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发展在于教师,创新实验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实现实验教学的创新发展,就要在实验教学的观念上、课程理念上、教研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课改的要求,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和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创新实验教学 教研结合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有人说:“教育的发展在于教师。”创新实验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实现实验教学的创新发展,就要在实验教学的观念上、课程理念上、教研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适应课改要求,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和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一、树立新观念,推进实验教学创新发展。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都是“一讲、二看、三示范、照着课本做实验”,然而,“教育不在于获得有用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发展求知的能力。”因此,我有意识地在实验教学中,把知识的获得过程和方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考虑,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这不仅是获得知识的有效手段,而且蕴涵着极大的智慧潜能。学生一旦将这些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方法,他们就能在学习上、创作技能力上获得很大的发展。如我校学生褚德兴同学制作的《电热切割器》切割泡沫时,总是切不平、切不齐。爱动脑筋的他,又重新设计结构,将原来用竹木做的“骨架”更换成了用铝合金做“骨架”,使电热丝绷得更紧了;由原来用细铁丝做电热丝更换成了细钢丝,增大了电阻,增加了热量。经这么一改,就避免了切割时因电热丝绷得不紧、热度不够而造成切割不平、切割不齐的弊病。不但造型优美,还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适应新课程理念,创新实验教学过程。
基于这样理念,我改变过去“学徒式”的教学模式。创建“探究—创新”式教学模式。即: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获取有用的信息,内化成自己新的知识;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发明创造。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创设实验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利用教师的演示活动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例如:在执教五年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电磁铁》时,我只是让学生看到了我是怎样制作电磁铁的。做完后就插在我事先准备好的隐蔽的电源上,学生只能看到电磁铁吸铁的现象。同学们都感到好奇,都想马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出探究性的假设,引导学生自行获得知识。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小学科学新课标》)为此,我常常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设计问题解决的实验方案;将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创作;鼓励学生在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和毅力。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发明创造。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小学科学新课标》)我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讨论,使课堂出现学生思维活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机会,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全面。例如:在教学五年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简单电路》时,在电路里增加1节电池、1个电珠时,提出彼此观察:在组装的电路里,电珠亮度都一样吗?电珠“成串”的连接在一起,发光正常吗?怎样使两个电珠发光最亮?等等问题。让学生再度观察,再次实践。培养学生寻求多向、多维的交往形式。帮助学生对问题解决进行分析,把能力培养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结合起来。
三、教研结合,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小学科学新课标》)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不断修炼两个能力:一是教育教学能力,二是教科研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我们应积极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为此,我放弃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广泛查阅相关的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虚心向别人请教,一边学习一边摸索。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既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究的方法,又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我校教学的宗旨。为此,我探究性的改变了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操作实验。
例如,在教学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同学们先是根据电磁铁的构造开展了讨论。在十五个实验小组里,一、二、三、四、五、七实验小组的同学说与铁钉的粗细有关;六、七、八、十三实验小组的同学说与铁钉的长短有关;十一、十四、十五实验小组的同学说导线的长短有关;而九和十二实验小组的同学说与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进行小组交流时,同学们争论不休。这时我插嘴说:“实践出真知啊!”于是同学们就按各自的目标试验起来。验证结果与假设相符的同学是那样的兴奋与自豪;其他的同学不得不学着人家做实验了。经过实验后,同学们的认识得到了统一:“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的多少有关。线圈的匝数多,电磁铁的磁力大;线圈的匝数少,电磁铁的磁力小。”接着,同学们又围绕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开展了讨论,进行了分组试验。就这样按“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经过多年的在实验教学中探索,得出一条“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取结论;知识运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探究—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探究—创新”式教学,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硕果累累。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适应课程教学要求,坚持不断创新实验教学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小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就一定能不断发展,并且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辽宁教育》、《中小学电教》、《教育学》.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创新实验教学 教研结合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有人说:“教育的发展在于教师。”创新实验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实现实验教学的创新发展,就要在实验教学的观念上、课程理念上、教研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适应课改要求,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和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一、树立新观念,推进实验教学创新发展。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都是“一讲、二看、三示范、照着课本做实验”,然而,“教育不在于获得有用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发展求知的能力。”因此,我有意识地在实验教学中,把知识的获得过程和方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考虑,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这不仅是获得知识的有效手段,而且蕴涵着极大的智慧潜能。学生一旦将这些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方法,他们就能在学习上、创作技能力上获得很大的发展。如我校学生褚德兴同学制作的《电热切割器》切割泡沫时,总是切不平、切不齐。爱动脑筋的他,又重新设计结构,将原来用竹木做的“骨架”更换成了用铝合金做“骨架”,使电热丝绷得更紧了;由原来用细铁丝做电热丝更换成了细钢丝,增大了电阻,增加了热量。经这么一改,就避免了切割时因电热丝绷得不紧、热度不够而造成切割不平、切割不齐的弊病。不但造型优美,还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适应新课程理念,创新实验教学过程。
基于这样理念,我改变过去“学徒式”的教学模式。创建“探究—创新”式教学模式。即: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获取有用的信息,内化成自己新的知识;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发明创造。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创设实验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利用教师的演示活动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例如:在执教五年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电磁铁》时,我只是让学生看到了我是怎样制作电磁铁的。做完后就插在我事先准备好的隐蔽的电源上,学生只能看到电磁铁吸铁的现象。同学们都感到好奇,都想马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出探究性的假设,引导学生自行获得知识。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小学科学新课标》)为此,我常常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设计问题解决的实验方案;将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创作;鼓励学生在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和毅力。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发明创造。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小学科学新课标》)我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讨论,使课堂出现学生思维活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机会,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全面。例如:在教学五年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简单电路》时,在电路里增加1节电池、1个电珠时,提出彼此观察:在组装的电路里,电珠亮度都一样吗?电珠“成串”的连接在一起,发光正常吗?怎样使两个电珠发光最亮?等等问题。让学生再度观察,再次实践。培养学生寻求多向、多维的交往形式。帮助学生对问题解决进行分析,把能力培养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结合起来。
三、教研结合,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小学科学新课标》)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不断修炼两个能力:一是教育教学能力,二是教科研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我们应积极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为此,我放弃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广泛查阅相关的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虚心向别人请教,一边学习一边摸索。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既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究的方法,又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我校教学的宗旨。为此,我探究性的改变了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操作实验。
例如,在教学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同学们先是根据电磁铁的构造开展了讨论。在十五个实验小组里,一、二、三、四、五、七实验小组的同学说与铁钉的粗细有关;六、七、八、十三实验小组的同学说与铁钉的长短有关;十一、十四、十五实验小组的同学说导线的长短有关;而九和十二实验小组的同学说与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进行小组交流时,同学们争论不休。这时我插嘴说:“实践出真知啊!”于是同学们就按各自的目标试验起来。验证结果与假设相符的同学是那样的兴奋与自豪;其他的同学不得不学着人家做实验了。经过实验后,同学们的认识得到了统一:“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的多少有关。线圈的匝数多,电磁铁的磁力大;线圈的匝数少,电磁铁的磁力小。”接着,同学们又围绕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开展了讨论,进行了分组试验。就这样按“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经过多年的在实验教学中探索,得出一条“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取结论;知识运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探究—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探究—创新”式教学,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硕果累累。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适应课程教学要求,坚持不断创新实验教学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小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就一定能不断发展,并且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辽宁教育》、《中小学电教》、《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