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初探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slc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小学的基本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愿意探索和热爱生活的儿童。本文分析了小学德育与社会课堂的综合性特点、开放性特点、实践性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德育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教学。同时,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如指导学生方法不恰当,缺少技术性;缺乏对课堂情境教学细节的捕捉进行了探讨,还探讨了突出课堂实践,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和提倡建设开放性课堂,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
  小学阶段的品德和社会课是以孩子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学生的社会发展。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小学社会道德教育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全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那么,就根据考试成绩来看,看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怎么说,怎么做。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
  (一)综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政治,历史,在多种学科的知识,涉及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的内容,多方面的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它像一个万花筒般的生活,为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作为学校教学的主体,特别是对道德和社会课程,教师应始终牢记学生的认知和经验,不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找新的问题,帮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实现世界。
  (二)开放性
  小学德育与社会课堂是一个充满时代色彩的课堂,反映了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材还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一些注重认知的范畴,有的侧重于情感体验,有的侧重于欣赏和理性分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锻炼了认知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实践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对儿童作为对象,内容丰富多彩,贯穿着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将生活融入课堂,把课堂带到生活。因此,小学德育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也应注重实践,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向社会开放,打开学生的视野。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常常出现的问题
  (一)指导学生方法不恰当,缺少技术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收集教材内容的相关资料,并没有经过有效的引导,如分类、合理安排、有效渲染,导致学生不能明确材料的内容多与少、质量的好与坏,因老师精力有限、时间限制等原因,不能给予每一个学生合理的细致指导。
  (二)缺乏对课堂情境教学细节的捕捉
  在具体的小学德品德和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选择教学方法是:首先,学生模拟采访,进行一些学习成果展示,如一些小品剧等。好像是模拟学生的熟悉的生活场景,然而,这些生活场景的再现,也只是对生活的表象很浅的展现,教师只是对学生表演的内容,给了一个总结,但不深挖掘这些节目的内涵,教师的结论,只注重引导学生注意采访的内容和形式,在采访过程中,学生的仪态、语调的高低和谐水平反映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在教师的结论中没有反映,然而,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想立足于社会的最基本,且最关键的因素。
  三、初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成果
  (一)突出课堂实践,引导学生体验学习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是由其自身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获得的 假如对学生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对学生说教上面, 则会收效甚微。教师应努力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培养好奇心的过程中,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亲身感受体验,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和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例如,在苏教版小学道德和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六课的教学里面,根据课文题目,《我送老师一朵花》,组织学生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涉及到教师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教师的作用和影响有了普遍的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意识。
  (二)提倡建设开放性课堂,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社会是最好的课堂。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现实要求教师主动提出教学活动,实现从“教材”到“教科书”的转变。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是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但教师不能因为教材,二把所有的思想观念局限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大力促进开放的课堂教学建设,通过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使彼此相互弥补,实现教学的生动、全面、系统化。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本质,注定了它强调学生在社会中学习收获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开放的课堂教学。
  四、结语
  要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设计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活泼、轻松、活泼、紧密的课堂气氛下,在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时,也享受到收获知识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杜振生.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 才智. 2015(16)
  [2] 黄青.品德与社会课的“无痕教育”[J]. 新课程导学. 2014(10)
  [3] 王其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性教学研究[J]. 学周刊. 2015(08)
  [4]张利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科教文汇,2008(5).
  [4]李秀琴.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J].新课程学习2010(3).
  作者简介:
  丁娆(1976~ ),女,籍貫:辽宁盖县,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品德与社会。
其他文献
3年流失14310人  一面是儿科医生紧缺,一面是儿科医生不断流失。据专业调查机构统计,最近3年,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人数为14310人,占比10.7%。  一晚看了近300个病儿  冬夜12点,本是一天中最静的时刻,深圳某三甲医院儿科急诊室却嘈杂如菜市场。病儿太多,儿科医生贺兰希(化名)不得不加快问诊速度。这一晚,他在急诊看了近300个病儿,是普通门诊正常问诊量的3倍。  24小时倒班  全国状况一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60后曾被国人称作“弄潮儿”。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30岁左右,年富力强,激情四溢,是当时出国潮、下海潮的中坚力量。但这个称谓也意味着更多的风险与挑戰,意味着选择的悲喜与坎坷。老刘,就是其中的一个。  老刘,1963年生人,企业家。老刘这代人,身上有明显的保守和沧桑感,文革的记忆让他们格外重视制度和稳定,对体制有着先天的依赖。而老刘跟这代人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市场经济开始活跃的年代,他用
期刊
期刊
俗语“男怕入错行”,其实男女都一样;很多影视作品告诉女孩,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看有人“站着把钱挣了”,我们还得为斗米折腰……这些现象都指向一个命题,选择正确可以事半功倍——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选择大于努力的成立,有三个前提。一是社会的多元。多元意味着差异性,多元才有选择空间,多元化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40年,眼花缭乱的快速变迁,多少人因为瞄准或撞运大势而轻松成为赢家,又有多少人因
期刊
大学是信息高度汇集和流动的场所,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文化的传播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基础.大学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以知识创新和文化引领的职能促进大学人实现个体和社会
期刊
建筑材料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对工程造价具有很大影响,合理降低采购成本和提高管理质量,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资金利用率的主要方法,更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