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报告,揭开了天威新能源海外抄底的真相。
作为一家中下游光伏生产企业,2008年8、9月间,天威新能源在美国Hoku材料公司(下称Hoku)生产线还没建好的情况下,就与Hoku签订了2个为期十年的合同,总货款分别为2.84亿美元和2.27亿美元。截至2009年初,天威新能源向Hoku支付了包括定金在内的预付款7900万美元。
2008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爆发,Hoku濒临倒闭,天威新能源面临预付款难以收回的境地。
“Hoku倒闭意味7900万美元的资产将流失,收购也是无奈之举。”知情人士介绍说。
2009年9月,天威新能源与Hoku签订了收购协议,Hoku将向天威新能源发行3.34亿新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60%),并取消天威新能源预付的5000万美元采购款,使天威新能源采购多晶硅的一年价格降低11%。天威新能源也将取得权证,可以以每股2.52美元价格另外认购1000万股Hoku股份。此外,天威新能源还将为Hoku提供5000万美元债务融资,并承诺必要时协助其获得更多融资。此次收购,天威新能源耗资1亿多美元。
被动收购
Hoku的商业模式是使用长单定金支撑多晶硅厂的建设。
当时,全球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在市场需求和资本市场的推动下,多晶硅价格一路上涨,下游的光伏电池制造商为了降低成本,纷纷与上游的多晶硅制造商签订了长期订单。
一位曾经去过Hoku的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2007年,Hoku建这个工厂时只有500万美元。”
公开资料显示,Hoku在工厂筹建阶段就签署了约19亿美元的生产订单,其中包括日本三洋电机、德国Solar-Fabrik及天威,无锡尚德、江苏林洋、江西晶科,都与Hoku签订了为期10年的多晶硅长期采购合同。
“Hoku估计,工厂的建设总成本将包括约2.6亿美元的建厂费用和营运资金,共计3.9亿美元。”上述业内人士说。
作为一家上市仅筹得2100万美元的小公司,Hoku的发展计划近乎“空手套白狼”。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多晶硅价格大幅下跌,Hoku资金链断裂,多晶硅生产线建设陷入停滞状态,不能按期交货。
在Hanwha-solarone的前身林洋新能源与Hoku签订的合同中规定,如果Hoku不能在2008年底之前筹措到多晶硅厂所需的7500万美元资金,或者没有在2009年年底前达到预定的多晶硅出货目标与产品规格的话,双方可以中止该协议。Hoku多晶硅生产线建设停滞后,双方即修改了协议。2009年,尚德电力与Hoku也修改了彼此的合同条款。根据新协议,尚德电力不再支付原来约定的3000万美元预付款。
和Hoku与日本三洋公司、德国Solar-Fabrik公司签订的合同中“合同执行以收到货物为准”的条款不同,天威新能源“无论提货与否均须付款,否则就要支付违约金”。
“当时,天威新能源并没有很好地调研,就匆忙签订了合同。”该知情人说,“一路高涨的价格让人们失去了理性。”
上述合同条款让天威新能源失去了与Hoku讨价还价的能力,如果Hoku破产,7900万美元将无法收回。收购是无奈的选择。
“收购后,投产还需要很长时间。”上述到过Hoku的业内人士说。
资金黑洞
天威新能源入主后,为了恢复Hoku多晶硅厂的建设,除了向Hoku贷款外,还多次为Hoku担保,向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贷款。在天威的帮助下,Hoku在2010年末和2011年1月,分别获得了6750万美元的债务融资和1950万美元的融资。
“以Hoku的财务状况,很难获得这么大数额的贷款,这其中,天威集团或者母公司的担保起了作用;另外,国有企业的身份对其贷款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知情人士说。
2010年4月29日,Hoku生产出第一批多晶硅材料518公斤,但与此前的预期2500吨的规划产能相差甚远,而且价格也跌至最高点的十分之一。
“如果要赶上之前规划的进度不太可能,另外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上述到过Hoku的业内人士说。
时至今日,Hoku已连续三年亏损。2009和2010财年,Hoku的收入分别为25.9万美元和120万美元,净亏损分别为260.2万美元和410万美元;2011年Hoku亏损额继续加大。截至2010年6月30日,Hoku在多晶硅厂建设上投入了大约2.85亿美元,与预计的3.9亿美元仍有1亿多美元的缺口。若继续为Hoku担保,将给天威集团乃至母公司带来更大的财务风险。
在近几年的多晶硅生产大跃进后,全球产能已明显过剩,查阅今年6月30日的多晶硅交易价格显示,已跌至50美元/公斤,为6年来最低。业界预计,由于多晶硅产能继续上升,价格将会持续滑落。而天威新能源收购Hoku时做的项目可行性报告中计算,Hoku多晶硅生产成本是35.66美元/公斤。
“如果加上建筑工程折旧以及维修等费用,Hoku的生产成本可达41.42美元/公斤,而现在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成本是30美元/公斤。”上述到过Hoku的业内人士给天威新能源算了一笔账。
似乎被忽略的是,Hoku的设计产能不是4000万吨,而是8000万吨,扩建将投入更多的资金,停止扩建,意味着资源浪费,成本将继续增加。
而让天威新能源下定决定收购的Hoku新技术,并不比天威新能源的技术先进。发改委专家组对Hoku进行调研评估后认为,Hoku采用的多晶硅技术是传统的改良西门子法,国内外现有的多晶硅厂绝大部分采用此法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在产品质量、生产工艺技术等方面并不具有先进性。
如今,天威新能源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进,将继续融资担保,不仅加大天威集团的风险,而且盈利遥遥无期;退,全部投资都将无法收回。
全产业链扩张风险
让天威新能源收购Hoku的另一个原因,是天威集团的全产业链构想。
天威集团是中国大型变压器生产龙头企业,近年来实施“双主业”经营策略,大力介入太阳能产业,并开始控股天威英利,参股新光硅业,成为一个具有上下游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新军。
天威集团发力光伏产业后,在成都双流县投资72亿元组建了天威新能源公司,从事多晶硅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光伏系统工程及光伏应用产品的研究、生产、销售和服务。
天威新能源控股Hoku后,天威保变及参股企业英利集团也开始在多晶硅业务上跑马圈地,2009年8月25日和9月24日,新光硅业的二、三期工程乐电天威硅业和天威四川硅业两个3000吨的多晶硅项目相继投料试生产。
天威集团董事长丁强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天威目前的多晶硅产能已达1.5万吨左右,加上Hoku产能的8000吨,近一两年内,通过技术改造,多晶硅产能将达到2万吨以上。
光伏发电在中国有多大的市场需求?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国内对清洁能源需求很大,但却无能力消费。他举例说,水电的成本可以做到2毛钱一度电,但是光伏发电即使做到1块钱一度电的成本也困难。
据了解,中国的光伏发电95%出口到国外,而全球光伏发电能力严重过剩,其中西班牙需求比去年大幅下降82%。
对于全产业链模式,天威认为,谁能做到低成本,谁就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来自于技术、生产效率、管理等各方面,而垂直一体化战略是低成本的必然要求。
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企业则坚守产业链的一环,他们认为,什么都做,就会什么都做不好。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执行秘书长王月海认为,市场分工和全产业链各有各的好,但是从产业发展的成熟化来讲,分工是趋势,比如说德国。
作为一家中下游光伏生产企业,2008年8、9月间,天威新能源在美国Hoku材料公司(下称Hoku)生产线还没建好的情况下,就与Hoku签订了2个为期十年的合同,总货款分别为2.84亿美元和2.27亿美元。截至2009年初,天威新能源向Hoku支付了包括定金在内的预付款7900万美元。
2008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爆发,Hoku濒临倒闭,天威新能源面临预付款难以收回的境地。
“Hoku倒闭意味7900万美元的资产将流失,收购也是无奈之举。”知情人士介绍说。
2009年9月,天威新能源与Hoku签订了收购协议,Hoku将向天威新能源发行3.34亿新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60%),并取消天威新能源预付的5000万美元采购款,使天威新能源采购多晶硅的一年价格降低11%。天威新能源也将取得权证,可以以每股2.52美元价格另外认购1000万股Hoku股份。此外,天威新能源还将为Hoku提供5000万美元债务融资,并承诺必要时协助其获得更多融资。此次收购,天威新能源耗资1亿多美元。
被动收购
Hoku的商业模式是使用长单定金支撑多晶硅厂的建设。
当时,全球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在市场需求和资本市场的推动下,多晶硅价格一路上涨,下游的光伏电池制造商为了降低成本,纷纷与上游的多晶硅制造商签订了长期订单。
一位曾经去过Hoku的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2007年,Hoku建这个工厂时只有500万美元。”
公开资料显示,Hoku在工厂筹建阶段就签署了约19亿美元的生产订单,其中包括日本三洋电机、德国Solar-Fabrik及天威,无锡尚德、江苏林洋、江西晶科,都与Hoku签订了为期10年的多晶硅长期采购合同。
“Hoku估计,工厂的建设总成本将包括约2.6亿美元的建厂费用和营运资金,共计3.9亿美元。”上述业内人士说。
作为一家上市仅筹得2100万美元的小公司,Hoku的发展计划近乎“空手套白狼”。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多晶硅价格大幅下跌,Hoku资金链断裂,多晶硅生产线建设陷入停滞状态,不能按期交货。
在Hanwha-solarone的前身林洋新能源与Hoku签订的合同中规定,如果Hoku不能在2008年底之前筹措到多晶硅厂所需的7500万美元资金,或者没有在2009年年底前达到预定的多晶硅出货目标与产品规格的话,双方可以中止该协议。Hoku多晶硅生产线建设停滞后,双方即修改了协议。2009年,尚德电力与Hoku也修改了彼此的合同条款。根据新协议,尚德电力不再支付原来约定的3000万美元预付款。
和Hoku与日本三洋公司、德国Solar-Fabrik公司签订的合同中“合同执行以收到货物为准”的条款不同,天威新能源“无论提货与否均须付款,否则就要支付违约金”。
“当时,天威新能源并没有很好地调研,就匆忙签订了合同。”该知情人说,“一路高涨的价格让人们失去了理性。”
上述合同条款让天威新能源失去了与Hoku讨价还价的能力,如果Hoku破产,7900万美元将无法收回。收购是无奈的选择。
“收购后,投产还需要很长时间。”上述到过Hoku的业内人士说。
资金黑洞
天威新能源入主后,为了恢复Hoku多晶硅厂的建设,除了向Hoku贷款外,还多次为Hoku担保,向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贷款。在天威的帮助下,Hoku在2010年末和2011年1月,分别获得了6750万美元的债务融资和1950万美元的融资。
“以Hoku的财务状况,很难获得这么大数额的贷款,这其中,天威集团或者母公司的担保起了作用;另外,国有企业的身份对其贷款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知情人士说。
2010年4月29日,Hoku生产出第一批多晶硅材料518公斤,但与此前的预期2500吨的规划产能相差甚远,而且价格也跌至最高点的十分之一。
“如果要赶上之前规划的进度不太可能,另外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上述到过Hoku的业内人士说。
时至今日,Hoku已连续三年亏损。2009和2010财年,Hoku的收入分别为25.9万美元和120万美元,净亏损分别为260.2万美元和410万美元;2011年Hoku亏损额继续加大。截至2010年6月30日,Hoku在多晶硅厂建设上投入了大约2.85亿美元,与预计的3.9亿美元仍有1亿多美元的缺口。若继续为Hoku担保,将给天威集团乃至母公司带来更大的财务风险。
在近几年的多晶硅生产大跃进后,全球产能已明显过剩,查阅今年6月30日的多晶硅交易价格显示,已跌至50美元/公斤,为6年来最低。业界预计,由于多晶硅产能继续上升,价格将会持续滑落。而天威新能源收购Hoku时做的项目可行性报告中计算,Hoku多晶硅生产成本是35.66美元/公斤。
“如果加上建筑工程折旧以及维修等费用,Hoku的生产成本可达41.42美元/公斤,而现在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成本是30美元/公斤。”上述到过Hoku的业内人士给天威新能源算了一笔账。
似乎被忽略的是,Hoku的设计产能不是4000万吨,而是8000万吨,扩建将投入更多的资金,停止扩建,意味着资源浪费,成本将继续增加。
而让天威新能源下定决定收购的Hoku新技术,并不比天威新能源的技术先进。发改委专家组对Hoku进行调研评估后认为,Hoku采用的多晶硅技术是传统的改良西门子法,国内外现有的多晶硅厂绝大部分采用此法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在产品质量、生产工艺技术等方面并不具有先进性。
如今,天威新能源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进,将继续融资担保,不仅加大天威集团的风险,而且盈利遥遥无期;退,全部投资都将无法收回。
全产业链扩张风险
让天威新能源收购Hoku的另一个原因,是天威集团的全产业链构想。
天威集团是中国大型变压器生产龙头企业,近年来实施“双主业”经营策略,大力介入太阳能产业,并开始控股天威英利,参股新光硅业,成为一个具有上下游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新军。
天威集团发力光伏产业后,在成都双流县投资72亿元组建了天威新能源公司,从事多晶硅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光伏系统工程及光伏应用产品的研究、生产、销售和服务。
天威新能源控股Hoku后,天威保变及参股企业英利集团也开始在多晶硅业务上跑马圈地,2009年8月25日和9月24日,新光硅业的二、三期工程乐电天威硅业和天威四川硅业两个3000吨的多晶硅项目相继投料试生产。
天威集团董事长丁强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天威目前的多晶硅产能已达1.5万吨左右,加上Hoku产能的8000吨,近一两年内,通过技术改造,多晶硅产能将达到2万吨以上。
光伏发电在中国有多大的市场需求?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国内对清洁能源需求很大,但却无能力消费。他举例说,水电的成本可以做到2毛钱一度电,但是光伏发电即使做到1块钱一度电的成本也困难。
据了解,中国的光伏发电95%出口到国外,而全球光伏发电能力严重过剩,其中西班牙需求比去年大幅下降82%。
对于全产业链模式,天威认为,谁能做到低成本,谁就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来自于技术、生产效率、管理等各方面,而垂直一体化战略是低成本的必然要求。
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企业则坚守产业链的一环,他们认为,什么都做,就会什么都做不好。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执行秘书长王月海认为,市场分工和全产业链各有各的好,但是从产业发展的成熟化来讲,分工是趋势,比如说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