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应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学生的有效“学”应该配合教师的“教”,达到“学教合一”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教合一”;教学相长
“学教合一”理念是新课改下有效教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教师教学策略的应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有效融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将学习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融合,教与学的共同提升。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体会,根据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学教合一”理念开展课堂有效教学活动进行简要论述。
1.在师生交流沟通中渗入“学教合一”理念,以“引”促学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活动中,教师发挥自身指导特性,对教学内容要点进行有效地传授,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带动下,对教学内容要点、教学重难点等有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学生的“学”在教师的有效“引”下深入推进。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授“判定方法角边角”新内容时,抓住学生主体学习认知的内在特点,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采用谈话式的师生互动方式,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老师引导学生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两个内角分别为45°和60°,且使这两个角的夹边为10cm。然后请学生再按这个步骤画另一个△ A’B’C’。最后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三角形,看看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得出全等的结论。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讨论结论,得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又一种方法——“角边角”。
2.在探知解题策略中渗入“学教合一”理念,以“导”促学
问题是数学学科的“精髓”,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而“学教合一”理念的“精髓”在于教学互补,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抓住问题解答的规律特点,细化问题解答过程,将教师的指导和点拨融入初中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答问题的过程之中,让初中生在亲身探析基础上,借助于教师的有针对性、有效的“导”,深入推进探析问题进程,明晰解题策略,掌握解题精髓,实现教与学共同进步。
例如,右图所示,一次函数y=kx b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0,1),则关于x的不等式kx b>1的解集是多少?
老师可采用“先探后导”的教学方式。初中生通过探析问题内容及要求,意识到该问题的设置初衷是为了考查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同时在探析问题解答方法和策略过程中,遇到了如何构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的困难。教师根据这一现状,开展指点和引导活动,要求学生结合问题解答要求及条件,构建等量关系,并要求找寻解题要求与问题条件之间构建的“平台”,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可以发现,此一次函数是减函数,同时,它与y轴相交于一点,从而进行求解不等式的解集。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总结解题策略。
在上述解题过程中,教师的主导特性得到了有效展示,学生的内在特性得到了有效锻炼,并且学生的“探”在教师的有效“导”下得到了有效提升。
3.在辨析评价过程中渗入“学教合一”理念,以“评”促学
教师的指导、评判活动,应该将学生融入其中,并创新其实施的方法和形式,通过评价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成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活动的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预期目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评价教学活动时,要将学生纳入到评价活动的主体中,创新教学评价的手段,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评价活动中,获得改进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习惯,从而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评价活动中共同进步。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巩固反馈环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师生互动的双边评价方式,先让学生个体组成评析小组,对学生的解题过程以及所运用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活动,共同探讨得出评析的观点。教师再让学生代表小组评价阐述解题观点和思路,自己进行实时的补充和评价。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领会“学教合一”理念的要义,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统一,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同频共振”。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六套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教合一”;教学相长
“学教合一”理念是新课改下有效教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教师教学策略的应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有效融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将学习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融合,教与学的共同提升。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体会,根据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学教合一”理念开展课堂有效教学活动进行简要论述。
1.在师生交流沟通中渗入“学教合一”理念,以“引”促学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活动中,教师发挥自身指导特性,对教学内容要点进行有效地传授,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带动下,对教学内容要点、教学重难点等有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学生的“学”在教师的有效“引”下深入推进。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授“判定方法角边角”新内容时,抓住学生主体学习认知的内在特点,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采用谈话式的师生互动方式,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老师引导学生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两个内角分别为45°和60°,且使这两个角的夹边为10cm。然后请学生再按这个步骤画另一个△ A’B’C’。最后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三角形,看看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得出全等的结论。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讨论结论,得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又一种方法——“角边角”。
2.在探知解题策略中渗入“学教合一”理念,以“导”促学
问题是数学学科的“精髓”,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而“学教合一”理念的“精髓”在于教学互补,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抓住问题解答的规律特点,细化问题解答过程,将教师的指导和点拨融入初中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答问题的过程之中,让初中生在亲身探析基础上,借助于教师的有针对性、有效的“导”,深入推进探析问题进程,明晰解题策略,掌握解题精髓,实现教与学共同进步。
例如,右图所示,一次函数y=kx b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0,1),则关于x的不等式kx b>1的解集是多少?
老师可采用“先探后导”的教学方式。初中生通过探析问题内容及要求,意识到该问题的设置初衷是为了考查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同时在探析问题解答方法和策略过程中,遇到了如何构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的困难。教师根据这一现状,开展指点和引导活动,要求学生结合问题解答要求及条件,构建等量关系,并要求找寻解题要求与问题条件之间构建的“平台”,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可以发现,此一次函数是减函数,同时,它与y轴相交于一点,从而进行求解不等式的解集。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总结解题策略。
在上述解题过程中,教师的主导特性得到了有效展示,学生的内在特性得到了有效锻炼,并且学生的“探”在教师的有效“导”下得到了有效提升。
3.在辨析评价过程中渗入“学教合一”理念,以“评”促学
教师的指导、评判活动,应该将学生融入其中,并创新其实施的方法和形式,通过评价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成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活动的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预期目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评价教学活动时,要将学生纳入到评价活动的主体中,创新教学评价的手段,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评价活动中,获得改进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习惯,从而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评价活动中共同进步。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巩固反馈环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师生互动的双边评价方式,先让学生个体组成评析小组,对学生的解题过程以及所运用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活动,共同探讨得出评析的观点。教师再让学生代表小组评价阐述解题观点和思路,自己进行实时的补充和评价。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领会“学教合一”理念的要义,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统一,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同频共振”。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六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