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吉林农业·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点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现存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很多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32-2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与问题
  1.1 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偏大,普遍超标
  按照《村镇规划标准》的要求,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最高为150m2。然而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相关资料显示,在全国范围内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已高达1765万hm2,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人口约为92559万人(韩丹,冯长春),则可计算出全国范围内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高达191m2,比最高标准150m2高出27个百分点。部分地区,土地资源相对宽裕,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更是高达300m2,甚至超过400m2,相当于《村镇规划标准》最高指标的3倍。
  1.2 农村居民点集中程度低,数量多、规模小
  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这两个特点是同时存在。农村居民点数量多必然导致规模小,同理农村居民点规模小也会导致其数量多。农村居民点大多是在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过程中,农民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简单集中、定居后逐步形成的。有的村可能只有几户人家,没有任何配套设施。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决定着其配套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太小、数量多必将大大提高配套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成本,而且对于规划部门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3 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滞后,布局混乱
  农村有别于城市,农村居民点大多自然形成、发展、变迁,完全无规划可依,导致居民点结构和布局混乱。生产、生活功能区交错;房屋建筑侵占道路,“五颜六色”,层次不齐;道路迂回、坑洼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加之老房屋破旧翻新,农村住宅建设相应逐年增多。但是农村居民点规划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地区虽然制定了相关规划,但是规划不切实际、不合理或规划管理措施不力,导致没有有效地引导、规范农村居民点的建设行为。
  1.4 农村居民点人居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健全
  由于缺少整体规划、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导致农村居民点中各功能区交错,管理困难、相互制约;垃圾堆积处理滞后,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设施,下水管道设施,生活垃圾随处弃置,污水随意排放,“雨天污水横流,晴天秽气冲鼻”。
  2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估测
  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参照《村镇规划标准》:
  (1)由上表可知,国家规定的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最高限指标为150m2,按此最高指标计算,初步估计全国可节约农居点用地377万hm2。我们假设如果能将其中1/3的居民点用地复垦为耕地(李明辉),则初步估计可增加耕地面积126万hm2。
  (2)如果农村居民点用地主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觉悟,充分利用宅前屋后周边的所有土地,那么人均100m2建设用地已完全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点用地主体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李明辉),这样初步估计全国范围内可以整理出农村居点用地约839万hm2,以1/3复垦为耕地计,可新增耕地280万hm2。
  以上只是初步简单估算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在“退建还耕”中的潜力,由此看来已经具有巨大活力,虽然过程不会那么简单,但是实施的结果还是具有很大诱惑。况且在实施过程中,还会整体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完善用地结构、满足配套设施建设条件,改变农村居民点整体面貌,全方位的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优势。
  3 对策建议
  土地是一种珍贵的稀缺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的稀缺性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如何将有限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人类利益,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描述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国家方面,应该完善相关土地管理、保护、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让土地集约利用有制度可寻,有法律可依。
  制度方面,首先,国家应该加强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从制度上杜绝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现象的发生;其次,面对农村宅基地扩张的趋势,国家应该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明确农民宅基地用地指标,防止宅基地乱批乱建,划分宅基地管理具体责任单位,对宅基地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同时在不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条件下,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从根源上制止宅基地的扩张;最后,国家应该建立完善农村宅基地乱批乱建处罚制度,对于责任单位、具体责任人失职或农民未经许可改建、扩建行为给予勒令拆除、罚款、处分等处罚。
  立法方面,首先,国家应在《土地管理法》《耕地保护法》的基础上出台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法、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法、农村宅基地保护法等具体相关法律,在保护农民宅基地权益的同时约束农民宅基地使用行为,规范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行政行为,为农村居民点科学规划提供法律依据;其次地方各级政府应参照国家相关法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农村居民点管理、规划、宅基地审批的相关规定,以此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法律规范。
  (2)政府职能部门,如土地管理部门、规划部门,建设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等应通力合作、信息共享、积极配合,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规划、管理工作。
  切实落实农村建设规划先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合理、联系实际的规划,便是农村居民点发展的“规矩”。对于全国少部分农村而言,规划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正确对待,同时也存在规划方案脱离实际,束之高阁,难以执行等现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项目区域的实际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并将上级规划与基层规划相结合,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基层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并为上级规划提供具体参数,短期规划为长期规划服务,长期规划作为短期规划的最终目标。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在不违背规划初衷的前提下,对规划进行细部控制,动态调节。   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首先,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防止、杜绝土地管理工作中“潜规则”现象。其次,在农村居民点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动态跟踪管理,建立领导负责制,发现异情立即处理,防止“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最后,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实施政务公开工作,一方面加强工作人员的自检行为,另一方面便于群众了解政府行为、目的,展开配合,同时便于群众监督,提高政府公信力。
  (3)乡、县级政府,作为农村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发展措施。
  村屯归并。由于部分农村,规模小、人口少,布局分散,从而导致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对外交通不方便。针对此情况乡、县级政府应该采取政策引导,将符合条件的自然村合并为相对集中的中心村,一方面大大减少农村居民点数量,另一方面可以完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闲置宅基地回购,统筹安排。针对空心村,大量居民点用地废弃、闲置,乡、县级政府应该加强干预,将这部分土地利用起来,加强农村宅基地的流转。部分农民由于收入增加后在城镇购房,现用宅基地闲置,政府应该以回购或促成交换等方式充分利用该部分闲置宅基地。对需要安排宅基地的新户和住房条件比较差的住户,在村内进行统筹安排,逐步形成新村,实现缩减农村居民点占用地面积的目的。
  提高建筑容积率。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乡、县级政府应该适当放宽住宅建筑容积率限制,政策引导农民由平面扩大住房面积转变为立体扩大住房面积,由宅院式向多层公寓式楼房发展,既满足了农民对宽房大屋的需求,又节省了土地资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积极介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并为多层建筑施工提供技术、人才、资金支持,从而形成农村“小楼区”、“别墅区”等富有特色的农村居民点。
  (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土地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或全球定位系统,对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以县为单位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要尽快建立全县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努力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5)加强农民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意识。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应该提高农民保护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加强农民学习相关法律、了解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紧迫性与必然性,充分认识到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的压力,从思想上转变生产、生活观念,主观上要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10:173-174.
  [2] 韩丹,冯长春,古维迎.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5):29-35.
  [3] 李明辉,张文开.闽清县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J].韶关学院学报,2010,(9):84-89.
  [4] 马佳.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动力与激励机制初探[J].广东土地科学,2007(5):38-41.
  [5] 吕宜平,贾维花,王慧.基于RS/GIS的曲阜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4):45-47.
  作者简介:姚梦月(1986-),男,江苏连云港人,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农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其他文献
摘要:抓好部队农副业绿色生产是部队健康工程的重要任务,文章简要探讨了抓好部队农副业绿色生产的新途径,希望对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部队;农副业;绿色生产;途径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20-1    抓好部队农副业绿色生产工作是部队农副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部队的日常农副产品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依賴的是部队
信息化变革背景杭州新三联电子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单面印制板,公司占地面积23000m2,建筑面积12000m2.现有员工3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人,品管人员13人.
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通过调节活性炭投加量、pH、搅拌速度、臭氧氧化时间、臭氧浓度对印染废水的色度、CODCr、氨氮的去除率进行分析,确定了臭氧活性炭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