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不起的宫女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ce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宫廷剧里,娘娘小主们的服装可谓争奇斗艳,身边伺候的宫女的着装,也不输给外头任何人。可你别被这些剧情迷惑了,在大清后宫,对宫女有一个至上的要求,那就是朴素。
  具体要求就是:禁止描眉画眼,也不能穿大红大绿的衣服。表面上看,这是遵循质朴的规矩,实际还有一层意思,你的风头岂能盖过主子?要是哪天皇帝来了,你比主子还花枝招展,倘若能够引起皇帝注意,一朝临幸,为嫔为妃,那算你走了狗屎运。如若不然,那你就是有“勾引皇帝”之嫌,估计主子就容不下你了。
  因此,规定宫女的穿着,一来为了用朴实无华衬托主子的光芒四射,二来也方便管理,一眼就能认出来谁是奴仆。因此在后宫里,每个季度都会给宫女发工作服。
  开春二月,内务府总要抽出几天时间来给宫女们量身定制夏衣。每个季节都一样,提前准备衣装。量身定做的衣服,为的就是保证你的衣着看上去得体大方,不要因为袖子太长或者裙子偏短而显得邋遢。这样的工作服每次发给你四套,每套都是全乎的,包括了底衣、衬衣、外衣和背心以及鞋袜。衣服的料子多为宁绸或春绸,夏天的时候,也会发纺绸质地的衣服。这些衣服的颜色基本就是淡绿色、深绿色、青绿色,或者紫褐色。如果宫里举行什么盛大节庆,则可以添一件红绸褂,抹点胭脂口红。但这样的日子是少之又少的。
  可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是花季雨季的少女们?即便再朴素的服装,也想穿出新意,也想斗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美丽。因此在袖口、领口、裤脚和鞋帮子上,都能看到宫女们不着痕迹的装饰,把从姑姑那里学来的完美刺绣展现得淋漓尽致。
  穿衣服讲究朴素利索爽眼,可住的地方就没那么尽如人意了。史料上记载,大清后宫的宫女们一般都是居住在宫室中的配殿耳房之中,“所居屋漏墙塌,巷十室,居十人”。由此可见宫女们不但居住的房子破旧,而且拥挤。
  宫女只要遵守规矩,就不会出什么大的岔子,即便享不了福,也不至于受太多的苦。最可怕的就是生病了。明朝后宫规定,宫女要是生病了,是没什么权利请医生到住处看病的,只能自己去药房,根据病情拿点药来吃。吃得好嘛,算幸运;吃不好,也就是拖着直到熬死。
  按照清随明制来看,清朝后宫的宫女也好不到哪里去,一样没有看病就医的权利。要是病得爬不起来了,就会被送到安乐堂中,苟延残喘等死;如若奇迹般地好了起来,则会被发配到浣衣局做清洗衣物的活计,基本不可能再回到主子身边伺候了。因此宫女生病,那叫一个伤不起。
  (摘自《大清后宫生存指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图/清朝蟠龙邮资明信片)
其他文献
上世纪90年代,每逢8月,山西的一条偏僻山沟里就会聚集一大批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学生,为期三个月的军政训练就此拉开序幕。  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糟糕的伙食,很快给这群意气风发的博士、硕士和学士一个下马威。  记得第一天结束训练,我们饿得前胸贴后背,站在食堂前面,恨不得马上开饭,没料到中队长说:“来,饭前再唱一支歌!”  歌声自然软弱无力,好多女生气若游丝。  中队长一脸凶相:“声音再大一点!唱不好这支歌,
期刊
“世纪老人”冰心先生是蜚声国内外的知名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生于1900年,享有99岁高寿。从她的生活细节中,不仅可以读懂其人生的追求,还可以感悟其养生的秘笈。  冰心常说养生的第一要旨是养心。“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是她的自勉词,也是她的生活准则。冰心的住處十分平常,绝无奢侈浮华之气,素而雅的书房也是她的卧室。她向人解释说,在享受方面要知足,在知识与贡献方面要知不足;应该做的事情就勇敢
期刊
一次,斯大林作报告,引述了他同一位爱说废话的官员的谈话。  斯大林:“你们那里播种工作怎样了?”答:“斯大林同志,您问的是播种情况吗?我们已经把大家完全动员起来了。”  斯大林:“那結果呢?”答:“斯大林同志,我们把问题都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了。”  斯大林:“提出问题以后呢?”答:“斯大林同志,我们已经有了计划,并且马上就会有所转变。”  斯大林:“到底怎么样了?”答:“斯大林同志,我们那里有了一些
期刊
“文革”时期,我被七斗八斗。一位坐得离我最近的女同事看我这样镇定,小声嘀咕:“你怎么还不死,要我早自杀了。”  我吃惊地看了她一眼,表示不解,因为自己未曾有过此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东北垃子山干校,听说另一连队一女性不堪忍受批斗,喝了敌敌畏死在高粱地里,结果以“畏罪自杀”了事。  可我,即使在那样肃杀之氛围里,也会可笑地暗想:我那么好看、那么心好的女孩,我干吗要死呢?  我的外婆23歲就做了遗
期刊
1972年秋,我初中毕业,下放插队到永康长城公社下店午生产队。一天,我收到一封寄自云南某县的信,是初中李同学所寄,大意是他已经到云南学镶牙手艺,云南山高水恶,举目无亲,师傅打骂,劳作辛苦,他每日眼泪拌饭,生活无趣,真想逃回家云云。  数载传书续友情  李是我初中时最要好的同学之一,也是唯一到我插队的地方来看过我的同学。和永康绝大多数小后生一样,他没能被推荐上高中,就出门学手艺了。我从他的信中读出他
期刊
“北京四大名医”中的汪逢春家在西河沿,离鹤年堂很近。那时候没有大医院,一条巷子一个中医馆,患者多,加之汪逢春名声大,上午出诊,七八十号人排队看病,自己写方子忙不过来,断完病症出方子,嘴里念,徒弟写。念得快,写得更快,那字乱得不成样子,只有鹤年堂的人认识,所以患者一般都来我们店抓药。一年两年时间久了,我们见着他的机会多了,也就熟了。  这老先生,一副圆框黑眼镜,学究的模样,读书多;胖胖的脸面,看着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