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莞市常平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 523560
摘要:本项目的规划设计采用岭南园林造景手法与现代园林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秉承生态、功能与文化相兼顾的理念,使整个园区最终勾勒出一幅“幽园岭南情,荔香迎莞常”的“城市庭院”画卷。该项目最大的亮点是将公园建设与原有地形和植被巧妙结合,在基本保留地形原貌的情况下营造的低碳、环保、节约型园林。
关键词:岭南特色;现代园林;节约型园林
1、项目概述
常平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部,地处珠三角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京九、广梅汕、广深三条铁路的交汇处,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质集散地。
项目选址于常平镇中部,毗邻东莞火车站及常平汽车站,周围人流密集,交通便利,公园面积约200亩(约13.3公顷)。
项目依据常平镇绿地系统规划及周边区位因素,充分发挥基地内资源最大化的原则,保留原有大面积荔枝林及生长态势较好的植被,以及可利用的场地、水体。
公园在常平镇绿地系统定位是城市“绿肺”,通过公园绿地改善城市小气候,力求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为市民提供一处城市氧吧,同时,因其处于几大交通枢纽地,是人流进入常平的重要通道及集散地,可谓是城市“客厅”。秉承生态、功能与文化相兼顾的理念,建设成为一处兼顾休闲、健身、康体、生态、观赏为一体的城市公园。
施工前 施工后
2、主题理念
根据对基地及周边用地性质考察分析,公园主题定为“城市客厅”,采用岭南园林造景手法与现代园林相结合的方式,将整个园区分为中轴景观区、康体娱乐区、果园休闲区和自然体验区四大景观特色区,营造出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岭南风格。使整个园区最终勾勒出一幅“幽园岭南情,荔香迎莞常”的“城市庭院”画卷。
3、详细设计
中轴景观区——主要包括主入口和中心活动广场,布局规整,空间开敞,视野开阔。通过对称式的景观建筑、跌水、自然山水、植物带等营造庄重大气的入口空间,形成公园重要的景观轴线。中轴景观线上,采用岭南建筑符号结合现代简洁设计手法设计了一座极具岭南特色的公园标志物,并在两侧点缀乡土树种凤凰木,营造“凤凰迎客”的富有浓郁岭南风情的入口景观。
康体娱乐区——位于中心广场旁,被果园和树林环绕,形成自然氧吧。在此设计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太极健身广场等,供人运动健身休闲,是一处有氧运动的理想场地。在绿化设计方面,结合其使用功能,主要选用具有遮阴效果较好的常绿树种,如南洋楹、小叶榕等,再点缀火焰木、金凤凰、大叶紫薇等不同花季的植物,营造一种“七彩迎夏”的氛围。
果园休闲区——位于中轴景观区的东侧,在区位上,环绕康体娱乐区,在此设计特色植物园和果园,并有木栈道穿梭其间,形成自然野趣的林地景观,主要供人游乐、观赏与采摘。绿化设计上尽可能保留原荔枝林,同时补植一些生长健壮,适应性强的荔枝品种,加强荔枝林的地域品牌效应,适当点缀桂花、白兰等芳香植物,营造一种“荔林飘香”的景观特色区。
自然体验区——作为公园的次路口区,位于中轴景观区的南侧,与果园休闲区相接,是整个园区水域面积最大的景观区,设计主湖面,结合其环境特点,选用莲花、水芙蓉等作为该区的特色植物,点植杨柳、海南蒲桃等适宜岸边生长的植物。湖中置岛,岛上桃树成林,浮于水面,特色栈道穿梭其间,湖光春色独具匠心,形成灵动、自然、趣味的休闲空间,达到一种“灵湖泛彩”的意境。
4、设计亮点
公园设计采用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技术,使整个公园建设达到了节约、环保、生态与低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竖向设计——尊重原有地形地貌,避免大挖大填,严格控制场地坡度及土壤安息角,尽量保证场地内部土方平衡,减少土方施工工程量,保护了原有表土、保留原有植物,充分发挥原有资源。建筑布局与园林空间形成“依坡就势,兼容并蓄”,使基地的利用达到最佳状态。巧妙地利用假山、叠水、景墙和花池等景观元素,对有陡坎、悬崖、黄土外露的驳岸进行高差消化处理,整个公园没有出现人工护坡、挡墙等;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微地形优化改造处理,使全园地形在外观上显得更自然生态,观赏性强。
现场设计,无缝对接,植物保护达到极致——在进行园路、场地、地形及绿化设计时,坚持以保护原有植物为前提,依托先进测绘仪器(全站仪),采用路让植物、景因植物而成的手法,运用现场设计的方式,把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真正落到实处。
设计前先应用全站仪把原有乔木进行全部测量定位,把乔木的位置定点到地形图上(因原地形图没有现状植物的位置),硬质景观避开原有植物,使原有植物得到保护。植物配置时,设计人员现场设计,根据现场植物群落状况、个别植物的外貌形态进行新植物组团的设计,从而使植物得到保护、得到充分的利用,真正实现低炭、环保;在植物配置形式上,采用自然式的配置手法,不作规则图案式设计,从而达到自然优美、易管和低养护成本的节约型设计;在植物品种选择方面,以乡土树种为主,不仅易养价廉,同时,营造出的植物景观富有当地本土特色。
水体设计——充分尊重原有场地,将原有多处分散水塘整合,形较好景观效果的主湖面,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同时,可做为园区绿化浇灌用水补给水源,也可用作暴雨期园区雨水调节池。排水设计采用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统一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雨水排水设计依据现有地形及设计标高合理设置雨水收集设施,植入“雨水花园”的理念,将园区水体作为绿化浇灌的伸缩蓄水池,结合溢水设计连接市政管网,设定安全水位线。
建筑设计——充分吸收当地的岭南建筑元素,如隐贤山庄、颂暇书室、培秀宅第等,采用与现代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建筑平面布局开敞通透,外观造型轻巧,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巧妙结合现有场地的山水背景,吸纳自然风景、融合人文元素,形成理想的山水人居模式。
施工前 施工后
5、结论
常平公园总体功能定位明确,尊重场地,充分发挥场地特有的景观基底,与周边城市界面紧密衔接,构成集休闲、健身、娱乐、交流于一身的理想空间。公园建成后环境优美、生态自然,深刻表现了岭南园林特色与人文风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生态优美的休闲场所。然而该项目最值得称道的是它充分的尊重自然,探索低碳、环保理念,是将乡土植物与现代园林巧妙结合的成功典范,也为今后城市绿地改造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
参考文献:
[1]朱武军《我国未来园林建造趋势》中国园林设计.2007年11月.
[2]黄家庆《园林施工技术》中国农林出版社.北京.2003年04月
摘要:本项目的规划设计采用岭南园林造景手法与现代园林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秉承生态、功能与文化相兼顾的理念,使整个园区最终勾勒出一幅“幽园岭南情,荔香迎莞常”的“城市庭院”画卷。该项目最大的亮点是将公园建设与原有地形和植被巧妙结合,在基本保留地形原貌的情况下营造的低碳、环保、节约型园林。
关键词:岭南特色;现代园林;节约型园林
1、项目概述
常平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部,地处珠三角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京九、广梅汕、广深三条铁路的交汇处,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质集散地。
项目选址于常平镇中部,毗邻东莞火车站及常平汽车站,周围人流密集,交通便利,公园面积约200亩(约13.3公顷)。
项目依据常平镇绿地系统规划及周边区位因素,充分发挥基地内资源最大化的原则,保留原有大面积荔枝林及生长态势较好的植被,以及可利用的场地、水体。
公园在常平镇绿地系统定位是城市“绿肺”,通过公园绿地改善城市小气候,力求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为市民提供一处城市氧吧,同时,因其处于几大交通枢纽地,是人流进入常平的重要通道及集散地,可谓是城市“客厅”。秉承生态、功能与文化相兼顾的理念,建设成为一处兼顾休闲、健身、康体、生态、观赏为一体的城市公园。
施工前 施工后
2、主题理念
根据对基地及周边用地性质考察分析,公园主题定为“城市客厅”,采用岭南园林造景手法与现代园林相结合的方式,将整个园区分为中轴景观区、康体娱乐区、果园休闲区和自然体验区四大景观特色区,营造出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岭南风格。使整个园区最终勾勒出一幅“幽园岭南情,荔香迎莞常”的“城市庭院”画卷。
3、详细设计
中轴景观区——主要包括主入口和中心活动广场,布局规整,空间开敞,视野开阔。通过对称式的景观建筑、跌水、自然山水、植物带等营造庄重大气的入口空间,形成公园重要的景观轴线。中轴景观线上,采用岭南建筑符号结合现代简洁设计手法设计了一座极具岭南特色的公园标志物,并在两侧点缀乡土树种凤凰木,营造“凤凰迎客”的富有浓郁岭南风情的入口景观。
康体娱乐区——位于中心广场旁,被果园和树林环绕,形成自然氧吧。在此设计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太极健身广场等,供人运动健身休闲,是一处有氧运动的理想场地。在绿化设计方面,结合其使用功能,主要选用具有遮阴效果较好的常绿树种,如南洋楹、小叶榕等,再点缀火焰木、金凤凰、大叶紫薇等不同花季的植物,营造一种“七彩迎夏”的氛围。
果园休闲区——位于中轴景观区的东侧,在区位上,环绕康体娱乐区,在此设计特色植物园和果园,并有木栈道穿梭其间,形成自然野趣的林地景观,主要供人游乐、观赏与采摘。绿化设计上尽可能保留原荔枝林,同时补植一些生长健壮,适应性强的荔枝品种,加强荔枝林的地域品牌效应,适当点缀桂花、白兰等芳香植物,营造一种“荔林飘香”的景观特色区。
自然体验区——作为公园的次路口区,位于中轴景观区的南侧,与果园休闲区相接,是整个园区水域面积最大的景观区,设计主湖面,结合其环境特点,选用莲花、水芙蓉等作为该区的特色植物,点植杨柳、海南蒲桃等适宜岸边生长的植物。湖中置岛,岛上桃树成林,浮于水面,特色栈道穿梭其间,湖光春色独具匠心,形成灵动、自然、趣味的休闲空间,达到一种“灵湖泛彩”的意境。
4、设计亮点
公园设计采用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技术,使整个公园建设达到了节约、环保、生态与低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竖向设计——尊重原有地形地貌,避免大挖大填,严格控制场地坡度及土壤安息角,尽量保证场地内部土方平衡,减少土方施工工程量,保护了原有表土、保留原有植物,充分发挥原有资源。建筑布局与园林空间形成“依坡就势,兼容并蓄”,使基地的利用达到最佳状态。巧妙地利用假山、叠水、景墙和花池等景观元素,对有陡坎、悬崖、黄土外露的驳岸进行高差消化处理,整个公园没有出现人工护坡、挡墙等;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微地形优化改造处理,使全园地形在外观上显得更自然生态,观赏性强。
现场设计,无缝对接,植物保护达到极致——在进行园路、场地、地形及绿化设计时,坚持以保护原有植物为前提,依托先进测绘仪器(全站仪),采用路让植物、景因植物而成的手法,运用现场设计的方式,把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真正落到实处。
设计前先应用全站仪把原有乔木进行全部测量定位,把乔木的位置定点到地形图上(因原地形图没有现状植物的位置),硬质景观避开原有植物,使原有植物得到保护。植物配置时,设计人员现场设计,根据现场植物群落状况、个别植物的外貌形态进行新植物组团的设计,从而使植物得到保护、得到充分的利用,真正实现低炭、环保;在植物配置形式上,采用自然式的配置手法,不作规则图案式设计,从而达到自然优美、易管和低养护成本的节约型设计;在植物品种选择方面,以乡土树种为主,不仅易养价廉,同时,营造出的植物景观富有当地本土特色。
水体设计——充分尊重原有场地,将原有多处分散水塘整合,形较好景观效果的主湖面,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同时,可做为园区绿化浇灌用水补给水源,也可用作暴雨期园区雨水调节池。排水设计采用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统一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雨水排水设计依据现有地形及设计标高合理设置雨水收集设施,植入“雨水花园”的理念,将园区水体作为绿化浇灌的伸缩蓄水池,结合溢水设计连接市政管网,设定安全水位线。
建筑设计——充分吸收当地的岭南建筑元素,如隐贤山庄、颂暇书室、培秀宅第等,采用与现代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建筑平面布局开敞通透,外观造型轻巧,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巧妙结合现有场地的山水背景,吸纳自然风景、融合人文元素,形成理想的山水人居模式。
施工前 施工后
5、结论
常平公园总体功能定位明确,尊重场地,充分发挥场地特有的景观基底,与周边城市界面紧密衔接,构成集休闲、健身、娱乐、交流于一身的理想空间。公园建成后环境优美、生态自然,深刻表现了岭南园林特色与人文风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生态优美的休闲场所。然而该项目最值得称道的是它充分的尊重自然,探索低碳、环保理念,是将乡土植物与现代园林巧妙结合的成功典范,也为今后城市绿地改造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
参考文献:
[1]朱武军《我国未来园林建造趋势》中国园林设计.2007年11月.
[2]黄家庆《园林施工技术》中国农林出版社.北京.2003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