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走出六大误区,逐渐从低效走向高效。
【关键词】教学误区 育人价值 思维提升 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70-01
不久前,我参与了学校五年级数学计算检测的试卷分析。从检测情况来看,很不理想。这固然有学生方面的因素,但我想最主要的问题还在教师身上。反思我们的计算教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1.偏重知识传授和计算法则,轻视其育人价值。
2.片面追求算法多样化,缺乏思维提升。
3.练习内容机械重复,形式单调乏味。
4.脱离生活实际,有悖课程标准。
5.口算训练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6.割裂各种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
当然,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概括来说主要有四个原因:
1)感知错误,感知不全面,不精细,匆匆动笔,抄错数字,漏写答案,看错运算符号等等;
2)注意力分配差,遇到数据大,运算过程繁杂的,常顾此失彼;
3)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举个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错误例子:2.73+0.34+0.17+1.66=(2.73+0.17)+(0.34+1.66)=3+2=5;
4)记忆的影响。主要由计算过程的信息储存或者提取出现错误。
如何让计算教学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呢?针对以上问题,有六个策略。
1.正确认识计算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计算是没有什么思维含量的,也不值得教师太费心血,总之只要多练,练到一定程度,就算后进生也能得分的。因此传统的机械重复式的计算教学仍然是老师们的不二法宝。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更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切实摒弃以往对计算教学的忽视,重视计算教学的育人价值; 摒弃计算教学的简单化,重视算理教学。育人狭隘观以及简单操练法导致很多孩子算理没有理解到位,只能依葫芦画瓢,最后越学越没劲,越学越糟糕。所以,正确认识计算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计算教学走向有效的前提。
2.注重算法多样化的存异求同,发展学生思维。
如今,在开放的课堂上,这样的情景时有出现——
老师们热切地引导: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做。且不说其中学生为迎合老师而凑出来的方法,或者干脆是学生没想到,由老师“教“出来的算法。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算法,教师仅仅引导学生认可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责任在于指引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向新的水平发展。这就必须让学生明白各种水平的算法的特点或优点。只有通过对算法多样化的“存异求同”的过程,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各种思维表象,才有助于达到学生发展思维,并主动优化各自算法的目的。
3.精心组织计算练习,将练习效益最大化。
教学中,教师还得在练习设计和训练形式上花功夫,避免单一的为计算而计算。精心组织练习,练一题就要达到这道题的最大效益。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他们喜爱的活动,如我当收银员,摘苹果,夺红旗等等,让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多变的练习内容,有趣的形式伴随学生走进计算的世界,使计算成为学生喜欢的活动。
4.加强口算练习,夯实计算基本功。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起码的基本技能,它是笔算的基础,所以口算的准确和熟练程度影响着笔算技能的形成。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曾经指出“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据我了解,好多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占用宝贵的时间练口算是件奢侈的事情。学生的口算练习通常是当家庭作业的一部分,让他们自由支配时间。试想,不受时间限制的口算训练能有多大的效果呢?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的安排应该是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5分左右,题量视学生情况酌情而定。另外,口算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必须常抓不懈,才能见效。
5.沟通计算方法之间的练习,强化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的能力。
吴亚萍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一书中指出了“为估算而估算的教学”,就是指局限于某种算法的单一教学。悲哀的是,老师们往往将责任推卸给孩子,认为是他们太“死脑筋”。教学中,我常常有意识地暗示或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例如“某某小朋友真能干,题目没说要估算,她却想到用估算来检验笔算的答案是不是在范围内。”再如,可设计这样的选择题:2.4×3.9的积是( )① 12.16;② 9.36; ③10.28。交流讨论后,那些笔算孩子不得不佩服用了估算法的同学。只有重新唤起学生的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才能促使他们主动追求发展和自我超越。
6.联系生活实际,课堂延伸至校外。
前面提及的检测的试卷印证了数学来自生活。比如有这样一题:一天,下班的路上数学到晚市买菜,听到一个售货员大声叫卖
“西红柿甩卖了,快来买!1块2一斤!”数学老师挑了一些,那售货员称后说“2斤7两,3块2毛4,给3块2吧。”售货员的口算能力使数学老师惊叹不已,问售货员是怎么算出菜钱的,售货员轻松地说……(售货员的话即是他的口算方法,请你补充完整。)
这题的得分率很低,仅为30%,因为学生回答的大多是笔算过程,或干脆空着不答题。过后问他们,他们说不会做,没有做过类似题目。说明我们的教学不够重视口算,也没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教训。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我们的计算教学也应该紧密联系生活,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搬进数学课堂(比如超市,跳蚤市场,菜场,证券交易所,银行等),进入学生视野,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诱发学生内在的知识潜能,让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在体会计算的价值的同时,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须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之外,我们也该从学生身上发现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方法指导,持之以恒,培养他们良好的数感,严谨的学习品质,最终实现师生的同生共长,让计算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 郑毓信主编
[2]《“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吴亚萍著
【关键词】教学误区 育人价值 思维提升 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70-01
不久前,我参与了学校五年级数学计算检测的试卷分析。从检测情况来看,很不理想。这固然有学生方面的因素,但我想最主要的问题还在教师身上。反思我们的计算教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1.偏重知识传授和计算法则,轻视其育人价值。
2.片面追求算法多样化,缺乏思维提升。
3.练习内容机械重复,形式单调乏味。
4.脱离生活实际,有悖课程标准。
5.口算训练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6.割裂各种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
当然,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概括来说主要有四个原因:
1)感知错误,感知不全面,不精细,匆匆动笔,抄错数字,漏写答案,看错运算符号等等;
2)注意力分配差,遇到数据大,运算过程繁杂的,常顾此失彼;
3)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举个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错误例子:2.73+0.34+0.17+1.66=(2.73+0.17)+(0.34+1.66)=3+2=5;
4)记忆的影响。主要由计算过程的信息储存或者提取出现错误。
如何让计算教学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呢?针对以上问题,有六个策略。
1.正确认识计算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计算是没有什么思维含量的,也不值得教师太费心血,总之只要多练,练到一定程度,就算后进生也能得分的。因此传统的机械重复式的计算教学仍然是老师们的不二法宝。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更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切实摒弃以往对计算教学的忽视,重视计算教学的育人价值; 摒弃计算教学的简单化,重视算理教学。育人狭隘观以及简单操练法导致很多孩子算理没有理解到位,只能依葫芦画瓢,最后越学越没劲,越学越糟糕。所以,正确认识计算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计算教学走向有效的前提。
2.注重算法多样化的存异求同,发展学生思维。
如今,在开放的课堂上,这样的情景时有出现——
老师们热切地引导: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做。且不说其中学生为迎合老师而凑出来的方法,或者干脆是学生没想到,由老师“教“出来的算法。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算法,教师仅仅引导学生认可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责任在于指引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向新的水平发展。这就必须让学生明白各种水平的算法的特点或优点。只有通过对算法多样化的“存异求同”的过程,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各种思维表象,才有助于达到学生发展思维,并主动优化各自算法的目的。
3.精心组织计算练习,将练习效益最大化。
教学中,教师还得在练习设计和训练形式上花功夫,避免单一的为计算而计算。精心组织练习,练一题就要达到这道题的最大效益。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他们喜爱的活动,如我当收银员,摘苹果,夺红旗等等,让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多变的练习内容,有趣的形式伴随学生走进计算的世界,使计算成为学生喜欢的活动。
4.加强口算练习,夯实计算基本功。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起码的基本技能,它是笔算的基础,所以口算的准确和熟练程度影响着笔算技能的形成。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曾经指出“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据我了解,好多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占用宝贵的时间练口算是件奢侈的事情。学生的口算练习通常是当家庭作业的一部分,让他们自由支配时间。试想,不受时间限制的口算训练能有多大的效果呢?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的安排应该是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5分左右,题量视学生情况酌情而定。另外,口算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必须常抓不懈,才能见效。
5.沟通计算方法之间的练习,强化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的能力。
吴亚萍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一书中指出了“为估算而估算的教学”,就是指局限于某种算法的单一教学。悲哀的是,老师们往往将责任推卸给孩子,认为是他们太“死脑筋”。教学中,我常常有意识地暗示或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例如“某某小朋友真能干,题目没说要估算,她却想到用估算来检验笔算的答案是不是在范围内。”再如,可设计这样的选择题:2.4×3.9的积是( )① 12.16;② 9.36; ③10.28。交流讨论后,那些笔算孩子不得不佩服用了估算法的同学。只有重新唤起学生的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才能促使他们主动追求发展和自我超越。
6.联系生活实际,课堂延伸至校外。
前面提及的检测的试卷印证了数学来自生活。比如有这样一题:一天,下班的路上数学到晚市买菜,听到一个售货员大声叫卖
“西红柿甩卖了,快来买!1块2一斤!”数学老师挑了一些,那售货员称后说“2斤7两,3块2毛4,给3块2吧。”售货员的口算能力使数学老师惊叹不已,问售货员是怎么算出菜钱的,售货员轻松地说……(售货员的话即是他的口算方法,请你补充完整。)
这题的得分率很低,仅为30%,因为学生回答的大多是笔算过程,或干脆空着不答题。过后问他们,他们说不会做,没有做过类似题目。说明我们的教学不够重视口算,也没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教训。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我们的计算教学也应该紧密联系生活,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搬进数学课堂(比如超市,跳蚤市场,菜场,证券交易所,银行等),进入学生视野,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诱发学生内在的知识潜能,让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在体会计算的价值的同时,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须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之外,我们也该从学生身上发现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方法指导,持之以恒,培养他们良好的数感,严谨的学习品质,最终实现师生的同生共长,让计算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 郑毓信主编
[2]《“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吴亚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