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小学的基本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愿意探索和热爱生活的儿童。本文分析了小学德育与社会课堂的综合性特点、开放性特点、实践性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德育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教学。同时,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如指导学生方法不恰当,缺少技术性;缺乏对课堂情境教学细节的捕捉进行了探讨,还探讨了突出课堂实践,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和提倡建设开放性课堂,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
小学阶段的品德和社会课是以孩子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学生的社会发展。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小学社会道德教育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全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那么,就根据考试成绩来看,看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怎么说,怎么做。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
(一)综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政治,历史,在多种学科的知识,涉及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的内容,多方面的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它像一个万花筒般的生活,为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作为学校教学的主体,特别是对道德和社会课程,教师应始终牢记学生的认知和经验,不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找新的问题,帮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实现世界。
(二)开放性
小学德育与社会课堂是一个充满时代色彩的课堂,反映了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材还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一些注重认知的范畴,有的侧重于情感体验,有的侧重于欣赏和理性分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锻炼了认知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实践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对儿童作为对象,内容丰富多彩,贯穿着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将生活融入课堂,把课堂带到生活。因此,小学德育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也应注重实践,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向社会开放,打开学生的视野。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常常出现的问题
(一)指导学生方法不恰当,缺少技术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收集教材内容的相关资料,并没有经过有效的引导,如分类、合理安排、有效渲染,导致学生不能明确材料的内容多与少、质量的好与坏,因老师精力有限、时间限制等原因,不能给予每一个学生合理的细致指导。
(二)缺乏对课堂情境教学细节的捕捉
在具体的小学德品德和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选择教学方法是:首先,学生模拟采访,进行一些学习成果展示,如一些小品剧等。好像是模拟学生的熟悉的生活场景,然而,这些生活场景的再现,也只是对生活的表象很浅的展现,教师只是对学生表演的内容,给了一个总结,但不深挖掘这些节目的内涵,教师的结论,只注重引导学生注意采访的内容和形式,在采访过程中,学生的仪态、语调的高低和谐水平反映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在教师的结论中没有反映,然而,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想立足于社会的最基本,且最关键的因素。
三、初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成果
(一)突出课堂实践,引导学生体验学习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是由其自身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获得的 假如对学生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对学生说教上面, 则会收效甚微。教师应努力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培养好奇心的过程中,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亲身感受体验,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和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例如,在苏教版小学道德和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六课的教学里面,根据课文题目,《我送老师一朵花》,组织学生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涉及到教师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教师的作用和影响有了普遍的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意识。
(二)提倡建设开放性课堂,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社会是最好的课堂。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现实要求教师主动提出教学活动,实现从“教材”到“教科书”的转变。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是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但教师不能因为教材,二把所有的思想观念局限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大力促进开放的课堂教学建设,通过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使彼此相互弥补,实现教学的生动、全面、系统化。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本质,注定了它强调学生在社会中学习收获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开放的课堂教学。
四、结语
要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设计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活泼、轻松、活泼、紧密的课堂气氛下,在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时,也享受到收获知识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杜振生.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 才智. 2015(16)
[2] 黄青.品德与社会课的“无痕教育”[J]. 新课程导学. 2014(10)
[3] 王其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性教学研究[J]. 学周刊. 2015(08)
[4]张利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科教文汇,2008(5).
[4]李秀琴.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J].新课程学习2010(3).
作者简介:
丁娆(1976~ ),女,籍貫:辽宁盖县,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品德与社会。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
小学阶段的品德和社会课是以孩子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学生的社会发展。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小学社会道德教育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全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那么,就根据考试成绩来看,看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怎么说,怎么做。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
(一)综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政治,历史,在多种学科的知识,涉及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的内容,多方面的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它像一个万花筒般的生活,为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作为学校教学的主体,特别是对道德和社会课程,教师应始终牢记学生的认知和经验,不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找新的问题,帮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实现世界。
(二)开放性
小学德育与社会课堂是一个充满时代色彩的课堂,反映了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材还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一些注重认知的范畴,有的侧重于情感体验,有的侧重于欣赏和理性分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锻炼了认知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实践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对儿童作为对象,内容丰富多彩,贯穿着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将生活融入课堂,把课堂带到生活。因此,小学德育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也应注重实践,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向社会开放,打开学生的视野。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常常出现的问题
(一)指导学生方法不恰当,缺少技术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收集教材内容的相关资料,并没有经过有效的引导,如分类、合理安排、有效渲染,导致学生不能明确材料的内容多与少、质量的好与坏,因老师精力有限、时间限制等原因,不能给予每一个学生合理的细致指导。
(二)缺乏对课堂情境教学细节的捕捉
在具体的小学德品德和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选择教学方法是:首先,学生模拟采访,进行一些学习成果展示,如一些小品剧等。好像是模拟学生的熟悉的生活场景,然而,这些生活场景的再现,也只是对生活的表象很浅的展现,教师只是对学生表演的内容,给了一个总结,但不深挖掘这些节目的内涵,教师的结论,只注重引导学生注意采访的内容和形式,在采访过程中,学生的仪态、语调的高低和谐水平反映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在教师的结论中没有反映,然而,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想立足于社会的最基本,且最关键的因素。
三、初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成果
(一)突出课堂实践,引导学生体验学习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是由其自身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获得的 假如对学生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对学生说教上面, 则会收效甚微。教师应努力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培养好奇心的过程中,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亲身感受体验,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和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例如,在苏教版小学道德和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六课的教学里面,根据课文题目,《我送老师一朵花》,组织学生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涉及到教师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教师的作用和影响有了普遍的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意识。
(二)提倡建设开放性课堂,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社会是最好的课堂。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现实要求教师主动提出教学活动,实现从“教材”到“教科书”的转变。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是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但教师不能因为教材,二把所有的思想观念局限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大力促进开放的课堂教学建设,通过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使彼此相互弥补,实现教学的生动、全面、系统化。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本质,注定了它强调学生在社会中学习收获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开放的课堂教学。
四、结语
要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设计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活泼、轻松、活泼、紧密的课堂气氛下,在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时,也享受到收获知识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杜振生.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 才智. 2015(16)
[2] 黄青.品德与社会课的“无痕教育”[J]. 新课程导学. 2014(10)
[3] 王其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性教学研究[J]. 学周刊. 2015(08)
[4]张利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科教文汇,2008(5).
[4]李秀琴.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J].新课程学习2010(3).
作者简介:
丁娆(1976~ ),女,籍貫:辽宁盖县,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品德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