓励在各种意见的交汇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就质疑的性质来说,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①对比质疑。它是将不同的文章加以对比,在比较中创新。如《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在叙事、描写、抒情上有什么异同?②因果质疑。它是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分析,或由因析果,或由果探因,悟出新意。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恋爱失败的原因有哪些?③关联质疑。它是指就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作思考,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中,探究出新意。如《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
四、进行研究性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阅读已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所谓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为了研究或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有步骤的阅读行为。开展研究性阅读应力求做到:①由课本向课外读本的延伸。先阅读课本中所确定的内容,然后阅读与此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②由课本向社会的延伸。在阅读课本及其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作社会调查,以丰富阅读的内容。③边读边悟边总结,培养阅读创新能力。如在阅读李煜《虞美人》一词时,就可以布置“走进李煜”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组织学生阅读李煜其他的词。
总而言之,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以上措施不但培养了初中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提升了初中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