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变得异常重要。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近年来各个高校着力开展的一项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本文就高校如何建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怎样以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为背景,通过多种途径,在高校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 途径探索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6-017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七章第十九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影响,各高校的培养质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也显得越来越难。这就需要一些新晋本科高校要寻求另一种途径来增强自身的办学竞争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为了更好的让高校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高校作为国家发展重要支撑力量的特殊地位。从2009年以来,国家将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阶段向实践阶段进行转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和文件,如《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国家11部委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进一步给高校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高等学校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高素质人才培养是普通高等学校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
随着21世纪以来的高等学生扩展的延续,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的教育。各高校的在校生人数都在不断的增加,学校各种教学资源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各高校的教学水平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在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中一味的追求“985、211”式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但在实际运行中却显得拙荆见肘。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实践能力也非常匮乏。直接影响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随着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之前的精英教育向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发展,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90所,比上年增加28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8.83万人,比上年增加7.33万人,增长1.08%;在校生2391.32万人,比上年增加82.81万人,增长3.59%;2012年毕业生624.73万人,比上年增加16.58万人,增长2.7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年俱增。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毕业初期就能在竞争中有明确的优势,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符合各个专业的基本要求,也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要不断的提高大学生素质,不但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能够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有利位置,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需求
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在大力发展国内经济,着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转型,突出了多项经济发展战略。一大批新兴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以“理论为主、专业致胜”的人才需求目标。转向了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标准的人才需求。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加大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一)优化教学资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平台
各高校应该始终把建设人才培养平台作为学校中心任务,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合理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适应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系。
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实际上给予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保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既包含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又有大量的实践环节作为支撑,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高校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培养过程,构建培养多种途径
在人才培养中,高校应把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等工作放在首位。要不断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不仅仅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几门所谓的素质课程就算是开展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应当将学科竞赛、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等都纳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去,这样就能够利用多种途径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现设本科专业整理和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和《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校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程建设,提高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养成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对不同学生要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三、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明确目标路径,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任务,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打造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健全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高校应将创新创业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各院系成立创业工作站;组建了“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等学生社团。形成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自上而下、立体化的组织体系,建立了多部门联动,全方位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在需求特色化,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育人的突破点之一。可以形成全方位、特色化、体系化的 “3+2”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中“3”为纵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模拟教育、创业项目实践为主线贯穿学生大学生学习的整过程;“2”则为横向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教师产学研相结合。
在教育面向上,做到“全覆盖”。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低年级全面开展创业意识培训,让所有学生在低年级都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全体学生中的全覆盖。
在培养计划上,实现“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内容包含了低年级普及化的创新创业意识理论学习、中年级的创业模拟实训课程以及高年级的创业项目实践锻炼等,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学习过程。
在教学安排上,实行“分阶段”。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将课程教学和实践安排为“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模拟教育、创业项目实践”三个不同纵向层级,以及横向的与专业建设、产学研进行结合,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创新创业教育。
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多形式”。创新创业教育摆脱了传统单一学习的途径,开辟了多形式的教育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名家讲座、网络互动、企业模拟、专业竞赛、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实施全方位,立体化、多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
在育人理念上,采用“开放型”。主动学习先进地区和高校的教育经验,积极引进人社部门创业培训系统、国际劳工组织创业培训计划和成熟软件,密切配合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努力加强与市场和企业的联系,实现我校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凸显“三个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培养方案,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实习实训紧密结合。利用优势专业开设创新人才试点班,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结合在一起,利用专业优势,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可以利用产学研成果,将学生培养与校外企业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园创业活动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 “第二课堂”,利用校内创业实践,不断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奋发图强精神,团队意识和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与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相结合。创业教育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更是让很多同学能够在毕业后成功创业。进一步提升了创业促进就业的成果。
(四)确保投入,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各项保障条件
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组”和“大学生创业顾问团”。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通过参加人社部组织的“创业模拟实训师”的培训来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在拥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吸收拥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创业导师”共同组建了一只符合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使得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调查与研究
依托学校的各类研究机构和研究场所,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研究”作为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组建相应的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教育途径与方法、教育评价等专题研究。同时开展毕业生创业状况分析和跟踪调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研究保障。
健全创新创业工作的制度建设
各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首先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实施。通过各项工作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政策措施、保障办法和奖惩制度,确保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运作。
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投入
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了年度财务预算,并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投入,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和各类设备采购等。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田先芝、焦志勇、王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研究 I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
[2]张建东.谈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IJ].泰山学院学报.2004,(7).
[3]韩孟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I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5).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 途径探索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6-017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七章第十九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影响,各高校的培养质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也显得越来越难。这就需要一些新晋本科高校要寻求另一种途径来增强自身的办学竞争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为了更好的让高校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高校作为国家发展重要支撑力量的特殊地位。从2009年以来,国家将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阶段向实践阶段进行转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和文件,如《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国家11部委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进一步给高校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高等学校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高素质人才培养是普通高等学校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
随着21世纪以来的高等学生扩展的延续,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的教育。各高校的在校生人数都在不断的增加,学校各种教学资源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各高校的教学水平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在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中一味的追求“985、211”式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但在实际运行中却显得拙荆见肘。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实践能力也非常匮乏。直接影响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随着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之前的精英教育向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发展,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90所,比上年增加28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8.83万人,比上年增加7.33万人,增长1.08%;在校生2391.32万人,比上年增加82.81万人,增长3.59%;2012年毕业生624.73万人,比上年增加16.58万人,增长2.7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年俱增。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毕业初期就能在竞争中有明确的优势,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符合各个专业的基本要求,也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要不断的提高大学生素质,不但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能够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有利位置,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需求
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在大力发展国内经济,着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转型,突出了多项经济发展战略。一大批新兴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以“理论为主、专业致胜”的人才需求目标。转向了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标准的人才需求。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加大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一)优化教学资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平台
各高校应该始终把建设人才培养平台作为学校中心任务,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合理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适应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系。
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实际上给予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保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既包含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又有大量的实践环节作为支撑,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高校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培养过程,构建培养多种途径
在人才培养中,高校应把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等工作放在首位。要不断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不仅仅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几门所谓的素质课程就算是开展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应当将学科竞赛、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等都纳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去,这样就能够利用多种途径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现设本科专业整理和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和《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校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程建设,提高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养成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对不同学生要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三、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明确目标路径,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任务,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打造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健全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高校应将创新创业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各院系成立创业工作站;组建了“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等学生社团。形成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自上而下、立体化的组织体系,建立了多部门联动,全方位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在需求特色化,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育人的突破点之一。可以形成全方位、特色化、体系化的 “3+2”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中“3”为纵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模拟教育、创业项目实践为主线贯穿学生大学生学习的整过程;“2”则为横向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教师产学研相结合。
在教育面向上,做到“全覆盖”。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低年级全面开展创业意识培训,让所有学生在低年级都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全体学生中的全覆盖。
在培养计划上,实现“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内容包含了低年级普及化的创新创业意识理论学习、中年级的创业模拟实训课程以及高年级的创业项目实践锻炼等,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学习过程。
在教学安排上,实行“分阶段”。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将课程教学和实践安排为“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模拟教育、创业项目实践”三个不同纵向层级,以及横向的与专业建设、产学研进行结合,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创新创业教育。
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多形式”。创新创业教育摆脱了传统单一学习的途径,开辟了多形式的教育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名家讲座、网络互动、企业模拟、专业竞赛、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实施全方位,立体化、多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
在育人理念上,采用“开放型”。主动学习先进地区和高校的教育经验,积极引进人社部门创业培训系统、国际劳工组织创业培训计划和成熟软件,密切配合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努力加强与市场和企业的联系,实现我校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凸显“三个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培养方案,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实习实训紧密结合。利用优势专业开设创新人才试点班,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结合在一起,利用专业优势,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可以利用产学研成果,将学生培养与校外企业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园创业活动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 “第二课堂”,利用校内创业实践,不断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奋发图强精神,团队意识和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与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相结合。创业教育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更是让很多同学能够在毕业后成功创业。进一步提升了创业促进就业的成果。
(四)确保投入,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各项保障条件
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组”和“大学生创业顾问团”。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通过参加人社部组织的“创业模拟实训师”的培训来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在拥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吸收拥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创业导师”共同组建了一只符合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使得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调查与研究
依托学校的各类研究机构和研究场所,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研究”作为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组建相应的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教育途径与方法、教育评价等专题研究。同时开展毕业生创业状况分析和跟踪调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研究保障。
健全创新创业工作的制度建设
各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首先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实施。通过各项工作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政策措施、保障办法和奖惩制度,确保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运作。
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投入
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了年度财务预算,并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投入,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和各类设备采购等。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田先芝、焦志勇、王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研究 I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
[2]张建东.谈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IJ].泰山学院学报.2004,(7).
[3]韩孟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I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