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推进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军事院校正处在转型发展阶段,其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高等院校有很大的差异性,文章从培养目标定位、运行机制、人才队伍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
【关键词】军地高等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76-02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完整清晰的概念始见于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它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之后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发展深化,基本包含三个层级的内容,第一层级是培养目标定位体系。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即所培养人才的类型归属;基本要求也就是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服务面向,表明其对社会的适应性。第二层级是培养过程运行体系,主要指培养思路、培养方式、培养途径等。第三层级是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学基本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学风建设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随着我国进入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推进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军事院校正处在转型发展阶段,由于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其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高等院校有很大的差异性,现从以下几方面做一分析研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同
当前,军队建设改革的各项工作正在加速推进,全军院校建设发展处在一个新的调整时期,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指出将围绕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完善培训体制、围绕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优化院校结构、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益整合教育资源、围绕增强办学活力理顺内部关系,进一步健全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军队院校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军队院校与训练机构结合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由此可见,军事院校是以培养合格的军事人才为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适应新时期军队建设和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德、智、军、体全面发展,军政素质优良,基础理论宽厚,专业知识厚实,指挥、管理、技术相统一,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军队院校突出是为部队服务,因而较地方高校而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更加重视思想教育政治工作,政治坚定、纪律严明,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夯实专业方向,树立“面向战场”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培养运行机制不同
由于部队院校坚持姓军为战,无论是军事学科,还是通用学科,都必须把军队建设服务和提升核心军事能力放在第一位,因而其运行机制必定具有明显的军事特色,其表现在坚持学校教育与学生自主教育相统一,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要更加重视军校学员的自主教育与管理;在坚持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相结合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要更加重视军校学员集中的严格军事化管理;在坚持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协调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要更加重视军校学员的实践教学和实际能力培养;在坚持规范化、统一化、强制性要求与个性化、多样化、自主性学习相适应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要更加重视军校学员教育培养的统一化、规范化、强制性要求。课程建设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与野战化、网络化实践性教学互为补充,理论研究与学术研究相互促进,应用研究与为总部咨询决策、为部队技术服务相互融合的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特别建立了“课程见习、毕业实习、网上演练、勤务演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实践性教学体系,探索出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课程见习坚持从课内走向课外;毕业实习建立了专业基础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机制;网上演练实现了学员从“课堂”向“模拟战场”的转化,勤务演习实现了专业课程教学从“课堂”向“战场”的转化;毕业设计将院校所学知识进行了有机地综合运用。它与地方高等院校学生自主实习模式有很大不同,杜绝随意性,强调目的性、指向性、命令性。突出现实需要,体现军事应用特色。
三、人才队伍建设不同
名校出英才,名师出高徒,办一流的院校,育一流的人才必须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这是所有高等院校的共识。但在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方法手段上,军地高等院校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选拔的来源不同,地方高等院校一般是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根据教学、科研任务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逐步完善岗位聘任制。相应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细化岗位津贴、业绩津贴,而军队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基本上还是着眼于自身的培养,在部队内部发现、选拔、录用人员,注重政治素养和军事素养,严格按部队编制体制配备,按照部队院校的专业技术干部职级进行分配制度,流动性、交流性较差。其次,培养培训机制不同,部队院校严格按照专业需求对教员进行培训深造的计划,严格按下达的指标执行,辅之以严格落实好各级教员的代职制度、见习制度。既需要依托总部,走“计划经济”之路,尽可能多地选派教员赴部队代职锻炼、实习、演习,也需要发挥院校自身优势,走“市场经济”之路,通过签订协议,在相关部队建立教员实习基地,不断拓展教员贴近部队,有效融入部队的新路子,它与地方高等院校教师自主选择进修、培训有很大不同。再次,考核评价体系不同,部队院校的专业技术考评主要是从德、能、勤、绩、体五个方面,全面考察专业技术干部的德才素质、履行职责和发展潜力等情况,具体考评内容可划分为12项内容:政治表现、品德修养、遵章守纪、学识水平、专业技能、技术协作、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履职尽责、创新成果、咨询带教、身心素质,重点突出教学、科研、为部队服务方面。
四、质量监督体系不同
教学质量的保证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基本上各个高等院校都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于部队院校保密,安全原则非常严格,为强化教学管理,要求严格落实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教学值班制度、教学报告制度,成立专家教学督导组,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及时采集教学状态数据,提供教学信息、决策咨询和建议,随时反馈,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组,实行主讲教员制,确保教学新任教员和承担新开课程的教员必须试讲,教学质量要与晋级、晋职、调级、调职相挂钩,建立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教学组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制度,以及院校领导听查课制度,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同时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学档案工作规定》,建立相应教学文件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对教学文件资料包括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专业资料、教案、教学检查记录、试题库、试卷、毕业设计资料等实施分类,专人管理,不准泄密。
军队院校作为国家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主动适应时代要求,自觉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军队院校改革发展的最核心最紧要的任务来抓,这就要转变观念,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全面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军事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与岗位相适应的文化素质,具备坚强的身心体魄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军事人才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军地高等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76-02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完整清晰的概念始见于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它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之后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发展深化,基本包含三个层级的内容,第一层级是培养目标定位体系。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即所培养人才的类型归属;基本要求也就是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服务面向,表明其对社会的适应性。第二层级是培养过程运行体系,主要指培养思路、培养方式、培养途径等。第三层级是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学基本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学风建设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随着我国进入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推进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军事院校正处在转型发展阶段,由于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其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高等院校有很大的差异性,现从以下几方面做一分析研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同
当前,军队建设改革的各项工作正在加速推进,全军院校建设发展处在一个新的调整时期,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指出将围绕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完善培训体制、围绕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优化院校结构、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益整合教育资源、围绕增强办学活力理顺内部关系,进一步健全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军队院校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军队院校与训练机构结合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由此可见,军事院校是以培养合格的军事人才为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适应新时期军队建设和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德、智、军、体全面发展,军政素质优良,基础理论宽厚,专业知识厚实,指挥、管理、技术相统一,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军队院校突出是为部队服务,因而较地方高校而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更加重视思想教育政治工作,政治坚定、纪律严明,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夯实专业方向,树立“面向战场”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培养运行机制不同
由于部队院校坚持姓军为战,无论是军事学科,还是通用学科,都必须把军队建设服务和提升核心军事能力放在第一位,因而其运行机制必定具有明显的军事特色,其表现在坚持学校教育与学生自主教育相统一,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要更加重视军校学员的自主教育与管理;在坚持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相结合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要更加重视军校学员集中的严格军事化管理;在坚持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协调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要更加重视军校学员的实践教学和实际能力培养;在坚持规范化、统一化、强制性要求与个性化、多样化、自主性学习相适应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要更加重视军校学员教育培养的统一化、规范化、强制性要求。课程建设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与野战化、网络化实践性教学互为补充,理论研究与学术研究相互促进,应用研究与为总部咨询决策、为部队技术服务相互融合的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特别建立了“课程见习、毕业实习、网上演练、勤务演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实践性教学体系,探索出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课程见习坚持从课内走向课外;毕业实习建立了专业基础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机制;网上演练实现了学员从“课堂”向“模拟战场”的转化,勤务演习实现了专业课程教学从“课堂”向“战场”的转化;毕业设计将院校所学知识进行了有机地综合运用。它与地方高等院校学生自主实习模式有很大不同,杜绝随意性,强调目的性、指向性、命令性。突出现实需要,体现军事应用特色。
三、人才队伍建设不同
名校出英才,名师出高徒,办一流的院校,育一流的人才必须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这是所有高等院校的共识。但在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方法手段上,军地高等院校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选拔的来源不同,地方高等院校一般是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根据教学、科研任务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逐步完善岗位聘任制。相应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细化岗位津贴、业绩津贴,而军队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基本上还是着眼于自身的培养,在部队内部发现、选拔、录用人员,注重政治素养和军事素养,严格按部队编制体制配备,按照部队院校的专业技术干部职级进行分配制度,流动性、交流性较差。其次,培养培训机制不同,部队院校严格按照专业需求对教员进行培训深造的计划,严格按下达的指标执行,辅之以严格落实好各级教员的代职制度、见习制度。既需要依托总部,走“计划经济”之路,尽可能多地选派教员赴部队代职锻炼、实习、演习,也需要发挥院校自身优势,走“市场经济”之路,通过签订协议,在相关部队建立教员实习基地,不断拓展教员贴近部队,有效融入部队的新路子,它与地方高等院校教师自主选择进修、培训有很大不同。再次,考核评价体系不同,部队院校的专业技术考评主要是从德、能、勤、绩、体五个方面,全面考察专业技术干部的德才素质、履行职责和发展潜力等情况,具体考评内容可划分为12项内容:政治表现、品德修养、遵章守纪、学识水平、专业技能、技术协作、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履职尽责、创新成果、咨询带教、身心素质,重点突出教学、科研、为部队服务方面。
四、质量监督体系不同
教学质量的保证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基本上各个高等院校都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于部队院校保密,安全原则非常严格,为强化教学管理,要求严格落实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教学值班制度、教学报告制度,成立专家教学督导组,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及时采集教学状态数据,提供教学信息、决策咨询和建议,随时反馈,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组,实行主讲教员制,确保教学新任教员和承担新开课程的教员必须试讲,教学质量要与晋级、晋职、调级、调职相挂钩,建立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教学组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制度,以及院校领导听查课制度,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同时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学档案工作规定》,建立相应教学文件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对教学文件资料包括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专业资料、教案、教学检查记录、试题库、试卷、毕业设计资料等实施分类,专人管理,不准泄密。
军队院校作为国家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主动适应时代要求,自觉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军队院校改革发展的最核心最紧要的任务来抓,这就要转变观念,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全面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军事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与岗位相适应的文化素质,具备坚强的身心体魄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军事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