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的初秋,当我第一次来到统万城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敬畏。两年后的暮春,当我再次登临览胜,心中的敬畏有增无减。1 600年前的大夏国国都,赫连勃勃的伟大城池,如果你没有真正地逼近它,与它进行长久地对视与对话,你是不会油然而生那崇高的敬畏的。
两年前,也是在下午两点左右光照最强的时候,白城白得耀眼夺目,大脑一片眩晕,犹如走入幻境。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指甲去抠那裸露的白壤,因为我无法理解夯土筑就的城墙会“坚可以砺斧”。这一次我已经不会傻到以卵击石,让指甲无谓地受损,无论《晋书》、《北史》还是《资治通鉴》,关于这座伟大城池结实程度的记载是完全可信的。
千年的漫漫时光就像是从城上倏忽划过的微尘和沙粒,五胡十六国那迷乱的历史烟云早已被新的时代不止一次地刷新过了,但这白城却像上苍手中一枚巨大而沉重的白色棋子落在了历史的深处,沉甸甸任谁也休想搬动。有人说统万城是瀚海的沉船,有人说它就是那反穿了羊皮袄子的匈奴,其实它更像是一峰历经了漫长旅途、疲惫倒下的骆驼,皮毛和肉已经被鄂尔多斯的飓风剔去了,只留下风干了的白历历的残破骨骼,孤独落寞地躺卧在茫茫大漠之中。
现在的统万城看来也不愧为形胜之地,四周极远处是舒缓的群山,南边是无定河的支流红柳河缓缓流淌,视野之开阔,气势之宏大,实属少见。难怪当年赫连勃勃要发出“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的慨叹。如果不能身临其境,任何文献的记载都是苍白的。和两年前一样,东城墙显得低矮破碎,高低不平,南城墙则高大险峻,密集的马面虽然早已千疮百孔,但是它们仍旧保持着原初的方向密密地排列着,执拗地护卫着早已无需护卫的城池。西城墙的瓮城仍旧依稀可辨,北城墙却被沙压了不少,时隐时现,城内永安台宫殿遗址孤独耸立着,像一个废弃的烽火台。最壮观的是西南城角兀然立起的一座高耸的角楼残骸,当地人唤作城墩,经历了千年损毁,它仍旧昂然挺立,伟岸的身躯高达30多米。这是整个城池的极高点,当年筑楼时嵌在坚硬白土中的木椽已经腐烂,椽孔却保留下来,现在它们已经成了野鸽子的家园。野鸽子们在风中鸣唱着格调凄凉的歌,或许它们是统万城无数阵亡战士的托生鸟,千年来因为依恋这曾经美轮美奂、固若金汤的城市而不忍离去。
死去的想不出现在的残破不堪,活着的恐也终难体会原有的精美绝伦,于是统万城也就成了一个人人猜想的谜。好在赫连勃勃的御用文人胡义周以他生花的妙笔,极尽夸张的生动描述传之于史册,他为人们的猜想提供了不同灵感的基石。其铭文如是说:“高隅隐日,崇墉际云,石郭天池,周绵千里。”千里之城自然亘古未有——一种夹带想象的夸张,但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也不过是整个统万城的一小部分——西城,也就是皇城,其东城为大臣所居,外郭城为百姓所居,规模更大,可惜现在除了沙漠下的城基以外,地上已空无一物了。统万城建筑繁复,考虑周详。“华林灵沼,崇台密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应有尽有;“温室胶葛,凉殿峥嵘”,无所不备。以现代建筑理念考量也非常合乎人居标准,既注重居住的多种功能和舒适度,又考虑私密性,还要强调绿化率和休闲环境。即便如此,赫连勃勃仍然觉得庄重威严的规模比不上前王,“于是延王尔之奇工,命班输之妙匠,搜文梓于邓林,拣秀石于恒岳。九域供以金银,八方献以珍宝”。还要营离宫,起别殿,再做一番宏大的铺排和精良的雕琢,务使奢华的程度与显赫的地位和不可一世的心态相吻合。
根据现存的遗迹,统万城的城墙和永安台等宫殿建筑全是用白黏土夯筑而成。白黏土从何而来?或者说是什么方法能让土变白?两年前在我思绪中萦绕的这个问题现在有了简单的答案,原来附近的尔德井村和内蒙的巴图湾都有这种土。它的确远胜于黄土的硬度,赫连勃勃的工匠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们用沙子和石灰同白黏土按照合理的比例搅拌夯实,居然达到了250号水泥的硬度。这固然与三合土的材料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监工措施的苛严。史书上无一例外地提到凶残的监造大臣叱干阿利,他的办法是以铁锥刺城墙,“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当时筑城的十多万民工有近万人被杀。由此又可知道,这座伟大的城池也是一座恐怖之城,以草菅人命的手段来提高建筑质量,也算创造了奇迹。面对这座城池,恐怕每个人的心都是沉重的。我们走在城墙上,脚下是不是曾经或者正在躺着当年某个工匠的冤魂?我们在赞美陕北人和匈奴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的同时,也不免为他们所承受的深重苦难扼腕叹息,如果一项伟大工程是要用血和肉来铸就,以剥夺、压制和杀戮作为前提,那么它的价值又在何处呢?仅仅是为了一个孤家寡人“君临天下,一统万邦”的虚妄理想而营造一个政治和军事的巨大筹码?
根据中国历史的经验,对集权者的夸张和颂扬一般不是出自治史者,而是出自那些如胡义周一样的御用文人们。《统万城功德铭》既是都城的颂铭,更是政权的赞歌,表面上铺陈都城的高峻宏伟,瑰丽奇妙,实际上是在赞颂赫连勃勃的文治武功。胡义周作此文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不到10年,大夏国的两代基业就成为历史的泡影,看似强大的政权顷刻灰飞烟灭了。大夏407年建国,赫连勃勃425年去世,428年国家就被北魏所灭。20年王朝历史就是20年争战史,也是劳民伤财的建设史,不仅修了规模空前的统万城及其他城池,还修了从长安达统万城的千里“圣人道”。常年征战,滥用民力,国家的力量几近枯竭,这样的政权怎能不亡?赫连勃勃留下的看似瑰丽实则空虚的烂摊子,仅靠赫连昌、赫连定等后辈小子根本无力支撑,况且他们兄弟之间还要争权夺利,怎能不为外敌入侵留下可乘之机?
统万城固则固矣,怎奈人心不固,终究还是被攻破,不可计数的牛羊马匹、珍奇好玩,养在深宫的美人,甚至赫连勃勃的三个女儿都成为拓跋焘的囊中之物。拓跋焘参观了雕梁画栋、穷极文采的伟大建筑,慨叹道:“蕞尔国而用民如此,欲不亡得乎!”统万城破后,居民多数被迁走,名字也改为统万镇,这片繁华之地竟成了北魏的畜牧场,放牧着200万匹马和百万峰骆驼。一个城市的兴衰居然是那么的随意,如梦幻泡影一般都是转瞬间的事情。
漫无目的的我在城内城外随意行走了许久,几乎将东西南北城墙走了一个遍。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丢失了什么贵重东西的旅人,处在寻找而不得的落魄和无奈之中。恍惚间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代的人,到达这里是为了什么,偶尔几声野鸽子孤独的鸣叫才将我的游魂唤了回来。我知道一切都过去了,即使是从五胡十六国的时代走到现在,我也再不能捡拾回属于那个时代的东西了。在城北我看到了两匹马在漫不经心地吃草,在城南我看到几匹骆驼懒洋洋躺卧在白杨树阴下的沙地上,但是马也不是大夏的马,骆驼也非北魏的骆驼,它们早就从战争状态中退化为供农人驱使的牲口,供游人照相的道具。一个农妇在锄地的时候锄出几个开元通宝的铜钱,攥在粗糙的手中等待买主,钱币可以购买,但是已经无法流通了,攥在她手中的是统万城逝去的时光啊!历史和现实的界限是那么的模糊,时间,这个伟大的魔术师,它在雕塑着一切……
大夏亡国后过了100年左右,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亲临统万城,他发现这座城“雉堞虽久,崇墉若新”!又过了几十年,在统万城周边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建筑学家,他就是隋代大兴城和洛阳城的督造者宇文恺。他的超绝前人的大手笔是那个时代整个世界的建筑精品,他不能等同于王尔和班输,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匠,而是大师,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我想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的灵巧绝伦的心必然受到统万城的熏陶和浸染,也许没有统万城就没有他非凡的成就。当然他不可能把统万城原封不动地搬到长安和洛阳,但是统万城的诸多规制却搬到了他的心里,而且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还原。建筑可能终会毁灭,但是建筑文化可以绵延千万年。
几百年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的统万城终于被北宋太宗所毁。他害怕党项人“据城自雄”,接受大臣吕蒙正的建议,不仅毁城,而且迁徙统万城20万居民于陕北横山、米脂、绥德一带。由此一损招完全可以窥见北宋国防政策捉襟见肘之一斑,对于西夏,对于契丹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进行防范,只得出此下策了。
当我们在满眼的黄沙和遍地的瓦砾中间漫步的时候,所感受到的统万城必定与当年毁弃时又有不同。上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的再次破坏更加带有戏剧性。当地的居民竟在城墙上挖凿了144口窑洞,这些窑洞有的单口独门,有的相互通联,既有客厅又有卧室,功能还较为齐全,有的窑洞还被用来当统万城村的小学教室。据说,窑洞全是用炸药炸开,然后进行细部掏凿的。从窑洞中取出的土,经过重新加工,浸泡和泥,变为了家家户户的院墙,变为了众多鸡舍羊圈猪栏的建筑,一个个白色的方圈,圈住了农民们的私有财产,圈住了一种怪诞的“田原风光”。一切犹如小孩过家家一般,赫连勃勃当时那么苦心经营的结实的城墙、华美的都市居然变成了这等使人啼笑皆非的模样,这难道真的是历史的无情戏弄吗?这个世界的荒诞在于,根本没有什么“永久”,根本没有什么人为的时间界定。存在与虚无不过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
就在南城墙下靠近角楼的一户人家,多年来苦于长长伸出的马面对于阳光的阻挡,别出心裁地决定炸一个洞让阳光穿过。这一炸竟炸出了奇巧和奥秘,原来这马面居然是中空的,大夏国储存的高粱米、陶罐、铜镜和印章等粮食和日常器物全部暴露出来。后来发现这样的马面还有一个。宋代毁城的人一时手懒,没有毁得那么彻底,因此为今天留下了可供研究的实物资料。也许这就是胡义周所说的“崇台密室”的一部分吧,秘密的开启竟经历了这么漫长的岁月!
现在,为了实施古城的保护,打了窑洞居住的农人,喂养家畜的土著民都已悉数搬迁了,再一次的“热闹”又归于再一次的平静。于是城墙内外的风声就大了起来,野生的黄蒿、柠条就疯长了起来,野兔、沙鼠和沙和尚们也就更加自由地徜徉了起来。这个在漫长的年代里一直被唤作夏州的地方,这个从唐代就开始沙化的沃壤,虽然早已风光不再,但是却以另一种威严傲立于世,因为它是匈奴民族留在世间的惟一的城市遗存,这是一个民族的瘢痕累累的白色勋章。
在“高及城堞”的沙漠上,一种叫作蓆季的沙地植物正在蓬勃地生长着。长在最高的时候它可以没过人的头顶,所谓“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也许正是这种蓆季。一株蓆季有无数直直细细的茎秆,陕北和鄂尔多斯一带的农牧民喜欢截掉这些茎秆,捆扎起来作为巨大的扫帚,专门用来打扫阔大的院落和草场麦场。现在,我已经很累了,刚好能躺在一片蓆季中休憩了,这时候虽然也有了片刻的情绪舒缓,但是心头终究是沉郁的。我在想:有谁能够将所有的蓆季做成一把扫帚,将统万城的历史阴霾和沉重气息一扫而空呢?
两年前,也是在下午两点左右光照最强的时候,白城白得耀眼夺目,大脑一片眩晕,犹如走入幻境。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指甲去抠那裸露的白壤,因为我无法理解夯土筑就的城墙会“坚可以砺斧”。这一次我已经不会傻到以卵击石,让指甲无谓地受损,无论《晋书》、《北史》还是《资治通鉴》,关于这座伟大城池结实程度的记载是完全可信的。
千年的漫漫时光就像是从城上倏忽划过的微尘和沙粒,五胡十六国那迷乱的历史烟云早已被新的时代不止一次地刷新过了,但这白城却像上苍手中一枚巨大而沉重的白色棋子落在了历史的深处,沉甸甸任谁也休想搬动。有人说统万城是瀚海的沉船,有人说它就是那反穿了羊皮袄子的匈奴,其实它更像是一峰历经了漫长旅途、疲惫倒下的骆驼,皮毛和肉已经被鄂尔多斯的飓风剔去了,只留下风干了的白历历的残破骨骼,孤独落寞地躺卧在茫茫大漠之中。
现在的统万城看来也不愧为形胜之地,四周极远处是舒缓的群山,南边是无定河的支流红柳河缓缓流淌,视野之开阔,气势之宏大,实属少见。难怪当年赫连勃勃要发出“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的慨叹。如果不能身临其境,任何文献的记载都是苍白的。和两年前一样,东城墙显得低矮破碎,高低不平,南城墙则高大险峻,密集的马面虽然早已千疮百孔,但是它们仍旧保持着原初的方向密密地排列着,执拗地护卫着早已无需护卫的城池。西城墙的瓮城仍旧依稀可辨,北城墙却被沙压了不少,时隐时现,城内永安台宫殿遗址孤独耸立着,像一个废弃的烽火台。最壮观的是西南城角兀然立起的一座高耸的角楼残骸,当地人唤作城墩,经历了千年损毁,它仍旧昂然挺立,伟岸的身躯高达30多米。这是整个城池的极高点,当年筑楼时嵌在坚硬白土中的木椽已经腐烂,椽孔却保留下来,现在它们已经成了野鸽子的家园。野鸽子们在风中鸣唱着格调凄凉的歌,或许它们是统万城无数阵亡战士的托生鸟,千年来因为依恋这曾经美轮美奂、固若金汤的城市而不忍离去。
死去的想不出现在的残破不堪,活着的恐也终难体会原有的精美绝伦,于是统万城也就成了一个人人猜想的谜。好在赫连勃勃的御用文人胡义周以他生花的妙笔,极尽夸张的生动描述传之于史册,他为人们的猜想提供了不同灵感的基石。其铭文如是说:“高隅隐日,崇墉际云,石郭天池,周绵千里。”千里之城自然亘古未有——一种夹带想象的夸张,但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也不过是整个统万城的一小部分——西城,也就是皇城,其东城为大臣所居,外郭城为百姓所居,规模更大,可惜现在除了沙漠下的城基以外,地上已空无一物了。统万城建筑繁复,考虑周详。“华林灵沼,崇台密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应有尽有;“温室胶葛,凉殿峥嵘”,无所不备。以现代建筑理念考量也非常合乎人居标准,既注重居住的多种功能和舒适度,又考虑私密性,还要强调绿化率和休闲环境。即便如此,赫连勃勃仍然觉得庄重威严的规模比不上前王,“于是延王尔之奇工,命班输之妙匠,搜文梓于邓林,拣秀石于恒岳。九域供以金银,八方献以珍宝”。还要营离宫,起别殿,再做一番宏大的铺排和精良的雕琢,务使奢华的程度与显赫的地位和不可一世的心态相吻合。
根据现存的遗迹,统万城的城墙和永安台等宫殿建筑全是用白黏土夯筑而成。白黏土从何而来?或者说是什么方法能让土变白?两年前在我思绪中萦绕的这个问题现在有了简单的答案,原来附近的尔德井村和内蒙的巴图湾都有这种土。它的确远胜于黄土的硬度,赫连勃勃的工匠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们用沙子和石灰同白黏土按照合理的比例搅拌夯实,居然达到了250号水泥的硬度。这固然与三合土的材料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监工措施的苛严。史书上无一例外地提到凶残的监造大臣叱干阿利,他的办法是以铁锥刺城墙,“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当时筑城的十多万民工有近万人被杀。由此又可知道,这座伟大的城池也是一座恐怖之城,以草菅人命的手段来提高建筑质量,也算创造了奇迹。面对这座城池,恐怕每个人的心都是沉重的。我们走在城墙上,脚下是不是曾经或者正在躺着当年某个工匠的冤魂?我们在赞美陕北人和匈奴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的同时,也不免为他们所承受的深重苦难扼腕叹息,如果一项伟大工程是要用血和肉来铸就,以剥夺、压制和杀戮作为前提,那么它的价值又在何处呢?仅仅是为了一个孤家寡人“君临天下,一统万邦”的虚妄理想而营造一个政治和军事的巨大筹码?
根据中国历史的经验,对集权者的夸张和颂扬一般不是出自治史者,而是出自那些如胡义周一样的御用文人们。《统万城功德铭》既是都城的颂铭,更是政权的赞歌,表面上铺陈都城的高峻宏伟,瑰丽奇妙,实际上是在赞颂赫连勃勃的文治武功。胡义周作此文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不到10年,大夏国的两代基业就成为历史的泡影,看似强大的政权顷刻灰飞烟灭了。大夏407年建国,赫连勃勃425年去世,428年国家就被北魏所灭。20年王朝历史就是20年争战史,也是劳民伤财的建设史,不仅修了规模空前的统万城及其他城池,还修了从长安达统万城的千里“圣人道”。常年征战,滥用民力,国家的力量几近枯竭,这样的政权怎能不亡?赫连勃勃留下的看似瑰丽实则空虚的烂摊子,仅靠赫连昌、赫连定等后辈小子根本无力支撑,况且他们兄弟之间还要争权夺利,怎能不为外敌入侵留下可乘之机?
统万城固则固矣,怎奈人心不固,终究还是被攻破,不可计数的牛羊马匹、珍奇好玩,养在深宫的美人,甚至赫连勃勃的三个女儿都成为拓跋焘的囊中之物。拓跋焘参观了雕梁画栋、穷极文采的伟大建筑,慨叹道:“蕞尔国而用民如此,欲不亡得乎!”统万城破后,居民多数被迁走,名字也改为统万镇,这片繁华之地竟成了北魏的畜牧场,放牧着200万匹马和百万峰骆驼。一个城市的兴衰居然是那么的随意,如梦幻泡影一般都是转瞬间的事情。
漫无目的的我在城内城外随意行走了许久,几乎将东西南北城墙走了一个遍。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丢失了什么贵重东西的旅人,处在寻找而不得的落魄和无奈之中。恍惚间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代的人,到达这里是为了什么,偶尔几声野鸽子孤独的鸣叫才将我的游魂唤了回来。我知道一切都过去了,即使是从五胡十六国的时代走到现在,我也再不能捡拾回属于那个时代的东西了。在城北我看到了两匹马在漫不经心地吃草,在城南我看到几匹骆驼懒洋洋躺卧在白杨树阴下的沙地上,但是马也不是大夏的马,骆驼也非北魏的骆驼,它们早就从战争状态中退化为供农人驱使的牲口,供游人照相的道具。一个农妇在锄地的时候锄出几个开元通宝的铜钱,攥在粗糙的手中等待买主,钱币可以购买,但是已经无法流通了,攥在她手中的是统万城逝去的时光啊!历史和现实的界限是那么的模糊,时间,这个伟大的魔术师,它在雕塑着一切……
大夏亡国后过了100年左右,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亲临统万城,他发现这座城“雉堞虽久,崇墉若新”!又过了几十年,在统万城周边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建筑学家,他就是隋代大兴城和洛阳城的督造者宇文恺。他的超绝前人的大手笔是那个时代整个世界的建筑精品,他不能等同于王尔和班输,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匠,而是大师,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我想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的灵巧绝伦的心必然受到统万城的熏陶和浸染,也许没有统万城就没有他非凡的成就。当然他不可能把统万城原封不动地搬到长安和洛阳,但是统万城的诸多规制却搬到了他的心里,而且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还原。建筑可能终会毁灭,但是建筑文化可以绵延千万年。
几百年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的统万城终于被北宋太宗所毁。他害怕党项人“据城自雄”,接受大臣吕蒙正的建议,不仅毁城,而且迁徙统万城20万居民于陕北横山、米脂、绥德一带。由此一损招完全可以窥见北宋国防政策捉襟见肘之一斑,对于西夏,对于契丹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进行防范,只得出此下策了。
当我们在满眼的黄沙和遍地的瓦砾中间漫步的时候,所感受到的统万城必定与当年毁弃时又有不同。上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的再次破坏更加带有戏剧性。当地的居民竟在城墙上挖凿了144口窑洞,这些窑洞有的单口独门,有的相互通联,既有客厅又有卧室,功能还较为齐全,有的窑洞还被用来当统万城村的小学教室。据说,窑洞全是用炸药炸开,然后进行细部掏凿的。从窑洞中取出的土,经过重新加工,浸泡和泥,变为了家家户户的院墙,变为了众多鸡舍羊圈猪栏的建筑,一个个白色的方圈,圈住了农民们的私有财产,圈住了一种怪诞的“田原风光”。一切犹如小孩过家家一般,赫连勃勃当时那么苦心经营的结实的城墙、华美的都市居然变成了这等使人啼笑皆非的模样,这难道真的是历史的无情戏弄吗?这个世界的荒诞在于,根本没有什么“永久”,根本没有什么人为的时间界定。存在与虚无不过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
就在南城墙下靠近角楼的一户人家,多年来苦于长长伸出的马面对于阳光的阻挡,别出心裁地决定炸一个洞让阳光穿过。这一炸竟炸出了奇巧和奥秘,原来这马面居然是中空的,大夏国储存的高粱米、陶罐、铜镜和印章等粮食和日常器物全部暴露出来。后来发现这样的马面还有一个。宋代毁城的人一时手懒,没有毁得那么彻底,因此为今天留下了可供研究的实物资料。也许这就是胡义周所说的“崇台密室”的一部分吧,秘密的开启竟经历了这么漫长的岁月!
现在,为了实施古城的保护,打了窑洞居住的农人,喂养家畜的土著民都已悉数搬迁了,再一次的“热闹”又归于再一次的平静。于是城墙内外的风声就大了起来,野生的黄蒿、柠条就疯长了起来,野兔、沙鼠和沙和尚们也就更加自由地徜徉了起来。这个在漫长的年代里一直被唤作夏州的地方,这个从唐代就开始沙化的沃壤,虽然早已风光不再,但是却以另一种威严傲立于世,因为它是匈奴民族留在世间的惟一的城市遗存,这是一个民族的瘢痕累累的白色勋章。
在“高及城堞”的沙漠上,一种叫作蓆季的沙地植物正在蓬勃地生长着。长在最高的时候它可以没过人的头顶,所谓“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也许正是这种蓆季。一株蓆季有无数直直细细的茎秆,陕北和鄂尔多斯一带的农牧民喜欢截掉这些茎秆,捆扎起来作为巨大的扫帚,专门用来打扫阔大的院落和草场麦场。现在,我已经很累了,刚好能躺在一片蓆季中休憩了,这时候虽然也有了片刻的情绪舒缓,但是心头终究是沉郁的。我在想:有谁能够将所有的蓆季做成一把扫帚,将统万城的历史阴霾和沉重气息一扫而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