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庖丁解牛”出发,结合职业学校技能教学现状,对技能教学过程中“规律与规范”“宽度与精度”“技能与素养”“时间与空间”和“过程与结果”等问题作分析,借以提高中职学校技能教学水平和培训效率。
关键词:庖丁解牛;技能教学;思考
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提升竞争力、产业升级换代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瓶颈,严重影响着各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从人才培养目标看,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技能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也都应紧扣技能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只有当技能教学水平上去了,学校才能培养出与职业岗位相吻合,符合用人单位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由此想到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在欣赏庖丁高超的解牛技艺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同时,想到了社会对“庖丁式”人才的渴求,也引发对中职学校技能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规律与规范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规范、有序、严谨,手、肩、脚、膝分工明确,各显其能,一气呵成,当他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又能做到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可见,技能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求其操作规范化。
研究表明,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因此,技能操作规范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强调对学生技能规范操作,并不是忽视对学生的知识规律的传授,因为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的,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程序性知识,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巩固,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反之,技能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
中职教育是培养适合某一职业岗位一线的、熟练的技能型人才,这与当初庖丁学解牛这一技能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学生在学技能过程中能做到操作规范化,不仅能保证其安全操作设备和使用工具,而且可以缩短掌握技能的周期,提高效率,当他们在工作中运用规范的技能与规范的生产操作,其工作也将是高效的、安全的和优质的。然而,现实的技能教学,指导教师往往“偏爱”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规律,而因本身存在经验、经历等缺陷,示范不到位、不合理,难以很好要求学生操作规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技术在传统工种的专业技能和现代工业技术整合规范中得以发展,企业中各种“作业标准书”也越来越科学、规范。对于职业教育,更应重视学生在校专业技能操作规范性的教学培养,重视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中理论知识的应用及操作工艺过程的安全守则、技能技巧、高效低耗整合后的规范技能,而不是传统的师徒式技能。规范的现代技能与规范的教学培训,是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认证与评估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的特征。
推进技能教学规范化操作的关键在于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既要有高超的技术技能,又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能从所实施的教学项目或课题中精炼出最佳的操作技能工艺方法及相关的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等,整合出各项“规范”的专业技能。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技能重点、要点、难点的辅导,也要注重对学生操作练习的工艺过程细节规范情况的指导纠正;学生在生产实习时,要保障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合格、优质,并倡导与监督学生生产操作工艺应用过程的规范。
二、宽度与精度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细致入微,精益求精,更可贵的是解牛十余载,每次如此。可见,技能教学不仅要给学生适当技能宽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精度意识。
对技能的宽度和精度要求有时是矛盾的,因学时的限制,学生若要掌握多项技能或技能的多个方面,则其单项技能或单项技能某方面掌握的深度和精度也将是有限的。受“庖丁解牛”的启发,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的教学更应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精度意识。表面上看,让学生掌握多项技能,其就业的选择面变宽了,但事实上,当这些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因对技能掌握缺少深度和精度,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要求,还需要企业作“回炉”处理。从《2010年江苏省技能大赛分析报告》中也能看出,即使是省赛选手,“精度不够”仍是他们失分主要方面,学生素质、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教学设施是“精度不够”的主要因素。
强调技能操作精度,培养学生质量和精度意识,也是基于岗位要求和产品质量要求。目前,我国的产品在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中,整体上仍处于低利润、低附加值的低位区间,许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标准和质量不高,赢利空间小,竞争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职工技能水平不高,没有掌握现代新型操作技术、工艺技术,以至于无法承接工艺技术要求高的订单。
技能形成过程中,各种技能动作之间会相互影响,已形成的技能也会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当学生在某一项技能或技能的某一方面达到很高水平,再学习其他同类技能时,不仅掌握得快,而且也会学得深。一个高级工具钳工,再去学模具钳工或者是装配工或者是车工,往往是难度小,适应快。可以想象,若让庖丁再去学解羊、解猪,他一定也是该职业的能手。
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精度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学校和老师。其一,通常情况下,数量可能是事物的现象,而质量可能涉及事物的本质,对质量的认知过程可能比对数量的认知过程更长,也更难一些。从这个角度看,对质量的认知更需要通过学校培训来强化;其二,学校要重新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核心技能或核心技能的某方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其三,改革评价策略,逐步与企业产品质量评价接轨,改学校以60分作为评价学生作品合格与否的分界线,变为企业的100分才是合格品,逐步建立优质品、合格品和废品的概念。
三、技能与素养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不仅解牛技艺高,而且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一是有志向、爱职业,二是善待工具,可见,技能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技能教学过程培养职业素养素质。
职业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学“一技之长”外,更应修“一身之德”。如果说“技”是人的躯体,那么“德”则是人的魂,“技”因“德”美才能高超,“德”因“技”高才能高尚。强调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主要源于时代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从现实情况看,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最宽厚的基础和最坚实的支撑;从学生个体需要看,学生要想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扎实的知识结构、灵活的学习能力、正确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健全的心理素质等职业因素;从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看,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成败的标志。表1为企业聘用一般技能型人才考虑的因素,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首要要求是工作态度,其次才是技能要求,而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占46.9%,几乎占总要求的50%。
表1企业聘用一般技能型人才考虑的因素
现实情况表明,职业学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方面是缺失的或者是不完善的,滞后的就业观念、较差的就业能力、脆弱的就业心理、空虚的目标追求、匮乏的诚信意识已经影响了部分学生的顺利就业。难怪企业在选择职校学生时已把要求放到最底线,“只要学生肯干、想干就行,学什么、学得怎样并不重要”。当然,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生自身,有来自学校和老师,也有来自社会等。
如何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时培养其职业素养,可以通过改革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等模式,采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并完善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可以通过仿真的教学情境,以案例分析、教学过程德育渗透、小组合作训练等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团队精神、交往合作的能力;可以通过企业实践、成才典型现身说法,帮助他们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员形象等,进而切身感受自己将要投身的领域的重要性,培养从事专业学习的自豪感等等。
四、空间与时间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庖丁学解牛,三年后才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技能的培养需要广泛实践,也需要足够的训练时间,可见,技能教学要给学生校内、外实习场地和充足实习工位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给足训练时间。
从时间和空间关系看,时间可以改变空间,空间可以延续时间。当学生训练场地、训练工位充足,单个学生训练时间相对变长,当训练时间充足时,可以弥补训练场地和训练工位的不足。学生职业技能必须通过练习才能形成,最后达到熟练的程度,它不仅需要训练的空间,也需要一定的训练的时间,在训练空间拓展有限情况下,必须给予学生足够训练时间。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各工种均有培训期限要求,如初级钳工不低于500学时(以每天8课时计算,相当于62.5天)。然而,现实情况是:在训练空间方面,有的训练项目,如普通车工、数控加工,因投入较大,依然不能保证一人一台设备,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也存在工位不足或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在训练时间方面,训练时间明显不足。
如何协调技能训练的空间与时间关键在于学校。一是加大校内外实训建设,最大限度拓展学生技能训练的空间;二是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加大单项技能训练时间;三是科学使用基地有限的资源,合理调配,确保设备满负荷运行等。
五、过程与结果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高超的解牛技能形成,并没有违背常规,即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的结果因量变的积累。如果用人单位看中学生技能训练的结果,那么人才培养部门应该重视技能训练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技能训练反映了一种“实践哲学”或“过程哲学”。因此,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技能训练课程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用人单位,从岗位需求出发应关注结果;人才培养部门,从培养岗位需要人才出发应坚持关注技能训练过程、兼顾技能结果。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关注技能训练过程就是关注技能训练过程的价值。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不仅是技能由生疏到熟知、由熟知再到熟练,而且他们的品格、情操、处事、看待问题的方面,都在技能训练过程的潜移默化中成长。技能训练过程包含许多要素,如教师、学生、设施、教学目标、教学项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如何使这些要素有机配合,有序运行,促使技能训练效果最优化,这是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复杂任务。兼顾技能训练结果是因为结果在引导着技能训练过程,也决定着技能训练过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比较关注技能训练结果,教育行政部门或技能教学管理部门通过技能竞赛等单一手段去评价学校技能训练水平,结果学校功利思想激增,偏离了技能人才培养大众化这个方向。
做到技能训练过程、兼顾技能结果,一是需要按学生特点科学制订技能训练计划,设置阶段训练目标;二是精心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训练过程规范化;三是引入过程性评价,将评价“嵌入”到技能教学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孙康.浅谈职业技术教育的“规范”[J].职业,2009(11)
[2]张鹰.实训教学规范建设的原则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3]史枫.技能型人才需求规格调查及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J].职教论坛,2010(25)
[4]苏晓晖.阶段目标训练法在车工技能实训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5]陈颖.浅析数控技能训练中过程性评价方案的引入[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4)
关键词:庖丁解牛;技能教学;思考
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提升竞争力、产业升级换代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瓶颈,严重影响着各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从人才培养目标看,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技能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也都应紧扣技能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只有当技能教学水平上去了,学校才能培养出与职业岗位相吻合,符合用人单位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由此想到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在欣赏庖丁高超的解牛技艺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同时,想到了社会对“庖丁式”人才的渴求,也引发对中职学校技能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规律与规范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规范、有序、严谨,手、肩、脚、膝分工明确,各显其能,一气呵成,当他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又能做到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可见,技能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求其操作规范化。
研究表明,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因此,技能操作规范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强调对学生技能规范操作,并不是忽视对学生的知识规律的传授,因为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的,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程序性知识,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巩固,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反之,技能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
中职教育是培养适合某一职业岗位一线的、熟练的技能型人才,这与当初庖丁学解牛这一技能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学生在学技能过程中能做到操作规范化,不仅能保证其安全操作设备和使用工具,而且可以缩短掌握技能的周期,提高效率,当他们在工作中运用规范的技能与规范的生产操作,其工作也将是高效的、安全的和优质的。然而,现实的技能教学,指导教师往往“偏爱”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规律,而因本身存在经验、经历等缺陷,示范不到位、不合理,难以很好要求学生操作规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技术在传统工种的专业技能和现代工业技术整合规范中得以发展,企业中各种“作业标准书”也越来越科学、规范。对于职业教育,更应重视学生在校专业技能操作规范性的教学培养,重视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中理论知识的应用及操作工艺过程的安全守则、技能技巧、高效低耗整合后的规范技能,而不是传统的师徒式技能。规范的现代技能与规范的教学培训,是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认证与评估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的特征。
推进技能教学规范化操作的关键在于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既要有高超的技术技能,又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能从所实施的教学项目或课题中精炼出最佳的操作技能工艺方法及相关的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等,整合出各项“规范”的专业技能。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技能重点、要点、难点的辅导,也要注重对学生操作练习的工艺过程细节规范情况的指导纠正;学生在生产实习时,要保障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合格、优质,并倡导与监督学生生产操作工艺应用过程的规范。
二、宽度与精度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细致入微,精益求精,更可贵的是解牛十余载,每次如此。可见,技能教学不仅要给学生适当技能宽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精度意识。
对技能的宽度和精度要求有时是矛盾的,因学时的限制,学生若要掌握多项技能或技能的多个方面,则其单项技能或单项技能某方面掌握的深度和精度也将是有限的。受“庖丁解牛”的启发,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的教学更应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精度意识。表面上看,让学生掌握多项技能,其就业的选择面变宽了,但事实上,当这些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因对技能掌握缺少深度和精度,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要求,还需要企业作“回炉”处理。从《2010年江苏省技能大赛分析报告》中也能看出,即使是省赛选手,“精度不够”仍是他们失分主要方面,学生素质、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教学设施是“精度不够”的主要因素。
强调技能操作精度,培养学生质量和精度意识,也是基于岗位要求和产品质量要求。目前,我国的产品在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中,整体上仍处于低利润、低附加值的低位区间,许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标准和质量不高,赢利空间小,竞争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职工技能水平不高,没有掌握现代新型操作技术、工艺技术,以至于无法承接工艺技术要求高的订单。
技能形成过程中,各种技能动作之间会相互影响,已形成的技能也会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当学生在某一项技能或技能的某一方面达到很高水平,再学习其他同类技能时,不仅掌握得快,而且也会学得深。一个高级工具钳工,再去学模具钳工或者是装配工或者是车工,往往是难度小,适应快。可以想象,若让庖丁再去学解羊、解猪,他一定也是该职业的能手。
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精度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学校和老师。其一,通常情况下,数量可能是事物的现象,而质量可能涉及事物的本质,对质量的认知过程可能比对数量的认知过程更长,也更难一些。从这个角度看,对质量的认知更需要通过学校培训来强化;其二,学校要重新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核心技能或核心技能的某方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其三,改革评价策略,逐步与企业产品质量评价接轨,改学校以60分作为评价学生作品合格与否的分界线,变为企业的100分才是合格品,逐步建立优质品、合格品和废品的概念。
三、技能与素养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不仅解牛技艺高,而且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一是有志向、爱职业,二是善待工具,可见,技能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技能教学过程培养职业素养素质。
职业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学“一技之长”外,更应修“一身之德”。如果说“技”是人的躯体,那么“德”则是人的魂,“技”因“德”美才能高超,“德”因“技”高才能高尚。强调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主要源于时代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从现实情况看,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最宽厚的基础和最坚实的支撑;从学生个体需要看,学生要想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扎实的知识结构、灵活的学习能力、正确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健全的心理素质等职业因素;从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看,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成败的标志。表1为企业聘用一般技能型人才考虑的因素,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首要要求是工作态度,其次才是技能要求,而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占46.9%,几乎占总要求的50%。
表1企业聘用一般技能型人才考虑的因素
现实情况表明,职业学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方面是缺失的或者是不完善的,滞后的就业观念、较差的就业能力、脆弱的就业心理、空虚的目标追求、匮乏的诚信意识已经影响了部分学生的顺利就业。难怪企业在选择职校学生时已把要求放到最底线,“只要学生肯干、想干就行,学什么、学得怎样并不重要”。当然,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生自身,有来自学校和老师,也有来自社会等。
如何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时培养其职业素养,可以通过改革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等模式,采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并完善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可以通过仿真的教学情境,以案例分析、教学过程德育渗透、小组合作训练等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团队精神、交往合作的能力;可以通过企业实践、成才典型现身说法,帮助他们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员形象等,进而切身感受自己将要投身的领域的重要性,培养从事专业学习的自豪感等等。
四、空间与时间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庖丁学解牛,三年后才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技能的培养需要广泛实践,也需要足够的训练时间,可见,技能教学要给学生校内、外实习场地和充足实习工位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给足训练时间。
从时间和空间关系看,时间可以改变空间,空间可以延续时间。当学生训练场地、训练工位充足,单个学生训练时间相对变长,当训练时间充足时,可以弥补训练场地和训练工位的不足。学生职业技能必须通过练习才能形成,最后达到熟练的程度,它不仅需要训练的空间,也需要一定的训练的时间,在训练空间拓展有限情况下,必须给予学生足够训练时间。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各工种均有培训期限要求,如初级钳工不低于500学时(以每天8课时计算,相当于62.5天)。然而,现实情况是:在训练空间方面,有的训练项目,如普通车工、数控加工,因投入较大,依然不能保证一人一台设备,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也存在工位不足或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在训练时间方面,训练时间明显不足。
如何协调技能训练的空间与时间关键在于学校。一是加大校内外实训建设,最大限度拓展学生技能训练的空间;二是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加大单项技能训练时间;三是科学使用基地有限的资源,合理调配,确保设备满负荷运行等。
五、过程与结果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高超的解牛技能形成,并没有违背常规,即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的结果因量变的积累。如果用人单位看中学生技能训练的结果,那么人才培养部门应该重视技能训练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技能训练反映了一种“实践哲学”或“过程哲学”。因此,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技能训练课程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用人单位,从岗位需求出发应关注结果;人才培养部门,从培养岗位需要人才出发应坚持关注技能训练过程、兼顾技能结果。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关注技能训练过程就是关注技能训练过程的价值。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不仅是技能由生疏到熟知、由熟知再到熟练,而且他们的品格、情操、处事、看待问题的方面,都在技能训练过程的潜移默化中成长。技能训练过程包含许多要素,如教师、学生、设施、教学目标、教学项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如何使这些要素有机配合,有序运行,促使技能训练效果最优化,这是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复杂任务。兼顾技能训练结果是因为结果在引导着技能训练过程,也决定着技能训练过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比较关注技能训练结果,教育行政部门或技能教学管理部门通过技能竞赛等单一手段去评价学校技能训练水平,结果学校功利思想激增,偏离了技能人才培养大众化这个方向。
做到技能训练过程、兼顾技能结果,一是需要按学生特点科学制订技能训练计划,设置阶段训练目标;二是精心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训练过程规范化;三是引入过程性评价,将评价“嵌入”到技能教学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孙康.浅谈职业技术教育的“规范”[J].职业,2009(11)
[2]张鹰.实训教学规范建设的原则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3]史枫.技能型人才需求规格调查及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J].职教论坛,2010(25)
[4]苏晓晖.阶段目标训练法在车工技能实训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5]陈颖.浅析数控技能训练中过程性评价方案的引入[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