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温州,中国民营经济的象征。
然而2006年,温州生产总值1834.38亿元,同比增长13.3%。从总量上看,在长三角城市中退居第七位;增速更是落在了第十五位,在浙江省居倒数第二位。有观点认为:“温州模式”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
这一次,“温州模式”如何破题?100多家企业静候上市,数十家企业准备引进战略投资者……
“温州制造”转向资本市场,标志着一个全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单纯依靠生产能力壮大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资本力量取得主宰,中国民营经济即将进入资本运营时代。而这,也许是整个“中国制造”升级的必由之路。
2007年,已经是陈有富从四川来温州打工的第6个年头。他熟知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地方,却不清楚整个温州有多少这样的工厂,有多少像他这样的工人,他更想象不到自己的下一个老板将会是谁。
陈有富是温州一家鞋厂的普通工人。站在流水线上,把一双又一双鞋面与鞋底用胶水粘合在一起,是他每天的工作。在温州,这样的计件工每月工资是1000多块,摊到每双鞋子上,只有几毛钱。
就是这样的工资。却让陈有富的老板感觉日子不好过:像他这样的熟练工越来越难招,随着工人工资等各项成本不断增加,工厂一年中只有五个月在赚钱,其余七个月,更多的是在赔本赚吆喝。老板去年初开了一家川菜馆和一家咖啡蛋糕店,至于鞋厂,“实在做不下去了,可能打算卖掉算了。”
同一双鞋,如果标着“中国制造”,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只有18美元,如果打上的是“意大利制造”,那么可能值80美元。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是大多数温州老板们的切肤之痛。
事实上,早些年温州鞋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大举攻城掠地时,这里的鞋企上万家之多。但近几年锐减到了只剩两三千家。将来,可能只有数十个鞋类品牌硕果仅存。在温州的其他传统行业内,情况也是大同小异。
这一切,将会伴随着一场资本风暴,迅速降临……
沉重的温州
10月,浙江,温州。风云地,英雄地。
温州,从来都不缺少英雄人物。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当地商人们一步一个脚印。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拉回雪片般的订单。温州,成为中国经济最早起飞的那只鸟儿。
以轻工业闻名的温州,素有“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之称……这里无疑是中国民营经济成长最快的区域之一。
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产业,一度创造了“温州制造”的辉煌。他们当中,有着多个行业的隐形冠军。没有人知道在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矗立着多少家工厂。750万温州人。每4个家庭就有一个民营企业老板。
然而,就在温州商人和温州制造在全世界高歌猛进的同时,土地、水、电等资源的严重匮乏短缺,让温州市密密麻麻的企业叫苦不迭。作为温州的新兴优势行业,龙湾区的不锈钢管件行业,年产量占国内市场70%、国际市场的1/7。但由于土地供应不足,企业们纷纷外迁至上海、江苏、丽水,甚至国外。
一向以“小狗经济”为豪的温州商人们,面对来自家门口的竞争,也会感到“狗咬狗”式的无奈:低水平集群让“温州制造”的利润无力对抗成本飞涨。
“一个知名品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起来的。没有财力很困难,所以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还是保持着传统来料加工赚钱的观念。比较省事。”一位温州老板表示,企业虽然也有自己的品牌。并印在所有业务员的名片上,但要想通过做品牌来翻身,实在是太难了。
“财力”从何谈起?!温州人对实业的偏爱人所共知,但温州籍的上市公司却寥寥无几。与之对应的是,温州资本外流的汹涌大潮,与日渐落潮的温州经济增长速度形成鲜明对比。温州人炒房、炒煤、炒油,甚至北上京城“炒国企”。就连温州人津津乐道的“民间融资”,也因为每年1000多亿的向外投资,日益囊中羞涩。
2006年,温州生产总值1834.38亿元,同比增长13.3%。从总量上看,在长三角城市中退居第七位;增速更是落在了第十五位,在浙江省居倒数第二位。“温州制造”的衰退,让“温州模式”陷入了尴尬境地。
有人认为,温州盛产最精明的生意人,却缺乏伟大的企业家。这个最为活跃的经济体,在埋头拉车的同时,似乎忘记了抬头看路。
这难道就是温州的宿命?
报喜
2007年8月16日,深交所的大屏幕显示:报喜鸟开盘价45元,下午收盘报收于48元。比发行价12.6元增加了两倍以上。
穿着灰色西服的温州报喜鸟集团董事长吴志泽和其他人一样,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他的身家也从最初的3.7亿元涨到14亿元。他淡淡地说了一句:“很好玩。”
吴志泽坦陈,之前“受了点刺激”。自雅戈尔1998年11月上市后,短短几年时间。资产便由初期的5.85亿元,急速放大到如今的七八百亿元,增长了100多倍。而报喜鸟在2006年,销售额虽然达到了3.45亿元,但专卖店数量只有550家左右。
“与雅戈尔、杉杉、红豆等上市企业相比,报喜鸟资产规模相对偏小,发展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目睹同行企业上市后资产井喷式的增长,吴志泽为报喜鸟迟迟没能实现上市感到遗憾。
实际上,这是报喜鸟的第二次上市操作。早在2000年前后,吴志泽就已面临危机:当时全国5.6万家服装生产企业竞争激烈,集团公司结构已经很难支撑快速发展。
对于温州民营企业而言,公司治理结构是上市最大障碍。家族式管理、企业关系错综复杂、财务混乱等,一直是“温州模式”的痼疾。
报喜鸟的上市史,也是吴志泽的“自我革命”历程。
1996年3月,报喜鸟集团由吴志泽家族拥有的浙江纳士制衣有限公司,联合浙江报喜鸟制衣有限公司、浙江奥斯特制衣有限公司合资设立。吴志泽意识到,没有品牌就无法发展,他决定舍弃家族模式,走联合经营之路。
在股权分散的同时,报喜鸟远离了家族式管理,力图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结构。如今,报喜鸟50%以上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系从外地引进,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在内的公司高管均为职业经理人。并且股东直系亲属不能在公司主要岗位任职,不能与公司进行关联交易。
此后几年中,报喜鸟通过不断蜕变,终于为今天成功上市打下了基础。也可以说,报喜鸟上市。为家族特征明显的温州企业们,提供了一个公司治理的范本。
上市后的报喜鸟。同时开始了新的梦想之旅。
吴志泽考虑的是,计划投资年产60万件中高档衬衫生产流水线技术改造项目,并新增年产10万套中高档西服的生产能力,及投资一个品牌设计研发中心。此外,吴志泽还计划改造其较为单一的特许加盟体系。他打算在北京、上海等全国21个中 心城市建设21家“直营”旗舰店和景观店。报喜鸟由此实现了经营与管理的同步升级。
就在报喜鸟上市当天,奥康、红蜻蜓、美特斯邦威、森马、红黄蓝等30多家温州民企集体到深交所观摩上市。看到飙升的股票,现场的温州老板们连连感叹,甚至有人声称要拿出计算器算算,要卖多少双鞋、多少件衣服,才能挣到那个数。
从这群温州老板跃跃欲试的表情当中不难发现,报喜鸟真的报了一个惊喜:“温州制造”即将进人新一轮的高速扩张。
危机感
2007年5月9日,鞋业大鳄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开始全球招股,并于5月23日在香港挂牌上市,成为港交所市值最大的内地零售股。按发行价6.2港元计,公司总市值已达514亿港元,一举步人世界十大鞋商之列。百丽上市后,“安踏”随后在港上市,市值规模也达到200多亿港元。
温州这个鞋服行业年产值达600亿元的城市,再也冷静不下来了。
“百丽、安踏、达芙妮都上市了,这会进一步拉大跟我们之间的距离。”温州奥康集团行政总监周威表示。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皮鞋制造商——奥康产生了兵临城下的危机感,同行拥有巨大的现金流,是件非常可怕的事。
有人预测,对于温州制造来说,目前的竞争不仅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而是“狮子吃老虎”!
事实上,“狮子吃老虎”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百丽上市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内,迅速收购了好几个品牌,其中包括一些相当大的品牌——这只“狮子”已经吃掉几只“老虎”了。随着一些鞋业大品牌被收购,原本主打女鞋市场的百丽,大刀阔斧地顺势挺进奥康盘踞的男鞋阵地。
这就是资本的力量。
“皮鞋制造的钱越来越难赚,奥康现在还有10%左右的净利,但随着劳动力和管理成本增加,利润将来会下滑到7%甚至更低。”奥康集团品牌总监罗会榕告诉记者。鞋类企业靠生产能力壮大,逐步积累资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但在资本市场内,企业将会呈现出几何级数般增长。要么等着被收购,被别人吃掉;要么就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
2007年9月13日,奥康集团总部大礼堂,镁光灯下,王振滔和班德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王振滔是奥康集团董事长。班德则是国际著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双方就此正式结成全球战略联盟,目标直指奥康两年内的上市计划。
“上市是必然的,目前已先后有高盛、麦格理等20家左右的投行和证券公司到奥康咨询参股上市等事宜,我们初步确定了5家候选者,接下来将选择其中2家进一步洽谈。”王振滔说,温州鞋业市场格局正面临根本性转变。
与此同时,100多家温州企业正静候上市,数十家企业张罗引进战略投资者,合资、并购、收购……成了温州老板们挂在嘴边的日常用语。“温州制造”即将步入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两种方式并用的时代。
温州正在升级。
资本战国
“震撼!”向来健谈的王振滔此时惜字如金。
雅戈尔、杉杉、红豆等公司在上市之前,分别只有60万套、30万套、25万套的男式西服年生产能力。但眼下已分别形成了150万、60万、57万套的年产能,平均增长了约2.5倍。面对这样的数字,王振滔只用两个字形容他的感觉。
让王振滔再次感到震撼的是,9月12日,百丽国际股价达到9.8港元,市值接近780亿港元。
“如果这些资金用来在全国布点。我们该怎么办?”王振滔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百丽国际将拿出24%~25%的筹资金额,用于在内地开设新店。按照既有计划,每年将新开1000家新店,建立更多的零售商城。
“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我们必须考虑资本的力量。”王振滔认为。
人民集团董事长郑元豹表示,未来5年内,计划将12家子公司中的部分企业分拆上市;在职业教育设备领域做到全国第一的亚龙科技集团董事长陈继权透露,公司正在直接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之间作选择。
其他的温州商人们也坐不住了:同样做鞋的钱金波打算让红蜻蜓上市:搞虚拟经营起家的美特斯邦威董事长周成建,被传出其企业要到香港上市:内地最大的低压电器企业正泰集团,计划明年在A股市场上市;伟明环保紧随其后;纸张批发业务量做到国内第二的圣为纸业,也将上市进程排在明后年。
即使没有计划上市的温州企业,也开始有意识地加入了资本市场:夏梦集团与杰尼亚集团合资、德力西集团和法国电器巨头施耐德合资、金狮啤酒“投身”英特布鲁……
目前,温州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有498家。超10亿元的企业有31家。温州市规划在2009与2010两年内,确保温州30家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65家以上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
上市或者引进战略投资者,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控制更多资源,管理也更加规范,成为社会公众化的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温州的大企业到了质变的阶段。这场资本大战,已经成为“温州制造”转轨、腾飞的突破口。
温州升级
在过去的30年里,温州的民营企业家凭借着“拎着一麻袋钱就开始独立创业”的精神,把一座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城市,硬是打造成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企之都”。
而现在,产业要升级,企业要壮大,民营企业家到底是继续做“土财主”还是投身资本市场?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随着家族企业的种种先天性不足和弊端的暴露,温州的一些企业家们清醒地意识到,要想把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必须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资本市场正好为这种变革提供了最合适的舞台。
奥康集团行政总监周威向记者分析到:“对温州制造而言,面临两个方面的升级:从原来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过渡。原来是以卖产品为主,进了原材料卖了成本价,然后递加一个利润百分数。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做品牌,奥康品牌以后也许可以剥离生产环节,仅凭品牌获取价值不菲的收益。”
“第二步,品牌经营又要向资本经营过渡,又是一个新的升级。奥康要想靠卖鞋做到一两百个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成为一个两百个亿的企业,是一个很快就可以实现的过程。而且通过资本市场吸纳更多资金,反过来可以加速企业的运营。这是奥康必须要走的路。我们相信。这也是未来很多企业要走的路。”
温州模式开始调头。
敢想敢干的温州人,再次毫不犹豫地打破传统,欣然迎接资本战国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温州政府开出了“上市一个,奖励200万”的高额“悬赏”。
一幕关于中国制造的资本大戏,正缓缓拉开帷幕……
编辑 白 勇
然而2006年,温州生产总值1834.38亿元,同比增长13.3%。从总量上看,在长三角城市中退居第七位;增速更是落在了第十五位,在浙江省居倒数第二位。有观点认为:“温州模式”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
这一次,“温州模式”如何破题?100多家企业静候上市,数十家企业准备引进战略投资者……
“温州制造”转向资本市场,标志着一个全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单纯依靠生产能力壮大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资本力量取得主宰,中国民营经济即将进入资本运营时代。而这,也许是整个“中国制造”升级的必由之路。
2007年,已经是陈有富从四川来温州打工的第6个年头。他熟知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地方,却不清楚整个温州有多少这样的工厂,有多少像他这样的工人,他更想象不到自己的下一个老板将会是谁。
陈有富是温州一家鞋厂的普通工人。站在流水线上,把一双又一双鞋面与鞋底用胶水粘合在一起,是他每天的工作。在温州,这样的计件工每月工资是1000多块,摊到每双鞋子上,只有几毛钱。
就是这样的工资。却让陈有富的老板感觉日子不好过:像他这样的熟练工越来越难招,随着工人工资等各项成本不断增加,工厂一年中只有五个月在赚钱,其余七个月,更多的是在赔本赚吆喝。老板去年初开了一家川菜馆和一家咖啡蛋糕店,至于鞋厂,“实在做不下去了,可能打算卖掉算了。”
同一双鞋,如果标着“中国制造”,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只有18美元,如果打上的是“意大利制造”,那么可能值80美元。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是大多数温州老板们的切肤之痛。
事实上,早些年温州鞋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大举攻城掠地时,这里的鞋企上万家之多。但近几年锐减到了只剩两三千家。将来,可能只有数十个鞋类品牌硕果仅存。在温州的其他传统行业内,情况也是大同小异。
这一切,将会伴随着一场资本风暴,迅速降临……
沉重的温州
10月,浙江,温州。风云地,英雄地。
温州,从来都不缺少英雄人物。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当地商人们一步一个脚印。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拉回雪片般的订单。温州,成为中国经济最早起飞的那只鸟儿。
以轻工业闻名的温州,素有“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之称……这里无疑是中国民营经济成长最快的区域之一。
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产业,一度创造了“温州制造”的辉煌。他们当中,有着多个行业的隐形冠军。没有人知道在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矗立着多少家工厂。750万温州人。每4个家庭就有一个民营企业老板。
然而,就在温州商人和温州制造在全世界高歌猛进的同时,土地、水、电等资源的严重匮乏短缺,让温州市密密麻麻的企业叫苦不迭。作为温州的新兴优势行业,龙湾区的不锈钢管件行业,年产量占国内市场70%、国际市场的1/7。但由于土地供应不足,企业们纷纷外迁至上海、江苏、丽水,甚至国外。
一向以“小狗经济”为豪的温州商人们,面对来自家门口的竞争,也会感到“狗咬狗”式的无奈:低水平集群让“温州制造”的利润无力对抗成本飞涨。
“一个知名品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起来的。没有财力很困难,所以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还是保持着传统来料加工赚钱的观念。比较省事。”一位温州老板表示,企业虽然也有自己的品牌。并印在所有业务员的名片上,但要想通过做品牌来翻身,实在是太难了。
“财力”从何谈起?!温州人对实业的偏爱人所共知,但温州籍的上市公司却寥寥无几。与之对应的是,温州资本外流的汹涌大潮,与日渐落潮的温州经济增长速度形成鲜明对比。温州人炒房、炒煤、炒油,甚至北上京城“炒国企”。就连温州人津津乐道的“民间融资”,也因为每年1000多亿的向外投资,日益囊中羞涩。
2006年,温州生产总值1834.38亿元,同比增长13.3%。从总量上看,在长三角城市中退居第七位;增速更是落在了第十五位,在浙江省居倒数第二位。“温州制造”的衰退,让“温州模式”陷入了尴尬境地。
有人认为,温州盛产最精明的生意人,却缺乏伟大的企业家。这个最为活跃的经济体,在埋头拉车的同时,似乎忘记了抬头看路。
这难道就是温州的宿命?
报喜
2007年8月16日,深交所的大屏幕显示:报喜鸟开盘价45元,下午收盘报收于48元。比发行价12.6元增加了两倍以上。
穿着灰色西服的温州报喜鸟集团董事长吴志泽和其他人一样,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他的身家也从最初的3.7亿元涨到14亿元。他淡淡地说了一句:“很好玩。”
吴志泽坦陈,之前“受了点刺激”。自雅戈尔1998年11月上市后,短短几年时间。资产便由初期的5.85亿元,急速放大到如今的七八百亿元,增长了100多倍。而报喜鸟在2006年,销售额虽然达到了3.45亿元,但专卖店数量只有550家左右。
“与雅戈尔、杉杉、红豆等上市企业相比,报喜鸟资产规模相对偏小,发展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目睹同行企业上市后资产井喷式的增长,吴志泽为报喜鸟迟迟没能实现上市感到遗憾。
实际上,这是报喜鸟的第二次上市操作。早在2000年前后,吴志泽就已面临危机:当时全国5.6万家服装生产企业竞争激烈,集团公司结构已经很难支撑快速发展。
对于温州民营企业而言,公司治理结构是上市最大障碍。家族式管理、企业关系错综复杂、财务混乱等,一直是“温州模式”的痼疾。
报喜鸟的上市史,也是吴志泽的“自我革命”历程。
1996年3月,报喜鸟集团由吴志泽家族拥有的浙江纳士制衣有限公司,联合浙江报喜鸟制衣有限公司、浙江奥斯特制衣有限公司合资设立。吴志泽意识到,没有品牌就无法发展,他决定舍弃家族模式,走联合经营之路。
在股权分散的同时,报喜鸟远离了家族式管理,力图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结构。如今,报喜鸟50%以上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系从外地引进,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在内的公司高管均为职业经理人。并且股东直系亲属不能在公司主要岗位任职,不能与公司进行关联交易。
此后几年中,报喜鸟通过不断蜕变,终于为今天成功上市打下了基础。也可以说,报喜鸟上市。为家族特征明显的温州企业们,提供了一个公司治理的范本。
上市后的报喜鸟。同时开始了新的梦想之旅。
吴志泽考虑的是,计划投资年产60万件中高档衬衫生产流水线技术改造项目,并新增年产10万套中高档西服的生产能力,及投资一个品牌设计研发中心。此外,吴志泽还计划改造其较为单一的特许加盟体系。他打算在北京、上海等全国21个中 心城市建设21家“直营”旗舰店和景观店。报喜鸟由此实现了经营与管理的同步升级。
就在报喜鸟上市当天,奥康、红蜻蜓、美特斯邦威、森马、红黄蓝等30多家温州民企集体到深交所观摩上市。看到飙升的股票,现场的温州老板们连连感叹,甚至有人声称要拿出计算器算算,要卖多少双鞋、多少件衣服,才能挣到那个数。
从这群温州老板跃跃欲试的表情当中不难发现,报喜鸟真的报了一个惊喜:“温州制造”即将进人新一轮的高速扩张。
危机感
2007年5月9日,鞋业大鳄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开始全球招股,并于5月23日在香港挂牌上市,成为港交所市值最大的内地零售股。按发行价6.2港元计,公司总市值已达514亿港元,一举步人世界十大鞋商之列。百丽上市后,“安踏”随后在港上市,市值规模也达到200多亿港元。
温州这个鞋服行业年产值达600亿元的城市,再也冷静不下来了。
“百丽、安踏、达芙妮都上市了,这会进一步拉大跟我们之间的距离。”温州奥康集团行政总监周威表示。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皮鞋制造商——奥康产生了兵临城下的危机感,同行拥有巨大的现金流,是件非常可怕的事。
有人预测,对于温州制造来说,目前的竞争不仅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而是“狮子吃老虎”!
事实上,“狮子吃老虎”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百丽上市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内,迅速收购了好几个品牌,其中包括一些相当大的品牌——这只“狮子”已经吃掉几只“老虎”了。随着一些鞋业大品牌被收购,原本主打女鞋市场的百丽,大刀阔斧地顺势挺进奥康盘踞的男鞋阵地。
这就是资本的力量。
“皮鞋制造的钱越来越难赚,奥康现在还有10%左右的净利,但随着劳动力和管理成本增加,利润将来会下滑到7%甚至更低。”奥康集团品牌总监罗会榕告诉记者。鞋类企业靠生产能力壮大,逐步积累资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但在资本市场内,企业将会呈现出几何级数般增长。要么等着被收购,被别人吃掉;要么就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
2007年9月13日,奥康集团总部大礼堂,镁光灯下,王振滔和班德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王振滔是奥康集团董事长。班德则是国际著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双方就此正式结成全球战略联盟,目标直指奥康两年内的上市计划。
“上市是必然的,目前已先后有高盛、麦格理等20家左右的投行和证券公司到奥康咨询参股上市等事宜,我们初步确定了5家候选者,接下来将选择其中2家进一步洽谈。”王振滔说,温州鞋业市场格局正面临根本性转变。
与此同时,100多家温州企业正静候上市,数十家企业张罗引进战略投资者,合资、并购、收购……成了温州老板们挂在嘴边的日常用语。“温州制造”即将步入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两种方式并用的时代。
温州正在升级。
资本战国
“震撼!”向来健谈的王振滔此时惜字如金。
雅戈尔、杉杉、红豆等公司在上市之前,分别只有60万套、30万套、25万套的男式西服年生产能力。但眼下已分别形成了150万、60万、57万套的年产能,平均增长了约2.5倍。面对这样的数字,王振滔只用两个字形容他的感觉。
让王振滔再次感到震撼的是,9月12日,百丽国际股价达到9.8港元,市值接近780亿港元。
“如果这些资金用来在全国布点。我们该怎么办?”王振滔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百丽国际将拿出24%~25%的筹资金额,用于在内地开设新店。按照既有计划,每年将新开1000家新店,建立更多的零售商城。
“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我们必须考虑资本的力量。”王振滔认为。
人民集团董事长郑元豹表示,未来5年内,计划将12家子公司中的部分企业分拆上市;在职业教育设备领域做到全国第一的亚龙科技集团董事长陈继权透露,公司正在直接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之间作选择。
其他的温州商人们也坐不住了:同样做鞋的钱金波打算让红蜻蜓上市:搞虚拟经营起家的美特斯邦威董事长周成建,被传出其企业要到香港上市:内地最大的低压电器企业正泰集团,计划明年在A股市场上市;伟明环保紧随其后;纸张批发业务量做到国内第二的圣为纸业,也将上市进程排在明后年。
即使没有计划上市的温州企业,也开始有意识地加入了资本市场:夏梦集团与杰尼亚集团合资、德力西集团和法国电器巨头施耐德合资、金狮啤酒“投身”英特布鲁……
目前,温州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有498家。超10亿元的企业有31家。温州市规划在2009与2010两年内,确保温州30家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65家以上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
上市或者引进战略投资者,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控制更多资源,管理也更加规范,成为社会公众化的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温州的大企业到了质变的阶段。这场资本大战,已经成为“温州制造”转轨、腾飞的突破口。
温州升级
在过去的30年里,温州的民营企业家凭借着“拎着一麻袋钱就开始独立创业”的精神,把一座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城市,硬是打造成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企之都”。
而现在,产业要升级,企业要壮大,民营企业家到底是继续做“土财主”还是投身资本市场?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随着家族企业的种种先天性不足和弊端的暴露,温州的一些企业家们清醒地意识到,要想把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必须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资本市场正好为这种变革提供了最合适的舞台。
奥康集团行政总监周威向记者分析到:“对温州制造而言,面临两个方面的升级:从原来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过渡。原来是以卖产品为主,进了原材料卖了成本价,然后递加一个利润百分数。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做品牌,奥康品牌以后也许可以剥离生产环节,仅凭品牌获取价值不菲的收益。”
“第二步,品牌经营又要向资本经营过渡,又是一个新的升级。奥康要想靠卖鞋做到一两百个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成为一个两百个亿的企业,是一个很快就可以实现的过程。而且通过资本市场吸纳更多资金,反过来可以加速企业的运营。这是奥康必须要走的路。我们相信。这也是未来很多企业要走的路。”
温州模式开始调头。
敢想敢干的温州人,再次毫不犹豫地打破传统,欣然迎接资本战国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温州政府开出了“上市一个,奖励200万”的高额“悬赏”。
一幕关于中国制造的资本大戏,正缓缓拉开帷幕……
编辑 白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