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刍议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lo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标准,无论是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都是全新的。蕴涵着素质教育的观念,从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了语文教学领域的新思维、新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师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课堂,活跃了师生的思维,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以下笔者就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浅谈几点认识。
  
  一、注重情感培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知识教学,轻视甚至忽视情感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情感培养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自主的阅读、感悟、理解中能够获得独特的成功感受。从而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对学习充满自信。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情景,鼓励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发现、讨论、质疑、思考,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视野,不断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笔者在教学《北京》这篇课文时,找来有关北京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美丽的北京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笔者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北京、了解中国了!笔者提出:“你们想问北京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培养审美能力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新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分别对审美教育作了描述和要求,明确了语文课程担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肯定了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并且具体地提出了各学段的审美能力培养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语文教学总是通过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塑造美的形象来让学生感受文学形象,体味语言艺术。领悟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因此,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启迪学生思维
  
  学源于思,只有多思,才能有所收获。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启迪思维,使学生“悟”出真谛。以《草原》为例,很多学生没有机会亲自到草原去,教师就要想办法给学生创造可“悟”的空间。若看课件。恐怕会限制学生的想象,若靠传统教法去分析讲解,又可能会重走“一言堂”老路。如果采用在音乐中读。在音乐中想,再在“悟”中精读的方式,学生自主进行勾画描写。学生的想象就有了依据。有条理的想象拉近了孩子与作者的距离,此后再开始品读《草原》,每一个孩子都仿佛身临其境,语气、语速自然发生变化。也能很快讲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了。当学生感同身受后再学习课文,就容易多了。
  
  四、重视阅读教学
  
  多读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多读,一是遍数多,二是数量多,三是品种多。相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遍数多。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乃至于达到背诵;数量多。就是指学生读的文章篇目多,除课堂上读外。还要开展课外阅读;品种多就是指读的书中,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寓言故事,不管是儿童文学,还是古典名著。都可以读。在读的方式上,强调朗读,强调诵读。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语法逻辑等方面都是范文。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依靠文本,解读文本,重构文本,超越文本。重构文本就是从语感的角度,让学生来重构课文的内容。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个体不同,阅读同一文本认识与体会亦有不同,故教师包揽分析是缘木求鱼。学生自主探究方为上策。新课标精神照耀下的阅读课堂。教师的职责重点要转移到组织、引导、质疑上来,老师传统的高高在上的角色不复存在,而应蹲下身子,和学生一道成为新课文的研究者、新问题的发现者。
  
  五、注重生活实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基于这个思想。笔者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其他文献
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问世20年来,经历了大量的循证检验,不但确立作为调脂治疗的首选用药,而且也充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历来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学起来吃力乏味。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串讲为主,以字词为主,并辅以分析思想内容及写作特色等,这种做法往往事倍功半,教师费了很多力,学生却收效甚微,同时还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在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笔者认为应把文言文知识与文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和读写方法的同时陶冶情感,
学习文言文,要重视熟读成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琅琅上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熟读,要读好停顿,不能读破句子。怎样才能处理好句子的停顿呢?以下几点做法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了解句意. 词义 ,有助于读准句中停顿  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可边读边结合注释大致了解文章的意思,对读不通的地方要反复揣摩,结合上下文理解其义。大致理解了词义、句意能有效防止读破句子的现象出
期刊
拆字联是对联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拆字,也称析字,离合,是将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离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于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江西三清山下有座茅棚,人称竺仙庵,镌刻着一副门联: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竺仙庵,二个山人。  这副拆字联。上联将“品”拆成三个“口”,“泉”拆为“白水”;下联把“竺”拆成二个“个”,“仙”拆成“山人”二字。上下联拆字自然工整,表达了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  南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