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米非司酮伍米索前列醇抗早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目前较理想的抗早孕药物。对停经49天以内的自愿药物流产者,抗早孕流产率达90%以上。药物流产的应用,部分取代了传统的手术流产,减少了手术给受术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受到广大育龄妇女的欢迎,因此在妇产科广泛应用。但是,米非司酮不适用于患有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生殖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笔者在临床中接诊1例米非司酮诱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女,38岁,以“间断心慌3天,剧烈胸痛30分钟”为主诉于2008年12月31日上午9:30急诊入院。患者既往健康,无肝炎、结核传染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3天前无明原因出现心慌,为间断性,伴头晕,共发作2次,每次持续约2小时左右,无胸痛,胸闷,无发热、咳嗽、咳痰,1天前来我院就诊,门诊查12导同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早搏。查心肌酶谱示各项均在正常范围,于12:15行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查,因意外妊娠自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于当天晚上服米非司酮片25mg,次日早晨7:00再服25mg,约8:30突然出现胸痛,呈压榨性,伴胸闷,大汗,呈濒死感,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于9:00急诊接入院。查体:T 37℃,P 90次/分,R 21次/分,BP 90/60mmHg。神志清,精神紧张,面色苍白,大汗。急查心电图示:Ⅰ、AVL、V1~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约0.4mv,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约0.3mv,V1~3导联QRS波成QS型,立即取下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动态心电图显示于2008年12月31日上午8:26 Ⅰ、AVL、V1~6导联出现ST段逐渐抬高,T波耸立,V1~3导联QRS波逐渐演变成QS型。初步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立即给予吸氧5L/分;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嚼碎后吞服;美托洛尔片25mg,含服。开通静脉通道,静点硝酸甘油,急查心肌酶谱示CK 917U/L,CKMB 85U/L,LDH 430U/L,HBDH 328U/L,给予静脉溶栓、抗凝、抗缺血、对症等治疗,病情稳定后,于2009年1月12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冠状动脉分布呈右优势型,冠脉单支病变累及LAD,治疗19天,痊愈出院。
讨 论
米非司酮是一种受体水平的抗孕激素药物、可取代体内孕酮与孕酮受体结合产生较强的抗孕酮作用(对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比孕酮高5倍),能使蜕膜和绒毛组织变性,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导致子宫收缩、胎盘、胎膜与宫壁剥离,同时作用于宫颈,使之软化和扩张,利于宫内组织排出。米索前列醇是合成的前列腺素类药物,可使子宫平滑肌收缩,软化宫颈,扩张宫口。两者配伍应用主要通过使蜕膜绒毛细胞退化、凋亡、出血、剥脱、激活子宫平滑肌产生节律性收缩和扩张、软化宫颈而达到终止妊娠,并排出体外的目的[1]。米非司酮于1986年通过临床试验的途径引入我国,1992年国产米非司酮作为流产药品用于临床。由于服用米非司酮流产方便,可在家服药,不做手术,痛苦小,患者常常不遵医嘱自行服用终止早孕。
药物流产其实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患有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生殖及神经系统疾病者;患有米非司酮禁忌证,如肾上腺疾病、与内分泌有关的肿瘤;或前列腺素禁忌证,如青光眼、贫血、高血压、哮喘者;患有肝肾疾病、血栓病史或妊娠期皮肤瘙痒症者;过敏体质、带器妊娠或怀疑宫外孕者;吸烟每日超过10支或酗酒者,均不宜采用药物流产。此外,长期服用利福平、异烟肼、抗癫痫药、抗抑郁药、西米替丁、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抑制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及巴比妥药物者,亦不宜药流。服用药物流产期间,不可同时服用消炎痛、水杨酸、镇静剂及广谱抗菌素。药物流产不全采用刮宫方法治疗者,可能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再妊娠时存在蜕膜生长不良,妊娠组织粘连,增加不全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的机会。所以,药物流产尤其是重复流产,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容易发生生殖系统感染、下腹长期隐痛,甚至导致继发不孕。故患者不应盲目进行药物流产,要到正规医院在妇科医生指导下,严格掌握适应症来选择流产方式。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原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的基础上临床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阻塞。50%的死亡发生在心肌梗死后的1小时内,其原因为心律失常,最多见的原因是心室颤动[2]。急性心肌梗死是对人类健康最具威胁性的疾病之一,发病率有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危重症,具有来势凶狠,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一经诊断要争分夺秒进行抢救。首先给予休息、吸氧、镇静、止痛、监护等,有条件者可给予静脉溶栓或冠脉介入治疗,无条件者应尽快转至上级医院进行治疗。本例患者因自服米非司酮药物流产而诱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情危重,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道芬.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5~18周妊娠200例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3(8):721.
2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3.
病历资料
患者,女,38岁,以“间断心慌3天,剧烈胸痛30分钟”为主诉于2008年12月31日上午9:30急诊入院。患者既往健康,无肝炎、结核传染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3天前无明原因出现心慌,为间断性,伴头晕,共发作2次,每次持续约2小时左右,无胸痛,胸闷,无发热、咳嗽、咳痰,1天前来我院就诊,门诊查12导同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早搏。查心肌酶谱示各项均在正常范围,于12:15行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查,因意外妊娠自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于当天晚上服米非司酮片25mg,次日早晨7:00再服25mg,约8:30突然出现胸痛,呈压榨性,伴胸闷,大汗,呈濒死感,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于9:00急诊接入院。查体:T 37℃,P 90次/分,R 21次/分,BP 90/60mmHg。神志清,精神紧张,面色苍白,大汗。急查心电图示:Ⅰ、AVL、V1~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约0.4mv,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约0.3mv,V1~3导联QRS波成QS型,立即取下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动态心电图显示于2008年12月31日上午8:26 Ⅰ、AVL、V1~6导联出现ST段逐渐抬高,T波耸立,V1~3导联QRS波逐渐演变成QS型。初步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立即给予吸氧5L/分;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嚼碎后吞服;美托洛尔片25mg,含服。开通静脉通道,静点硝酸甘油,急查心肌酶谱示CK 917U/L,CKMB 85U/L,LDH 430U/L,HBDH 328U/L,给予静脉溶栓、抗凝、抗缺血、对症等治疗,病情稳定后,于2009年1月12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冠状动脉分布呈右优势型,冠脉单支病变累及LAD,治疗19天,痊愈出院。
讨 论
米非司酮是一种受体水平的抗孕激素药物、可取代体内孕酮与孕酮受体结合产生较强的抗孕酮作用(对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比孕酮高5倍),能使蜕膜和绒毛组织变性,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导致子宫收缩、胎盘、胎膜与宫壁剥离,同时作用于宫颈,使之软化和扩张,利于宫内组织排出。米索前列醇是合成的前列腺素类药物,可使子宫平滑肌收缩,软化宫颈,扩张宫口。两者配伍应用主要通过使蜕膜绒毛细胞退化、凋亡、出血、剥脱、激活子宫平滑肌产生节律性收缩和扩张、软化宫颈而达到终止妊娠,并排出体外的目的[1]。米非司酮于1986年通过临床试验的途径引入我国,1992年国产米非司酮作为流产药品用于临床。由于服用米非司酮流产方便,可在家服药,不做手术,痛苦小,患者常常不遵医嘱自行服用终止早孕。
药物流产其实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患有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生殖及神经系统疾病者;患有米非司酮禁忌证,如肾上腺疾病、与内分泌有关的肿瘤;或前列腺素禁忌证,如青光眼、贫血、高血压、哮喘者;患有肝肾疾病、血栓病史或妊娠期皮肤瘙痒症者;过敏体质、带器妊娠或怀疑宫外孕者;吸烟每日超过10支或酗酒者,均不宜采用药物流产。此外,长期服用利福平、异烟肼、抗癫痫药、抗抑郁药、西米替丁、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抑制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及巴比妥药物者,亦不宜药流。服用药物流产期间,不可同时服用消炎痛、水杨酸、镇静剂及广谱抗菌素。药物流产不全采用刮宫方法治疗者,可能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再妊娠时存在蜕膜生长不良,妊娠组织粘连,增加不全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的机会。所以,药物流产尤其是重复流产,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容易发生生殖系统感染、下腹长期隐痛,甚至导致继发不孕。故患者不应盲目进行药物流产,要到正规医院在妇科医生指导下,严格掌握适应症来选择流产方式。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原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的基础上临床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阻塞。50%的死亡发生在心肌梗死后的1小时内,其原因为心律失常,最多见的原因是心室颤动[2]。急性心肌梗死是对人类健康最具威胁性的疾病之一,发病率有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危重症,具有来势凶狠,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一经诊断要争分夺秒进行抢救。首先给予休息、吸氧、镇静、止痛、监护等,有条件者可给予静脉溶栓或冠脉介入治疗,无条件者应尽快转至上级医院进行治疗。本例患者因自服米非司酮药物流产而诱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情危重,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道芬.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5~18周妊娠200例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3(8):721.
2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