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并购活动时间性研究综述

来源 :经济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学者关于总体并购活动时间性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对其核心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以反映其最新进展,把握其目前动态,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总体并购活动提供一个参照平台。
其他文献
以世界银行第一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Francois Bourguignon为首的世行专家们在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长期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回顾了2006年的全球经济运行情况并展望2007年及以后的发展。现将他们的观点扼要介绍如下。
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突出表现为货币流动性更加活跃、非金融企业资金宽松、贷款投放过多、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市场利率水平较低等特征。产生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银行因被动购买外汇,造成基础货币的过快增长,以及银行因利差较大产生的信贷扩张行为。货币政策的着重点应是努力收回过多的流动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应当强调把节能降耗、减少排污、提高效率、安全生产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切入点。财税手段对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还存在体制改革不到位、政策导向不清晰、力度不够、协调性较差等缺陷。据此提出若干建议。
近现代乃至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技术创新成就一直相对落后。尽管中国已成了世界上的第三大贸易国和第四大经济体,但是到2005年为止我国的科技发明仍然仅为美国和日本的1/30,近些年甚至仅为韩国的1/40。中国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当中仅位列第28位。本文拟回顾2006年党和国家所发起的“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自主创新浪潮,把握其日夜兼程方兴未艾的喜人态势,正视和反思有待改进的问题,并提出若干经济学者的建议。
一、关于“反思改革”及批判新自由主义的争论 针对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发展战略,经济学界展开了关于改革成败得失的讨论和争论。这是“刘国光经济学新论”之争的延续。在这次关于改革的讨论中,一些学者针对当前改革出现的问题,提出要对改革进行反思;而有的学者认为反思改革是对改革的干扰,是反对改革;另一派学者则认为,反思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推动和深化改革的需要,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改革。围绕是否要“反思改革”以及如何“深化改革”这一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本文从三个维度对我国当前收入差距状况进行了判断:(1)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已经超过了合理界限;(2)收入差距水平仍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但已成为潜在的社会风险因素;(3)在公平分配的目标下,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望得到有效缓解。
从数量上讲,我国已经是国际贸易大国,但对外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出口贸易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要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还要避免认识上的5个误区,进口和出口一样也能够带动经济增长,所以要注意加强进口贸易,也要转变进口贸易增长方式,这是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新局面。然而,对于我国工业化是否存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是否应该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内学术界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鉴于重化工业发展事关我国工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本文针对吴敬琏同志最近发表的《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讨论和批评。
在主流经济学中,文化往往被视为外在既定的因素,或者说文化本身是一个被经济学研究所忽视的领域。事实上文化是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文化应当被纳入经济研究的视野之内。本文首先对文化的内涵进行界定,然后讨论作为精神层面的文化价值观能否纳入经济分析框架之中,最后进一步讨论文化纳入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本文在对市场结构一市场行为一市场绩效的研究范式涵义及演进分析的基础上,重最研究了该范式的适应范围,构建了我国并购研究领域的制度一行为一绩效逻辑分析框架,并进行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