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小学新课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融合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然而我们还是能看到大批的小学生投入书海,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出了校园又得参加各类的知识补习班或被家长安排参加奥数、绘画、跳舞等“兴趣班”,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寥寥无几。很大程度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轨。
但当目光投向日本时,我们却发现了截然不同的情景。日本小学教育课程由各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三部分组成。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家政课。这是一门通过让学生参加有关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衣、食、住等实践活动, 使其学习掌握生活基础知识和技能, 培养生存能力的课程。
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文献的比较,我们发现中日小学在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学习难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具有特色的日本家政课,对当前中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回归教育本质,其目的是育人,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会考试的机器。真正落实教育,除了学科课程,更要重视其他教学活动,比如品德教育、课外活动、综合实践等。他们不是教育的摆设,而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元素。从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活、工作和社会体验,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一. 课内老师应该怎么做?
在课堂内,任课老师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小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老师的引导作用。
不同的课程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
数学定理要鼓励小学生自己推理,帮助提高其证明能力,也可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语言课程应该提供最新学习资料和时事新闻等,同时采用学生合作,学生主导(当人小老师)等形式进行教学。科学课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艺术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才能和欣赏能力,开发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促进情感发展、审美发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世界。
二. 课外老师应该怎么做?
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老师在课外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生活美德,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关心他人、关爱生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21世纪的中国,需要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更加具有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学生。
日本小学家政课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包括日常生活体验、自然活动体验、为人处事体验等,我们也可以为学生建立“课外基地”,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包括历史、地理、体育、社会等知识的拓展延伸,二是以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集体荣誉感的班级活动和学校活动,三是一系列可以发现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
三. 家庭、学校、学生三方的配合
很多小学生在家里和学校的表现不同,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交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校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帮助,因而孩子的某些优点(日常人际交往、热爱劳动、尊老爱幼等)很有可能逐渐消失。所以这里的交流不是指用家校通等工具使父母知道孩子每天要做什么作业,单元测验考几分,而是更深入的了解学校课程的设置,学习活动的安排,孩子学到的各种知识、技能,以及在学校的状态表现等。
在参考了中日众多优秀小学的家校活动后,我们认为以下三项方法能够较好地促进家长、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
1. 家长重视亲子合作任务
小学定期布置一些亲子合作任务,家长应该积极参与、适当引导、协助完成。不仅能够增加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促进亲子关系,也可以发现孩子多方面的才能和潜力,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2. 小学定期举办“家长参观日”
家长参观日在日本的小学是十分普遍的,但在中国不常见。家长在参观日当天可以加入孩子的学习课堂,亲身体验孩子的学习环境,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精神面貌等。在这过程中,家长能够看到孩子熟练地打扫教室卫生,有序地进食堂用餐,尊重老师友爱同学,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有利于家长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待孩子,了解他们各方面能力。
3. 学生动手制作成果册
我们理想中的成果册需要包含:1)学生手工作业的展示、心情日志和每一阶段的学习总结,2)老师对学生各阶段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生活方面的指导,3)家长的反馈及家庭表现的评价。成果册有助于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甚至是孩子对自己的全方面了解。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表现,正确引导学生;家长可以选择更好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同时也懂得如何促进孩子的进步和发展;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吸收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加与家长、老师的亲密度。
小学教育相当于地基,对于塑造一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全面、开放、高效的小学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眼界开阔、充满活力的小学生。从日本小学的家政课,我们看到了日本小学总体课程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使得学生在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前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这样的教育对小学生的素质发展与人格完善至关重要。但是这类课程在中国的小学比较缺乏,或者说不够重视。因此我们的建议都旨在完善和发展小学课程,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次要的,却又与小学生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课程。小学教育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士为这项工程添砖加瓦。我们希望中国的小学教育能够不断完善与进步,让小学生在学习、快乐、成长中得到完美协调。
但当目光投向日本时,我们却发现了截然不同的情景。日本小学教育课程由各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三部分组成。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家政课。这是一门通过让学生参加有关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衣、食、住等实践活动, 使其学习掌握生活基础知识和技能, 培养生存能力的课程。
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文献的比较,我们发现中日小学在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学习难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具有特色的日本家政课,对当前中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回归教育本质,其目的是育人,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会考试的机器。真正落实教育,除了学科课程,更要重视其他教学活动,比如品德教育、课外活动、综合实践等。他们不是教育的摆设,而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元素。从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活、工作和社会体验,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一. 课内老师应该怎么做?
在课堂内,任课老师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小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老师的引导作用。
不同的课程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
数学定理要鼓励小学生自己推理,帮助提高其证明能力,也可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语言课程应该提供最新学习资料和时事新闻等,同时采用学生合作,学生主导(当人小老师)等形式进行教学。科学课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艺术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才能和欣赏能力,开发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促进情感发展、审美发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世界。
二. 课外老师应该怎么做?
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老师在课外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生活美德,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关心他人、关爱生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21世纪的中国,需要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更加具有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学生。
日本小学家政课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包括日常生活体验、自然活动体验、为人处事体验等,我们也可以为学生建立“课外基地”,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包括历史、地理、体育、社会等知识的拓展延伸,二是以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集体荣誉感的班级活动和学校活动,三是一系列可以发现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
三. 家庭、学校、学生三方的配合
很多小学生在家里和学校的表现不同,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交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校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帮助,因而孩子的某些优点(日常人际交往、热爱劳动、尊老爱幼等)很有可能逐渐消失。所以这里的交流不是指用家校通等工具使父母知道孩子每天要做什么作业,单元测验考几分,而是更深入的了解学校课程的设置,学习活动的安排,孩子学到的各种知识、技能,以及在学校的状态表现等。
在参考了中日众多优秀小学的家校活动后,我们认为以下三项方法能够较好地促进家长、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
1. 家长重视亲子合作任务
小学定期布置一些亲子合作任务,家长应该积极参与、适当引导、协助完成。不仅能够增加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促进亲子关系,也可以发现孩子多方面的才能和潜力,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2. 小学定期举办“家长参观日”
家长参观日在日本的小学是十分普遍的,但在中国不常见。家长在参观日当天可以加入孩子的学习课堂,亲身体验孩子的学习环境,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精神面貌等。在这过程中,家长能够看到孩子熟练地打扫教室卫生,有序地进食堂用餐,尊重老师友爱同学,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有利于家长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待孩子,了解他们各方面能力。
3. 学生动手制作成果册
我们理想中的成果册需要包含:1)学生手工作业的展示、心情日志和每一阶段的学习总结,2)老师对学生各阶段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生活方面的指导,3)家长的反馈及家庭表现的评价。成果册有助于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甚至是孩子对自己的全方面了解。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表现,正确引导学生;家长可以选择更好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同时也懂得如何促进孩子的进步和发展;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吸收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加与家长、老师的亲密度。
小学教育相当于地基,对于塑造一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全面、开放、高效的小学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眼界开阔、充满活力的小学生。从日本小学的家政课,我们看到了日本小学总体课程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使得学生在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前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这样的教育对小学生的素质发展与人格完善至关重要。但是这类课程在中国的小学比较缺乏,或者说不够重视。因此我们的建议都旨在完善和发展小学课程,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次要的,却又与小学生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课程。小学教育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士为这项工程添砖加瓦。我们希望中国的小学教育能够不断完善与进步,让小学生在学习、快乐、成长中得到完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