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新生血管是多种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共同病理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是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常用的动物模型,但在实际造模过程中存在动物死亡率高、成模率低且不稳定等缺点。
目的对传统的OIR造模方法进行改良,建立方法简单、模型稳定、成模率高的小鼠OIR模型。
方法将80只SPF级1周龄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OIR组,每组40只。正常对照组新生鼠与哺乳母鼠共同在正常空气环境下饲养,OIR组小鼠于出生后2天(P2)每2窝合笼饲养至鼠龄P7时。将2窝P7小鼠与1只母鼠放入含体积分数80%氧的氧氮混合气体的氧箱中饲养5 d,然后放回至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另1母鼠在正常室内空气中饲养,每日更换放入氧箱的母鼠,评价指标包括成模率、母鼠死亡率和幼鼠成活率。OIR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取P12、P14、P17、P21小鼠各10只。5只小鼠行心脏异硫氰酸葡聚糖(FITC)荧光素与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的PBS混合液灌注,制备视网膜铺片,评估各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分布。5只小鼠双眼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计算视网膜中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
结果正常对照组母鼠和幼鼠成活率为100%。OIR组2只母鼠出氧箱后死亡,幼鼠生长情况良好,母鼠成活率为85.7%,幼鼠成活率为100%;所有OIR组小鼠均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造模成功率为100%。视网膜铺片显示,正常对照组P14小鼠视网膜血管由视盘向四周均匀分布,视网膜血管发育基本成熟。OIR组P12小鼠视网膜后极部出现无灌注区;P14小鼠视网膜后极部可见大片无灌注区,周边部出现新生血管;P17小鼠视网膜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交界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和荧光素渗漏;P21小鼠视网膜周边部可见少量无灌注区,新生血管明显减少。正常对照组各鼠龄小鼠视网膜内界膜连续、平整,仅少数切片中出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OIR组P12小鼠少量血管内皮细胞突破内界膜,P17小鼠血管内皮细胞核数达到高峰,P21小鼠仅见少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OIR组P14、P17、P21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11.44±2.01)、(31.24±1.50)和(9.23±1.12)/切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应鼠龄小鼠的(0.27±0.14)、(0.30±0.11)和(0.32±0.16)/切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90、61.30、40.70,均P<0.05)。
结论采用母鼠交换、80%的氧氮混合气体环境喂养及幼鼠合笼喂养建立OIR模型的方法操作简单,造模期间母鼠死亡率低,能构建出稳定、典型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