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了岗位绩效管理的背景,分析了岗位绩效管理下的高校人事档案工作创新要更新管理理念,革新管理体制和方式,完善利用手段。其目的和落脚点是要从过去的侧重为管理者所用转向为个人所用、为组织发展所用、为人才队伍建设所用。
关键词:岗位绩效管理 人事档案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223-01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行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延续,是实施岗位工资分级,推进绩效工资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不是简单的进行岗位分级,而是要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要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将岗位的条件、职责和待遇等问题科学、合理、规范地协调统一。通过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逐步建立起较为规范的、符合单位自身特点的岗位聘用制度,努力营造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吸引和稳定人才的制度环境,激发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高校的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要着力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项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岗位绩效管理下的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也不应是传统的人事档案收集与管理,更应注重于人的发展。
1 岗位绩效管理下的高校人事档案工作创新,要求更新管理理念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领导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在人、财、物的投入上严重不足,往往过多的强调人事档案“藏”的功能,忽略了其“用”的功能。实施岗位绩效管理后,人事档案工作应该如何开展?目标是什么?重点应该放在哪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事档案工作未来的发展和方向,值得深思。
岗位绩效管理下的高校人事档案工作创新,首先要从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实施岗位绩效管理后,人事档案的功能重在利用,这就要求我们的人事档案工作更要服务于人的发展。只有坚持人事档案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指导改革后的人事档案工作,促进人力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在这种人本理念的指导下,人事档案管理要改变过去“为单位”进行人和事的管理转变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上来,要充分整合反映个人成长、体现个人能力和业绩的各类档案信息。真正做到人事档案工作走向服务管理。这种服务管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服务于本单位的人和日常事务的管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着眼于未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2 岗位绩效管理下的高校人事档案工作创新,要求革新管理体制和方式
近年来,国内人事制度方面的各种改革如火如荼,但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仍然保留其固有的传统管理色彩。这种传统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过分注重档案材料的收集;另一方面注重提供查阅服务。在岗位绩效管理模式下的今天,人事档案必将赋予新的任务和新的责任,这种体制下的人事档案工作,要能体现一个人的成长、业绩,要能从人事档案中看出一个人的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特别是在当前,许多高层次人才,为了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在现单位工作,由于某些原因,档案仍在原单位,“人档分离”现象突出。新时期的人事档案工作,必须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要求改变现行的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变“档随人走”为“人档的适当分离”。即建立起个人人事档案的分段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就是,人在哪个单位,就由哪个单位负责人事档案的管理。这种体制改革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载体管理和信息管理适当分离。也就是说,人事档案实体可仍由用人单位保存,但用人单位有责任将部分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后进行数据库管理。通过公务信息网络或专用网络,对授权单位或个人开放利用。
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人事档案强调采用纸质文档。改革以后的人事档案,必须提倡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同传统的纸质型档案相比,数字化处理后的人事档案有其特点:一是占用空间小、检索方便;二是信息载体易分离、不易损坏,便于保存。
3 岗位绩效管理下的高校人事档案工作创新,要求完善利用手段
3.1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首先,要端正工作态度。档案管理工作繁杂琐碎、且枯燥单调,但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失误,尽量避免差错。在收集人事档案材料时,要以“五求”标准为准则。即“求严”、“求细”、“求全”、“求准”、“求美”。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要加强继续教育,通过不断的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来进一步熟悉,熟练掌握人事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加快管理工作效率,提高档案工作质量。
3.2 改革人事档案内容
岗位绩效管理,重在绩效。因此,在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方面,也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需要,考虑如何体现绩效,来充实档案材料。一般来说,对于领导干部,其日常工作情况、重大工作业绩以及在各类重大活动、重点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各类荣誉称号、奖励、考核考察等材料等都是体现其岗位绩效的重要材料,要及时归档;对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其岗位绩效重点体现在专业成效上,重点收集其学术和科研技术推广成果材料等;对于一般管理人员,其岗位绩效主要体现在服务态度和效果上;对流动人员,重点关注其社会影响。因此,要收集那些能定性判断个人社会优劣的材料,比如个人业绩成果、综合素质能力、权利与义务执行情况、社会责任等。是党员的还要注重党员的标准、党员的权利与义务情况、是否缴纳党费等。此外,还应建立诚信档案。
3.3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是要建立、完善人事档案数据库,对人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二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一方面,要在人事档案部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实现各单位可以在网上上传档案材料。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档案工具,将人事档案资料整理后输入电脑,继而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将体现个人信息的文字图片、声像资料等整理转变为数据资料,更加便于保存。三是要建立内网,开展网上利用服务。目前,很多高校都已建立了内网或者内部政务办公系统。人事档案工作要充分利用这些内网,将有关人事档案信息上传到内网中,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全校教职员工查阅信息提供更多方便。
参考文献
[1] 何丽桃.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
[2] 王英玮.信息时代的人事档案管理—— 理论·实践·方法·技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3] 倪丽娟.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6.
关键词:岗位绩效管理 人事档案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223-01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行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延续,是实施岗位工资分级,推进绩效工资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不是简单的进行岗位分级,而是要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要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将岗位的条件、职责和待遇等问题科学、合理、规范地协调统一。通过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逐步建立起较为规范的、符合单位自身特点的岗位聘用制度,努力营造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吸引和稳定人才的制度环境,激发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高校的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要着力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项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岗位绩效管理下的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也不应是传统的人事档案收集与管理,更应注重于人的发展。
1 岗位绩效管理下的高校人事档案工作创新,要求更新管理理念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领导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在人、财、物的投入上严重不足,往往过多的强调人事档案“藏”的功能,忽略了其“用”的功能。实施岗位绩效管理后,人事档案工作应该如何开展?目标是什么?重点应该放在哪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事档案工作未来的发展和方向,值得深思。
岗位绩效管理下的高校人事档案工作创新,首先要从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实施岗位绩效管理后,人事档案的功能重在利用,这就要求我们的人事档案工作更要服务于人的发展。只有坚持人事档案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指导改革后的人事档案工作,促进人力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在这种人本理念的指导下,人事档案管理要改变过去“为单位”进行人和事的管理转变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上来,要充分整合反映个人成长、体现个人能力和业绩的各类档案信息。真正做到人事档案工作走向服务管理。这种服务管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服务于本单位的人和日常事务的管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着眼于未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2 岗位绩效管理下的高校人事档案工作创新,要求革新管理体制和方式
近年来,国内人事制度方面的各种改革如火如荼,但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仍然保留其固有的传统管理色彩。这种传统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过分注重档案材料的收集;另一方面注重提供查阅服务。在岗位绩效管理模式下的今天,人事档案必将赋予新的任务和新的责任,这种体制下的人事档案工作,要能体现一个人的成长、业绩,要能从人事档案中看出一个人的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特别是在当前,许多高层次人才,为了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在现单位工作,由于某些原因,档案仍在原单位,“人档分离”现象突出。新时期的人事档案工作,必须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要求改变现行的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变“档随人走”为“人档的适当分离”。即建立起个人人事档案的分段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就是,人在哪个单位,就由哪个单位负责人事档案的管理。这种体制改革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载体管理和信息管理适当分离。也就是说,人事档案实体可仍由用人单位保存,但用人单位有责任将部分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后进行数据库管理。通过公务信息网络或专用网络,对授权单位或个人开放利用。
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人事档案强调采用纸质文档。改革以后的人事档案,必须提倡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同传统的纸质型档案相比,数字化处理后的人事档案有其特点:一是占用空间小、检索方便;二是信息载体易分离、不易损坏,便于保存。
3 岗位绩效管理下的高校人事档案工作创新,要求完善利用手段
3.1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首先,要端正工作态度。档案管理工作繁杂琐碎、且枯燥单调,但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失误,尽量避免差错。在收集人事档案材料时,要以“五求”标准为准则。即“求严”、“求细”、“求全”、“求准”、“求美”。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要加强继续教育,通过不断的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来进一步熟悉,熟练掌握人事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加快管理工作效率,提高档案工作质量。
3.2 改革人事档案内容
岗位绩效管理,重在绩效。因此,在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方面,也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需要,考虑如何体现绩效,来充实档案材料。一般来说,对于领导干部,其日常工作情况、重大工作业绩以及在各类重大活动、重点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各类荣誉称号、奖励、考核考察等材料等都是体现其岗位绩效的重要材料,要及时归档;对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其岗位绩效重点体现在专业成效上,重点收集其学术和科研技术推广成果材料等;对于一般管理人员,其岗位绩效主要体现在服务态度和效果上;对流动人员,重点关注其社会影响。因此,要收集那些能定性判断个人社会优劣的材料,比如个人业绩成果、综合素质能力、权利与义务执行情况、社会责任等。是党员的还要注重党员的标准、党员的权利与义务情况、是否缴纳党费等。此外,还应建立诚信档案。
3.3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是要建立、完善人事档案数据库,对人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二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一方面,要在人事档案部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实现各单位可以在网上上传档案材料。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档案工具,将人事档案资料整理后输入电脑,继而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将体现个人信息的文字图片、声像资料等整理转变为数据资料,更加便于保存。三是要建立内网,开展网上利用服务。目前,很多高校都已建立了内网或者内部政务办公系统。人事档案工作要充分利用这些内网,将有关人事档案信息上传到内网中,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全校教职员工查阅信息提供更多方便。
参考文献
[1] 何丽桃.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
[2] 王英玮.信息时代的人事档案管理—— 理论·实践·方法·技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3] 倪丽娟.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