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金三角”视线,让教育更趋公平
苏海峰
偶然的机会,我在网络上浏览到了《老师,警惕你的“金三角”》一文,感受颇深。什么是教师的“金三角”视线呢?教室内学生座位第一排的左右两端的位置,最后一排位于中轴线的位置三点连线,形成三角形,这部分区域是教师在课堂上最关注的区域,称为教师视线的“金三角”区域。“金三角”的面积取决于教师的声量、眼神、严谨情况、挪动位移、提问涉及人数等,一般声音洪亮、左顾右盼、严谨、高大、来回走动、经常提问的教师其视线面积就大,受影响的学生人数就多,反之则影响面小、影响人数少。处在“金三角”的中间第三、四排的位置常常是教师视线的落脚点,是师生交流的最佳区域,可称为“钻石区”。
原来,“金三角”视线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具有正负性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压根就没有 “金三角”意识。平时为了便于实验室的管理,我在开学第一天就固定了学生的座位;为了离学生近点,我上课站立的地点前移到了第一排。这些做法实属教育教学的“冷暴力”,导致班上有部分学生受到关注的程度低,致使教育的不公平长期存在。
改变现状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金三角”视线的运用恰恰能帮助我落实教育公平、提高教学效率。
1. 后移一排。受“六尺”讲台影响,站在与第一排学生并行的位置,虽然拉近了我与学生的交流距离,但疏忽了坐在第一排的学生。他们是痛苦的,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必须转过身来听课,只能看到我的侧影。为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第一排的座位空下,让学生从第二排开始就座。这一小小的改变,体现的是一种科学,扫除了以往视线上的盲区。
2. 重组置换。以往的分组基本按照各班班主任老师的排座顺序进行,没有根据科学学习的特点,缺少针对性。重组学习小组,人数还是4人,但要考虑好六个维度:身高、视力、性别、学习成绩、个性、互动效果,将学习小组的学习成绩差别控制到最小。每月根据观察记录、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对学习小组进行一次综合考评。结合考评结果根据实际需要对学习小组的座位区域进行调整置换。如把最优秀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调到非“金三角”区域,把整体下滑较大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调到“金三角”区域,把研究性学习小组内的学困生安排在“金三角”的中轴线上或“钻石区”内等。学习小组的重组与置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金三角”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3. 自我调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改变以往习惯性地站在教室某一地点的错误站法,实现自我调整以减少“金三角”的负面影响。如教师上课时视线有意识地转向非“金三角”区域,通过改变所站位置来改变“金三角”的覆盖面积和覆盖区域,提问时有意识地提问非“金三角”区域内的学生等。
教学是一门艺术,“金三角”视线的运用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有理由相信,“金三角”能让“弱势群体”沐浴暖暖的阳光,能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落实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空话!
(博客地址:http://www.qsg.cn/blog/user1/6/index.html 一瓶水印)
一些思考
王小庆
昨日夫人严厉地批判了我这一年中的学问和思想,认定我只顾世俗,不论高雅及“沉淀性”的东西,一旦碰着高手,便只有节节败退的份。我当时觉得委屈、气愤,想反驳却又找不出理由。今日上午,她的批判更犹若脑袋中的痛,挥之而不能去——原来在我自己,竟有许多的不是。
于我,思想的历史仿佛清楚明白得很:先文学,后美学,再哲学。可是哲学之后呢?好像去搞“教育”了。不是说教育不好,但夫人说我,每日做些技术性的东西,懒于思考了。因此该是幡然醒悟的时候了。
之前观摩“教育在线”上金星与郭初阳等人的舌战。金派亮出一道杀手锏:“到CNKI上搜索,有你几篇文章?”这话虽然幼稚,却令人发抖:有“思想”的人啊,你到底有多少学术?
我先前是抗拒学术的,以为学术便是非人。现在想来,那是学术的初步,是未到一定境界的表现。陈寅恪或者钱钟书也做学术,但是他们的思想,已经渗入到生命中的每一种理解。
看来有思想是好事,但没有学术的积累,思想便只如阴风那般,没有立足的方位,到头反会害了自己。郭初阳等君的思想,果敢而深刻,却未曾有大家的气魄;他们借教育的庇护做民主启蒙,借语文的研究做思想运动,却到底完成不了于人的最核心的理解。
其实思想也罢,学术也罢,都要读书做思考。但是,读怎样的书,十分要紧。“沉淀性”的书,无论是知识主义的还是思想主义的,都将指引你的人生。阅读是一种视野,就看你读什么。
所以回到“文学、美学、哲学”的路去吧,以前只知道其中有着趣味,却未曾细细体味,因此懵懵懂懂,遭人耍弄。学问的好处,便是可以保全自己,使自己健壮高大。
(博客地址:http://blog.cersp.com/70855/1317332.aspx 生活在别处)
本栏责任编辑 赵霭雯
苏海峰
偶然的机会,我在网络上浏览到了《老师,警惕你的“金三角”》一文,感受颇深。什么是教师的“金三角”视线呢?教室内学生座位第一排的左右两端的位置,最后一排位于中轴线的位置三点连线,形成三角形,这部分区域是教师在课堂上最关注的区域,称为教师视线的“金三角”区域。“金三角”的面积取决于教师的声量、眼神、严谨情况、挪动位移、提问涉及人数等,一般声音洪亮、左顾右盼、严谨、高大、来回走动、经常提问的教师其视线面积就大,受影响的学生人数就多,反之则影响面小、影响人数少。处在“金三角”的中间第三、四排的位置常常是教师视线的落脚点,是师生交流的最佳区域,可称为“钻石区”。
原来,“金三角”视线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具有正负性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压根就没有 “金三角”意识。平时为了便于实验室的管理,我在开学第一天就固定了学生的座位;为了离学生近点,我上课站立的地点前移到了第一排。这些做法实属教育教学的“冷暴力”,导致班上有部分学生受到关注的程度低,致使教育的不公平长期存在。
改变现状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金三角”视线的运用恰恰能帮助我落实教育公平、提高教学效率。
1. 后移一排。受“六尺”讲台影响,站在与第一排学生并行的位置,虽然拉近了我与学生的交流距离,但疏忽了坐在第一排的学生。他们是痛苦的,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必须转过身来听课,只能看到我的侧影。为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第一排的座位空下,让学生从第二排开始就座。这一小小的改变,体现的是一种科学,扫除了以往视线上的盲区。
2. 重组置换。以往的分组基本按照各班班主任老师的排座顺序进行,没有根据科学学习的特点,缺少针对性。重组学习小组,人数还是4人,但要考虑好六个维度:身高、视力、性别、学习成绩、个性、互动效果,将学习小组的学习成绩差别控制到最小。每月根据观察记录、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对学习小组进行一次综合考评。结合考评结果根据实际需要对学习小组的座位区域进行调整置换。如把最优秀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调到非“金三角”区域,把整体下滑较大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调到“金三角”区域,把研究性学习小组内的学困生安排在“金三角”的中轴线上或“钻石区”内等。学习小组的重组与置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金三角”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3. 自我调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改变以往习惯性地站在教室某一地点的错误站法,实现自我调整以减少“金三角”的负面影响。如教师上课时视线有意识地转向非“金三角”区域,通过改变所站位置来改变“金三角”的覆盖面积和覆盖区域,提问时有意识地提问非“金三角”区域内的学生等。
教学是一门艺术,“金三角”视线的运用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有理由相信,“金三角”能让“弱势群体”沐浴暖暖的阳光,能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落实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空话!
(博客地址:http://www.qsg.cn/blog/user1/6/index.html 一瓶水印)
一些思考
王小庆
昨日夫人严厉地批判了我这一年中的学问和思想,认定我只顾世俗,不论高雅及“沉淀性”的东西,一旦碰着高手,便只有节节败退的份。我当时觉得委屈、气愤,想反驳却又找不出理由。今日上午,她的批判更犹若脑袋中的痛,挥之而不能去——原来在我自己,竟有许多的不是。
于我,思想的历史仿佛清楚明白得很:先文学,后美学,再哲学。可是哲学之后呢?好像去搞“教育”了。不是说教育不好,但夫人说我,每日做些技术性的东西,懒于思考了。因此该是幡然醒悟的时候了。
之前观摩“教育在线”上金星与郭初阳等人的舌战。金派亮出一道杀手锏:“到CNKI上搜索,有你几篇文章?”这话虽然幼稚,却令人发抖:有“思想”的人啊,你到底有多少学术?
我先前是抗拒学术的,以为学术便是非人。现在想来,那是学术的初步,是未到一定境界的表现。陈寅恪或者钱钟书也做学术,但是他们的思想,已经渗入到生命中的每一种理解。
看来有思想是好事,但没有学术的积累,思想便只如阴风那般,没有立足的方位,到头反会害了自己。郭初阳等君的思想,果敢而深刻,却未曾有大家的气魄;他们借教育的庇护做民主启蒙,借语文的研究做思想运动,却到底完成不了于人的最核心的理解。
其实思想也罢,学术也罢,都要读书做思考。但是,读怎样的书,十分要紧。“沉淀性”的书,无论是知识主义的还是思想主义的,都将指引你的人生。阅读是一种视野,就看你读什么。
所以回到“文学、美学、哲学”的路去吧,以前只知道其中有着趣味,却未曾细细体味,因此懵懵懂懂,遭人耍弄。学问的好处,便是可以保全自己,使自己健壮高大。
(博客地址:http://blog.cersp.com/70855/1317332.aspx 生活在别处)
本栏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