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评教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有效的学生评教能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信息,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目前,学生评教工作在许多高校已经制度化,并成为教学管理部门每学期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探索、总结和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从评教指标体系分析
评教指标体系内容没有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评教指标体系内容的选取应考虑不同学科、课程及学科各类课程的知识内涵和知识构成。不同学科门类对课程的教学重点、学生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等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制定评估标准时应有不同的模式,应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的特点,对其共性内容建立统一的标准,而对于非共性的内容,要允许标准有所不同,而且要力争每个标准能够体现该课程或是某一领域课程的特点和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真正反映课程的关键性问题。
指标体系缺乏定量与定性的关系研究。目前,许多评价指标的设计过分注重定量的设计,而对定性评价有所忽视。如果教学评价仅用一些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是不能解释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因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有些内容是难以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如教师的师德问题是通过各方面表现出来的,很难用一项指标去概括;教师在课外对学生所做的指导工作,并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也不是上一两次课能体现出来的,这就要求在定性设计上要多加思考。笔者认为,定性评价设计,应该增加同行和领导的评价权重,并要参考各学科的情况作出评价。
2.从学生评教结果可信度分析
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处在不同年级,其认知水平和评价能力是有差异的。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等能力、水平的评价会更客观和公正,其评价的可信度与效度较低年级学生要更高。对于新生来说,他们习惯用应试教育方式下的评价标准看待大学的课堂教学,这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正确性。
学生人数及情感因素。学生评教的可信度与评教的学生数量有一定的关系。人数太少的课程显然不能保证评教结果的可信度。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参评的学生人数多、样本量大,评教结果就较为准确,而专业选修课一般听课人数较少,加上高年级学生较熟悉专业课教师,因而,根据自己的好恶打“感情分”和“报复分”的现象时有出现。
课程因素。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有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一般情况下专业基础必修课的评教结果好于公共基础必修课,必修课好于选修课。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和教师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高于公共基础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高,教学效果较好,因此评价相对高些;选修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值较高,如果教师教学达不到学生的期望值,其心理上的落差可能会导致对教师有更多的想法和不客观的评价,因此评价会相对低些。
学生态度。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学生出于完成任务应付了事,在填表时,草草勾划交卷,往往不加思索地一勾到底,不管是“A”还是“B”,还有的全划为“D”。如果这一部分人占有一定的比例,评价结果很难准确、公正。
二、提高评价质量的对策
1.设计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量表
在评价指标制定中应充分反映课堂教学质量形成的内在规律,应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定量性特点,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多次征求各院、系的意见,体现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体系应分为全校通用核心指标和院系评估指标。全校通用核心指标从共性上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院系评估指标的内容应依不同学科,在系主任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而制定,以反映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现行学生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着重检查教师是否遵守了常规的教学程序,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对现代大学教学应具有的属性却很少涉及。笔者认为,真正高质量的评教指标体系要体现“以学评教”的教学评价观,强调通过考察学生的变化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尤其要关注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师生的深层互动和共同探索。
国外大学的学生评教内容不仅针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而且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影响因素,如教材的选用、课程本身对学生增进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等都在评价指标之列。从评教指标形式看,国外评教量表除了单项评价外,还有对教师的综合评价,以学生的感受为基础来评价教师的授课效果。另外,国外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还注重学生的背景情况的调查,如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评价中,一些学生的评价项目有“我的出勤率大约多少”、“课后我和老师的面对面交流有几次”等,这些都增加了学生评教的科学性。
2.尽量控制和排除影响可信度的干扰因素
加强宣传,增强学生正确的评教意识。通过宣传,让学生明确评教活动的目,认识到这是学校抓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其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教师只有从学生的评价中获得公正的反馈信息,才能对今后的教学不断地加以调整和改进,这样最终受益的将是学生自己。另外,学院教学管理人员要对参评学生在评价前进行培训,说明评教的基本程序及注意事项。
构建学生网络评教系统。网上评教克服了传统纸质形式带来的局限性,提高了可信度。学生登陆到教学质量评价界面后,只要输入自己的学号和密码,界面就会显示出该学生本学期所修读的课程名称和相应任课教师的姓名,这些课程从教学信息网中读取,学生只要用鼠标点击课程名称,就可以进入相应评价问卷界面进行评价。学生只有完成对其所选的每一门课程的评价之后,他的名字才会出现在期末考试成绩单中,由于学生成绩和学分管理一律通过校园网查询,使得所有学生参加评教成为可能,这样能有效地克服学生评教结果与评教客体不对应的弊端,提高学生评教结果的可信度。
不同年级、不同规模的课堂应进行二次处理。不同年级和不同规模课堂的学生评价存在一定差异性,这会对教师的最后评分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由于年级和课程类别所带来的差异,可以考虑以数理统计和教育测量理论作为指导依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二次处理,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不合理状况。不能简单地将原始分数进行累加处理,而应采取标准分及修正系数的方式,对教师的分数进行修正处理。
总之,学生评教体系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制定切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探索出适合不同学科、课程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评教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评教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张 敏]
一、存在的问题
1.从评教指标体系分析
评教指标体系内容没有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评教指标体系内容的选取应考虑不同学科、课程及学科各类课程的知识内涵和知识构成。不同学科门类对课程的教学重点、学生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等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制定评估标准时应有不同的模式,应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的特点,对其共性内容建立统一的标准,而对于非共性的内容,要允许标准有所不同,而且要力争每个标准能够体现该课程或是某一领域课程的特点和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真正反映课程的关键性问题。
指标体系缺乏定量与定性的关系研究。目前,许多评价指标的设计过分注重定量的设计,而对定性评价有所忽视。如果教学评价仅用一些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是不能解释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因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有些内容是难以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如教师的师德问题是通过各方面表现出来的,很难用一项指标去概括;教师在课外对学生所做的指导工作,并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也不是上一两次课能体现出来的,这就要求在定性设计上要多加思考。笔者认为,定性评价设计,应该增加同行和领导的评价权重,并要参考各学科的情况作出评价。
2.从学生评教结果可信度分析
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处在不同年级,其认知水平和评价能力是有差异的。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等能力、水平的评价会更客观和公正,其评价的可信度与效度较低年级学生要更高。对于新生来说,他们习惯用应试教育方式下的评价标准看待大学的课堂教学,这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正确性。
学生人数及情感因素。学生评教的可信度与评教的学生数量有一定的关系。人数太少的课程显然不能保证评教结果的可信度。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参评的学生人数多、样本量大,评教结果就较为准确,而专业选修课一般听课人数较少,加上高年级学生较熟悉专业课教师,因而,根据自己的好恶打“感情分”和“报复分”的现象时有出现。
课程因素。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有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一般情况下专业基础必修课的评教结果好于公共基础必修课,必修课好于选修课。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和教师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高于公共基础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高,教学效果较好,因此评价相对高些;选修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值较高,如果教师教学达不到学生的期望值,其心理上的落差可能会导致对教师有更多的想法和不客观的评价,因此评价会相对低些。
学生态度。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学生出于完成任务应付了事,在填表时,草草勾划交卷,往往不加思索地一勾到底,不管是“A”还是“B”,还有的全划为“D”。如果这一部分人占有一定的比例,评价结果很难准确、公正。
二、提高评价质量的对策
1.设计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量表
在评价指标制定中应充分反映课堂教学质量形成的内在规律,应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定量性特点,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多次征求各院、系的意见,体现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体系应分为全校通用核心指标和院系评估指标。全校通用核心指标从共性上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院系评估指标的内容应依不同学科,在系主任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而制定,以反映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现行学生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着重检查教师是否遵守了常规的教学程序,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对现代大学教学应具有的属性却很少涉及。笔者认为,真正高质量的评教指标体系要体现“以学评教”的教学评价观,强调通过考察学生的变化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尤其要关注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师生的深层互动和共同探索。
国外大学的学生评教内容不仅针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而且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影响因素,如教材的选用、课程本身对学生增进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等都在评价指标之列。从评教指标形式看,国外评教量表除了单项评价外,还有对教师的综合评价,以学生的感受为基础来评价教师的授课效果。另外,国外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还注重学生的背景情况的调查,如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评价中,一些学生的评价项目有“我的出勤率大约多少”、“课后我和老师的面对面交流有几次”等,这些都增加了学生评教的科学性。
2.尽量控制和排除影响可信度的干扰因素
加强宣传,增强学生正确的评教意识。通过宣传,让学生明确评教活动的目,认识到这是学校抓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其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教师只有从学生的评价中获得公正的反馈信息,才能对今后的教学不断地加以调整和改进,这样最终受益的将是学生自己。另外,学院教学管理人员要对参评学生在评价前进行培训,说明评教的基本程序及注意事项。
构建学生网络评教系统。网上评教克服了传统纸质形式带来的局限性,提高了可信度。学生登陆到教学质量评价界面后,只要输入自己的学号和密码,界面就会显示出该学生本学期所修读的课程名称和相应任课教师的姓名,这些课程从教学信息网中读取,学生只要用鼠标点击课程名称,就可以进入相应评价问卷界面进行评价。学生只有完成对其所选的每一门课程的评价之后,他的名字才会出现在期末考试成绩单中,由于学生成绩和学分管理一律通过校园网查询,使得所有学生参加评教成为可能,这样能有效地克服学生评教结果与评教客体不对应的弊端,提高学生评教结果的可信度。
不同年级、不同规模的课堂应进行二次处理。不同年级和不同规模课堂的学生评价存在一定差异性,这会对教师的最后评分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由于年级和课程类别所带来的差异,可以考虑以数理统计和教育测量理论作为指导依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二次处理,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不合理状况。不能简单地将原始分数进行累加处理,而应采取标准分及修正系数的方式,对教师的分数进行修正处理。
总之,学生评教体系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制定切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探索出适合不同学科、课程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评教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评教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