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在80年代提出了其著名的“输入假说”,认为只要给学习者提供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学习者就会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这一理论在促进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研究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争论,例如,Swain在1985年提出了输出假说,认为输出也对语言习得有积极意义。本文拟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探讨如何认识并利用二語习得中的输入输出理论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并提出在多媒体网络辅助外语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语言输入输出过程中应起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可理解性输入;建构主义
一、输入假说
80年代初,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包括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监察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五个核心项目在内的二语习得“监察模型”。其中“输入假说”是该模型的核心。Krashen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他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 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也就是说所输入的材料不能与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之间的“缺口”,或者说是“距离”太大,否则所输入的语言材料就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同时,Krashen对语言课堂教学的解释也有其独到之处。他认为当课堂教学是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时,正规的教学是有效的。也就是对于不能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的学习者来说,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理解性输入就能为语言习得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对于能够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学习者来说,课堂教学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蒋祖康,1999)
二、输入与输出
Krashen的“监察模型”,尤其是“输入假说”对促进二语习得研究以及外语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然而,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输入假说”提出了质疑。如Swain(1985) 认为,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不够充分的,学习者应该有机会使用语言,语言的输入对语言习得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因此,Swain在其输出假说中指出了输出的三种功能:(1) 输出能促进学习者注意到他想说的与他能说的之间的差距,即能激发提高有意识的学习。(2)输出是检验理解力与语言符合规范假说的一种方式。(3)输出为元语言学机能服务,能使学习者监控并使语言知识化,在现实生活中,听与说,读与写,理解与复用,即输入与输出密不可分。(聂清浦,2002)Allright也曾指出,仅有可理解性输入还不足以产生外语习得,语言输入只有在语言环境中和交流机会结合起来促进输出,语言习得才能真正有效。语言的系统性合完整性才能得到保证。(转引自:郭成玉,2004)因此,输入为输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输出则能检验对所输入信息的掌握程度,进而可以使学习者在进行语言输入时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三、输入输出理论与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合教学改革工程”,并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列为“质量工程”四项工作中的重要一项。此后全国有60多所高校首批进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学校的行列。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各种因素,找出相应对策,优化课堂设计,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叶铭,2006)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堂制”和“满堂灌”,采用大班授课和小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以大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通过对教材所涉及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的深刻讲解,不仅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目的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语言知识,并且教授学生如何准确得体地在现实交际中使用语言,即交际技能。
另外,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之上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多媒体网络为主要辅助工具。学生除了面授课以外还要在多媒体中心独立上机自学。教师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在学生和多媒体网络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一个中介。多媒体网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推广使用,学习者不再受制于几本教课书上有限的语言知识,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者对真实自然的语言的输入数量,为语言输出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这种人机互动的多媒体网络课程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输出的机会,使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能检验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四、结论
总之,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虽然强调学习者在多媒体网络教学辅助下的学习自主性,但并不是说多媒体网络就可以代替教师的作用,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在新的模式下,教师应对输入输出理论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要充分意识到其优点和局限性,以便更好的利用输入输出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可理解性输入;建构主义
一、输入假说
80年代初,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包括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监察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五个核心项目在内的二语习得“监察模型”。其中“输入假说”是该模型的核心。Krashen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他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 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也就是说所输入的材料不能与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之间的“缺口”,或者说是“距离”太大,否则所输入的语言材料就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同时,Krashen对语言课堂教学的解释也有其独到之处。他认为当课堂教学是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时,正规的教学是有效的。也就是对于不能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的学习者来说,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理解性输入就能为语言习得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对于能够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学习者来说,课堂教学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蒋祖康,1999)
二、输入与输出
Krashen的“监察模型”,尤其是“输入假说”对促进二语习得研究以及外语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然而,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输入假说”提出了质疑。如Swain(1985) 认为,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不够充分的,学习者应该有机会使用语言,语言的输入对语言习得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因此,Swain在其输出假说中指出了输出的三种功能:(1) 输出能促进学习者注意到他想说的与他能说的之间的差距,即能激发提高有意识的学习。(2)输出是检验理解力与语言符合规范假说的一种方式。(3)输出为元语言学机能服务,能使学习者监控并使语言知识化,在现实生活中,听与说,读与写,理解与复用,即输入与输出密不可分。(聂清浦,2002)Allright也曾指出,仅有可理解性输入还不足以产生外语习得,语言输入只有在语言环境中和交流机会结合起来促进输出,语言习得才能真正有效。语言的系统性合完整性才能得到保证。(转引自:郭成玉,2004)因此,输入为输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输出则能检验对所输入信息的掌握程度,进而可以使学习者在进行语言输入时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三、输入输出理论与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合教学改革工程”,并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列为“质量工程”四项工作中的重要一项。此后全国有60多所高校首批进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学校的行列。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各种因素,找出相应对策,优化课堂设计,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叶铭,2006)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堂制”和“满堂灌”,采用大班授课和小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以大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通过对教材所涉及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的深刻讲解,不仅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目的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语言知识,并且教授学生如何准确得体地在现实交际中使用语言,即交际技能。
另外,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之上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多媒体网络为主要辅助工具。学生除了面授课以外还要在多媒体中心独立上机自学。教师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在学生和多媒体网络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一个中介。多媒体网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推广使用,学习者不再受制于几本教课书上有限的语言知识,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者对真实自然的语言的输入数量,为语言输出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这种人机互动的多媒体网络课程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输出的机会,使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能检验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四、结论
总之,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虽然强调学习者在多媒体网络教学辅助下的学习自主性,但并不是说多媒体网络就可以代替教师的作用,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在新的模式下,教师应对输入输出理论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要充分意识到其优点和局限性,以便更好的利用输入输出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