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园林、古琴、绘画等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构建精神空间的艺术表达手法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意欲传达象外之旨,设计上采用小中见大;②追求含蓄,设计上蜿蜒曲折;③追求大巧若拙,设计上崇尚老境、枯境;④追求虚无空明的心境,设计表达上虚实结合;⑤崇尚隐逸思想,追求精神自由,设计上以山水为主体;⑥追求君子志向,选用比德植物;⑦追求宁静致远,艺术表现上以静为主。
关键词:精神空间:人居环境;艺术形式
1何谓精神?何谓精神空间?
建筑需要承载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会产生情感和记忆,人的思想和行为与时间交织构成文化。这些在建筑学的范畴中都可以称之为“精神”,即“精神”可以是人的情感、思想,也可以是普世的价值观、文化,而建筑是“精神”的载体[1]。总之,精神是人的灵魂支柱,人的生命有强大的力量,人的情感、人的智慧、人的追求都向着美好方向前进,中国哲人也一直追求这种精神特性,悠然自得,享受其中,一种真正倘佯自适的心境[2]。
构建精神空间的本质在于,让自己的心灵欲求有一种清明的思虑,使之趋赴一
种高尚的目标,这种空间被涵厚和化通了,就是获得了德性[3]。中国古人立志成圣贤,培养自己的德行操守,融化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行住坐卧言行举止等。故而,构建这样的精神空间,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地给予自己精神的鼓励和力量,同时也能带来精神的愉悦,使自己能够放下名利,不被世俗扰心。“精神空间”是建筑中承载了人类情感和文化的空间,是以某种思想哲学为主导而设计创造的空间。它反应建筑的意识,也反应设计者的意识;它与造访者的心灵对话,给予人震撼或者抚慰、喜乐或者哀怒[1]。这种空间也就类似于刘滨谊所说的第三层面的风景意向空间,达到了 “超道德价值”,是基于中国哲学的精神境界的,是求“精神”之真,这恰恰是大多数西方实践者尚未达到的认知层面[4]。而中国古人却通过精神空间的构建,修心养性,使自己生命的能量不断的提升,澈照自我、抵达明慧,升跃为通灵,从而激活一个优游自在的生命,构筑“宇宙我”飘逸且又恢弘的气象[5]。这也体现了价值论层面上的终极关怀—体现了人类思维的穿透力,体现了人类试图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嵌入宇宙的大化流行的图景中,以期完成对自我的超越和对自己人生的深层次透视,即达到超然物外的“缘心感悟”,也可以说是“精神体验”[6]。
2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精神空间艺术设计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都是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穿插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室内、半室内和室外空间。室外空间也就是庭院空间,是由建筑或廊、墙围合而成,主要包括井、庭、院、园这四种形式。亭廊等建筑的出现则意味着空间的渗透和层次的丰富。
古人在室外园林里堆山叠石、置亭理水,建造城市山林,满足园林主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情怀,从而满足自己精神愉悦的需求。而建筑内环境中的日常行为活动,同样也是“道”。人们在日常世俗活动中同样可以修身养性、提高精神境界,如琴、棋、书、画、诗、茶、花等等都是构建精神空间的艺术形式。
2.1园林艺术
对园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建筑空间或形式美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从更高层面看,园林实质是人类的精神家园[7]。中国古典园林本质就是文人造园,传达着文人的精神境界和典型性格。园林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含蓄、庭院深深、蜿蜒曲折,小中见大,虚实关系,崇尚隐逸、寄意云水,追求苍古等形式,无非不是构建文人理想中的精神空间,满足文人修心养性的目的。
2.2古琴艺术
古人有所谓士君子不撤琴瑟的说法,弄琴是文人境界的一种体现。弹琴,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调、人生旨趣,而是五代两宋以来文人艺术所推崇的大境界,这一境界的落实就在人心的安顿,在人心中的平和[8]。古琴由于音量的问题,更加注意抚琴环境的安静,主体自身的修养,平心静气才能进入音乐,进入希声境界,才能使奏者进入纯精神的领域。比如网师园南侧的狭小封闭式庭院里就设置了一个琴室。琴室远离喧闹的主景区,从入口几经曲折方能到达,幽邃安谧的气氛与操琴的功能十分协调。弹琴面对着这个小院,必定能够感受到一番寂静悠远的意境,表达着“知音难觅,宁对风月”的情怀。令人想起王维的《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诗意。主人悠然自得,弹琴长啸,与明月、深林和谐地构成一个完美自足、幽深清远的那个境界。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这也正是琴曲所要表达的主流思想,就是以道禅哲學为中心,宁静清幽的主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来概括:空、虚、寂、静、远、幽、淡、枯、古、孤、清等。
2.3绘画艺术
中国艺术是重品的艺术,绘画也是如此,松竹梅深受人们的喜爱,几乎成为永远的画题。植物作为人格的象征,君子比德的对象,文人们依然可以从植物中获得精神的鼓励,从而自勉,享受富足的精神世界。
中国艺术追求以形写神,中国绘画艺术追求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这种艺术的高妙难以语言表达。如王维的《雪中芭蕉》,大雪里竟有一株翠绿芭蕉。 “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王维的画不能光以写实写景观之,里面不可免的有抒情和寄意。我想雪中芭蕉所蕴含的深意应该是王维的自勉,纵是在无边的大雪里,也要有动人的翠绿之姿,能经霜雪而不萎谢。这种超拔于时空的创作,绝不是地理的求证所能索解的。我想这就是绘画艺术所追求的灵韵。
其次,中国绘画追求寂寞之境,荒寒之境,如文征明的《古木幽居图》,苍深野寒之趣盎然其间,这种高远的意旨、冷幽的情致特别能够打动人的心灵,真是一种灵魂的契会。
2.4其他
此外,建筑及室内的盆景、瓷器、书法、诗词也是古代人居建筑室内常见的艺术形式,在此就不做详述。有些艺术形式,可能不像园林、书、画那样具体而形象,但是却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活动,融于古人行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喝茶,插花、闻香,是古人每天都离不开的行为习惯,同时也是精神享受方式。品茗中追求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进而开阔心境,把心灵自由与人格的清静、恬淡、无为,融入淡淡的茶香中,以达到清洁品性、升华自我的境界[9]。此外,古人也多以焚香来祭拜和静心。中国人在闲暇中品香、吃茶、插花、抚琴、吹箫、挥毫、吟诗等所获取的那种乐趣,或称之为闲情逸致,构成了中国人优雅文明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睿智。茶道,花道、香道给予人丰富的味觉、嗅觉、视觉体验,也是建构精神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 3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精神空间设计的艺术性表达总结
中国古代文人向往归隐山林,隐逸在山水之间,向往自由解脱的精神天地,追求的永远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使自己能够合于大道。园林不是古代士大夫娱乐享受的场所,而是古代文人雅士修心养性的场所,是文人们远离政治疲累,寻找精神家园的乐土,是会心处不必在遠的濠濮间。 也是文人们放下名闻利养、远离五欲六尘的修心之所。总之,文人们构建精神空间形式多样,园林是最典型的精神家园,除园林之外,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甚至盆景、瓷器等都是满足精神生活的艺术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很懂生活,虽然物质上比较贫困,但是精神富足。在生活中,在一言一行中修炼自己的心性,使自己身心和谐,内心自在旷达。
人居环境空间设计手法,无非是围绕满足人的精神追求而设计。推而广之,中国艺术不仅是园林,琴棋书画,甚至茶道、花道,都是以这种精神追求为主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表1)。
3.1意欲传达象外之旨,设计上采用小中见大
古人追求意境表达,能够在有限的物景形态中表现无限,获得心灵的开拓与宁静、自如。追求象外之旨、言外之意,使物境与心境、与自由的精神融合成一体。关键是“心造其境”。故而,文人园林作为精神空间,是不以真实空间的大小作为衡量尺度的。于是设计上采用小中见大,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以意韵胜,而不拘泥于物象的模拟创造,实现了精神对现实局限的超越。以简约的景象、简远的意境传达给人以山林的意趣。总之,文人园林作为精神空间,是物境和心境的统一体,它们强调外在形态上的模山范水,以性情的舒展、心灵的自由为根本,带有不拘形迹的写意之美。半亩小园,咫尺山水,在感官体悟中,无异于整个宇宙人生。当然不仅仅是园林,绘画艺术中的以形写神,也是以有限表达无限,追求象外之旨。总之二者展现的都是一种生命的境界。绘画艺术上常以截取寥寥一角来表达景少意多、物小韵长的小中见大的智慧,和园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2追求含蓄,设计上蜿蜒曲折
中国文人们追求曲意婉转的性灵创造,曲尽其妙。曲线所关心的永远都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8]。故而设计表达上就是蜿蜒曲折,运用隔景表现丰富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院落空间,运用抑景表现曲径通幽处的意外与惊喜。
3.3追求大巧若拙,设计上崇尚老境、枯境
设计上通过选用古木、枯木,表达枯境、老境,表现老子“大巧若拙”、庄子“不材得终其天年”的人生智慧,体味“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人生哲理,故而崇尚苍古。
3.4追求虚无空明的心境,设计表达上虚实结合
设计表达上尽可能多地运用“虚”空间,去表达“空”境,推崇空灵淡逸的美,追求虚无空明、淡泊空灵的心境,不再有物是人非,不再有善恶对立,以这种浑然自在、澄明空寂的心境待人接物,安然淡远,以达到永恒的和谐。
3.5崇尚隐逸思想,追求精神自由,设计上以山水为主体
因为在山水审美中有了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山水比德命题和老子的“水几于道”的命题,二者共同形成中国山水文化哲性思维的开端,而之后通过庄子的逍遥游,游乎尘垢之外庄子式的自由带给人更广阔的审美对象(天地之大美),因此将人们的崇尚隐逸、寄情山水的情怀很自然地联系一起。同时将审美主体同外在的世界(包括山水乃至宇宙)联系起来。将山水自然成为主体心灵的一个环境、一个背景,通过修心养性,通过“心斋”、“坐忘”等达到“彷徨于尘垢之外”的绝对精神自由。山水“以形媚道”,“以神法道”,文人们在山水中去体悟“道”,含道映物、澄怀味象,这也成为文人们参禅悟道的最佳媒介,同时也实现了山水审美的最高追求—“畅神于山水”。故而设计上就是以山水为设计主体,表达隐逸思想,体现文人向往做“渔父”的自由,表现博大的宇宙天地和山水空间,故而中国古典园林本质上是一定是以山水为骨架的自然山水园。
3.6追求君子志向,选用比德植物
因为中国艺术是“重品”的艺术,文人们追求君子志向,尤为注重展现植物的个体美,就会选用比德植物,岁寒三友、四君子等植物自然成为文人们的最爱;
3.7追求宁静致远,艺术表现上以静为主
因为追求宁静、悠然而玄远的心境,禅学上有“自性静虑”一说,其要在于“静心”而澄照,故而艺术表现上以宁静清幽为主,园林是这样,琴、画上也是追求静寒、冷寂,瓷器也是宁静而渊澄,不会给人以喧闹、躁动之感。中国茶道注重喝茶的环境气氛,追求幽静古朴,清雅空灵,给人以精神放松和享受,追求的是一种素朴、淡泊、宁静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鹤.中国现代佛寺建筑的精神空间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7.
[2]王芳芳.中国精神生态语言符号载体的景观物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
[3]詹世友.论精神空间[J].人文杂志,2002(3)26-33.
[4]刘滨谊,廖宇航.大象无形﹒意在笔先——中国风景园林美学的哲学精神[J].中国园林,2017(9)5-9.
[5]朱良志.圣贤的气象[N].光明日报,2005-12-7.
[6]李哲,成玉宁.从隐喻到移情——基于体验的城市景观设计新观念[J].中国园林,2012(12)79-83.
[7]居阅时.江南建筑与园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97.
[8]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4:214;62.
[9]侯巧红.论中日茶道文化的意境与精神气质[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9):73-75.
田雨(1978—),性别女,籍贯(江苏省泰州市),徐州工程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园林设计、园林历史和文化。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文化自信背景下人居环境精神空间构建的研究”(编号2019SJA0996)资助
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研究”(编号YGJ-KC-2009)资助
关键词:精神空间:人居环境;艺术形式
1何谓精神?何谓精神空间?
建筑需要承载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会产生情感和记忆,人的思想和行为与时间交织构成文化。这些在建筑学的范畴中都可以称之为“精神”,即“精神”可以是人的情感、思想,也可以是普世的价值观、文化,而建筑是“精神”的载体[1]。总之,精神是人的灵魂支柱,人的生命有强大的力量,人的情感、人的智慧、人的追求都向着美好方向前进,中国哲人也一直追求这种精神特性,悠然自得,享受其中,一种真正倘佯自适的心境[2]。
构建精神空间的本质在于,让自己的心灵欲求有一种清明的思虑,使之趋赴一
种高尚的目标,这种空间被涵厚和化通了,就是获得了德性[3]。中国古人立志成圣贤,培养自己的德行操守,融化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行住坐卧言行举止等。故而,构建这样的精神空间,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地给予自己精神的鼓励和力量,同时也能带来精神的愉悦,使自己能够放下名利,不被世俗扰心。“精神空间”是建筑中承载了人类情感和文化的空间,是以某种思想哲学为主导而设计创造的空间。它反应建筑的意识,也反应设计者的意识;它与造访者的心灵对话,给予人震撼或者抚慰、喜乐或者哀怒[1]。这种空间也就类似于刘滨谊所说的第三层面的风景意向空间,达到了 “超道德价值”,是基于中国哲学的精神境界的,是求“精神”之真,这恰恰是大多数西方实践者尚未达到的认知层面[4]。而中国古人却通过精神空间的构建,修心养性,使自己生命的能量不断的提升,澈照自我、抵达明慧,升跃为通灵,从而激活一个优游自在的生命,构筑“宇宙我”飘逸且又恢弘的气象[5]。这也体现了价值论层面上的终极关怀—体现了人类思维的穿透力,体现了人类试图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嵌入宇宙的大化流行的图景中,以期完成对自我的超越和对自己人生的深层次透视,即达到超然物外的“缘心感悟”,也可以说是“精神体验”[6]。
2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精神空间艺术设计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都是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穿插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室内、半室内和室外空间。室外空间也就是庭院空间,是由建筑或廊、墙围合而成,主要包括井、庭、院、园这四种形式。亭廊等建筑的出现则意味着空间的渗透和层次的丰富。
古人在室外园林里堆山叠石、置亭理水,建造城市山林,满足园林主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情怀,从而满足自己精神愉悦的需求。而建筑内环境中的日常行为活动,同样也是“道”。人们在日常世俗活动中同样可以修身养性、提高精神境界,如琴、棋、书、画、诗、茶、花等等都是构建精神空间的艺术形式。
2.1园林艺术
对园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建筑空间或形式美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从更高层面看,园林实质是人类的精神家园[7]。中国古典园林本质就是文人造园,传达着文人的精神境界和典型性格。园林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含蓄、庭院深深、蜿蜒曲折,小中见大,虚实关系,崇尚隐逸、寄意云水,追求苍古等形式,无非不是构建文人理想中的精神空间,满足文人修心养性的目的。
2.2古琴艺术
古人有所谓士君子不撤琴瑟的说法,弄琴是文人境界的一种体现。弹琴,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调、人生旨趣,而是五代两宋以来文人艺术所推崇的大境界,这一境界的落实就在人心的安顿,在人心中的平和[8]。古琴由于音量的问题,更加注意抚琴环境的安静,主体自身的修养,平心静气才能进入音乐,进入希声境界,才能使奏者进入纯精神的领域。比如网师园南侧的狭小封闭式庭院里就设置了一个琴室。琴室远离喧闹的主景区,从入口几经曲折方能到达,幽邃安谧的气氛与操琴的功能十分协调。弹琴面对着这个小院,必定能够感受到一番寂静悠远的意境,表达着“知音难觅,宁对风月”的情怀。令人想起王维的《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诗意。主人悠然自得,弹琴长啸,与明月、深林和谐地构成一个完美自足、幽深清远的那个境界。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这也正是琴曲所要表达的主流思想,就是以道禅哲學为中心,宁静清幽的主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来概括:空、虚、寂、静、远、幽、淡、枯、古、孤、清等。
2.3绘画艺术
中国艺术是重品的艺术,绘画也是如此,松竹梅深受人们的喜爱,几乎成为永远的画题。植物作为人格的象征,君子比德的对象,文人们依然可以从植物中获得精神的鼓励,从而自勉,享受富足的精神世界。
中国艺术追求以形写神,中国绘画艺术追求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这种艺术的高妙难以语言表达。如王维的《雪中芭蕉》,大雪里竟有一株翠绿芭蕉。 “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王维的画不能光以写实写景观之,里面不可免的有抒情和寄意。我想雪中芭蕉所蕴含的深意应该是王维的自勉,纵是在无边的大雪里,也要有动人的翠绿之姿,能经霜雪而不萎谢。这种超拔于时空的创作,绝不是地理的求证所能索解的。我想这就是绘画艺术所追求的灵韵。
其次,中国绘画追求寂寞之境,荒寒之境,如文征明的《古木幽居图》,苍深野寒之趣盎然其间,这种高远的意旨、冷幽的情致特别能够打动人的心灵,真是一种灵魂的契会。
2.4其他
此外,建筑及室内的盆景、瓷器、书法、诗词也是古代人居建筑室内常见的艺术形式,在此就不做详述。有些艺术形式,可能不像园林、书、画那样具体而形象,但是却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活动,融于古人行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喝茶,插花、闻香,是古人每天都离不开的行为习惯,同时也是精神享受方式。品茗中追求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进而开阔心境,把心灵自由与人格的清静、恬淡、无为,融入淡淡的茶香中,以达到清洁品性、升华自我的境界[9]。此外,古人也多以焚香来祭拜和静心。中国人在闲暇中品香、吃茶、插花、抚琴、吹箫、挥毫、吟诗等所获取的那种乐趣,或称之为闲情逸致,构成了中国人优雅文明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睿智。茶道,花道、香道给予人丰富的味觉、嗅觉、视觉体验,也是建构精神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 3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精神空间设计的艺术性表达总结
中国古代文人向往归隐山林,隐逸在山水之间,向往自由解脱的精神天地,追求的永远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使自己能够合于大道。园林不是古代士大夫娱乐享受的场所,而是古代文人雅士修心养性的场所,是文人们远离政治疲累,寻找精神家园的乐土,是会心处不必在遠的濠濮间。 也是文人们放下名闻利养、远离五欲六尘的修心之所。总之,文人们构建精神空间形式多样,园林是最典型的精神家园,除园林之外,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甚至盆景、瓷器等都是满足精神生活的艺术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很懂生活,虽然物质上比较贫困,但是精神富足。在生活中,在一言一行中修炼自己的心性,使自己身心和谐,内心自在旷达。
人居环境空间设计手法,无非是围绕满足人的精神追求而设计。推而广之,中国艺术不仅是园林,琴棋书画,甚至茶道、花道,都是以这种精神追求为主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表1)。
3.1意欲传达象外之旨,设计上采用小中见大
古人追求意境表达,能够在有限的物景形态中表现无限,获得心灵的开拓与宁静、自如。追求象外之旨、言外之意,使物境与心境、与自由的精神融合成一体。关键是“心造其境”。故而,文人园林作为精神空间,是不以真实空间的大小作为衡量尺度的。于是设计上采用小中见大,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以意韵胜,而不拘泥于物象的模拟创造,实现了精神对现实局限的超越。以简约的景象、简远的意境传达给人以山林的意趣。总之,文人园林作为精神空间,是物境和心境的统一体,它们强调外在形态上的模山范水,以性情的舒展、心灵的自由为根本,带有不拘形迹的写意之美。半亩小园,咫尺山水,在感官体悟中,无异于整个宇宙人生。当然不仅仅是园林,绘画艺术中的以形写神,也是以有限表达无限,追求象外之旨。总之二者展现的都是一种生命的境界。绘画艺术上常以截取寥寥一角来表达景少意多、物小韵长的小中见大的智慧,和园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2追求含蓄,设计上蜿蜒曲折
中国文人们追求曲意婉转的性灵创造,曲尽其妙。曲线所关心的永远都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8]。故而设计表达上就是蜿蜒曲折,运用隔景表现丰富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院落空间,运用抑景表现曲径通幽处的意外与惊喜。
3.3追求大巧若拙,设计上崇尚老境、枯境
设计上通过选用古木、枯木,表达枯境、老境,表现老子“大巧若拙”、庄子“不材得终其天年”的人生智慧,体味“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人生哲理,故而崇尚苍古。
3.4追求虚无空明的心境,设计表达上虚实结合
设计表达上尽可能多地运用“虚”空间,去表达“空”境,推崇空灵淡逸的美,追求虚无空明、淡泊空灵的心境,不再有物是人非,不再有善恶对立,以这种浑然自在、澄明空寂的心境待人接物,安然淡远,以达到永恒的和谐。
3.5崇尚隐逸思想,追求精神自由,设计上以山水为主体
因为在山水审美中有了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山水比德命题和老子的“水几于道”的命题,二者共同形成中国山水文化哲性思维的开端,而之后通过庄子的逍遥游,游乎尘垢之外庄子式的自由带给人更广阔的审美对象(天地之大美),因此将人们的崇尚隐逸、寄情山水的情怀很自然地联系一起。同时将审美主体同外在的世界(包括山水乃至宇宙)联系起来。将山水自然成为主体心灵的一个环境、一个背景,通过修心养性,通过“心斋”、“坐忘”等达到“彷徨于尘垢之外”的绝对精神自由。山水“以形媚道”,“以神法道”,文人们在山水中去体悟“道”,含道映物、澄怀味象,这也成为文人们参禅悟道的最佳媒介,同时也实现了山水审美的最高追求—“畅神于山水”。故而设计上就是以山水为设计主体,表达隐逸思想,体现文人向往做“渔父”的自由,表现博大的宇宙天地和山水空间,故而中国古典园林本质上是一定是以山水为骨架的自然山水园。
3.6追求君子志向,选用比德植物
因为中国艺术是“重品”的艺术,文人们追求君子志向,尤为注重展现植物的个体美,就会选用比德植物,岁寒三友、四君子等植物自然成为文人们的最爱;
3.7追求宁静致远,艺术表现上以静为主
因为追求宁静、悠然而玄远的心境,禅学上有“自性静虑”一说,其要在于“静心”而澄照,故而艺术表现上以宁静清幽为主,园林是这样,琴、画上也是追求静寒、冷寂,瓷器也是宁静而渊澄,不会给人以喧闹、躁动之感。中国茶道注重喝茶的环境气氛,追求幽静古朴,清雅空灵,给人以精神放松和享受,追求的是一种素朴、淡泊、宁静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鹤.中国现代佛寺建筑的精神空间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7.
[2]王芳芳.中国精神生态语言符号载体的景观物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
[3]詹世友.论精神空间[J].人文杂志,2002(3)26-33.
[4]刘滨谊,廖宇航.大象无形﹒意在笔先——中国风景园林美学的哲学精神[J].中国园林,2017(9)5-9.
[5]朱良志.圣贤的气象[N].光明日报,2005-12-7.
[6]李哲,成玉宁.从隐喻到移情——基于体验的城市景观设计新观念[J].中国园林,2012(12)79-83.
[7]居阅时.江南建筑与园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97.
[8]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4:214;62.
[9]侯巧红.论中日茶道文化的意境与精神气质[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9):73-75.
田雨(1978—),性别女,籍贯(江苏省泰州市),徐州工程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园林设计、园林历史和文化。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文化自信背景下人居环境精神空间构建的研究”(编号2019SJA0996)资助
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研究”(编号YGJ-KC-2009)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