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的三个维度

来源 :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fa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以下简称马克思主义的“三化”)的重要载体和语言实践的前沿阵地,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其话语表达必须正确把握三个维度: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联系中国实际讲“中国话”;要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价值内涵,体现时代特征讲“时代话”;要紧密贴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要求,融入生活世界讲“大众话”。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三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9)05-0068-04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三化”是新时代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理论战线面临的一项重大的战略课题和系统工程。面向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通过激发理论的勇气、知识的活力、语言的魅力、表达的张力,把马克思主义“三化”透彻地表达出来,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对当前重大现实问题具有普适性的学科阐释力和对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具有鲜明个性的学术回应力。
  一、话语表达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联系我國实际讲“中国话”
  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正确运用中国话语,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价值表达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主张在实践中解决“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说是“中国化”以及“化中国”相互联系并良性同步互动的过程,对此,我们要作出全面、透彻、强势的中国表达。
  所谓“全面”是指思政课话语表达要能够全面而深刻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指向。“中国话语”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内源性和思想独立性的集中体现,对于这一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的价值表达,中国人民、中国学者不仅最具有发言权,而且能够作出更加全面与完美的中国表达。显然,思政课教学越是系统地使用属于自己的话语,越是紧密贴近中国实际、反映客观真理,就越能主动地获得由此带来的话语权,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越是有亲和力。
  所谓“透彻”就是要把当代大学生关心的各种问题讲清楚、讲明白,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疑释惑。高校的思政课,面对“我们是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向哪里去”等一系列问题,现在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更需要用中国话语庄严地、清晰地向当代大学生表明我国处于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呼唤黄金一代。面对中国青年,运用中国话语、传递中国能量、表达中国寄托,既能精准有效地消除大学生的迷茫、困惑和疑虑,更能加速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的步伐。
  所谓“强势”就是要强力回应和回击西方话语的挑战,消除部分青年学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某些误解与偏见。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在国际话语权领域依然呈现着“西强我弱”的态势,但西方并非能为话语真理性担保;在国际舆论格局中,仍然传播着中国硬实力与软实力二者的“落差”,存在着中国真实的大国形象与西方主观臆断的形象之间的“反差”;在一些哲学社会科学西化严重的情况下,我们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语”“失踪”“失声”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中国发展模式相对成功,带来的是新思维、新话语、新范式的变化,是“一种现有西方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诠释的新认知”。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用中国话语、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来表达,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告诉青年学生:走中国道路,实现民族复兴,人民的全面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话语表达要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价值内涵,体现时代特征讲“时代话” 思政课教学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充分体现时代特征,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从“时代化”的视角出发,思政课教学实践要以更为鲜明的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以体现其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实践诉求。
  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结合的“历时态”分析,不论是思政课教学还是话语表达,与时代的特征相结合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必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不仅从科学理论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现实制度,而且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无论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还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均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可以看出是源于实践对理论的诉求。也就是说,基于当代世界发展实际,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阐释、分析和解决当今时代变革和当代世界发展的一系列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与其他各种理论思潮较量、抗衡和比较中科学地回答和阐释了当今时代和世界发展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从而显示了它科学的真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结合的“现时态”来看,马克思主义立足我国当下时代特征更具有丰富的中国内涵。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与所谓的“时代化”等同,但也不可否认其二者具有必然的交互联系和内在的相互交融。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时代性来看,“中国化”中蕴含着“时代化”的内容。我国改革与发展的道路和模式、经验和成就,不仅需要从本国自身角度来解读与阐释,而且需要从时代的视野、用世界的眼光来分析与观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明确中国的发展和成功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坚信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对时代的贡献和对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时代化从世界性中蕴含着中国化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用时代化的视角在世界范围内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而且要通过分析、判断、比较、借鉴进一步拓展我们发展思路,更重要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来验证其科学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面对“资本主义制度唯一性”等种种神话,我们需要用“时代话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精神内核和时代标识,向世人、国人、后人,特别是向广大青年人进行深刻阐述。   三、话语表达要紧密贴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要求,融入生活世界讲“大众话”
  大众的接受与认同既是维系理论命运的“命根”,也是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终端”。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之处在于不断被人民大众所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最为关切与渴望的是能够建立一种为人民立言、为人民提供实践智慧,并成为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大众理论。要想更好地将科学马克思主义融人生活实际,当务之急是在语言系统的有效转化方面下功夫,就好像黑格尔可以“让哲学说德国话”那样,我们也同样可以甚至完全能够着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通过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方式为大众所接受与认同。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求真务实、勇于逐梦,因此思政课话语界面要更加有效地贴近客观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当代学生,既有理论韵味,又有实践指向。做到娓娓道来,让大学生能够真情感受语言、倾心领略语言,最终入耳人脑人心。
  第一,贴近客观实际,把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这里主要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理论话语与现实表达存在的抽象化与具象化矛盾。理论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虽然理论很抽象,但也并非是虚无玄远、神秘莫测的,这就需要我们深人了解大学生的专业背景、认知意趣、思维特點和接受能力以及存在共识的“场域”,善于调整话语表达中的技术性规定,“因宜适变”“话随境迁”,有效缓解“大理论”与“小道理”之间的张力,去除理论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的隔阂;要精准把握理论的精髓,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语言技巧进行加工,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从具有一定进行专业高度的话语形式转化为适合学生的通俗鲜活的大众话语形式;要充分利用语境信息有效激活、析取、整合抽象的概念、范畴、理论,从深邃晦涩的语言风格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大众化语言风格,切实把理论创立者的“真经”形象生动地表达给大众。
  第二,贴近生活实际,实现话语方式的理论到现实的有效联通与对接。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显著的特点即首先把人理解为现实生活的人,而后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人手提出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可以使大学生超越知性思维方式,更好把握辩证思维方式。一方面,要着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话语表达与现实生活世界联通的新范式。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其“交往行动”理论中认为,人们的话语交流与互动过程不仅使得说者与听者在此相遇,同时也把他们置于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中;置于与任何一个独特主体能够认可自己内在世界的联系中。显然,人们在以语言交流为主导的场域中,话语的选择和表达至关重要,也只有置身于“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并遵循其价值思维逻辑,才能有效地把理论话语对接于生活话语。另一方面,要在合理使用理性话语的前提下善于运用话语分析法,关注话语表达的生活维度,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充实话语表达内容。要把现实生活中能够体现鲜明立场、坚定信念、启人心智、有“魂”的话语表达出来;把生活实践中接地气、有生气、显灵气、有“根”的话语表达出来;把人民群众中最朴实、最通俗、最真实、有“趣”的语话表达出来;把语言交流中烛照人性、扣人心弦、独具心意、有“情”的话语表达出来。
  第三,贴近当代学生,打造师生主体间互动式“话语共同体”。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中“主客二分”,对一方教师权威的神圣化,加之对另一方学生角色的边缘化,教学过程完全扼杀了师生双方平等互信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话语系统不兼容、信息系统不对称、双向交流不畅通,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可信度与实效度。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虽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并非是并列的,但师生共享平等的话语权能有效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教”与“学”本质上是师生主体双方互信、双向互动相统一的“实践共同体”。就思政课话语而言,“文本”话语是从教师角度出发的单向度、单主体话语,而教学话语则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基于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相互协同的学生可接受的双重交互性话语。话语表达贴近学生,打造师生主体间具有双重交互性的“话语共同体”:即充分体现师生主体间富有吸引力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尊重双方主体性自由发挥的“情感共同体”,以满足学生情感所需、疑惑所在、利益所求;充分体现教学双方主体能动性、创造性所构建的“价值共同体”的合理发挥,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充分体现师生主体双方平等互信的、共同的但也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体”,着力促进“师”与“生”、“教”与“学”以及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合二为一,最终师生主体之间达成思想的共识、话语的共鸣、问题的共解,全面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精神成人、政治成熟。
  总之,马克思主义“三化”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无论是在空间上、时间上,还是受众上,这三个维度都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全部图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始终要坚持创新理念,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话语体系创新和语言实践活动,全面提升综合运用中国话语、时代话语、大众话语的表达优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2).
  [4] 张维维.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 刘奇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N].人民日报,2013-07-08(1).
  [6] 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德]黑格尔,黑格尔通信百封[M].苗力田,译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9] 王晓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一种形态学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蚕桑项目启动会于2007年11月24—26日在广州召开,来自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蚕桑项
渝北区目前是重庆主城九区的优质蚕茧基地区,历史最高年养蚕量达到14万张,蚕农茧款收入达4800万元。近10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蚕桑生产逐年滑坡。但渝北的自然气候适合栽桑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收录的744篇法治文化研究论文作为分析样本,以文献计量和信息可视化的研究方法,借助Bicomb、CiteSpace等研究工具,对我国法治文化研究领域的
在高等教育改革和我国蚕丝业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高校蚕学专业教师面临严峻挑战。作者从转变教育观念、改善知识结构、加强科学研究、调整心理压力和增强职业动力等方面对高校
南充丝绸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茧丝绸基地之一。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唐宋以来,南充丝绸一直是最出彩的传统产业。特别是上世纪的80年代,南充丝绸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丝绸企
“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如何走出“心理亚健康”的沼泽,最重要的还得依靠自己,只有有了乐观向上的态度、宽广坦荡的胸怀,才能真正地将心理亚健康拒之门外。
2007年1月5日,蓬安县委召开了实施蚕桑“百万工程”动员大会,会后各乡镇紧急行动起来,做到早宣传、早部署、早规划,如诸家乡把蚕桑生产定位于立乡产业,组建了蚕桑科技协会,协会与赛
“桑树成园速度最快,综合效益最显著”,西南大学晚霞专家组组长林元吉教授在石柱马武镇下楠坝高效生态蚕桑示范基地喜出望外地盛赞说,“这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蚕桑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