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天涯社区有个关于家长素质的帖子很火,外婆带着2岁多的孙子在外面玩,因为孩子不喜欢上公共厕所,就让孩子直接在公共洗手池里小便,被旁人骂太脏太恶心后,孩子妈妈发帖求安慰,结果遭到所有网民新一轮的严厉斥责。有人就评论说,这就是在培养新一代的“蝗虫”!
从这个家长的出发点上说,孩子一进厕所就怕黑,会大哭,她心痛,也表示无奈(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为孩子量身定做一个童话故事,把上厕所变成游戏,就像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威尔?斯密斯陷入绝境,无家可归,只能带着孩子住地铁里的公厕,他说,我们一起去山洞里寻找恐龙吧,孩子在游戏中满足地躺在厕所地板上,睡着了。这就是当一个家长所需要的智慧)。潜意识里,她认为自己这个苦衷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宽容,小孩嘛,不懂事,对厕所感到恐惧,大人干嘛和小孩计较?
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孩子们在公众场合中,对贴着“禁止触摸”的物品上下其手、爬上标有“禁止拍照”的雕塑大摆POSE欢快留影、闯入封闭式护栏内兴奋地嬉戏——而他们的家长,就站在旁边,一脸宠溺地看着。孩子嘛,不在公德管辖之内。
通常在家庭内部,我们出于对小孩心智的考虑,会特别宽容他们的行为。我以及身边的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小孩容忍度都很高,以理解他们的需求、遵从他们的生长规律、尊重他们的自由意志、保护创意、鼓励探险、放开手让他们感知世界为由——我们允许他们滚一身泥巴、允许他们踩雨水、允许他们在家里墙壁上乱涂乱画、允许他们自由地放声大哭——因为在新派早教专家看来,哭也是孩子的权利。但是,什么时候,我们该坚决地说“不行”?除了安全的考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不要妨碍他人。
我一个朋友,结婚之前非常讨厌小孩,觉得所有小孩都特烦,但等到自己生了宝宝,立即化身圣母,可以理解并容忍孩子的各种自由主义言行。她带2岁半的女儿去旅游,因为女儿讨厌待在飞机里,于是深圳往返北京的路上,这位执着的宝宝都哭满了三四个小时。要知道,她女儿的声音以高亢嘹亮著称,女婴版帕瓦罗蒂,懂了吧。
想到这样的海豚音在飞机内响彻几小时,老实说,我有点毛骨悚然。我问她:你没有想过飞机上所有乘客的感受?他们没有一分钟能够休息,必须持续活在这可怕的噪音中,他们中可能有人神经衰弱,可能有人长期失眠,可能有人刚刚失恋。依我看,中国一点也没有礼崩乐坏,这种情况下,大家居然都忍了。
朋友也很无奈,她说什么方法都想过了呀,打女儿屁股,抱着她在飞机里走来走去地哄,给她喂奶、唱歌、讲故事,什么招都使了,她还是哭。孩子不习惯密闭空间,我有什么办法?是的,很多时候,我们会给孩子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他把玩具扔了,是因为处于扔东西的敏感期;他对邻居爷爷奶奶不理不睬,是因为跟他们不熟,但是,孩子的行为,总要有个界限吧?老实说,做了4年的家长,有个问题我确信不疑,如果你的孩子哪个缺点改不过来,除了先天生理智力原因,其他一切,都是因为你不够重视,只要你重视,都能搞定。孩子所有坏毛病,都是家长一手惯出来的。
如果我们当家长的,能够认识到妨碍他人是一种不道德、甚至是一种罪恶,我们就能想出办法。
当孩子在餐厅上蹿下跳的时候,家长会说,保安叔叔会来抓你哦。
当孩子看电影的时候踢前面的椅子,并且自制评论音轨的时候,家长呵斥,给我安静点,再动我揍你!
这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这种时刻最该植入的理念就是:“不要妨碍他人”——我们遵守道德,不仅仅是怕被保安抓、怕挨打,而是我们必须遵守,这是做人的底线。我们要不断地强调、和孩子一起探讨以及共同论证“不要妨碍他人”这件事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也曾经因为过于迷恋趣味主义教育,错失了很多和宝宝一起重新接受公民教育的机会。
一个成熟的社会是应该儿童优先,但不是让儿童优先违背公德,更不会因为有了孩子,就有了违反规则的特权。很多时候因为孩子,家长们反而更加为所欲为了。在深圳我遇到别人插队几率最高的地方,就是儿童医院,看病插队、打针插队,连排队等电梯都要插队,理由?我的孩子生病了啊,发烧了啊,但是他们忘了,别人的孩子也在生病……你插队,就违背了秩序、破坏了公平。廖一梅就说,女人有了孩子未必变得无私,更多变得更自私,好像顶着孩子的名义很多事都可以做了。
其实,有了孩子,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公共道德,因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欧美的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这是公德与私德的分野,也被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如果非要使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万恶的句子,那么我想应该是“不要让孩子输在道德的起跑线上”——为什么家长们不能忍受孩子在智力上、成绩上、才艺上落后于别人,却唯独能忍受孩子在道德上落后于别人呢?
这一次,我不是骂人,更多的,是自省。
从这个家长的出发点上说,孩子一进厕所就怕黑,会大哭,她心痛,也表示无奈(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为孩子量身定做一个童话故事,把上厕所变成游戏,就像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威尔?斯密斯陷入绝境,无家可归,只能带着孩子住地铁里的公厕,他说,我们一起去山洞里寻找恐龙吧,孩子在游戏中满足地躺在厕所地板上,睡着了。这就是当一个家长所需要的智慧)。潜意识里,她认为自己这个苦衷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宽容,小孩嘛,不懂事,对厕所感到恐惧,大人干嘛和小孩计较?
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孩子们在公众场合中,对贴着“禁止触摸”的物品上下其手、爬上标有“禁止拍照”的雕塑大摆POSE欢快留影、闯入封闭式护栏内兴奋地嬉戏——而他们的家长,就站在旁边,一脸宠溺地看着。孩子嘛,不在公德管辖之内。
通常在家庭内部,我们出于对小孩心智的考虑,会特别宽容他们的行为。我以及身边的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小孩容忍度都很高,以理解他们的需求、遵从他们的生长规律、尊重他们的自由意志、保护创意、鼓励探险、放开手让他们感知世界为由——我们允许他们滚一身泥巴、允许他们踩雨水、允许他们在家里墙壁上乱涂乱画、允许他们自由地放声大哭——因为在新派早教专家看来,哭也是孩子的权利。但是,什么时候,我们该坚决地说“不行”?除了安全的考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不要妨碍他人。
我一个朋友,结婚之前非常讨厌小孩,觉得所有小孩都特烦,但等到自己生了宝宝,立即化身圣母,可以理解并容忍孩子的各种自由主义言行。她带2岁半的女儿去旅游,因为女儿讨厌待在飞机里,于是深圳往返北京的路上,这位执着的宝宝都哭满了三四个小时。要知道,她女儿的声音以高亢嘹亮著称,女婴版帕瓦罗蒂,懂了吧。
想到这样的海豚音在飞机内响彻几小时,老实说,我有点毛骨悚然。我问她:你没有想过飞机上所有乘客的感受?他们没有一分钟能够休息,必须持续活在这可怕的噪音中,他们中可能有人神经衰弱,可能有人长期失眠,可能有人刚刚失恋。依我看,中国一点也没有礼崩乐坏,这种情况下,大家居然都忍了。
朋友也很无奈,她说什么方法都想过了呀,打女儿屁股,抱着她在飞机里走来走去地哄,给她喂奶、唱歌、讲故事,什么招都使了,她还是哭。孩子不习惯密闭空间,我有什么办法?是的,很多时候,我们会给孩子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他把玩具扔了,是因为处于扔东西的敏感期;他对邻居爷爷奶奶不理不睬,是因为跟他们不熟,但是,孩子的行为,总要有个界限吧?老实说,做了4年的家长,有个问题我确信不疑,如果你的孩子哪个缺点改不过来,除了先天生理智力原因,其他一切,都是因为你不够重视,只要你重视,都能搞定。孩子所有坏毛病,都是家长一手惯出来的。
如果我们当家长的,能够认识到妨碍他人是一种不道德、甚至是一种罪恶,我们就能想出办法。
当孩子在餐厅上蹿下跳的时候,家长会说,保安叔叔会来抓你哦。
当孩子看电影的时候踢前面的椅子,并且自制评论音轨的时候,家长呵斥,给我安静点,再动我揍你!
这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这种时刻最该植入的理念就是:“不要妨碍他人”——我们遵守道德,不仅仅是怕被保安抓、怕挨打,而是我们必须遵守,这是做人的底线。我们要不断地强调、和孩子一起探讨以及共同论证“不要妨碍他人”这件事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也曾经因为过于迷恋趣味主义教育,错失了很多和宝宝一起重新接受公民教育的机会。
一个成熟的社会是应该儿童优先,但不是让儿童优先违背公德,更不会因为有了孩子,就有了违反规则的特权。很多时候因为孩子,家长们反而更加为所欲为了。在深圳我遇到别人插队几率最高的地方,就是儿童医院,看病插队、打针插队,连排队等电梯都要插队,理由?我的孩子生病了啊,发烧了啊,但是他们忘了,别人的孩子也在生病……你插队,就违背了秩序、破坏了公平。廖一梅就说,女人有了孩子未必变得无私,更多变得更自私,好像顶着孩子的名义很多事都可以做了。
其实,有了孩子,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公共道德,因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欧美的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这是公德与私德的分野,也被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如果非要使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万恶的句子,那么我想应该是“不要让孩子输在道德的起跑线上”——为什么家长们不能忍受孩子在智力上、成绩上、才艺上落后于别人,却唯独能忍受孩子在道德上落后于别人呢?
这一次,我不是骂人,更多的,是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