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外观和操作两个方面对苹果手机的设计进行分析,并指出设计心理学对于产品设计所具有的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
1、综述
设计心理学这一概念源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 Donald..A.Norman) 所做的被称为“物质心理学”的研究, 由于其研究内容接近于设计心理学, 所以其著作“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被翻译为《设计心理学》。作为一名认知心理学家, 他在该书中写到:“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 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1]。”国内学者李彬彬在其专著《设计心理学》中对设计心理学的定义是:“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 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2]。”湖南大学赵江洪教授对设计心理学的定义是:“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 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3]。”由此看来,,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科与心理学学科交叉发展所分离出来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边缘学科,旨在研究设计与心理间的相互关系及应用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苹果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IT产品公司,自2007年发布了第一款iPhone手机起,对于手机市场甚至整个数码产品市场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iPhone的诞生,不管是从外形设计、使用方式、销售方式上,都是之前其他的手机制造公司所几乎没有尝试过的。iPhone手机的出现不但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手机已有的认识,同时也创造了历史,给“手机”这一常用物品下了新的定义。而在iPhone手机的设计中,在很多环节上或多或少都包含了设计心理学的原理。
2、苹果手机设计中的设计心理学
2.1在外观设计上的体现
始自德国并影响至今的现代主义设计始终提倡设计应当简洁化,去掉不必要的装饰,代表人物米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曾说过“Less is more”。而iPhone在外观上的设计就十分符合现代主义所提倡的风格,整个机身几乎就是一个长方体,没有一点多余的无用装饰,这一设计颠覆了传统键盘式手机的式样。特别是在2010年iPhone4问世的时候,苹果手机的外形相较于其他品牌的传统外形显得十分突出(如今因为iPhone的出现,各大手机品牌在外形设计上或多或少都有所效仿,所以差异不是很大)。正如《情感设计》中所说的“有吸引力的东西更加好用”,iPhone这样简洁干净的外形不仅在美感上也能给人以震撼,而且能让用户产生新鲜感,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在心理学上就比其他产品更有优势。
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关于“设计所面临的挑战”这一话题,提到了设计人员的两个致命诱惑——过分功能主义和盲目的外观崇拜。可能是设计者深谙这一点,iPhone的外观设计并没有在追求简洁的同时丢失其功能性。例如把iPhone4的侧面金属框变成了天线,再如iPhone 5S的“home”按键外围的一圈金属材质的边框其实是指纹识别器等等,这一看出苹果不仅避免了诺曼所提到的两大诱惑,并且始终在追求外观和功能的统一,在手机越做越轻便、美观的同时保证功能不受影响。在手机外观上,苹果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简约美感,虽然被大量模仿,但很难被真正的超越。
2.2在操作方式设计上的体现
有别于以往传统手机的操作方式,iPhone的屏幕占了机身正面的80%,除了锁屏键、HOME按钮和音量键之外,几乎所有操作都是通过用户用手指触摸屏幕来完成。这一操作方式相较于按键手机的优势就在于它更匹配与人们的下意识行为,设计心理学中所说的人类下意识活动的一大优点即是速度很快,而且是自动进行的,无需做出任何努力,说白了就是人们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习惯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苹果的“下意识操作“在操作上比按键手机的”有意识操作“更易被理解和易使用,并且更快速。
例如,在iPhone屏幕上用手指从左向右滑动即是将显示内容向左侧移动,反之亦然;想要将图片放大,只要将两根手指放在屏幕上做出分开的滑动手势即可,这一动作十分像生活中的拉伸动作,以此来作为放大这一功能的操作一份贴切。可以看出,iPhone的操作与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生活经验十分吻合,会给人一种在操作实体物的感觉。这十分符合诺曼提出的产品的可视性原则和匹配原则——机身外形已经告诉用户操作主要形式是手指触摸(可视性原则);与下意识活动高度吻合的操作方式是产品十分易用(匹配原则)。另外用户在操作进行时就能看到屏幕上的变化,从而得知操作是否成功,而不是在操作之后,这又符合了反馈原则。
正是这些来自设计心理学的用户心理经验知识的应用,使iPhone的操作的人性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一点后来也恰恰被证明是它最打动消费者的一点:高科技与人性化的高度结合。
3、总结
在产品设计中, 设计心理学在其功能设计、造型设计以及色彩设计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 设计心理学利用传统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产品功能设计中结构、材料、工艺和经济性问题提供了指导和参考作用, 同时它也为产品功能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用户心理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产品设计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 设計心理学为产品造型设计和色彩设计提供了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的参考形式和参考色系, 使产品的造型和色彩能对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能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另外,通过iPhone的设计可以看出苹果公司对于外形、易使用性、人机交互以及营销策略上的精益求精,使得用户的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被真正关注,所以我们非常期待在其他领域也能出现如iPhone这样充满革命性产品。
[参考文献]:
[1] (美)唐纳德.A.诺曼(Donald.A.Norman),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 赵江洪.设计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
1、综述
设计心理学这一概念源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 Donald..A.Norman) 所做的被称为“物质心理学”的研究, 由于其研究内容接近于设计心理学, 所以其著作“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被翻译为《设计心理学》。作为一名认知心理学家, 他在该书中写到:“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 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1]。”国内学者李彬彬在其专著《设计心理学》中对设计心理学的定义是:“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 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2]。”湖南大学赵江洪教授对设计心理学的定义是:“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 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3]。”由此看来,,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科与心理学学科交叉发展所分离出来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边缘学科,旨在研究设计与心理间的相互关系及应用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苹果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IT产品公司,自2007年发布了第一款iPhone手机起,对于手机市场甚至整个数码产品市场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iPhone的诞生,不管是从外形设计、使用方式、销售方式上,都是之前其他的手机制造公司所几乎没有尝试过的。iPhone手机的出现不但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手机已有的认识,同时也创造了历史,给“手机”这一常用物品下了新的定义。而在iPhone手机的设计中,在很多环节上或多或少都包含了设计心理学的原理。
2、苹果手机设计中的设计心理学
2.1在外观设计上的体现
始自德国并影响至今的现代主义设计始终提倡设计应当简洁化,去掉不必要的装饰,代表人物米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曾说过“Less is more”。而iPhone在外观上的设计就十分符合现代主义所提倡的风格,整个机身几乎就是一个长方体,没有一点多余的无用装饰,这一设计颠覆了传统键盘式手机的式样。特别是在2010年iPhone4问世的时候,苹果手机的外形相较于其他品牌的传统外形显得十分突出(如今因为iPhone的出现,各大手机品牌在外形设计上或多或少都有所效仿,所以差异不是很大)。正如《情感设计》中所说的“有吸引力的东西更加好用”,iPhone这样简洁干净的外形不仅在美感上也能给人以震撼,而且能让用户产生新鲜感,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在心理学上就比其他产品更有优势。
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关于“设计所面临的挑战”这一话题,提到了设计人员的两个致命诱惑——过分功能主义和盲目的外观崇拜。可能是设计者深谙这一点,iPhone的外观设计并没有在追求简洁的同时丢失其功能性。例如把iPhone4的侧面金属框变成了天线,再如iPhone 5S的“home”按键外围的一圈金属材质的边框其实是指纹识别器等等,这一看出苹果不仅避免了诺曼所提到的两大诱惑,并且始终在追求外观和功能的统一,在手机越做越轻便、美观的同时保证功能不受影响。在手机外观上,苹果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简约美感,虽然被大量模仿,但很难被真正的超越。
2.2在操作方式设计上的体现
有别于以往传统手机的操作方式,iPhone的屏幕占了机身正面的80%,除了锁屏键、HOME按钮和音量键之外,几乎所有操作都是通过用户用手指触摸屏幕来完成。这一操作方式相较于按键手机的优势就在于它更匹配与人们的下意识行为,设计心理学中所说的人类下意识活动的一大优点即是速度很快,而且是自动进行的,无需做出任何努力,说白了就是人们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习惯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苹果的“下意识操作“在操作上比按键手机的”有意识操作“更易被理解和易使用,并且更快速。
例如,在iPhone屏幕上用手指从左向右滑动即是将显示内容向左侧移动,反之亦然;想要将图片放大,只要将两根手指放在屏幕上做出分开的滑动手势即可,这一动作十分像生活中的拉伸动作,以此来作为放大这一功能的操作一份贴切。可以看出,iPhone的操作与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生活经验十分吻合,会给人一种在操作实体物的感觉。这十分符合诺曼提出的产品的可视性原则和匹配原则——机身外形已经告诉用户操作主要形式是手指触摸(可视性原则);与下意识活动高度吻合的操作方式是产品十分易用(匹配原则)。另外用户在操作进行时就能看到屏幕上的变化,从而得知操作是否成功,而不是在操作之后,这又符合了反馈原则。
正是这些来自设计心理学的用户心理经验知识的应用,使iPhone的操作的人性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一点后来也恰恰被证明是它最打动消费者的一点:高科技与人性化的高度结合。
3、总结
在产品设计中, 设计心理学在其功能设计、造型设计以及色彩设计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 设计心理学利用传统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产品功能设计中结构、材料、工艺和经济性问题提供了指导和参考作用, 同时它也为产品功能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用户心理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产品设计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 设計心理学为产品造型设计和色彩设计提供了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的参考形式和参考色系, 使产品的造型和色彩能对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能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另外,通过iPhone的设计可以看出苹果公司对于外形、易使用性、人机交互以及营销策略上的精益求精,使得用户的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被真正关注,所以我们非常期待在其他领域也能出现如iPhone这样充满革命性产品。
[参考文献]:
[1] (美)唐纳德.A.诺曼(Donald.A.Norman),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 赵江洪.设计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