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河南省宝丰县政府向社会发布信息称,决定从今年起设立专项资金,对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宝丰籍人员,每年分别补助生活费1万元和1.5万元,并且没有回原籍服务等任何附加条件。同时,该县免除高中计划内统招生的学费和住宿费的政策也将在今年秋季实行。(据7月11日《中国青年报》)
在解释发放助学金时为什么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原因时,该县一位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宝丰县正在努力‘放长线’发展教育,让贫困学生有学可上,激励学生崇尚知识,靠知识改变命运,同时也是在为县域经济发展储备和积累人才。只有让经济发展成果充分惠及百姓,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这种“放长线”的教育投入,与前些年社会热议的陕西吴起县推行连续三年全民免费教育的做法异曲同工。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不论是对“不算富”的宝丰县,还是对拥有石油资源而“颇有家底”的吴起县而言,都把当前“教育投入”与今后“发展动力”直接挂钩。这种具有战略眼光和长远思维的“放长线”做法,或许正是他们肯于在教育投入上下大本钱的原因所在。
与宝丰、吴起等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不少地方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三公”开支居高不下、“办节追星”乐此不疲、挥霍浪费常有发生的报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明确提出,确保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按期实现。这个早在1993年提出的目标,迄今为止仍未实现,个中原因的确值得我们深思。要实现4%的投入目标,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教育支出。这不仅需要有宝丰、吴起这样对教育投入“放长线”的地方,更要使这样的投入在更多的地方成为常态。也就是说,不仅要有“放长线”的思维,更要有“常放线”的作为,教育投入不因各地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教育投入的“放长线”、“常放线”,不仅有赖于地方领导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加以推进。一方面,应当加强经费预算编制,从源头上避免挤压教育经费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将教育投入的情况、使用的途径等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让社会大众参与到推动“常放线”中来。
(来源:人民网 徐娟/文)
◇责任编辑 矣 勇◇
在解释发放助学金时为什么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原因时,该县一位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宝丰县正在努力‘放长线’发展教育,让贫困学生有学可上,激励学生崇尚知识,靠知识改变命运,同时也是在为县域经济发展储备和积累人才。只有让经济发展成果充分惠及百姓,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这种“放长线”的教育投入,与前些年社会热议的陕西吴起县推行连续三年全民免费教育的做法异曲同工。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不论是对“不算富”的宝丰县,还是对拥有石油资源而“颇有家底”的吴起县而言,都把当前“教育投入”与今后“发展动力”直接挂钩。这种具有战略眼光和长远思维的“放长线”做法,或许正是他们肯于在教育投入上下大本钱的原因所在。
与宝丰、吴起等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不少地方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三公”开支居高不下、“办节追星”乐此不疲、挥霍浪费常有发生的报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明确提出,确保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按期实现。这个早在1993年提出的目标,迄今为止仍未实现,个中原因的确值得我们深思。要实现4%的投入目标,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教育支出。这不仅需要有宝丰、吴起这样对教育投入“放长线”的地方,更要使这样的投入在更多的地方成为常态。也就是说,不仅要有“放长线”的思维,更要有“常放线”的作为,教育投入不因各地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教育投入的“放长线”、“常放线”,不仅有赖于地方领导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加以推进。一方面,应当加强经费预算编制,从源头上避免挤压教育经费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将教育投入的情况、使用的途径等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让社会大众参与到推动“常放线”中来。
(来源:人民网 徐娟/文)
◇责任编辑 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