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63-02
我科采用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0例(56耳),其中男24例(36耳),女16例(20耳),年龄16岁~58岁,平均年龄28岁。病程6个月~18个月。约39耳曾行咽鼓管吹张术及鼓膜按摩并配合药物治疗无效,约12耳曾行鼓膜穿刺冲洗治疗无效。临床表现56耳均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耳聋,气骨导差15~30dBHL,声导抗图B型曲线30耳,C型曲线26耳。伴耳闷的32例,伴耳鸣的25例,伴自听增强的16例。查体:所有患耳鼓膜均呈不同程度的内陷、浑浊,34耳可见液体平面,9耳蓝鼓膜。
1.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以1%地卡因10ml加副肾素1ml混合液浸湿的棉片麻醉收敛患侧鼻腔粘膜3次,用30度鼻内镜自患侧鼻腔进入,检查咽隐窝、鼻咽顶后壁、咽鼓管圆枕及咽鼓管咽口有无红肿、溃疡及新生物,以吸引器吸净咽鼓管咽口周围分泌物,钳夹硬膜外麻醉导管将其插入咽鼓管咽口,在插入导管0.5m时,向导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0.5ml行咽鼓管管腔粘膜表面麻醉,6分钟左右后再进一步插入导管,当通过咽鼓管峡部时会有轻微落空感,再插入0.1~0.5cm,此时硬膜外麻醉导管共经咽鼓管插入2.5~3cm,很多病人立刻感觉耳闷消失或减轻。嘱患者侧头,患耳朝上,经麻醉导管外口向鼓室内注入0.5~1ml空气,同时助手以耳内镜检查患侧鼓膜,多数可见鼓室内气泡产生,并注意鼓膜活动度,回抽鼓室积液,用37摄氏度生理盐水加入糜蛋白酶冲洗鼓室至液体清亮,最后注入1ml地塞米松及糜蛋白酶混合液并留置鼓室,将硬膜外导管外端固定于鼻旁面颊部。术后每日重复打气和注药一次,7~10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配合氨溴索静滴、抗生素口服及1%麻黄素滴鼻。
1.3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耳闷、耳鸣、听力下降及自听增强等症状消失,自觉听力恢复,鼓膜标志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活动度正常,纯音测听示恢复正常,声导抗图A型曲线,半年内无复发;好转:耳闷、耳鸣、听力下降及自听增强较前好转或部分症状消失,自觉听力较前好转,鼓膜标志性欠佳,鼓膜活动度正常或缩小,纯音测听示听力较前提高20db左右,声导抗图A型曲线或由B型曲线变为C型曲线;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鼓膜检查、纯音测听及声导抗较前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本组40例(56耳)治疗后随诊6个月,治愈42耳(75%),好转8耳(14.3%),无效6耳(10.7%)。有效率89.3%。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复杂,咽鼓管咽口阻塞及开放不良是发病的重要原因。而鼻内镜直视下咽鼓管置管术是针对分泌性中耳炎病因治疗并恢复咽鼓管功能的良好手段。王新国等[1]研究认为咽鼓管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较鼓膜切开置管术效果更好。我们认为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如下优点:(1)、经咽鼓管这一自然管道进入中耳,创伤小,可避免鼓膜损伤及鼓室硬化、永久性鼓膜穿孔、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2)直视下操作,可排除鼻咽部病变,明确咽鼓管咽口开放的功能。(3)留置导管,可反复打气注药治疗。但行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亦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中充分麻醉收敛鼻腔,避免损伤鼻腔粘膜而致出血污染镜面,给下一步操作带来困难。故合并鼻中隔偏曲等结构性鼻炎的患者不宜行此手术。(2)经咽鼓管插入导管时动作轻柔,顺势操作,当导管经咽口插进约0.5cm时,向导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0.5ml行咽鼓管管腔粘膜表明麻醉,可减轻疼痛,缓解患者紧张情绪,避免咽鼓管粘膜损伤。(3)导管不可插入过深,一般插入2.5~3cm即可,以避免损伤鼓室内结构,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鼓室结构损伤。(4)分泌性中耳炎需采用综合治疗,术后需每日经导管打气注药,并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1%麻黄素滴鼻收敛鼻腔粘膜,静滴氨溴索促进中耳炎积液的廓清,恢复咽鼓管功能[2]。(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应待感染控制后再手术。
参考文献
[1] 王新国,肖君,刘昕.咽鼓管置管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比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16(6):311-313.
[2] 王锦云,罗鸿,吴国会.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4,12(3):159-160.
[3] 陈宏.腺样体指数在CT诊断儿童腺样体肥大方面的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10): 770-772
作者單位:272100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我科采用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0例(56耳),其中男24例(36耳),女16例(20耳),年龄16岁~58岁,平均年龄28岁。病程6个月~18个月。约39耳曾行咽鼓管吹张术及鼓膜按摩并配合药物治疗无效,约12耳曾行鼓膜穿刺冲洗治疗无效。临床表现56耳均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耳聋,气骨导差15~30dBHL,声导抗图B型曲线30耳,C型曲线26耳。伴耳闷的32例,伴耳鸣的25例,伴自听增强的16例。查体:所有患耳鼓膜均呈不同程度的内陷、浑浊,34耳可见液体平面,9耳蓝鼓膜。
1.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以1%地卡因10ml加副肾素1ml混合液浸湿的棉片麻醉收敛患侧鼻腔粘膜3次,用30度鼻内镜自患侧鼻腔进入,检查咽隐窝、鼻咽顶后壁、咽鼓管圆枕及咽鼓管咽口有无红肿、溃疡及新生物,以吸引器吸净咽鼓管咽口周围分泌物,钳夹硬膜外麻醉导管将其插入咽鼓管咽口,在插入导管0.5m时,向导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0.5ml行咽鼓管管腔粘膜表面麻醉,6分钟左右后再进一步插入导管,当通过咽鼓管峡部时会有轻微落空感,再插入0.1~0.5cm,此时硬膜外麻醉导管共经咽鼓管插入2.5~3cm,很多病人立刻感觉耳闷消失或减轻。嘱患者侧头,患耳朝上,经麻醉导管外口向鼓室内注入0.5~1ml空气,同时助手以耳内镜检查患侧鼓膜,多数可见鼓室内气泡产生,并注意鼓膜活动度,回抽鼓室积液,用37摄氏度生理盐水加入糜蛋白酶冲洗鼓室至液体清亮,最后注入1ml地塞米松及糜蛋白酶混合液并留置鼓室,将硬膜外导管外端固定于鼻旁面颊部。术后每日重复打气和注药一次,7~10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配合氨溴索静滴、抗生素口服及1%麻黄素滴鼻。
1.3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耳闷、耳鸣、听力下降及自听增强等症状消失,自觉听力恢复,鼓膜标志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活动度正常,纯音测听示恢复正常,声导抗图A型曲线,半年内无复发;好转:耳闷、耳鸣、听力下降及自听增强较前好转或部分症状消失,自觉听力较前好转,鼓膜标志性欠佳,鼓膜活动度正常或缩小,纯音测听示听力较前提高20db左右,声导抗图A型曲线或由B型曲线变为C型曲线;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鼓膜检查、纯音测听及声导抗较前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本组40例(56耳)治疗后随诊6个月,治愈42耳(75%),好转8耳(14.3%),无效6耳(10.7%)。有效率89.3%。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复杂,咽鼓管咽口阻塞及开放不良是发病的重要原因。而鼻内镜直视下咽鼓管置管术是针对分泌性中耳炎病因治疗并恢复咽鼓管功能的良好手段。王新国等[1]研究认为咽鼓管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较鼓膜切开置管术效果更好。我们认为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如下优点:(1)、经咽鼓管这一自然管道进入中耳,创伤小,可避免鼓膜损伤及鼓室硬化、永久性鼓膜穿孔、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2)直视下操作,可排除鼻咽部病变,明确咽鼓管咽口开放的功能。(3)留置导管,可反复打气注药治疗。但行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亦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中充分麻醉收敛鼻腔,避免损伤鼻腔粘膜而致出血污染镜面,给下一步操作带来困难。故合并鼻中隔偏曲等结构性鼻炎的患者不宜行此手术。(2)经咽鼓管插入导管时动作轻柔,顺势操作,当导管经咽口插进约0.5cm时,向导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0.5ml行咽鼓管管腔粘膜表明麻醉,可减轻疼痛,缓解患者紧张情绪,避免咽鼓管粘膜损伤。(3)导管不可插入过深,一般插入2.5~3cm即可,以避免损伤鼓室内结构,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鼓室结构损伤。(4)分泌性中耳炎需采用综合治疗,术后需每日经导管打气注药,并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1%麻黄素滴鼻收敛鼻腔粘膜,静滴氨溴索促进中耳炎积液的廓清,恢复咽鼓管功能[2]。(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应待感染控制后再手术。
参考文献
[1] 王新国,肖君,刘昕.咽鼓管置管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比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16(6):311-313.
[2] 王锦云,罗鸿,吴国会.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4,12(3):159-160.
[3] 陈宏.腺样体指数在CT诊断儿童腺样体肥大方面的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10): 770-772
作者單位:272100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