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市场发展一定阶段,同行业整合、产业并购、产业重组方法不断出新。
产业重组新阶段,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模式不断出新,上市公司资产注入另一家上市公司的“新手法”涌现。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鉴于并购重组牵动资本市场敏感神经,监管层对于上述新业态持谨慎态度。有关标的资产是否涉及“重复上市”问题仍在进一步论证。
新玩法
资产注入在资本市场上稀松平常,通常是指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把自己的资产出售给上市公司,也可能是上市公司发起人(自然人或公司)的另外一些非上市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
记者对比发现,近期有两起“饶有新意”的并购重组案,都是由A上市公司资产通过并购形式注入B上市公司。一则是同方股份拟收购上海莱士不超过29.9%的股份;另一则是冀东水泥与金隅股份双方整合旗下水泥等资产的并购案。
4 月 21 日,同方股份发布关于筹划重大事项停牌公告。5 月 20 日,该公司发布关于重大资产重组进展情况暨继续停牌公告,并披露了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基本情况及进展情况。
7月19日,作为本次重组项目的独立财务顾问,华融证券出具的核查意见显示,本次延期复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收购股份同时配套募集资金;二是交易具体方案仍在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中,公司亦在征求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尚未最终确定。故公司预计无法在三个月内完成上述各项工作并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方案。
同方股份还公告称,自7月21日起,继续停牌不超过2个月。
知情人士透露,虽然具体项目计划还有待后续详细的交易方案披露。但从目前监管部门态度看,其对该项目是否存在“重复上市”问题持谨慎态度。
另一起水泥行业整合的典型案例或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2016年4月15日,金隅股份与唐山市国资委、冀东发展集团签署协议,披露了金隅股份、冀东装备及冀东水泥的整合框架。
彼时,中信建投李俊松表示,重组后,将诞生华北水泥巨头,合并总产能跃居全国第三。合并后在京津冀地区市占率以及产能集中度大幅提升,在采购、销售等方面将产生规模效应降低费用支出,并提升议价能力。
金隅股份公告显示,本次重组的交易方案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金隅股份与冀东集团进行战略重组;二是金隅股份和冀东集团或将水泥及混凝土等相关业务注入冀东水泥。
2016年10月11日,冀东集团就增资扩股和股权转让事宜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领取了变更后的营业执照,金隅股份成为冀东集团控股股东,北京市国资委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11月8日,冀东水泥收到证监会出具的二次反馈意见,要求补充披露相关信息。12月13日,因上述相关问题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更新,冀东水泥向证监会申请中止上述重大资产重组审查。
规范监管
有并购行业人士称,上述“中止”颇有不得已的意味。主要问题也是监管层认为这种形式有资产“重复上市”之嫌。而实际上,水泥等业务并非金隅股份主业,资产规模仅占后者40%。故两者的资产重组后,其水泥等业务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地位。这与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也是契合的。
据了解,金隅股份与冀东水泥的整合并不容易。双方整合前,因地域原因,行业恶性竞争较为严重,最终令双方所属地方政府下决心,出面促成整合。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两者的资产重组可谓顺势为之。
有知情人士表示,地方政府间好不容易克服了地域差异的心理障碍,同意进行战略重组,但“现在监管层那关还过不了”。
他进一步表示,由于国有资产层面战略重组已经完成,后续上市公司层面的资产重组迟迟没有落定,双方在采购、销售等业务方面的开展还未形成完全协同,在同业竞争方面、规范运作方面也会受制于现有条件。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现在这种“重复上市”越来越多,监管层越来越谨慎,不敢轻易批复。
另有市场人士则认为,资本市场发展一定阶段,同行业整合、产业并购、产业重组方法不断出新。上市公司通常都是各行各业的先进企业,重组、吸收合并等方式会越来越多。如果这一关过不了,未来企业战略发展和资产重组也会困难重重,甚至错过好时机。
前述投行人士表示,近年来,以上市公司以市值管理为名,大搞资产腾挪,不仅伤了行业,更伤了投资者利益。特别是2016年,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并购重组市场监管从严。此后,大量“忽悠式重组”、“跨界重组”的企业被挡在再融资市场外。
他还建议说,促进行业发展的产业重组,特别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促进过剩产能行业健康发展,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
不久前,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还指出,证券公司要在并购重组、盘活存量上做文章,为国企国资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创新催化等方面提供更加專业化的服务,加快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7月下旬,全国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年中监管工作座谈会亦明确,下一步将规范和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相关能源、电力、电子行业产业间重组需求较为旺盛,待与监管层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后方可付诸行动。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由于一段时间以来,证监系统事多人少,给日益繁重的事前审核工作带来一定挑战,进而严重影响了审核效率。一方面审核人员少,审核量增多,另一方面以现有监管力量,一些重要事项、创新事项的审核,亦缺乏足够经验和技术支撑。
产业重组新阶段,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模式不断出新,上市公司资产注入另一家上市公司的“新手法”涌现。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鉴于并购重组牵动资本市场敏感神经,监管层对于上述新业态持谨慎态度。有关标的资产是否涉及“重复上市”问题仍在进一步论证。
新玩法
资产注入在资本市场上稀松平常,通常是指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把自己的资产出售给上市公司,也可能是上市公司发起人(自然人或公司)的另外一些非上市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
记者对比发现,近期有两起“饶有新意”的并购重组案,都是由A上市公司资产通过并购形式注入B上市公司。一则是同方股份拟收购上海莱士不超过29.9%的股份;另一则是冀东水泥与金隅股份双方整合旗下水泥等资产的并购案。
4 月 21 日,同方股份发布关于筹划重大事项停牌公告。5 月 20 日,该公司发布关于重大资产重组进展情况暨继续停牌公告,并披露了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基本情况及进展情况。
7月19日,作为本次重组项目的独立财务顾问,华融证券出具的核查意见显示,本次延期复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收购股份同时配套募集资金;二是交易具体方案仍在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中,公司亦在征求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尚未最终确定。故公司预计无法在三个月内完成上述各项工作并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方案。
同方股份还公告称,自7月21日起,继续停牌不超过2个月。
知情人士透露,虽然具体项目计划还有待后续详细的交易方案披露。但从目前监管部门态度看,其对该项目是否存在“重复上市”问题持谨慎态度。
另一起水泥行业整合的典型案例或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2016年4月15日,金隅股份与唐山市国资委、冀东发展集团签署协议,披露了金隅股份、冀东装备及冀东水泥的整合框架。
彼时,中信建投李俊松表示,重组后,将诞生华北水泥巨头,合并总产能跃居全国第三。合并后在京津冀地区市占率以及产能集中度大幅提升,在采购、销售等方面将产生规模效应降低费用支出,并提升议价能力。
金隅股份公告显示,本次重组的交易方案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金隅股份与冀东集团进行战略重组;二是金隅股份和冀东集团或将水泥及混凝土等相关业务注入冀东水泥。
2016年10月11日,冀东集团就增资扩股和股权转让事宜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领取了变更后的营业执照,金隅股份成为冀东集团控股股东,北京市国资委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11月8日,冀东水泥收到证监会出具的二次反馈意见,要求补充披露相关信息。12月13日,因上述相关问题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更新,冀东水泥向证监会申请中止上述重大资产重组审查。
规范监管
有并购行业人士称,上述“中止”颇有不得已的意味。主要问题也是监管层认为这种形式有资产“重复上市”之嫌。而实际上,水泥等业务并非金隅股份主业,资产规模仅占后者40%。故两者的资产重组后,其水泥等业务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地位。这与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也是契合的。
据了解,金隅股份与冀东水泥的整合并不容易。双方整合前,因地域原因,行业恶性竞争较为严重,最终令双方所属地方政府下决心,出面促成整合。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两者的资产重组可谓顺势为之。
有知情人士表示,地方政府间好不容易克服了地域差异的心理障碍,同意进行战略重组,但“现在监管层那关还过不了”。
他进一步表示,由于国有资产层面战略重组已经完成,后续上市公司层面的资产重组迟迟没有落定,双方在采购、销售等业务方面的开展还未形成完全协同,在同业竞争方面、规范运作方面也会受制于现有条件。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现在这种“重复上市”越来越多,监管层越来越谨慎,不敢轻易批复。
另有市场人士则认为,资本市场发展一定阶段,同行业整合、产业并购、产业重组方法不断出新。上市公司通常都是各行各业的先进企业,重组、吸收合并等方式会越来越多。如果这一关过不了,未来企业战略发展和资产重组也会困难重重,甚至错过好时机。
前述投行人士表示,近年来,以上市公司以市值管理为名,大搞资产腾挪,不仅伤了行业,更伤了投资者利益。特别是2016年,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并购重组市场监管从严。此后,大量“忽悠式重组”、“跨界重组”的企业被挡在再融资市场外。
他还建议说,促进行业发展的产业重组,特别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促进过剩产能行业健康发展,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
不久前,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还指出,证券公司要在并购重组、盘活存量上做文章,为国企国资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创新催化等方面提供更加專业化的服务,加快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7月下旬,全国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年中监管工作座谈会亦明确,下一步将规范和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相关能源、电力、电子行业产业间重组需求较为旺盛,待与监管层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后方可付诸行动。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由于一段时间以来,证监系统事多人少,给日益繁重的事前审核工作带来一定挑战,进而严重影响了审核效率。一方面审核人员少,审核量增多,另一方面以现有监管力量,一些重要事项、创新事项的审核,亦缺乏足够经验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