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对高职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现状进行调查,并通过社会学资料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肇庆地区1574名高职学生手机网络成瘾进行分析。结果:高职学生手机网络使用存在成瘾现象,成瘾检出率较高,手机网络使用内容依次是聊天、看电视电影、玩微信微博、网购、玩游戏、学习。高职学生手机网络成瘾在性别、年级、独生子女情况、消费能力不存在差异,生源地上农村生源学生显著低于城市、城镇生源学生;高职学生非手机网络
【基金项目】
: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9年度中青年科技基金项目“高职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性研究”(Zqyq19-007)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高职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现状进行调查,并通过社会学资料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肇庆地区1574名高职学生手机网络成瘾进行分析。结果:高职学生手机网络使用存在成瘾现象,成瘾检出率较高,手机网络使用内容依次是聊天、看电视电影、玩微信微博、网购、玩游戏、学习。高职学生手机网络成瘾在性别、年级、独生子女情况、消费能力不存在差异,生源地上农村生源学生显著低于城市、城镇生源学生;高职学生非手机网络成瘾者在性别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二、三年级显著高于一年级,其他方面不存在差异。
其他文献
为了了解正念和生活满意度在压力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大学生压力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及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68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压力、正念、生活满意度与手机成瘾4个变量均显著相关;(2)正念和生活满意度在压力和手机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认为,压力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而且可以通过正念的中介作用以及正念和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两条
<正>现代生活中,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出门靠手机导航、用手机获取信息、通过手机休闲娱乐……此外,与电脑相比,在保留众多功能的同时,手机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是大多数人的必备装备,得到了人们的广泛使用。但是,有的人难以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行为,高频率和长时间地使用手机损害了自身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这种现象称为手机成瘾。手机成瘾会造成消极的后果,过度使用手机会影响我们的睡眠时间和质量,破坏
根据破坏性创新理论,我国高等在线教育在学校教育系统和教育服务产业中的发展路径可分为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通过分析两种发展路径的特点,比较二者的合理性后发现:学校教育系统利用资源优势定位在线学历学位教育市场,将在线教育作为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的催化剂,用以化解大学实体的合法性危机;教育服务产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定位非主流教育市场,以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打破传统高等教育设定的各种边
为了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过度依赖手机这一突出问题,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家校联系,并利用班会课、团队课、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树立远大的理想。
选取贵州省某高校大学生511名,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认知失败问卷、SCL-90抑郁分量表测量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认知失败和抑郁差异。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进行潜在剖面分析,比较手机成瘾不同倾向类别大学生在认知失败和抑郁得分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类别可分为高成瘾倾向(20.16%)、中成瘾倾向(50.10%)和低成瘾倾向(29.74%)三类,且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在认知失败和抑郁得分上均
流行音乐因简单易学、优美动听,获得人民群众的喜爱,而流行演唱专业是目前音乐艺术院校重点发展建设的专业。文章针对流行演唱教学问题,从流行唱法的演唱特征、流行唱法的基础演唱技巧训练、不同音乐风格表现下的技巧训练等方面进行探究。实践证明,掌握不同音乐风格的训练技巧,能提高流行唱法教学效率和质量,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和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有效预防干预儿童青少年手机使用和成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 213名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孩子自我报告和父母报告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每日手机使用时间中位数均为120.00 min。孩子年龄越大、具有更强的享乐和社交动机的儿童,使用手机的时间更长(β值分别为0.12,0.11,0.0
<正>近年来,手机在初中生群体中使用日益广泛,其在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的学生甚至产生过度使用甚至成瘾的问题。因此,了解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影响、手机使用成瘾的原因等,对增进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行为的理解,推动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手机使用行为进行合理指导至关重要。
信用评级是衡量债券信用风险,降低投资者与发行人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工具,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债券市场,由于债券评级的需求来源于监管机构的政策,不同于海外债券债券市场评级需求来源于投资者的情况,因此中国评级行业提供优质产品的动力和压力较小。在中国,人们普遍对债券评级的质量持负面看法。因为绝大多数中国债券的评级存在虚高的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债券信用评级准确性的怀疑。因此,研究信用评级的信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