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新课改后发展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美术是人类情感与精神生活的物化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势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注重挖掘美术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观念,是当前美术学科所追求人文素养的关键,本文以美术课堂教学为中心,就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进行阐述。
[关键词]美术教学 人文精神 学生
发展人文素养是当今美术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审美观念是美术学科追求的人文素养的核心。当前,我们应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的自身体验,注重美术学习方法的人文化。
所谓“人文化”是一种以主体的体验、理解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法。它有别于科学领域强调理性分析和论证的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上过分强调了传授的方式,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我们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师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在课堂上更应像是學生的知己和朋友,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处于愉悦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得到发展。
二、强调学生的自身体验,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美术体验教学,就是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学生在积极地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只有触及学生的内心灵魂,只有当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融入作品中,在体验中发现美,感受美,并为美所动。如在上《妙编巧织》课前,我们可以让学生留意观察周围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和不同材质的物品,并把它们收集起来带入课堂。同时,作为美术老师,我们自己也要收集一份,将它们稍加修饰后,做成各种不同的小工艺品,在课上展示出来。这样一来,师生们都在课前走进了生活,融入了生活之中所搜集的各种创作素材,并在课堂上一起感受到了创造的魅力。
对于作业的要求,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大胆利用身边的各类材料,灵活表现。让学生们通过自身体验,来感受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细小物品,在不同程度上,通过自己双手的努力,这些微不足道的细小物品,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美感。学生们通过参与体验,可以切切实实地从中认识到美并不是虚无缥渺的东西,从而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三、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的。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不同于以往的学习式,它们把学生立于主人的地位,教师从旁协助,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教学论。”
自主学习,强调突出学生自己制订学习目标,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内容的意义,让学生真正享受自主探索知识所带来的快乐,让他们积极地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这样的话,不仅能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面,还可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合作性学习是指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鼓励学生们开展合作性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增进同学间的信息交流,还能培养学生们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促进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友好关系。
四、转变评价理念,促进和改善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和观念。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应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美术作业是知识、技能、创意等综合能力的表现,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表现也不同。
因此,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教师也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品,更不能用专业尺度作为衡量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有些作业可能画面效果不太好,这与孩子们的个性因素和技巧能力有关,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从看似杂乱的图形和线条中发现他们的才华。教师可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这次没发挥好,下次再来!”或“画得不错”“有创意”等语言。教师的鼓励与赞赏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也会更好地改进一些方法和改正错误。
另外,在评价中,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可以共同提高,取长补短,达到主动探索的目的。教师可组织学生互相点评,充分的让学生在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评价自我,同伴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参与性。
参考文献:
[1]赵跃庆.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J].中国美术教育,1997,(05).
[2]钱初熹.美术教育的新源泉——美术教育的改革与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国美术教育,2001,(06).
[关键词]美术教学 人文精神 学生
发展人文素养是当今美术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审美观念是美术学科追求的人文素养的核心。当前,我们应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的自身体验,注重美术学习方法的人文化。
所谓“人文化”是一种以主体的体验、理解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法。它有别于科学领域强调理性分析和论证的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上过分强调了传授的方式,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我们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师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在课堂上更应像是學生的知己和朋友,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处于愉悦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得到发展。
二、强调学生的自身体验,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美术体验教学,就是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学生在积极地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只有触及学生的内心灵魂,只有当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融入作品中,在体验中发现美,感受美,并为美所动。如在上《妙编巧织》课前,我们可以让学生留意观察周围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和不同材质的物品,并把它们收集起来带入课堂。同时,作为美术老师,我们自己也要收集一份,将它们稍加修饰后,做成各种不同的小工艺品,在课上展示出来。这样一来,师生们都在课前走进了生活,融入了生活之中所搜集的各种创作素材,并在课堂上一起感受到了创造的魅力。
对于作业的要求,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大胆利用身边的各类材料,灵活表现。让学生们通过自身体验,来感受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细小物品,在不同程度上,通过自己双手的努力,这些微不足道的细小物品,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美感。学生们通过参与体验,可以切切实实地从中认识到美并不是虚无缥渺的东西,从而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三、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的。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不同于以往的学习式,它们把学生立于主人的地位,教师从旁协助,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教学论。”
自主学习,强调突出学生自己制订学习目标,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内容的意义,让学生真正享受自主探索知识所带来的快乐,让他们积极地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这样的话,不仅能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面,还可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合作性学习是指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鼓励学生们开展合作性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增进同学间的信息交流,还能培养学生们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促进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友好关系。
四、转变评价理念,促进和改善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和观念。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应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美术作业是知识、技能、创意等综合能力的表现,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表现也不同。
因此,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教师也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品,更不能用专业尺度作为衡量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有些作业可能画面效果不太好,这与孩子们的个性因素和技巧能力有关,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从看似杂乱的图形和线条中发现他们的才华。教师可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这次没发挥好,下次再来!”或“画得不错”“有创意”等语言。教师的鼓励与赞赏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也会更好地改进一些方法和改正错误。
另外,在评价中,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可以共同提高,取长补短,达到主动探索的目的。教师可组织学生互相点评,充分的让学生在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评价自我,同伴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参与性。
参考文献:
[1]赵跃庆.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J].中国美术教育,1997,(05).
[2]钱初熹.美术教育的新源泉——美术教育的改革与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国美术教育,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