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0例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ini7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63-02
  
  我科采用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0例(56耳),其中男24例(36耳),女16例(20耳),年龄16岁~58岁,平均年龄28岁。病程6个月~18个月。约39耳曾行咽鼓管吹张术及鼓膜按摩并配合药物治疗无效,约12耳曾行鼓膜穿刺冲洗治疗无效。临床表现56耳均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耳聋,气骨导差15~30dBHL,声导抗图B型曲线30耳,C型曲线26耳。伴耳闷的32例,伴耳鸣的25例,伴自听增强的16例。查体:所有患耳鼓膜均呈不同程度的内陷、浑浊,34耳可见液体平面,9耳蓝鼓膜。
  1.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以1%地卡因10ml加副肾素1ml混合液浸湿的棉片麻醉收敛患侧鼻腔粘膜3次,用30度鼻内镜自患侧鼻腔进入,检查咽隐窝、鼻咽顶后壁、咽鼓管圆枕及咽鼓管咽口有无红肿、溃疡及新生物,以吸引器吸净咽鼓管咽口周围分泌物,钳夹硬膜外麻醉导管将其插入咽鼓管咽口,在插入导管0.5m时,向导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0.5ml行咽鼓管管腔粘膜表面麻醉,6分钟左右后再进一步插入导管,当通过咽鼓管峡部时会有轻微落空感,再插入0.1~0.5cm,此时硬膜外麻醉导管共经咽鼓管插入2.5~3cm,很多病人立刻感觉耳闷消失或减轻。嘱患者侧头,患耳朝上,经麻醉导管外口向鼓室内注入0.5~1ml空气,同时助手以耳内镜检查患侧鼓膜,多数可见鼓室内气泡产生,并注意鼓膜活动度,回抽鼓室积液,用37摄氏度生理盐水加入糜蛋白酶冲洗鼓室至液体清亮,最后注入1ml地塞米松及糜蛋白酶混合液并留置鼓室,将硬膜外导管外端固定于鼻旁面颊部。术后每日重复打气和注药一次,7~10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配合氨溴索静滴、抗生素口服及1%麻黄素滴鼻。
  1.3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耳闷、耳鸣、听力下降及自听增强等症状消失,自觉听力恢复,鼓膜标志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活动度正常,纯音测听示恢复正常,声导抗图A型曲线,半年内无复发;好转:耳闷、耳鸣、听力下降及自听增强较前好转或部分症状消失,自觉听力较前好转,鼓膜标志性欠佳,鼓膜活动度正常或缩小,纯音测听示听力较前提高20db左右,声导抗图A型曲线或由B型曲线变为C型曲线;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鼓膜检查、纯音测听及声导抗较前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本组40例(56耳)治疗后随诊6个月,治愈42耳(75%),好转8耳(14.3%),无效6耳(10.7%)。有效率89.3%。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复杂,咽鼓管咽口阻塞及开放不良是发病的重要原因。而鼻内镜直视下咽鼓管置管术是针对分泌性中耳炎病因治疗并恢复咽鼓管功能的良好手段。王新国等[1]研究认为咽鼓管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较鼓膜切开置管术效果更好。我们认为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如下优点:(1)、经咽鼓管这一自然管道进入中耳,创伤小,可避免鼓膜损伤及鼓室硬化、永久性鼓膜穿孔、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2)直视下操作,可排除鼻咽部病变,明确咽鼓管咽口开放的功能。(3)留置导管,可反复打气注药治疗。但行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亦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中充分麻醉收敛鼻腔,避免损伤鼻腔粘膜而致出血污染镜面,给下一步操作带来困难。故合并鼻中隔偏曲等结构性鼻炎的患者不宜行此手术。(2)经咽鼓管插入导管时动作轻柔,顺势操作,当导管经咽口插进约0.5cm时,向导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0.5ml行咽鼓管管腔粘膜表明麻醉,可减轻疼痛,缓解患者紧张情绪,避免咽鼓管粘膜损伤。(3)导管不可插入过深,一般插入2.5~3cm即可,以避免损伤鼓室内结构,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鼓室结构损伤。(4)分泌性中耳炎需采用综合治疗,术后需每日经导管打气注药,并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1%麻黄素滴鼻收敛鼻腔粘膜,静滴氨溴索促进中耳炎积液的廓清,恢复咽鼓管功能[2]。(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应待感染控制后再手术。
  参考文献
  [1] 王新国,肖君,刘昕.咽鼓管置管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比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16(6):311-313.
  [2] 王锦云,罗鸿,吴国会.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4,12(3):159-160.
  [3] 陈宏.腺样体指数在CT诊断儿童腺样体肥大方面的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10): 770-772
  作者單位:272100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方法:将9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A1型49例、A2型37例、A3型11例)采用DHS治疗。结果:经12-36个月,平均22个月的随诊,按董纪元疗效评定标准,优86例,良4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达91.8%。结论:DHS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尤其对于老年、高龄患者,由于它坚强的内固定,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适合临
期刊
【摘要】目的:探討乳腺局灶性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的超声弹性诊断价值,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47例乳腺局灶性良性病变的患者资料,与同期18例乳腺局灶性恶性病变的患者资料,总结两组患者的超声弹性检查特点。结果:经过病理证实,良性病变患者的病理符合率为97.87%(46/47);恶性病变患者的符合率为88.89%(16/18),其中弹性成像评分在1~2分主要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泪道探通技术在治疗新生儿泪囊炎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病例对泪道探通操作技巧进行总结。结果:95眼1次探通成功,8眼经2次探通成功,5眼2次探通无效,总有效率95%。结论:熟练的探通技巧是保证探通成功的关键,故需要在充分熟悉泪道的解剖特点及对成人泪道探通熟练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做婴幼儿泪道探通。  【关键词】婴幼儿;泪道探通  【中图分类号】R150 【文献标识码】B【文章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对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6年5月至2010年6月3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护理的相关资料,对术前护理、术后护理进行了探讨、总结。结果:全组术后住院死亡1例,死亡率3.1%,术后住院7~15天(平均9天),术后6个月随访,均以康复。结论:婴幼儿心脏病围术期高质量的护理是手术及治疗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护理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6.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40-02    2008年6月3日下午10时左右,接到哲觉镇卫生院电话报告,称该镇瓦竹小学有20多例学生出现发热、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又接到县教育局同样报告。6月4日上午7时,立即组织人员前往调查。  1 目的  通过对哲觉镇伤寒的调查,找到可疑流行因素,为尽快扑灭疫情和今后防治工作提供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美沙拉秦栓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直乙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和脾胃科2011年1月~2011年8月直乙型溃疡性结肠炎11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5例,对照组55例。治疗组采用美沙拉秦栓联合中药灌肠,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灌肠,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美沙拉秦栓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直乙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肯定,有推广价值。  
期刊
【中图分类号】R8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65-01    复方丹参注射液是一种纯中药提取液,是目前临床常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疾病的常用药。有扩张血管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其过敏报道少见,但笔者曾遇1例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后出现带状疱疹样病变患者。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72岁,反复头疼、头昏耳呜1年,近3月头晕右手感觉麻木、语细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6.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63-01    患者,男,22岁,因感冒、发热、咳嗽3天,尤以夜间为重,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8.2℃,脉搏83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10/70mmHg,咽红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干罗音。心率83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前部高位埋伏多生牙的定位及拔除方法。方法:选择口外门诊患者90例共110颗高位埋伏多生牙,通过临床和放射(主要为螺旋CT)检查,分析埋伏牙的位置,判断手术进路后,予以拔除。结果:90例患者经术前CT定位, 68/颗位于腭侧, 12颗位于唇侧, 30颗位于上中切牙长轴上方,通过手术进路的选择, CT检查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邻牙无损伤,伤口愈合良好。结论:上颌埋伏牙拔除的安全性是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75例子宫肌瘤患者用PVA颗粒(直径350μm~500 μm)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术后随访3个~18个月,观察临床症状改善,肌瘤体积变化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75例随访显示,症状缓解率达94%,不规则出血症状完全消失者占91%,盆腔胀痛消失占91.3%,肌瘤体积平均缩小85%,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子宫动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