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我们决不是把每个孩子都要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音乐是美的产物,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在音乐的进行过程中,人的思想认识、喜怒哀乐等,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现,能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音乐本身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才不应该忽视情感的培养。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中的歌唱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儿童的情感呢?
首先,我们必须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来考虑。少年儿童的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内容较单薄、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处于形成阶段。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各种适合教学内容,采用各种适合的手段,从这几方面培养和促进。
1.以听觉为主线,大量倾听音乐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认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再如:在《时间像小马车》一课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即导入──初听──音乐记忆──学唱歌──学唱歌词──歌曲处理。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用激趣导入法,让学生猜谜语《这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时间像小马车》的学习。然后初听新歌,感受体验歌曲情绪。第二层,让学生对新歌旋律多次聆听、哼唱,在审美体验中记忆音乐,并用记忆的音乐旋律学习歌谱。第三层,用学会的歌谱学唱歌词。第四层,感受音乐意境和歌词意境,加深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通过这四个层次来体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概念,在审美体验中走进音乐、让学生在听音乐、感知音乐过程中学习音乐,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这样即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用多彩的音乐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步入这个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
2.创设情境,通过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情感
情境是音乐课中“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有了良好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一话来启发指导学生歌唱。为了使学生产生这个“情”,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抓住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的情感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在学习六年级歌曲《一二三四歌》时假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小战士,我是教官,我们的教室是个练兵场,我们在练兵场上操练。我变换不同的节奏大喊口令:“一二三四”,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喊口令,要做到精神饱满,声音有弹性,位置靠后有力度。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下,学生的歌唱状态最佳,气息会自然下沉,小腹有紧张度,给学生创造的这种意境更能轻松的找到歌唱的状态。
课堂上用得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浣、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激发创造性想象。
3.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应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采用体验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兴趣诱发式、自然渗透式、启发讨论式、听唱比较式等教学方法,形成艺术的审美施教力量,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感受和启发。
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利用CAI课件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学生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之中;轻美的暮鼓送走了夕阳,悠扬的箫声迎来了一弯新月,柔风吹,江水荡,两岸山影叠翠,好一幅妩媚秀丽的诗画。使学生首先从视觉的听觉上产生美感,随后教师用琵琶演奏音乐主题。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詩、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在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真正达到音乐教学中“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感情”的目的。
4.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
在现代教育手段中,多媒体的运用也能发挥出很好的创设情境的功效。特别是在欣赏音乐形象明显的组曲、交响音诗、音画等音乐的教学中,可以一展身手。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了强烈的森林气氛,使学生置身于葱郁的大森林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虽然没有看到真实的动物,但他们能通过音乐感受到狮子的威武神气和大象的憨态可掬。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投入地理解音乐是有很大困难的,能达到心领神会就可以了。
在指导学生欣赏《京调》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观看四大戏曲,通过对比,初步了解京剧特点,再结合录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及各自的表演特点。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可用乐器实物演示京胡的高亢、二胡的吟哦、月琴的潺潺流水以及板、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的喧闹气氛,让同学们感受不同乐器所带来的音响效果,比如在欣赏<<天堂>>这一环节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收集了藏族的风光美景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着藏族的风土人情.我还邀请校合唱队的一位男同学扮成藏族儿童,在草原上迎着太阳边唱边跳,通过这一组生动的电视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对歌曲的的理解与感受,提高学生对学唱这首歌的兴趣。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都环绕这一主线,那就是:以境带情,以情带声,陶冶情操,有意识地创设歌唱教学高潮,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兴趣也会大增,师生的情感也自然和谐地融合为一体。
艺术创新的实质是用其他艺术手段进行创新实践,从而再现音乐的情感体验,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在教授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时,注重“情感教学”,利用课堂教学的集体活动形式,采用情趣盎然的审美方式,接受情感信息来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熏陶。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当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真正的投入,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收稿日期:2011-06-20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中的歌唱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儿童的情感呢?
首先,我们必须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来考虑。少年儿童的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内容较单薄、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处于形成阶段。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各种适合教学内容,采用各种适合的手段,从这几方面培养和促进。
1.以听觉为主线,大量倾听音乐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认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再如:在《时间像小马车》一课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即导入──初听──音乐记忆──学唱歌──学唱歌词──歌曲处理。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用激趣导入法,让学生猜谜语《这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时间像小马车》的学习。然后初听新歌,感受体验歌曲情绪。第二层,让学生对新歌旋律多次聆听、哼唱,在审美体验中记忆音乐,并用记忆的音乐旋律学习歌谱。第三层,用学会的歌谱学唱歌词。第四层,感受音乐意境和歌词意境,加深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通过这四个层次来体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概念,在审美体验中走进音乐、让学生在听音乐、感知音乐过程中学习音乐,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这样即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用多彩的音乐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步入这个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
2.创设情境,通过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情感
情境是音乐课中“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有了良好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一话来启发指导学生歌唱。为了使学生产生这个“情”,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抓住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的情感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在学习六年级歌曲《一二三四歌》时假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小战士,我是教官,我们的教室是个练兵场,我们在练兵场上操练。我变换不同的节奏大喊口令:“一二三四”,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喊口令,要做到精神饱满,声音有弹性,位置靠后有力度。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下,学生的歌唱状态最佳,气息会自然下沉,小腹有紧张度,给学生创造的这种意境更能轻松的找到歌唱的状态。
课堂上用得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浣、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激发创造性想象。
3.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应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采用体验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兴趣诱发式、自然渗透式、启发讨论式、听唱比较式等教学方法,形成艺术的审美施教力量,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感受和启发。
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利用CAI课件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学生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之中;轻美的暮鼓送走了夕阳,悠扬的箫声迎来了一弯新月,柔风吹,江水荡,两岸山影叠翠,好一幅妩媚秀丽的诗画。使学生首先从视觉的听觉上产生美感,随后教师用琵琶演奏音乐主题。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詩、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在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真正达到音乐教学中“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感情”的目的。
4.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
在现代教育手段中,多媒体的运用也能发挥出很好的创设情境的功效。特别是在欣赏音乐形象明显的组曲、交响音诗、音画等音乐的教学中,可以一展身手。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了强烈的森林气氛,使学生置身于葱郁的大森林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虽然没有看到真实的动物,但他们能通过音乐感受到狮子的威武神气和大象的憨态可掬。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投入地理解音乐是有很大困难的,能达到心领神会就可以了。
在指导学生欣赏《京调》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观看四大戏曲,通过对比,初步了解京剧特点,再结合录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及各自的表演特点。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可用乐器实物演示京胡的高亢、二胡的吟哦、月琴的潺潺流水以及板、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的喧闹气氛,让同学们感受不同乐器所带来的音响效果,比如在欣赏<<天堂>>这一环节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收集了藏族的风光美景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着藏族的风土人情.我还邀请校合唱队的一位男同学扮成藏族儿童,在草原上迎着太阳边唱边跳,通过这一组生动的电视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对歌曲的的理解与感受,提高学生对学唱这首歌的兴趣。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都环绕这一主线,那就是:以境带情,以情带声,陶冶情操,有意识地创设歌唱教学高潮,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兴趣也会大增,师生的情感也自然和谐地融合为一体。
艺术创新的实质是用其他艺术手段进行创新实践,从而再现音乐的情感体验,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在教授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时,注重“情感教学”,利用课堂教学的集体活动形式,采用情趣盎然的审美方式,接受情感信息来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熏陶。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当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真正的投入,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收稿日期:201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