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满足人们功能要求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本文以宁波博物馆为例,浅析了建筑的环境特定性和与自然交融的重要意义以及方式方法。
【關键词】:建筑;环境;地域文化;融合
一、建筑的环境特定性
在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建筑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自身的栖身庇护,而更要兼顾艺术价值和审美需求。所有的建筑都是处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当中,并且与环境维系着一定的关联,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主要指的是建筑与环境联系的有机性,不仅表现在建筑外观的设计组合和材料选择上,还表现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划分和组织上。
建筑形象的全部永远和它周围的环境是一个整体的存在,建筑也需要依靠它所在的环境形成自己特定的形象,所以说建筑与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一旦把建筑移动到别的环境中,就会大大削弱它原有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比如赖特的流水别墅,如果换到一个车水马龙的城市,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静谧和素朴,它好似本身就是属于那片自然中的,像植物一样是从大自然中长出来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这种关系。
二、建筑与环境融合共生的必要性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同的建筑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民族以及生活方式。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建筑作为人与自然的媒介,就好似植物一样,需要适于自然环境的条件,与大自然融合共生。
在现代社会,各种建筑风格各异,适合于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并与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造就了根植于自然环境的建筑。在西亚和中国西部地区,当地居民用石块根据地形地貌建起了高原山地建筑以达到避风、防雪、御寒的功能。
建筑也是整个外部空间组成的一部分,因而也就无法避免的被外部空间所制约着。建筑造型、材料选择和设计风格等都要与建筑所处的环境相融合。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曾说过:“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建筑与环境真正融合起来,才能显示其独有的魅力。
三、建筑与环境融合共生的途径
宁波博物馆屹立于宁波市鄞州区,多年来成为宁波的城市文化交流之窗。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王澍。整个建筑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和构思,将宁波地域文化环境、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先进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交融。下面,就以宁波博物馆为例,浅谈建筑与环境融合共生的几个途径。
1、建筑与当地环境的融合共生
当地环境是人们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选择,是不同的地形地貌所孕育的自然存在。任何地方的建筑设计,首先考虑的都是要对当地自然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使其与所在环境的总体特征相一致。所以,建筑设计与当地环境的融合,是对自然环境多元化的高度认可,也是建筑融入自然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宁波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华东沿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期以来形成了丰厚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积淀。宁波博物馆的设计就是受到了当地的它山堰和四明山的启发,从高处远远望去好似一座“半山半房”的建筑,十分有趣。主入口的设计就是融合了它山堰堰坝倾斜度、堰体平面组织的特征。在宁波博物馆的大通道山有一片水域环绕建筑四周,这充分体现了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水利文化,同时也寓意着宁波历史的发展演变。宁波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当地自然环境完美交融,既显示了宁波的地域特色,也达到了现代博物馆的设计要求。
2、建筑与当地材料的融合共生
地域环境的不同造就了物质材料的不同,每个地区都有独具当地特色的建筑材料和传统构造形式,所以就地取材也是建筑与环境交融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建筑师应该巧妙运用当地现有材料,因地制宜,不仅可以展现生态环保的观念,还能充分融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另一方面,设计师更要灵活创新的运用当地建筑材料,同时结合使用新型材料,增添设计的表现语言,做到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也是坚持了就地取材的原则。在外观设计上,所有外墙上数以万计的青砖片瓦全部都来自宁波旧城改造中遗留下来的砖瓦和陶片,组成了24米高的“瓦爿墙”,这也是中国最古典的浙东地区宁波慈城民居的典型特色。并且还使用了极具江南特色的竹条模板混凝土墙这种全新的创造形式。宁波博物馆外墙面使用的材料,把形象直观的肌理质感嵌入了大自然之中,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之美。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不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了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模式,而且承载着几百年历史的旧砖瓦使新建筑继承了历史韵味,同时也表达了博物馆“收集历史”的理念。
3、建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共生
地域文化指的是在历史发展演变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本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可识别性和发展性。建筑设计仅和当地环境、当地材料相交融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与特定的地域文化相融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域文化相互交织,外来建筑文化也逐渐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和思想中。作为设计师应该正确把握外来建筑文化,吸收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同时发扬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保持设计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的使用,不仅是传统形式上的简单运用,从其中所体现的地域文化来看,表达了一种自然之道,注重“天时、地利、人和”的并用。王澍认为,人、建筑、自然环境融合共生的境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的体现,这同时也是他所提倡的建筑的自然之道。一个建筑的产生不应该与自然环境对立甚至去控制自然,相反它应该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自然中获取心灵的慰藉,形成建筑和环境融合共生的设计态度。不仅如此,这些材料的使用还承载着丰富的宁波文化记忆,其中的装饰元素形式表达了一种人文地理情怀和景观的诗学意蕴。设计师通过宁波博物馆的建筑环境设计,使宁波的地域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超越视觉符号的桎梏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精神内涵。
四、建筑与环境融合共生的发展趋势
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历程和社会环境差异不断影响着建筑文化的发展,使之具有多元性特征。任何一座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地域,所以必然离不开它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在大自然中存留的标记,也在自然环境中产生了独有的人文景观。现代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给本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建筑设计需要我们根植于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吸收现代设计的先进理念,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和文化内涵,传递出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建筑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建筑必然要和环境融合共生,这也是建筑环境设计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商务印书馆,2006.
[2]王兆丰,厉晓飞.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探析[J].大家,2011(14).
[3]邹瑚荣.博物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上业出版社,2009.
【關键词】:建筑;环境;地域文化;融合
一、建筑的环境特定性
在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建筑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自身的栖身庇护,而更要兼顾艺术价值和审美需求。所有的建筑都是处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当中,并且与环境维系着一定的关联,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主要指的是建筑与环境联系的有机性,不仅表现在建筑外观的设计组合和材料选择上,还表现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划分和组织上。
建筑形象的全部永远和它周围的环境是一个整体的存在,建筑也需要依靠它所在的环境形成自己特定的形象,所以说建筑与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一旦把建筑移动到别的环境中,就会大大削弱它原有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比如赖特的流水别墅,如果换到一个车水马龙的城市,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静谧和素朴,它好似本身就是属于那片自然中的,像植物一样是从大自然中长出来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这种关系。
二、建筑与环境融合共生的必要性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同的建筑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民族以及生活方式。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建筑作为人与自然的媒介,就好似植物一样,需要适于自然环境的条件,与大自然融合共生。
在现代社会,各种建筑风格各异,适合于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并与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造就了根植于自然环境的建筑。在西亚和中国西部地区,当地居民用石块根据地形地貌建起了高原山地建筑以达到避风、防雪、御寒的功能。
建筑也是整个外部空间组成的一部分,因而也就无法避免的被外部空间所制约着。建筑造型、材料选择和设计风格等都要与建筑所处的环境相融合。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曾说过:“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建筑与环境真正融合起来,才能显示其独有的魅力。
三、建筑与环境融合共生的途径
宁波博物馆屹立于宁波市鄞州区,多年来成为宁波的城市文化交流之窗。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王澍。整个建筑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和构思,将宁波地域文化环境、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先进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交融。下面,就以宁波博物馆为例,浅谈建筑与环境融合共生的几个途径。
1、建筑与当地环境的融合共生
当地环境是人们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选择,是不同的地形地貌所孕育的自然存在。任何地方的建筑设计,首先考虑的都是要对当地自然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使其与所在环境的总体特征相一致。所以,建筑设计与当地环境的融合,是对自然环境多元化的高度认可,也是建筑融入自然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宁波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华东沿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期以来形成了丰厚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积淀。宁波博物馆的设计就是受到了当地的它山堰和四明山的启发,从高处远远望去好似一座“半山半房”的建筑,十分有趣。主入口的设计就是融合了它山堰堰坝倾斜度、堰体平面组织的特征。在宁波博物馆的大通道山有一片水域环绕建筑四周,这充分体现了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水利文化,同时也寓意着宁波历史的发展演变。宁波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当地自然环境完美交融,既显示了宁波的地域特色,也达到了现代博物馆的设计要求。
2、建筑与当地材料的融合共生
地域环境的不同造就了物质材料的不同,每个地区都有独具当地特色的建筑材料和传统构造形式,所以就地取材也是建筑与环境交融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建筑师应该巧妙运用当地现有材料,因地制宜,不仅可以展现生态环保的观念,还能充分融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另一方面,设计师更要灵活创新的运用当地建筑材料,同时结合使用新型材料,增添设计的表现语言,做到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也是坚持了就地取材的原则。在外观设计上,所有外墙上数以万计的青砖片瓦全部都来自宁波旧城改造中遗留下来的砖瓦和陶片,组成了24米高的“瓦爿墙”,这也是中国最古典的浙东地区宁波慈城民居的典型特色。并且还使用了极具江南特色的竹条模板混凝土墙这种全新的创造形式。宁波博物馆外墙面使用的材料,把形象直观的肌理质感嵌入了大自然之中,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之美。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不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了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模式,而且承载着几百年历史的旧砖瓦使新建筑继承了历史韵味,同时也表达了博物馆“收集历史”的理念。
3、建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共生
地域文化指的是在历史发展演变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本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可识别性和发展性。建筑设计仅和当地环境、当地材料相交融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与特定的地域文化相融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域文化相互交织,外来建筑文化也逐渐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和思想中。作为设计师应该正确把握外来建筑文化,吸收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同时发扬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保持设计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的使用,不仅是传统形式上的简单运用,从其中所体现的地域文化来看,表达了一种自然之道,注重“天时、地利、人和”的并用。王澍认为,人、建筑、自然环境融合共生的境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的体现,这同时也是他所提倡的建筑的自然之道。一个建筑的产生不应该与自然环境对立甚至去控制自然,相反它应该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自然中获取心灵的慰藉,形成建筑和环境融合共生的设计态度。不仅如此,这些材料的使用还承载着丰富的宁波文化记忆,其中的装饰元素形式表达了一种人文地理情怀和景观的诗学意蕴。设计师通过宁波博物馆的建筑环境设计,使宁波的地域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超越视觉符号的桎梏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精神内涵。
四、建筑与环境融合共生的发展趋势
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历程和社会环境差异不断影响着建筑文化的发展,使之具有多元性特征。任何一座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地域,所以必然离不开它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在大自然中存留的标记,也在自然环境中产生了独有的人文景观。现代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给本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建筑设计需要我们根植于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吸收现代设计的先进理念,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和文化内涵,传递出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建筑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建筑必然要和环境融合共生,这也是建筑环境设计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商务印书馆,2006.
[2]王兆丰,厉晓飞.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探析[J].大家,2011(14).
[3]邹瑚荣.博物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上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