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和2011年经济合作组织的报告中,在居民幸福感指数上,澳大利亚荣膺榜首。这里是“天堂”。天堂里有迤逦的自然风光,一尘不染的环境,无与伦比的福利制度,人们拿着丰厚的工资,工作时间却几乎是世界最短。想想这一切,叫人心中如何不泛起涟漪·也不知从何时起,我也开始爱上这个国家,尽管这里是他乡,我遇不到故知,尽管这里是异乡,我永远是异客。
蓦然回首,3年前,新航的波音777客机盘旋在悉尼机场的上空,窗外一半是蔚蓝深邃的大海,在夕阳的余晖里波光粼粼,另一半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其间点缀着一间间的房子,红的白的,仿佛是绿色的天鹅绒上嵌着斑斓的宝石。海浪不断冲击着悬崖,泛起层层雪白的浪花,海岸线蜿蜒到天边,于是浪花与天边的一朵云连成了一条白丝带,仿佛在向我招手。澳大利亚用这样一个万里晴空欢迎了我,热情得让我无法指摘。
小城安逸
之后我乘着火车来到了纽卡斯尔。这是我即将开始学业的地方,是全澳第六大城市,是澳大利亚的煤都,有着澳大利亚足球和橄榄球联赛中首屈一指的球队,在2010年被全球专业旅游杂志《孤独星球》评为全球旅游度假胜地第9名。然而,这里怎么看都算不上个城市,没有任何高楼大厦,所谓的CBD(中央商务区)也不过是一排排街边的小门市列队成的商业街,可是如果离开了这里,进入了城郊,就只有生长茂盛的桉树和树下一幢幢沿街排列的住宅。街上永远都是那么冷清,无论是CBD还是城郊,都难有行人的身影。记得我第一天早上出门“考察”,途中遇见个当地人在家门口洗车,他看我走过来,大声地冲我打招呼:“嗨,哥们儿,今天天气真不错哈。”对于这典型的西方式开场白,我有点意外,但又是意料之中的。简单攀谈了几句之后,他很热情地欢迎我来这里读书,让我觉得这陌生的地方,似乎变得不那么陌生了。
我最终安顿在一间有7个卧室的“豪宅”里,房东是一个芬兰裔澳大利亚人,比我还小一个月。我搬进来的时候他正在后院盖他的第二栋房子,是的,亲手盖,有时会有一个人帮他一起做。家里住的都是大学的学生,来自澳大利亚的不同城市。这群20多岁的年轻人面无愁色,他们没什么钱,不会一身名牌,但每两个星期可以从社保中心领到600多澳元的失业补助,并且他们还会在咖啡厅之类的地方打打工赚点工资,买台两三千澳元的车,上世纪90年代的款式,20多万公里了,但也日日逍遥自在,因为一个星期30澳元的油钱对他们来说实在不值一提。一个室友给我讲他们一个学期的学费才1600澳元,并且还是政府埋单,等到他们毕业后找到工作,工资超过一定数额之后,政府会从他们的账户直接扣钱来偿还这笔无息贷款。如果很不幸你做的工作一直没有那么高薪水,这笔贷款就不用还了。我们每个星期最开心的是周三,因为大家会聚在一起喝酒,然后去夜店跳舞——这是他们本地人最大的乐趣之源。
哦,对了,差点忘了一件事,纽卡斯尔是澳大利亚的煤都,这里是全澳最大的煤矿产地之一,有全澳第二大的煤装卸港,矿业产业相关的公司在这里大量聚集。这样的重型工业城市,尘土与污染却跟它无缘。无雨的季节,白天永远是湛蓝的天空,夜晚是星光璀璨,海水蓝得发绿,清澈见底,着实让人心醉。我也买了辆二手车代步,每天停在家门口的路上,可是第一次洗车已经是4个多月之后——我并没有懒得发霉,因为每次雨过天晴,我的车就又变得闪闪发亮,洁净如新了。
重回都市
在小城市慵懒了一年半,我又回到悉尼读一个管理学的研究生。有人说悉尼是20年前的纽约,我没到过纽约,不敢妄评。不过悉尼具有大都市应有的一切特征,拥堵的交通,喧闹的市区,高耸的写字楼,骇人的房价,以及相对冷淡的人情味。在这里,人们更加忙碌,阳台对面的安永楼上常常到很晚还灯火通明。我也转变了生活态度,学会了如何在全职上学的同时也兼职工作,每天2点钟睡觉,早上7点起床去上班。不过,忙碌的生活也让我结识了不少朋友。他们有不同的肤色,操着不同的口音,奋斗在各行各业。通过这些朋友,我有机会从更多的角度了解了这个国家。
记得以前跟一个本地人谈论起澳大利亚的全民医保。他给我的解释是,所有的人按工资缴纳1.5%的医疗保险,非本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需要单独购买保险,价格不等——我们留学生就是买留学生保险,420澳元一年。如果得了重病(这里指可以致严重伤残甚至死亡的伤病),医疗保险会支付所有的费用。不过这一直是一个理论层面的解释,直到我从同事嘴里听来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她的一个同学,中国留学生,身患糖尿病却浑然不知。结果在一次朋友生日聚会上,大肆吃喝,不久之后在聚会的现场发生休克。手忙脚乱的朋友们不知原因,只能叫了救护车送往医院就诊。医院紧急会诊后,确诊该女生患有糖尿病,由于饮食不节制,当前血糖指数已经达到80 (正常人7为偏高),处于生命垂危状态,送重症监护室紧急抢救。经过医生们3天的努力,这个女孩终于得救,转入住院病房又继续治疗了几个星期才出院。女孩出院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暂且松了一口气,但心中却还有块大石头落不下来——都听说西方国家医疗费用高昂,不知这一次意外事件会不会让本不富裕的女孩倾家荡产·结果院方在得知她购买了留学生医保后,干脆地通知她只需要缴纳720澳元的救护车出勤费,其他费用一律保险报销。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身边的白人朋友可以完全不在乎账户上的余额,赚点钱就去周游世界;我也明白了为什么一些普通中产白领朋友也可以改装汽车,时不时去赛道上与人一决高下;我更明白了一个国家之所以被称为“天堂”或者幸福度最高的国家,普通百姓需要怎样的一种安居乐业的环境。也许这就是如此众多的人趋之若鹜,但求一张绿卡的原因吧·
然而天堂如其名,是聚集优秀群体的地方,好的东西是要用实力争取的。早些年宽松便捷的移民途径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日渐高企的语言和技能要求(对技术移民类)以及骇人听闻的投资门槛(300万澳元,对投资移民类)。如今的移民路堪比李白笔下的蜀道,难于上青天了。加之受经济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澳大利亚的就业机会如王母娘娘的蟠桃,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此处望而却步,选择了回国发展。不过,对于那些资格不够却依然心怀“梦想”的人们来说,办法也是有的。当前的移民市场上,商婚和商业雇主担保成为了很多移民中介机构的主要地下产业。只要你愿意拿出市场行情的价格,他们一定可以帮您找到心满意足的“伴侣”或“雇主”来担保您获得这个身份。近期,鄙人有位好友通过购买雇主担保的方式获得了澳大利亚的绿卡。
可是,这个价格通常不菲。因而,在“天堂”澳大利亚的良好生存环境与国内的巨大工作动力之间进行权衡,可真是个棘手的事。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呢·
蓦然回首,3年前,新航的波音777客机盘旋在悉尼机场的上空,窗外一半是蔚蓝深邃的大海,在夕阳的余晖里波光粼粼,另一半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其间点缀着一间间的房子,红的白的,仿佛是绿色的天鹅绒上嵌着斑斓的宝石。海浪不断冲击着悬崖,泛起层层雪白的浪花,海岸线蜿蜒到天边,于是浪花与天边的一朵云连成了一条白丝带,仿佛在向我招手。澳大利亚用这样一个万里晴空欢迎了我,热情得让我无法指摘。
小城安逸
之后我乘着火车来到了纽卡斯尔。这是我即将开始学业的地方,是全澳第六大城市,是澳大利亚的煤都,有着澳大利亚足球和橄榄球联赛中首屈一指的球队,在2010年被全球专业旅游杂志《孤独星球》评为全球旅游度假胜地第9名。然而,这里怎么看都算不上个城市,没有任何高楼大厦,所谓的CBD(中央商务区)也不过是一排排街边的小门市列队成的商业街,可是如果离开了这里,进入了城郊,就只有生长茂盛的桉树和树下一幢幢沿街排列的住宅。街上永远都是那么冷清,无论是CBD还是城郊,都难有行人的身影。记得我第一天早上出门“考察”,途中遇见个当地人在家门口洗车,他看我走过来,大声地冲我打招呼:“嗨,哥们儿,今天天气真不错哈。”对于这典型的西方式开场白,我有点意外,但又是意料之中的。简单攀谈了几句之后,他很热情地欢迎我来这里读书,让我觉得这陌生的地方,似乎变得不那么陌生了。
我最终安顿在一间有7个卧室的“豪宅”里,房东是一个芬兰裔澳大利亚人,比我还小一个月。我搬进来的时候他正在后院盖他的第二栋房子,是的,亲手盖,有时会有一个人帮他一起做。家里住的都是大学的学生,来自澳大利亚的不同城市。这群20多岁的年轻人面无愁色,他们没什么钱,不会一身名牌,但每两个星期可以从社保中心领到600多澳元的失业补助,并且他们还会在咖啡厅之类的地方打打工赚点工资,买台两三千澳元的车,上世纪90年代的款式,20多万公里了,但也日日逍遥自在,因为一个星期30澳元的油钱对他们来说实在不值一提。一个室友给我讲他们一个学期的学费才1600澳元,并且还是政府埋单,等到他们毕业后找到工作,工资超过一定数额之后,政府会从他们的账户直接扣钱来偿还这笔无息贷款。如果很不幸你做的工作一直没有那么高薪水,这笔贷款就不用还了。我们每个星期最开心的是周三,因为大家会聚在一起喝酒,然后去夜店跳舞——这是他们本地人最大的乐趣之源。
哦,对了,差点忘了一件事,纽卡斯尔是澳大利亚的煤都,这里是全澳最大的煤矿产地之一,有全澳第二大的煤装卸港,矿业产业相关的公司在这里大量聚集。这样的重型工业城市,尘土与污染却跟它无缘。无雨的季节,白天永远是湛蓝的天空,夜晚是星光璀璨,海水蓝得发绿,清澈见底,着实让人心醉。我也买了辆二手车代步,每天停在家门口的路上,可是第一次洗车已经是4个多月之后——我并没有懒得发霉,因为每次雨过天晴,我的车就又变得闪闪发亮,洁净如新了。
重回都市
在小城市慵懒了一年半,我又回到悉尼读一个管理学的研究生。有人说悉尼是20年前的纽约,我没到过纽约,不敢妄评。不过悉尼具有大都市应有的一切特征,拥堵的交通,喧闹的市区,高耸的写字楼,骇人的房价,以及相对冷淡的人情味。在这里,人们更加忙碌,阳台对面的安永楼上常常到很晚还灯火通明。我也转变了生活态度,学会了如何在全职上学的同时也兼职工作,每天2点钟睡觉,早上7点起床去上班。不过,忙碌的生活也让我结识了不少朋友。他们有不同的肤色,操着不同的口音,奋斗在各行各业。通过这些朋友,我有机会从更多的角度了解了这个国家。
记得以前跟一个本地人谈论起澳大利亚的全民医保。他给我的解释是,所有的人按工资缴纳1.5%的医疗保险,非本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需要单独购买保险,价格不等——我们留学生就是买留学生保险,420澳元一年。如果得了重病(这里指可以致严重伤残甚至死亡的伤病),医疗保险会支付所有的费用。不过这一直是一个理论层面的解释,直到我从同事嘴里听来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她的一个同学,中国留学生,身患糖尿病却浑然不知。结果在一次朋友生日聚会上,大肆吃喝,不久之后在聚会的现场发生休克。手忙脚乱的朋友们不知原因,只能叫了救护车送往医院就诊。医院紧急会诊后,确诊该女生患有糖尿病,由于饮食不节制,当前血糖指数已经达到80 (正常人7为偏高),处于生命垂危状态,送重症监护室紧急抢救。经过医生们3天的努力,这个女孩终于得救,转入住院病房又继续治疗了几个星期才出院。女孩出院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暂且松了一口气,但心中却还有块大石头落不下来——都听说西方国家医疗费用高昂,不知这一次意外事件会不会让本不富裕的女孩倾家荡产·结果院方在得知她购买了留学生医保后,干脆地通知她只需要缴纳720澳元的救护车出勤费,其他费用一律保险报销。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身边的白人朋友可以完全不在乎账户上的余额,赚点钱就去周游世界;我也明白了为什么一些普通中产白领朋友也可以改装汽车,时不时去赛道上与人一决高下;我更明白了一个国家之所以被称为“天堂”或者幸福度最高的国家,普通百姓需要怎样的一种安居乐业的环境。也许这就是如此众多的人趋之若鹜,但求一张绿卡的原因吧·
然而天堂如其名,是聚集优秀群体的地方,好的东西是要用实力争取的。早些年宽松便捷的移民途径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日渐高企的语言和技能要求(对技术移民类)以及骇人听闻的投资门槛(300万澳元,对投资移民类)。如今的移民路堪比李白笔下的蜀道,难于上青天了。加之受经济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澳大利亚的就业机会如王母娘娘的蟠桃,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此处望而却步,选择了回国发展。不过,对于那些资格不够却依然心怀“梦想”的人们来说,办法也是有的。当前的移民市场上,商婚和商业雇主担保成为了很多移民中介机构的主要地下产业。只要你愿意拿出市场行情的价格,他们一定可以帮您找到心满意足的“伴侣”或“雇主”来担保您获得这个身份。近期,鄙人有位好友通过购买雇主担保的方式获得了澳大利亚的绿卡。
可是,这个价格通常不菲。因而,在“天堂”澳大利亚的良好生存环境与国内的巨大工作动力之间进行权衡,可真是个棘手的事。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