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43-01
肺心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是由肺、胸廓或肺动脉等慢性病变所引起的心脏病。本病在心、肺功能不全较显著时病情较复杂,易出现各种合并症。因此,对住院肺心病失代偿的患者,必须密切观察病情,细致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下面谈谈肺心病护理的一些体会。
病情观察
1.注意呼吸的改变:肺心病患者,原已有肺部疾串,加上感染,支气管分泌物增多,使换气与通气功能障碍加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更加显著,此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绀,呼吸困难,呼吸次数、节律和类型的改变等,故在护理中应随时注意这些变化。有了细致的观察,病情变化虽然轻微或在早期也能被觉察出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发现中枢性呼吸(如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点头呼吸等)提示有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存在,突然的呼吸次数增多及呼吸困难或骤停,常提示可能有呼吸道阻塞,必须及时找出原因并清除。应准备好各种急救器械及药物,如开口器、舌钳、压舌板、吸痰导管、吸引器、大注射器、供氧设备、人工呼吸器及中枢兴奋药等,以备急救应用。
2.注意神志的改变:肺心病发生脑病时常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早期表现为头痛、头昏、多汗、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神志恍惚。重症者出现烦躁不安、乱语、嗜睡、昏迷、抽搐或全身癫痫样发作。肺心病患者在夜间应多注意其病情变化。因夜间通气功能减弱,二氧化碳潴留会加重,以致常在深夜出现神志改变,而易被误认为熟睡未加注意。新入院病人,尤应全面掌握其病情变化规律,以便及时性发现肺性脑病。
3.注意痰量和性状、唇甲发绀的变化:这些变化能够反映肺部感染情况少通气、换气功能的改变,可供治疗参考。
心、肺功能衰竭的护理
1.按病情选择不同体位:呼吸困难者采取半坐卧倍数或前俯位;昏迷患者应取仰卧位,头转向一侧,避免咽喉分泌物堵塞气管;气管插管或切开的患者亦采取仰卧位。
2.给氧:慢性呼吸衰竭急性期有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时宜用低流量(2~3升/分)持续吸氧;急性呼吸衰竭有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都可用高流量(4~6升/分)吸氧。
3.观察患者有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征象:
发绀、烦躁、心率啬,常表示缺氧,可增加给氧量;面色潮红、出汗、嗜睡、血压升高,表示可能有二氧化碳潴留,须加强通气,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1.注意心搏、脉率和节律,观察尿量:可了解心力衰竭、心律紊乱和水肿等病情变化。
2.维持呼吸道的通畅:可采取鼓、转、拍、吸、雾五项措施。
3.鼓 对清醒患者鼓励用力咳嗽排痰。
4.转 经常转换体位以利痰液引流,并可防止褥疮发生。一般1~3小时转身1次。
5.拍 每次转换体位后拍背,通过拍的震动帮助痰液引流。拍背时五指并拢,指掌关节微屈,从肺底向上轻柔拍打,同时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6.吸 一般可将导管伸入咽喉部,患者咽喉部受刺激,诱发咳嗽,咳痰,再由插入的导管吸出痰液。无力咳痰的患者,经用鼓、转、拍等方法均无效者;可用导管连接吸引器吸痰。吸痰时要注意;1、以用12~14号端口及侧孔的导管为宜。吸痰前充分吸氧。2、插管时宜仰卧,术者迅速将导管送入气管内(此时患者应有咳嗽,声嘶,用水浸泡导管口有气泡溢出),然后开动吸引器吸痰。吸痰时动作要轻柔,负压不宜过大。3、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0~15秒种。时间过长肺泡内的氧气可能被吸清而造成窒息。本法临床应用有一定难度,另外还应警惕个别病例可引起呼吸心跳骤停。
7.雾 即雾化吸入。利用氧气、压缩空气、蒸气或超声波作动力,使药液雾化后吸入。这样有利于痰液变稀,易于排出。如吸入温热气雾还能消除支气管痉挛,减轻炎症消肿,减少呼吸阻力,从而改善通气功能。吸入含制菌药物还可控制感染,雾化吸入治疗时教会患者用口作深长吸气,在吸后稍微屏气,然后用鼻呼气。为提高雾化治疗效果,可在吸雾前吸清痰液,以免阻碍药雾进入较细的支气管;若痰液粘稠不易咯出或吸引,则需先雾化吸入后再排痰。因此可酌采用“吸”或“雾”。在进行机械通气时应每3~4小时雾化治疗1次。
机械通气的护理
机械通气是应用呼吸器给患者进行人工通气的一种疗法,可以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临床上常 用的呼吸机主要有同步和非同步两型。护士应熟悉各型呼吸器的性能和掌握其使用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观察其效果。呼吸器器的安装和患者的护理要求如下:
1.呼吸器安装并接连患者后先检查管道是否通畅,转动有无故障,机器运转声音是否正常,各种信号开关是否准確,患者使用后胸部有无起伏,两侧是否对称,有自主呼吸者呼吸器能否与其同步“合拍”。如呼吸器有故障,可行用手捏式简易呼吸器代替。
2.供氧的浓度和压力要适中。呼吸器的雾量要适中,每天的雾化量不宜超过200毫升。
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吸痰。如发现支气管痉挛,应及时使用解痉药。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测量呼吸、脉搏、血压及尿量。应用机械通气后,如患者安静,能于机械合拍,自主呼吸平衡规律,则反映呼吸器使用效果好。反之如患者烦躁不安,呼吸浅速鼻翼搧动,提示效果不佳。应详细检查原因及时处理。长时间使用呼吸器的患者应注意产生硷中毒、低血钾、低血氯、低血压、心律失常、气胸、肺水肿等病症,须定期做血液气体分析,注意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5.患者使用呼吸器后,对于管道连接器要及时消毒处理。
肺心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是由肺、胸廓或肺动脉等慢性病变所引起的心脏病。本病在心、肺功能不全较显著时病情较复杂,易出现各种合并症。因此,对住院肺心病失代偿的患者,必须密切观察病情,细致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下面谈谈肺心病护理的一些体会。
病情观察
1.注意呼吸的改变:肺心病患者,原已有肺部疾串,加上感染,支气管分泌物增多,使换气与通气功能障碍加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更加显著,此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绀,呼吸困难,呼吸次数、节律和类型的改变等,故在护理中应随时注意这些变化。有了细致的观察,病情变化虽然轻微或在早期也能被觉察出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发现中枢性呼吸(如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点头呼吸等)提示有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存在,突然的呼吸次数增多及呼吸困难或骤停,常提示可能有呼吸道阻塞,必须及时找出原因并清除。应准备好各种急救器械及药物,如开口器、舌钳、压舌板、吸痰导管、吸引器、大注射器、供氧设备、人工呼吸器及中枢兴奋药等,以备急救应用。
2.注意神志的改变:肺心病发生脑病时常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早期表现为头痛、头昏、多汗、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神志恍惚。重症者出现烦躁不安、乱语、嗜睡、昏迷、抽搐或全身癫痫样发作。肺心病患者在夜间应多注意其病情变化。因夜间通气功能减弱,二氧化碳潴留会加重,以致常在深夜出现神志改变,而易被误认为熟睡未加注意。新入院病人,尤应全面掌握其病情变化规律,以便及时性发现肺性脑病。
3.注意痰量和性状、唇甲发绀的变化:这些变化能够反映肺部感染情况少通气、换气功能的改变,可供治疗参考。
心、肺功能衰竭的护理
1.按病情选择不同体位:呼吸困难者采取半坐卧倍数或前俯位;昏迷患者应取仰卧位,头转向一侧,避免咽喉分泌物堵塞气管;气管插管或切开的患者亦采取仰卧位。
2.给氧:慢性呼吸衰竭急性期有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时宜用低流量(2~3升/分)持续吸氧;急性呼吸衰竭有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都可用高流量(4~6升/分)吸氧。
3.观察患者有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征象:
发绀、烦躁、心率啬,常表示缺氧,可增加给氧量;面色潮红、出汗、嗜睡、血压升高,表示可能有二氧化碳潴留,须加强通气,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1.注意心搏、脉率和节律,观察尿量:可了解心力衰竭、心律紊乱和水肿等病情变化。
2.维持呼吸道的通畅:可采取鼓、转、拍、吸、雾五项措施。
3.鼓 对清醒患者鼓励用力咳嗽排痰。
4.转 经常转换体位以利痰液引流,并可防止褥疮发生。一般1~3小时转身1次。
5.拍 每次转换体位后拍背,通过拍的震动帮助痰液引流。拍背时五指并拢,指掌关节微屈,从肺底向上轻柔拍打,同时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6.吸 一般可将导管伸入咽喉部,患者咽喉部受刺激,诱发咳嗽,咳痰,再由插入的导管吸出痰液。无力咳痰的患者,经用鼓、转、拍等方法均无效者;可用导管连接吸引器吸痰。吸痰时要注意;1、以用12~14号端口及侧孔的导管为宜。吸痰前充分吸氧。2、插管时宜仰卧,术者迅速将导管送入气管内(此时患者应有咳嗽,声嘶,用水浸泡导管口有气泡溢出),然后开动吸引器吸痰。吸痰时动作要轻柔,负压不宜过大。3、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0~15秒种。时间过长肺泡内的氧气可能被吸清而造成窒息。本法临床应用有一定难度,另外还应警惕个别病例可引起呼吸心跳骤停。
7.雾 即雾化吸入。利用氧气、压缩空气、蒸气或超声波作动力,使药液雾化后吸入。这样有利于痰液变稀,易于排出。如吸入温热气雾还能消除支气管痉挛,减轻炎症消肿,减少呼吸阻力,从而改善通气功能。吸入含制菌药物还可控制感染,雾化吸入治疗时教会患者用口作深长吸气,在吸后稍微屏气,然后用鼻呼气。为提高雾化治疗效果,可在吸雾前吸清痰液,以免阻碍药雾进入较细的支气管;若痰液粘稠不易咯出或吸引,则需先雾化吸入后再排痰。因此可酌采用“吸”或“雾”。在进行机械通气时应每3~4小时雾化治疗1次。
机械通气的护理
机械通气是应用呼吸器给患者进行人工通气的一种疗法,可以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临床上常 用的呼吸机主要有同步和非同步两型。护士应熟悉各型呼吸器的性能和掌握其使用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观察其效果。呼吸器器的安装和患者的护理要求如下:
1.呼吸器安装并接连患者后先检查管道是否通畅,转动有无故障,机器运转声音是否正常,各种信号开关是否准確,患者使用后胸部有无起伏,两侧是否对称,有自主呼吸者呼吸器能否与其同步“合拍”。如呼吸器有故障,可行用手捏式简易呼吸器代替。
2.供氧的浓度和压力要适中。呼吸器的雾量要适中,每天的雾化量不宜超过200毫升。
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吸痰。如发现支气管痉挛,应及时使用解痉药。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测量呼吸、脉搏、血压及尿量。应用机械通气后,如患者安静,能于机械合拍,自主呼吸平衡规律,则反映呼吸器使用效果好。反之如患者烦躁不安,呼吸浅速鼻翼搧动,提示效果不佳。应详细检查原因及时处理。长时间使用呼吸器的患者应注意产生硷中毒、低血钾、低血氯、低血压、心律失常、气胸、肺水肿等病症,须定期做血液气体分析,注意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5.患者使用呼吸器后,对于管道连接器要及时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