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蚁蚕
今天是2007年4月20日,同学汤心怡送给我六只蚕,我要拿回家养着。
我小心地捧着蚕盒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它们到底什么样子。仔细寻找,终于看到了比小蚂蚁还小的蚕,要不是它们在微微蠕动,还真找不到呢!它们的身体是褐色的,有极细的毛毛。我从书上得知,刚出生的蚕叫蚁
蚕。
前行
在喂养的过程中,我仔细观察了蚕的前进动作:尾脚和腹部无脚的最后两节,缩紧并拱起,尾脚紧钉住桑叶,便形成了一个“后浪头”,然后,“后浪头”急速伸直,前移,形成了“后浪”推“前浪”的蠕动动作,一直到头部,身体就前进一点,如此循环,就能前行了。
转弯
蚕转弯180度的动作才有意思呢:腹部的四对腹脚紧钉在桑叶上,前半身翘起,回转180度,然后再用三对胸脚紧扒在桑叶上,后半身松开,四对腹脚做跟进动作,便完成了一次180度的转弯。它们转弯的动作要领,每一步都清楚到位,就像体操运动员体操表演时放的慢镜头。
排便
蚕排便的过程挺好玩:尾部中间是肛门,两侧是斜着的板状尾脚,尾部背面有一尾板,排便时尾板一上翘,然后一收缩,便排出黑褐色的 便,约3毫米长2毫米粗,形状酷似一枚小桑葚。爷爷告诉我,蚕的 便晾干了是一种中药,叫蚕沙,可以清热解毒,治伤风感冒和偏头疼。有的人还用蚕沙做枕头呢!
吃食
蚕吃食才有趣呢:先从“绿色海洋”中寻取一片嫩叶,找定桑叶的边缘,仰头开吃,低头结束,一仰一低便结束一个吃食的动作。蚕小的时候,要把桑叶剪得细细的;等长大了,就可以吃整片的桑叶了。它们吃起食来非常专心,一会儿便吃光一大片桑叶。它们吃食的过程正是“蚕食”这个词语的真实写照。夜深人静时,窸窣作响的蚕食声很像一支优美的催眠曲,极有韵味!
蜕皮
在我的精心喂养下,蚕长得可快了,几天工夫已经有20来毫米长了。又过了十几天,我发现有一只蚕不吃也不动了。当时,我以为它病了,后来奶奶说,蚕要蜕皮了。它先从嘴边裂开一条缝,裂口越来越大,尾脚和腹脚紧扒住桑叶,身体往后缩,胸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旧皮被压缩成手风琴的“风箱”状。过了好大一会儿,它又往前爬,由于“风箱”失去了弹性,便露出了一节身体;再次后缩,胸的第二节和第三节的旧皮也成了失去弹性的“风箱”,又前爬,便又露出了一节身体。每露一节,大约需要20分钟,如此多次缩伸,约两个小时,淡黄色的旧皮便全部蜕掉,最后,嘴上的那层硬壳才脱落下来,现出白胖胖、鲜嫩嫩、软绵绵、洁净净的身躯,可爱极了!
作茧
经过四次蜕皮后,蚕不吃桑叶了,身体由白变黄,到处乱爬,仰着头,来回摆动着前半身,好像要寻觅什么,时而左,时而右,时而上,时而下,精神恍惚,焦躁不安。哦,原来它们是要“上山”作茧了。我从楼下找了干的细枝条和草,放在盒内,但奇怪的是,第一只作茧的蚕,选择了盒的一个角。利用盒的一个直角的两边,它的四对腹脚扒住盒底,翘起上半身,左右摆动头部,吐出丝粘结在两直角边上,形成了一面丝墙,这时的丝距很宽,约三到四毫米,然后,它爬在直立的丝墙上,在头的上部拉宽丝结网,以头上网为吊点,便开始吐丝作茧了。由上到中到下,形成了一个很薄的茧体,里边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它吐丝的动作就像村里盖房子的“抹灰工”,头部作左右的弧线摆动,但不像真正的抹灰工那样有规律。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它在一处看似有规律地摆动吐丝,一会儿又做一次大幅度的转移,到别处左右摆动吐丝了,我发现它吐丝的原则是,哪里薄就吐在哪里。蚕还是天生的建筑师呢!
蚕在薄薄的透明的茧里换头的动作才好看哩!从直立的体位开始,头慢慢回转到中部,继续回转,头和尾相接,突然间,尾部来了个急骤伸直,便头朝下尾朝上了。整个过程,很像一位体操运动员的精彩表演,但不同的是,蚕的“表演”是在不断吐丝状态下完成的。随着蚕茧的增厚,内部的形象渐渐模糊了,大约得用17个小时,经过蚕不辞劳苦地日吐夜织,一个吊茧便做好了。椭圆形的茧白白的、鼓鼓的,拿在手上晃一晃,里面还有蚕蛹的响声呢! 蚕吐丝作茧的全过程,让我想到了“作茧自缚”的成语,也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美诗句。
产卵
大约过了半个月,从茧的一端开了个孔,钻出来一个白色的蚕蛾,有翅膀但不会飞,只能近距离地拍打前行,寻找配偶。情投意合后交尾,交尾后的雄蚕一星期后死去,雌蚕产下了密密麻麻的淡黄色或褐色的卵,有小米粒那么大,一星期后,雌蚕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蚕的一生大约45天。在这短暂的一个半月中,它多吃快长,忙忙碌碌,日夜兼程,分秒必争,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我喜欢上了养蚕,今年养,明年养,后年还养……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小学五(3)班翟艺铭
指导老师:韩英华
灵犀一点:
第一段中,“仔细寻找”这个词语用得好,是通过描写观察者的动作来间接表现蚁蚕的小。而“比小蚂蚁还小”就是属于对蚁蚕直观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他把蚕完成行走、转弯、排便等每一个生命步骤时,肢体的每一个细节变化都刻画得很清楚。而且小作者还很擅长运用比喻呢,你看他把蚕行走时候躯体的起伏比喻为 “浪头”,转弯比喻成“体操运动员表演慢动作”等,既形象,又富有趣味。最后一段看似与观察无关,其实却是关键的一笔,因为作者不仅在用眼睛观察,还在用心思考,这才是最有效果的观察方法。
今天是2007年4月20日,同学汤心怡送给我六只蚕,我要拿回家养着。
我小心地捧着蚕盒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它们到底什么样子。仔细寻找,终于看到了比小蚂蚁还小的蚕,要不是它们在微微蠕动,还真找不到呢!它们的身体是褐色的,有极细的毛毛。我从书上得知,刚出生的蚕叫蚁
蚕。
前行
在喂养的过程中,我仔细观察了蚕的前进动作:尾脚和腹部无脚的最后两节,缩紧并拱起,尾脚紧钉住桑叶,便形成了一个“后浪头”,然后,“后浪头”急速伸直,前移,形成了“后浪”推“前浪”的蠕动动作,一直到头部,身体就前进一点,如此循环,就能前行了。
转弯
蚕转弯180度的动作才有意思呢:腹部的四对腹脚紧钉在桑叶上,前半身翘起,回转180度,然后再用三对胸脚紧扒在桑叶上,后半身松开,四对腹脚做跟进动作,便完成了一次180度的转弯。它们转弯的动作要领,每一步都清楚到位,就像体操运动员体操表演时放的慢镜头。
排便
蚕排便的过程挺好玩:尾部中间是肛门,两侧是斜着的板状尾脚,尾部背面有一尾板,排便时尾板一上翘,然后一收缩,便排出黑褐色的 便,约3毫米长2毫米粗,形状酷似一枚小桑葚。爷爷告诉我,蚕的 便晾干了是一种中药,叫蚕沙,可以清热解毒,治伤风感冒和偏头疼。有的人还用蚕沙做枕头呢!
吃食
蚕吃食才有趣呢:先从“绿色海洋”中寻取一片嫩叶,找定桑叶的边缘,仰头开吃,低头结束,一仰一低便结束一个吃食的动作。蚕小的时候,要把桑叶剪得细细的;等长大了,就可以吃整片的桑叶了。它们吃起食来非常专心,一会儿便吃光一大片桑叶。它们吃食的过程正是“蚕食”这个词语的真实写照。夜深人静时,窸窣作响的蚕食声很像一支优美的催眠曲,极有韵味!
蜕皮
在我的精心喂养下,蚕长得可快了,几天工夫已经有20来毫米长了。又过了十几天,我发现有一只蚕不吃也不动了。当时,我以为它病了,后来奶奶说,蚕要蜕皮了。它先从嘴边裂开一条缝,裂口越来越大,尾脚和腹脚紧扒住桑叶,身体往后缩,胸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旧皮被压缩成手风琴的“风箱”状。过了好大一会儿,它又往前爬,由于“风箱”失去了弹性,便露出了一节身体;再次后缩,胸的第二节和第三节的旧皮也成了失去弹性的“风箱”,又前爬,便又露出了一节身体。每露一节,大约需要20分钟,如此多次缩伸,约两个小时,淡黄色的旧皮便全部蜕掉,最后,嘴上的那层硬壳才脱落下来,现出白胖胖、鲜嫩嫩、软绵绵、洁净净的身躯,可爱极了!
作茧
经过四次蜕皮后,蚕不吃桑叶了,身体由白变黄,到处乱爬,仰着头,来回摆动着前半身,好像要寻觅什么,时而左,时而右,时而上,时而下,精神恍惚,焦躁不安。哦,原来它们是要“上山”作茧了。我从楼下找了干的细枝条和草,放在盒内,但奇怪的是,第一只作茧的蚕,选择了盒的一个角。利用盒的一个直角的两边,它的四对腹脚扒住盒底,翘起上半身,左右摆动头部,吐出丝粘结在两直角边上,形成了一面丝墙,这时的丝距很宽,约三到四毫米,然后,它爬在直立的丝墙上,在头的上部拉宽丝结网,以头上网为吊点,便开始吐丝作茧了。由上到中到下,形成了一个很薄的茧体,里边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它吐丝的动作就像村里盖房子的“抹灰工”,头部作左右的弧线摆动,但不像真正的抹灰工那样有规律。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它在一处看似有规律地摆动吐丝,一会儿又做一次大幅度的转移,到别处左右摆动吐丝了,我发现它吐丝的原则是,哪里薄就吐在哪里。蚕还是天生的建筑师呢!
蚕在薄薄的透明的茧里换头的动作才好看哩!从直立的体位开始,头慢慢回转到中部,继续回转,头和尾相接,突然间,尾部来了个急骤伸直,便头朝下尾朝上了。整个过程,很像一位体操运动员的精彩表演,但不同的是,蚕的“表演”是在不断吐丝状态下完成的。随着蚕茧的增厚,内部的形象渐渐模糊了,大约得用17个小时,经过蚕不辞劳苦地日吐夜织,一个吊茧便做好了。椭圆形的茧白白的、鼓鼓的,拿在手上晃一晃,里面还有蚕蛹的响声呢! 蚕吐丝作茧的全过程,让我想到了“作茧自缚”的成语,也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美诗句。
产卵
大约过了半个月,从茧的一端开了个孔,钻出来一个白色的蚕蛾,有翅膀但不会飞,只能近距离地拍打前行,寻找配偶。情投意合后交尾,交尾后的雄蚕一星期后死去,雌蚕产下了密密麻麻的淡黄色或褐色的卵,有小米粒那么大,一星期后,雌蚕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蚕的一生大约45天。在这短暂的一个半月中,它多吃快长,忙忙碌碌,日夜兼程,分秒必争,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我喜欢上了养蚕,今年养,明年养,后年还养……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小学五(3)班翟艺铭
指导老师:韩英华
灵犀一点:
第一段中,“仔细寻找”这个词语用得好,是通过描写观察者的动作来间接表现蚁蚕的小。而“比小蚂蚁还小”就是属于对蚁蚕直观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他把蚕完成行走、转弯、排便等每一个生命步骤时,肢体的每一个细节变化都刻画得很清楚。而且小作者还很擅长运用比喻呢,你看他把蚕行走时候躯体的起伏比喻为 “浪头”,转弯比喻成“体操运动员表演慢动作”等,既形象,又富有趣味。最后一段看似与观察无关,其实却是关键的一笔,因为作者不仅在用眼睛观察,还在用心思考,这才是最有效果的观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