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善导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g5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面对新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修好自身形象,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会善巧方便地引导学生共同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高职;和谐师生关系;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72-01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和谐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又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甚至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出现了种种不和谐,因素有三: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各种思潮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灵魂,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其二,高校的扩招,生源质量的下降,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其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师生在教与学中地位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导致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的情况。因此,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新时期师生关系,寻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便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研究的重要内容。
  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这种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以“教”和“学”为中介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教师,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会导、善导,要先引“水”入“渠”。再引“水”入“海”。“渠”即是轨道,是学生走好人生路的基础。“海”即是广阔的人生舞台。要引“水”入“渠”须先修好“渠”,“渠”要有深度、广度、高度,这是教育的规范,是基础,正如大树的根,它决定着树干、树枝、树叶,以及将来的果实,贯通一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人生的根。所以,教师教育教学的重点应放到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轨道上来,应放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上来,应放到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素质以及全面发展上来。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原理,是总的开关,总的钥匙。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拥有博大的胸怀、慈善的品格、宽容的态度、乐观的性格、坚定的信仰,这样的教师才能如春风细雨教化学生,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感召和灵魂的震撼,这样的教师才能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并示范社会规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有效引导学生在广阔高深的“渠”中奔涌向前——健康成长。
  现在的高职生受以往厌学情绪影响,步入高职后大部分仍然厌学,整日懵懵懂懂地混日子。對人生思考得很少,因其厌学、爱玩游戏、受以往不良环境等的影响,导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与家长、老师、社会均有不同程度的对立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以自己无限的爱心、同情心、同理心、尊重心等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心、尊重心,才愿意去亲近老师,对这样的老师由亲近生敬爱心,由敬爱生信任心,由信任生追随学习心。学生亲其师,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从而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沿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去辨明人生生存的意义、自身存在对社会的价值,去发现天地之道,去自觉地实现此生的意义。
  大树参天需有根,万丈高楼地基牢。教师修“渠”要从点滴做起,从当下迈步,学生才能走向更高更远的人生路。具体从两方面入手:
  一、培养感恩心
  “感恩”能够扩充人心灵空间的“内存”,让人宽容起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必然会出现诸如热情、自信、坚定、慈善等美好品格。所以,如果人人都有感恩心,那么,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就会变得更加亲切、更加和谐,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生命才会得到更好的滋润。感恩,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品质。教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报恩,去真诚地回报家庭、他人与社会。
  培养学生感恩心,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与付出,关爱身边的人。先从回报父母开始。保护好身体,让父母放心,取得好成绩,让父母省心,回家多帮父母干活,让父母开心,教师可以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表达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让父母签字反馈意见,温暖父母的心。引导学生醒悟:贫穷的人是随时想从别人那里获得,富有的人则是心存感谢,时时想要施与别人。让感恩心成为学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生活态度。学生去感恩身边的人与物,从而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学生由感恩进而懂得报恩,由希望报恩而产生出责任感。一个有责任感,能自立、自尊的灵魂必能自觉追求阳光人生。
  二是要引导学生消除对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所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待人要宽厚、要包容,能宽容,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修养。教师要引导学生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用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不公与挫折,勇敢、豁达地处理遇到的问题。不与人对立,遇事多找自己的不对,反思自己的过错。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宽容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学生自然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构建成功。
  二、培养责任意识
  只有当一个人从心底里认识到责任不仅是对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责任,并在承担这种责任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自己获得尊重和认同时,他才能从承担责任中获得满足。教师在日常教学及与学生相处时,可以试着让学生去承担一些责任,并且为这份责任付出自己的努力。比如,做好值日;按时交作业;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平安健康;对自己的学业负责,不挂科,争取最好的成绩。学生随着被更多的人认同和尊重,心情会随之开朗,智慧会随之增长。教师可用心为学生搭建兼职的桥梁,学生在业余时间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能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步入工作岗位时会更快融入工作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勤工俭学,参加社会实践,做志愿者,到敬老院、孤儿院做义工,参加义务劳动等,这些实践,可以使学生增加收入,减轻家庭负担;可以让学生获得了宝贵的社会经验;可以使学生体会生活的不易;可以培养学生拥有一颗博爱的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应对社会担起一定的责任义务。一个肯于承担责任的人,自然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构建成功。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要求,是教育教学的永恒课题,让我们不断努力,共同探寻更多、更好的途径和方法,共创和谐美好师生关系。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