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众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一直在探索的重要服务之一,但目前对公众的服务方式仍然有很大改进空间。最大的问题在于气象部门的优势是研发气象服务,而不善于扩展用户平台,因此,若能将优质的服务产品和优质的用户平台进行结合,公众气象暇务将会呈现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公众气象服务;转换主体;消费升级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9.04.049
近年来,“消费升级”这个词语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此次消费升级的核心,便是服务业,让用户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变成了目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同是服务行业的气象服务似乎并没有受到此次“消费升级”的影响,那么到底“消费升级”对气象服务不适用,还是气象服务没有搭上此次升级的班车,本文对此做了详细分析和探索。
1公众气象服务的现状
目前,已经建立了由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技服务4部分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公众气象服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新媒体还未对传统媒体进行冲击之前,公众气象服务主要是依托于电视、报纸等公众媒体进行发布传播。而如今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原本依托于传统媒体的公众气象服务受到影响。近年来,气象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纷纷研发依托于微信、微博或是自主研发的软件等新媒体平台,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公众气象服务的新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再加上近几年终端产品的普及,使得人们对信息获取的要求不仅局限于广泛,还有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8.21亿,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92亿,手机新媒体在用户使用上逐渐超越台式电脑成为最大的上网终端。
一直以来,气象部门都以为预报准确率作为衡量气象服务质量好坏的主要依据,但现在因为公众获取信息习惯的改变,如何让用户及时、方便的获取到信息,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3以“气象”为主体的服务是否可行
近几年,气象部门在网络、终端研发气象产品已不在少数,如大众熟知的“墨迹天气”APP,还有其他各类型的平台与手机软件。而且这类软件发展的还不错,据统计,2016年年底,“墨迹天气”APP已拥有5.56亿的累积装机量,苹果APPStor下载排行榜中,“墨迹”排到了23位。
看起来对于公众气象的服务方式,似乎已经有了完美的解决方案,以下数据表明:2018年1月,“墨迹天气”在苹果软件下载排行榜下降至72位,不仅如此,还有数据显示软件里用户活跃度其实并不高,截至2017年9月“墨迹天气"APP的累计装机量5。56亿,2017年9月安卓和苹果两个平台累计的月活跃用户数量约为5600万,月活跃用户仅占累计装机量的10%,而2400万的日活跃用户占累计装机量已不足5%。
通过“墨迹”的数据,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公众对于天气的關注度很高,但难的是让用户对天气持续的进行关注。
4公众对气象需求的分析
人们生活似乎每天都离不开天气,衣、食、住、行每一项都与天气有关联。“天气预报”是人们生活的刚性需求。但反过来思考,假设人们的生活真的离开了天气预报,肯定会有不适,但不致于有太过激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才使得天气预报的信息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而不是其本身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其更偏向于“软性需求”。
5嵌入式的服务产品
以往所有的气象服务产品,都是以自己为主体进行研发,放置各类自己研发的产品,再推广积累平台的用户,这对任何一个气象团队来说都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程。最后,还没有办法保证用户的活跃度,“墨迹”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其实“天气预报”最简单的模式就是:预报信息一用户就收。笔者认为,应该转换思路,放弃气象本身作为主体,发展“嵌入式”气象服务产品。
以衣、食、住、行中的“行”举例。人们出行时,必然要用到导航软件。根据市场调研机构QuestMobile的报告,2018年二季度,百度地图月活跃用户达到3.18亿,同比增长17.9%,排名地图类第一;高德地图月活跃用户为2.88亿,同比增长52.5%,排名第二。可以将“预报”信息直接嵌入到导航软件中,在导航时进行气象服务。这样既提高了用户在使用软件时的用户体验,也使得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有了一个“亿”级月活跃度的平台,仅这一点,以气象产品为主体的平台是做不到的。同时,人们在出行时对预报信息的需求程度,也远高于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度,使得气象信息真正发挥其效用。
嵌入到导航软件中,只是天气预报众多应用中的一种,只要涉及人们会关注的领域,气象信息只需要与该领域成熟的平台进行合作即可。只要能够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相信各类平台也会非常愿意嵌入气象信息。
6未来发展前景
目前,已经有不少出行、旅行平台内提供气象服务,但提供的均是一些基础信息。气象部门如果可以根据各平台的特色,有针对性的提供“嵌入产品”,将会大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相信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通过“嵌入式”的气象服务,气象部门的服务水平、以及气象部门在社会中的地位均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作者简介:王浩宇,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服务应用。
关键词:公众气象服务;转换主体;消费升级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9.04.049
近年来,“消费升级”这个词语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此次消费升级的核心,便是服务业,让用户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变成了目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同是服务行业的气象服务似乎并没有受到此次“消费升级”的影响,那么到底“消费升级”对气象服务不适用,还是气象服务没有搭上此次升级的班车,本文对此做了详细分析和探索。
1公众气象服务的现状
目前,已经建立了由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技服务4部分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公众气象服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新媒体还未对传统媒体进行冲击之前,公众气象服务主要是依托于电视、报纸等公众媒体进行发布传播。而如今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原本依托于传统媒体的公众气象服务受到影响。近年来,气象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纷纷研发依托于微信、微博或是自主研发的软件等新媒体平台,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公众气象服务的新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再加上近几年终端产品的普及,使得人们对信息获取的要求不仅局限于广泛,还有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8.21亿,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92亿,手机新媒体在用户使用上逐渐超越台式电脑成为最大的上网终端。
一直以来,气象部门都以为预报准确率作为衡量气象服务质量好坏的主要依据,但现在因为公众获取信息习惯的改变,如何让用户及时、方便的获取到信息,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3以“气象”为主体的服务是否可行
近几年,气象部门在网络、终端研发气象产品已不在少数,如大众熟知的“墨迹天气”APP,还有其他各类型的平台与手机软件。而且这类软件发展的还不错,据统计,2016年年底,“墨迹天气”APP已拥有5.56亿的累积装机量,苹果APPStor下载排行榜中,“墨迹”排到了23位。
看起来对于公众气象的服务方式,似乎已经有了完美的解决方案,以下数据表明:2018年1月,“墨迹天气”在苹果软件下载排行榜下降至72位,不仅如此,还有数据显示软件里用户活跃度其实并不高,截至2017年9月“墨迹天气"APP的累计装机量5。56亿,2017年9月安卓和苹果两个平台累计的月活跃用户数量约为5600万,月活跃用户仅占累计装机量的10%,而2400万的日活跃用户占累计装机量已不足5%。
通过“墨迹”的数据,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公众对于天气的關注度很高,但难的是让用户对天气持续的进行关注。
4公众对气象需求的分析
人们生活似乎每天都离不开天气,衣、食、住、行每一项都与天气有关联。“天气预报”是人们生活的刚性需求。但反过来思考,假设人们的生活真的离开了天气预报,肯定会有不适,但不致于有太过激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才使得天气预报的信息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而不是其本身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其更偏向于“软性需求”。
5嵌入式的服务产品
以往所有的气象服务产品,都是以自己为主体进行研发,放置各类自己研发的产品,再推广积累平台的用户,这对任何一个气象团队来说都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程。最后,还没有办法保证用户的活跃度,“墨迹”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其实“天气预报”最简单的模式就是:预报信息一用户就收。笔者认为,应该转换思路,放弃气象本身作为主体,发展“嵌入式”气象服务产品。
以衣、食、住、行中的“行”举例。人们出行时,必然要用到导航软件。根据市场调研机构QuestMobile的报告,2018年二季度,百度地图月活跃用户达到3.18亿,同比增长17.9%,排名地图类第一;高德地图月活跃用户为2.88亿,同比增长52.5%,排名第二。可以将“预报”信息直接嵌入到导航软件中,在导航时进行气象服务。这样既提高了用户在使用软件时的用户体验,也使得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有了一个“亿”级月活跃度的平台,仅这一点,以气象产品为主体的平台是做不到的。同时,人们在出行时对预报信息的需求程度,也远高于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度,使得气象信息真正发挥其效用。
嵌入到导航软件中,只是天气预报众多应用中的一种,只要涉及人们会关注的领域,气象信息只需要与该领域成熟的平台进行合作即可。只要能够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相信各类平台也会非常愿意嵌入气象信息。
6未来发展前景
目前,已经有不少出行、旅行平台内提供气象服务,但提供的均是一些基础信息。气象部门如果可以根据各平台的特色,有针对性的提供“嵌入产品”,将会大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相信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通过“嵌入式”的气象服务,气象部门的服务水平、以及气象部门在社会中的地位均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作者简介:王浩宇,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服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