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般在画上写字,大家都第一时间想起国画来。尽管如此,中西古今的艺术还是有形式、理念、情调上的高度类似,我们不妨称此现象为“互相照明”。而文字形象共同出现于一个画面上的例子,西方可追溯到文艺复兴之前的徽征纹章。现代艺术家广泛运用文字形象,说明他们又对图像、文字形象、观念三者产生了新的兴趣。图像、文字形象、观念共同承担着新的内容,常有出格之效果。
关键词:文字形象;油画;观念;意图;古典
1 西方绘画文字形象源于徽章铭文
本论文不执意研究图文关系,转而关注文字形象背后作者的观念意图。在图像上设置文字,老生常谈的是中国画的题跋。然中国画流行题跋不是自古有之。例如,宋之前的绘画,文字多为穷款,穷款多藏于密树累石等不易第一时间看见之处。完整的题跋见于苏轼、米芾、文同等人的作品中。此后,中国画“诗书画印”并举,故清代方熏有言:“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①画上文字皆补画面所不及言之处。
而我们回顾西方美术史,在12世纪也能找到一些零零碎碎的绘画设置有文字的迹象。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创作手法一直没有中断,只是不太流行。它可追溯至铭图(emblem)。铭图是12世纪的旗徽和纹章。到文艺复兴时期,发展成纹章、徽章、藏书票、铭图、标记,图文并茂。吉奥威欧的《徽铭规范》中指出,图文关系正如身体和灵魂一样,文字是图像的灵魂。并且举出五条基本规则:第一,身体与灵魂的关系要正确。第二,徽铭不能太艰癖难解,难解到要写一篇论文才能让观众明白一点;同时也不能太浅白,连平民百姓也看得懂。第三,形式必须雅观,要充分利用星星、太阳、火、水、动物鸟禽等。第四,不能使用人体形象。第五,铭题(motto)是灵魂的整体,必须短截明晰,且一定要使用外文。当中某些规定与中国的诗词创作规则类近。规则严谨了,对作者的素养要求也高了,故能去俗存雅。人文学者古阿佐(Stefano Guazzo)也强调,徽铭是高等人的专利。②例如,文艺复兴的一个徽铭(图1),铭题为“SEMPER ADAMAS”(永远坚强)。阿尔奇亚提(Andrea Alciati)1531年所出版的《铭图集》[1]中,有1499年的木刻《追梦记》,也出现了“缓慢总与快速并存”的文字。在这些作品中,文字对绘画的意味有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如果盖住文字或不翻译它,观众要揭示作品所表达的观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2 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也出现了文字形象
从徽章推论之,文艺复兴时,也能找到借用文字形象表达观念的油画。《布尔邦祭坛画》(约15世纪)中,画家把人物的话写在油画上,主教口中“haec est nostra fides”(这就是我们的信仰),跪地的人又说“salvator mundimiserere mei”(世界的救世主,怜悯我吧),直白地叙述了基督教的观念。1511年的木板油画《基督受难图》中,约翰的话“Inum oportet crescere,me autem minui”(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直接描于画面上。提香的油画《审慎的寓言》,有青、中、老三个头像,其下方分别为狗、狮子、狼,上方则分别写有“NI FUTURU[M] ACTIONE[M] DETURPET”(青年)、“PRAESENS PRUDENTER AGIT”(中年)以及“EX PRAETERRITO”(老年)。这幅画要表达的就是审慎的美德。中世纪的学者富尔根蒂乌斯所述:“审慎包括三种能力——记忆,智慧和预见。它们各自的作用分别是保存过去,知晓现在和前瞻未来。”这说明提香曾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念。而荷尔拜因则比提香更喜欢使用隐性的文字,他的文字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观念,而是要暗示画中人物的属性。例如,在《伦敦的德国商人格奥尔格:吉斯泽肖像》中,画面左上角是吉斯泽的一句格言:Nula Sine Morore Voluptas(不存在没有遗憾的快乐)。这说明了荷尔拜因不仅写实描绘人物外貌,更对其个性、职业、地位等因素进行铺张。画面中的静物、文字发挥了作用。
丢勒很多油画也写有文字,如《君主马克西米利一世画像》(图2),上面的文字意思直译如下:“最强大、最伟大、最不可战胜的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他的正义、智慧、宽宏大量和慷慨,特别是在军事荣耀和勇气的力量,超越了所有的国王和王子。他出生在1459年3月9日,他救赎了人类。他的岁数为59年9个月零25天。然而,他死在1519年,在一月份,12天。”
荷加斯的版画也曾用文字来表达作画的意图。在1764年的《急转直下》中,他为了表现“时间的终结”这个话题,把时间老人设计成一幅虚弱的样子。烟斗、沙漏和镰刀崩坏缺损,再在时间老人的口中设计了一团有文字的呼气,似乎是时间老人最后的一口气,而文字则是“FINIS”(完了)。四周生活场景也是一片废墟,一间倒塌的酒馆木架上有“世界末日”之类的字眼,还有一份翻到末页的剧本上也有“Exeunt omnes”(全体退场)的字样。可见,不少大师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作画的观念。
3 17世纪油画的文字形象个案
戈雅的油画《老妇人》中,仆人手中镜子的背面,写有“Que tal?”(近来可好)的字眼,讽刺夫人曾经的美丽。[2]普桑《阿卡迪亚的牧羊人》中,几个人在研读碑上的文字“Et in Arcadia Ego”,这是死神的自述——“我也在阿卡迪亚”。阿卡迪亚象征世外桃源,普桑在此设计了一行文字,打破了整个美好语境,并警惕世人:即使是再美好的世界,终究躲不开死亡的来临。这就是普桑在这幅作品中要表达的观念。普桑在自画像中,也使用了文字。17世纪,西班牙艺术家佩雷达在《骑士的梦境》(图3)中,对浮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骑士在满桌子金币、书籍、珠宝前沉沉睡去。耐人寻味的是,骑士闭上眼睛,似乎面前的一切都与他无关。正如快乐天使手拿横幅,上面写着的那样“世间的浮华都在流逝,并注定灭亡”。而Bartholom?us Bruyn的静物画《虚空静物》(图4)同样有观点鲜明的字句“Omnia morte cadut mors ultima linea reru[m]”,意思大约是“所有东西终归寂灭,死亡是一切东西的最后结局”。约旦斯有也有一作品《当老者唱歌时,年轻人就唧唧喳喳》(图5),这句谚语作为作品名称和铭文,安排在画面顶端的装饰栏上,十分显眼。这句铭文警告年轻人,要注意敬重老前辈。我们可以想象当画面没有这句话时,这张画就仅仅是一场欢乐的宴会。
4 结语
古典油画,究竟还是技术为上。不过除了技术、画功,从以上的文字形象还可以看出,古代艺术家的想法、观念还是很丰富的。这样的画面不仅写实、具象,还有弦外之音,令人投入。投入是一种至佳的欣赏状态。电影里面有所谓“投入论”,即观众能充分投入电影故事情节之中,与角色同遭遇、同感受。导演忌讳一切不合逻辑、不自然的因素,如情节的不合理、演员演绎不到位、配乐的不契合等,因为这些因素会让观众觉得自己是在看戏,而不是感受故事本身。我们不应单纯地以为只有国画才有题跋,油画没有;也不应认为古典油画只是技术,没有观念。其实,古典油画都有投射艺术家自身的观念。当然,我们也应该避免太重观念,忽视手头技术。
注释:①方熏《山静居画论》。
②dialoghi piacevoli,venezia,1586。
参考文献:
[1] 陈怀恩.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M].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107.
[2] 弗朗索瓦丝巴布高尔(法).如何看一幅画[M].郑柯,译.中信出版社,2014.
[3] 李行远.西方美术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4] 李公明.中国美术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5] 巴特.符号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关键词:文字形象;油画;观念;意图;古典
1 西方绘画文字形象源于徽章铭文
本论文不执意研究图文关系,转而关注文字形象背后作者的观念意图。在图像上设置文字,老生常谈的是中国画的题跋。然中国画流行题跋不是自古有之。例如,宋之前的绘画,文字多为穷款,穷款多藏于密树累石等不易第一时间看见之处。完整的题跋见于苏轼、米芾、文同等人的作品中。此后,中国画“诗书画印”并举,故清代方熏有言:“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①画上文字皆补画面所不及言之处。
而我们回顾西方美术史,在12世纪也能找到一些零零碎碎的绘画设置有文字的迹象。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创作手法一直没有中断,只是不太流行。它可追溯至铭图(emblem)。铭图是12世纪的旗徽和纹章。到文艺复兴时期,发展成纹章、徽章、藏书票、铭图、标记,图文并茂。吉奥威欧的《徽铭规范》中指出,图文关系正如身体和灵魂一样,文字是图像的灵魂。并且举出五条基本规则:第一,身体与灵魂的关系要正确。第二,徽铭不能太艰癖难解,难解到要写一篇论文才能让观众明白一点;同时也不能太浅白,连平民百姓也看得懂。第三,形式必须雅观,要充分利用星星、太阳、火、水、动物鸟禽等。第四,不能使用人体形象。第五,铭题(motto)是灵魂的整体,必须短截明晰,且一定要使用外文。当中某些规定与中国的诗词创作规则类近。规则严谨了,对作者的素养要求也高了,故能去俗存雅。人文学者古阿佐(Stefano Guazzo)也强调,徽铭是高等人的专利。②例如,文艺复兴的一个徽铭(图1),铭题为“SEMPER ADAMAS”(永远坚强)。阿尔奇亚提(Andrea Alciati)1531年所出版的《铭图集》[1]中,有1499年的木刻《追梦记》,也出现了“缓慢总与快速并存”的文字。在这些作品中,文字对绘画的意味有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如果盖住文字或不翻译它,观众要揭示作品所表达的观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2 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也出现了文字形象
从徽章推论之,文艺复兴时,也能找到借用文字形象表达观念的油画。《布尔邦祭坛画》(约15世纪)中,画家把人物的话写在油画上,主教口中“haec est nostra fides”(这就是我们的信仰),跪地的人又说“salvator mundimiserere mei”(世界的救世主,怜悯我吧),直白地叙述了基督教的观念。1511年的木板油画《基督受难图》中,约翰的话“Inum oportet crescere,me autem minui”(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直接描于画面上。提香的油画《审慎的寓言》,有青、中、老三个头像,其下方分别为狗、狮子、狼,上方则分别写有“NI FUTURU[M] ACTIONE[M] DETURPET”(青年)、“PRAESENS PRUDENTER AGIT”(中年)以及“EX PRAETERRITO”(老年)。这幅画要表达的就是审慎的美德。中世纪的学者富尔根蒂乌斯所述:“审慎包括三种能力——记忆,智慧和预见。它们各自的作用分别是保存过去,知晓现在和前瞻未来。”这说明提香曾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念。而荷尔拜因则比提香更喜欢使用隐性的文字,他的文字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观念,而是要暗示画中人物的属性。例如,在《伦敦的德国商人格奥尔格:吉斯泽肖像》中,画面左上角是吉斯泽的一句格言:Nula Sine Morore Voluptas(不存在没有遗憾的快乐)。这说明了荷尔拜因不仅写实描绘人物外貌,更对其个性、职业、地位等因素进行铺张。画面中的静物、文字发挥了作用。
丢勒很多油画也写有文字,如《君主马克西米利一世画像》(图2),上面的文字意思直译如下:“最强大、最伟大、最不可战胜的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他的正义、智慧、宽宏大量和慷慨,特别是在军事荣耀和勇气的力量,超越了所有的国王和王子。他出生在1459年3月9日,他救赎了人类。他的岁数为59年9个月零25天。然而,他死在1519年,在一月份,12天。”
荷加斯的版画也曾用文字来表达作画的意图。在1764年的《急转直下》中,他为了表现“时间的终结”这个话题,把时间老人设计成一幅虚弱的样子。烟斗、沙漏和镰刀崩坏缺损,再在时间老人的口中设计了一团有文字的呼气,似乎是时间老人最后的一口气,而文字则是“FINIS”(完了)。四周生活场景也是一片废墟,一间倒塌的酒馆木架上有“世界末日”之类的字眼,还有一份翻到末页的剧本上也有“Exeunt omnes”(全体退场)的字样。可见,不少大师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作画的观念。
3 17世纪油画的文字形象个案
戈雅的油画《老妇人》中,仆人手中镜子的背面,写有“Que tal?”(近来可好)的字眼,讽刺夫人曾经的美丽。[2]普桑《阿卡迪亚的牧羊人》中,几个人在研读碑上的文字“Et in Arcadia Ego”,这是死神的自述——“我也在阿卡迪亚”。阿卡迪亚象征世外桃源,普桑在此设计了一行文字,打破了整个美好语境,并警惕世人:即使是再美好的世界,终究躲不开死亡的来临。这就是普桑在这幅作品中要表达的观念。普桑在自画像中,也使用了文字。17世纪,西班牙艺术家佩雷达在《骑士的梦境》(图3)中,对浮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骑士在满桌子金币、书籍、珠宝前沉沉睡去。耐人寻味的是,骑士闭上眼睛,似乎面前的一切都与他无关。正如快乐天使手拿横幅,上面写着的那样“世间的浮华都在流逝,并注定灭亡”。而Bartholom?us Bruyn的静物画《虚空静物》(图4)同样有观点鲜明的字句“Omnia morte cadut mors ultima linea reru[m]”,意思大约是“所有东西终归寂灭,死亡是一切东西的最后结局”。约旦斯有也有一作品《当老者唱歌时,年轻人就唧唧喳喳》(图5),这句谚语作为作品名称和铭文,安排在画面顶端的装饰栏上,十分显眼。这句铭文警告年轻人,要注意敬重老前辈。我们可以想象当画面没有这句话时,这张画就仅仅是一场欢乐的宴会。
4 结语
古典油画,究竟还是技术为上。不过除了技术、画功,从以上的文字形象还可以看出,古代艺术家的想法、观念还是很丰富的。这样的画面不仅写实、具象,还有弦外之音,令人投入。投入是一种至佳的欣赏状态。电影里面有所谓“投入论”,即观众能充分投入电影故事情节之中,与角色同遭遇、同感受。导演忌讳一切不合逻辑、不自然的因素,如情节的不合理、演员演绎不到位、配乐的不契合等,因为这些因素会让观众觉得自己是在看戏,而不是感受故事本身。我们不应单纯地以为只有国画才有题跋,油画没有;也不应认为古典油画只是技术,没有观念。其实,古典油画都有投射艺术家自身的观念。当然,我们也应该避免太重观念,忽视手头技术。
注释:①方熏《山静居画论》。
②dialoghi piacevoli,venezia,1586。
参考文献:
[1] 陈怀恩.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M].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107.
[2] 弗朗索瓦丝巴布高尔(法).如何看一幅画[M].郑柯,译.中信出版社,2014.
[3] 李行远.西方美术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4] 李公明.中国美术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5] 巴特.符号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